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烽火戏诸侯“事件中,褒姒微微一笑,就该背祸国殃民的黑锅?

“烽火戏诸侯“事件中,褒姒微微一笑,就该背祸国殃民的黑锅?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390 更新时间:2024/2/9 4:12:44

"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司马迁在《史记》中指出西周幽王昏庸失德,为博美人褒姒一笑不惜点燃骊山烽火戏弄诸侯最终导致西周灭亡。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把貌美惑君的女子称作是红颜祸水,若是一不小心再亡了国,"红颜祸水"就不得不背这祸国殃民的黑锅。

细细想来,古人尊崇男尊女卑,区区一介女流怎就能够左右妖惑当朝君主?诚如美人褒姒微微一笑,偌大西周说亡就亡?褒姒真的该为西周灭亡负责、就该背祸国殃民的黑锅吗?这未免有些夸张,因此"烽火戏诸侯"这一事件的真实性显然也有待考证。

褒姒究竟有多大能耐亡了西周?

纵观历史,商纣王独宠妖妃妲己亡了殷商,吴王夫差偏爱美人西施败于吴越之争,唐明皇溺于杨玉环的温柔乡从此君王不早朝,自古以来多少口口相传的亡国实例,让人们对倾国倾城之姿的美人充满了偏见。

美人褒姒也难逃被文人墨客口诛笔伐的厄运,那么褒姒究竟所谓何人,又是拥有怎样通天的本事能够将周幽王迷得失了心智?换句话说,对于褒姒亡了西周的言论,我们究竟该如何考证呢?串联历史,不难发现,褒姒亡了西周的言论充满着疑点。

褒姒身份年龄成疑

最早将亡国之罪加诸于褒姒之身的史料可以追溯到《诗经·小雅》中一句"赫赫宗周,褒姒灭之。"寥寥数语,便把西周亡国的所有责任推到了一个女人身上。

再有《吕氏春秋》中记载,幽王伐褒,褒国借机献出了美女褒姒以免除战争之苦,褒姒并非真名,其姓名年龄均不详,此美人不过是褒国人士,族姓姒,故被称作褒姒,只知幽王独宠褒姒,为她废除了原皇后和太子,力排众臣非议重立褒姒为后。

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对褒姒的出身做了详尽描述,甚至可以根据年代推断褒姒的年岁,尽管神话色彩浓厚,但"史家之绝唱"还是为后世当作权威来引用。

《史记》中记载夏朝时有神龙落于宫闱,自称为褒国两代君主,因而其龙涎被当作圣物收集起来,周代厉王执政时期,宫中一七岁幼女接触了龙涎,在十五岁时诞下一女童,这就是褒姒。

我们只知晓褒姒出生在宫中,但究竟是谁的子嗣,我们不得而知。根据《史记》来推敲褒姒出生的年份,国人暴动厉王出奔,周、召二公各执一端。

此为共和元年,十四年时厉王薨,宣王即位时褒姒已然六岁,而周宣王在位46年,后为幽王执政三年得褒姒,按照《史记》中年份的推算,正值青壮年的幽王遇到了55岁年老色衰的褒姒,与一老太太坠入爱河,实在有些匪夷所思。

在先秦文学中多有提到褒姒此人,毋庸置疑褒姒这个人物存在的历史真实性,但《史记》里略显妖魔化的论述只平添几分阅读的趣味性,却经不起深层次推演。

烽火戏诸侯一事成疑

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点燃象征着战争求救信号的烽火,首先不说是否真的有在戏弄诸侯,只谈这"烽火"一物,此为汉代普遍使用的一种传递敌情抵御匈奴袭击的方法,而西周先于汉代甚远,是否有烽火狼烟这一说法尚且成疑。

《史记》中提到的"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仅为一家之说,除去《史记》,再无其他史料记载周代是否存在烽火狼烟预警。

以战国时期的《墨子》为例,时代在发展,传警方式在进步,在战国时期城池防守的种种手段中尚且没有烽火狼烟的相关记载,那么《史记》里周幽王为褒姒燃起的烽火戏弄诸侯显然只是为周王室的灭亡寻找借口。

其次再谈"戏诸侯"一事,诸侯国相去甚远,以西周时期的人力和物力,军队从准备就绪出发上路到披星戴月赶往镐京,少说也要数十天,而一夕之间就兵临城下显然过分夸大。

按照旧例,如果京都附近并无敌情,诸侯国的军队则需驻扎在京都附近两晚方可折返,临近京都的诸侯先来,稍远的次之,来回往返自是无法同步,因而"诸侯悉至"显然只是文学手法。

西周灭亡的原因成疑

西周为了一个女人亡国,这样的借口显然并不令人信服,在"红颜祸水"的背后,有客观气候的"天要亡周",也有政治权利的暗潮涌动。

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考察到西周时期我国进入历史上的一个寒冷期,夷王七年冬季下冰雹,孝王七年山河俱冻,幽王四年六月郧霜。

再到西周后期,寒冷再加上干旱,连续五年的大旱,原本就脆弱的小农经济难以为继,西周王室考虑过扩张南迁,由此加大军需开支加速了西周的衰颓,而北方游牧民族也要考虑生存问题,大幅度向泾渭流域迁移,生存所需,战争一触即发。

恶劣的生存环境是外部原因,而真正的内部原因在于周王室内部的动乱。

《竹书纪年》有载,周幽王为了摆脱国丈申侯专权,废除了当时的申后以及太子宜臼,另立褒姒为后,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此举引得诸侯不满,周朝内部发生动乱,所谓"祸起萧墙",申侯势力强劲,联合北方戎狄部落大败西周取而代之,周幽王被刺死于骊山下,褒姒则被犬戎掳走。

由此见得,曾强盛一时的西周怎会因一个女人就此灭亡?褒姒亡西周不过是后人为统治阶级开脱而寻找的替罪羊,无证可考的"烽火戏诸侯"亦是后人为王朝覆灭捏造的借口。

"烽火戏诸侯"的背后是史官认知的局限

历朝历代的修史官们,迫于统治者的淫威,亦有着自身认知的局限。在男尊女卑的男权社会,女性被物化为权力的附属品,美人一如供男人玩乐的工具,沉迷于美色等同于玩物丧志。

尽管我们不能够忽略女性在古代王朝的兴衰里起着或多或少的推动作用,但既然是男权社会,自是以男人为主,男人掌权,女人附属,男人自有研判,那为何要把历史兴替的责任归咎到女人头上?

以"烽火戏诸侯"为例,一个无证可考的史料,缘何要搬进流传千古的史书混淆视听?在修史官的有限认知中,君主大过天,形容伟岸的历代君主怎会犯下低级错误,都是地位低下尚不安分的卑贱女人祸乱宫闱!神武君王怎会决策失误,都是美色诱惑色令智昏!

总之,君主犯错,美人背锅。古代女性低下的社会地位也被史官们拿来大做文章,正因人微言轻才更适合作历史的替罪羊,才更能够让历史从面子上真正过得去。

史官也是男人,自然无法站在客观的角度来修史,编纂的故事无不凸显男人之伟岸,女人之依附,歧视色彩浓厚,从文学角度看来的确造诣颇深,但从历史考证角度看来,就显得满目稗官野史良莠不齐。

幽王才是西周灭亡的始作俑者

在褒姒祸乱宫闱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周幽王的昏聩无能与偏信则暗,纵观整个华夏文明,周幽王是享乐主义的奉行者,在吃喝玩乐领域绝对的榜上有名。歌舞升平,酒池肉林,宠幸奸佞,滥杀无辜…...绝对算得上是无恶不作。

这样的昏君主持朝政,难以想象不会祸乱朝纲,如今人们常说的"不作不死",周幽王大概就是史上少有的"作精",正是因为周幽王的"作",使得西周一步步走向灭亡的境地。

"烽火戏诸侯"最初乃是奸臣虢石虎的提议,但若没有周幽王的首肯,怎会冒着灭国的代价来取悦美人?尽管"烽火戏诸侯"无从考证,但正是从类似于"烽火戏诸侯"的相关案例中,我们看到了君主无能,小人得志,民不聊生。

固然王朝覆灭,迷惑君心的褒姒要负起一定的责任,但西周的覆灭显而易见,周幽王是始作俑者。正如鲁迅曾说的,他并不相信昭君出塞就可以安汉,木兰从军就能够保隋,在男权社会里,女人是绝对不会拥有这样大的力量的,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把王朝兴替的责任推到女人身上的男人是最无用的。

结语:

尽管"烽火戏诸侯"一说无从考证,但这并不是我们探讨的根本,褒姒也绝不是那个动辄亡国的祸水,不该为西周的灭亡负全责。

所以与其将"烽火戏诸侯"当做一则历史性事件来探究,不如将其当做一个普遍性的现象来考量,烽火戏诸侯,戏弄的不仅仅是诸侯,更是将天下的民心狠狠践踏。

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无信不立,周幽王失信于诸侯遭天下背弃,无异于那个对着众人高呼"狼来了"的孩子,夜路走多了自然会撞鬼,谎话编多了自然没人信,西周的政权绝不是褒姒一介女子可以撼动,而能够撼动的也只有周幽王自己。

更多文章

  • “爱惨了”妲己的纣王,为何还对胡喜媚垂涎三尺?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胡喜媚第一次见纣王,纣王初见妲己,苏妲己和胡喜媚谁更美

    封神中,纣王自第一眼见到妲己后,整个魂儿就都落在了妲己身上,以后那是朝朝夜夜都要在一起,对所有影响到他和妲己生活的障碍,一律格杀。妲己纣王对妲己,是一见钟情后的日久生情妲己初入宫,按当时的礼制,应拜谒中宫姜王后,由王后安排、调教、并赐下宫院后,在陈情纣王,妲己才算有和纣王在一块儿的身份。然而。九间殿

  • 晋国的范氏家族向天下颁布了中国春秋时代最成熟的一部刑书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晋国范氏被灭时间,晋国范氏家族现状,晋国范氏最新消息

    范宣子,也叫士匄,除了是有名的晋国卿大夫团队中的领袖级人物,其祖上的渊源也颇深。范家人的祖先最早可以追溯上古尧舜禹时期,《左传》有: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这里说的匄,就是士匄,即范宣子。夏朝时期的御龙族源自孔甲的臣子刘累,因擅长驯养龙而被

  • 孔丘叫“孔子”,孟轲叫“孟子”!为何李耳却叫“老子”?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李耳的个人简历,李耳死在哪里,孔子和李耳是什么关系

    儒家圣人孔子,子姓孔氏名丘,故而被称为“孔子”;儒家亚圣孟轲,姬姓孟氏名轲,故而被称为“孟子”.........诸子百家中称子的,还有像曾子、阳子、有子、墨子、庄子、惠子以及其余,都是“氏族+子”的。然而道家始祖老子,《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一句话中就说“姓李氏,名耳,字聃”,那么为何人们不叫他“李

  • 曾经非常贫弱的秦国,是怎样在数年间发展壮大,并最终统一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秦国统一后被谁灭国,秦国统一往事完整版,秦国强大的三大原因

    于是当时的很多国家,开始了相互间的不断争斗。在这期间,很多从一开始起实力就算不上强大的小国,在一些较为强大国家猛烈的进攻下,被一一吞并。最后能够存活下来的,都是一些有着较厚家底的大国。[var1]后世之人,习惯性地把这几个国家统称为战国七雄。而其中最后完成了统一大业的国家,则是秦国。早期时候的秦国,

  • 晋烈公时代的好生意:韩赵魏瓜分晋国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韩魏赵三国瓜分晋国起初的版图,晋国被瓜分后晋王去哪了,韩赵魏是怎么分晋国的

    晋烈公这个人的存在感,在晋国风雨飘摇之际,已经微乎其微,重要的是他的父亲晋幽公死的不明不白,《史记》中说是“幽公淫妇人,夜窃出邑中,盗杀幽公”,幽公好色是可能的,但所谓淫妇人,则没有更多证据。但为君者被臣所杀,还被冠以奸淫妇人的罪名,晋烈公在夜深人静之时,想起如此种种,必是难以安寝。此前三家分晋,数

  • 春秋战国时期那些著名厨师们参与的重大事件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食客,春秋战国最有名的厨子,春秋战国时期的厨师

    老子曾在《道德经》中说:“治大国,若烹小鲜”,说的就是著名厨师伊尹。伊尹这个人不仅是个好厨子,还是个贤臣,他曾经辅佐商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君王,在朝五十余年,是商王朝立国之初最大功臣。伊尹作为成汤的私人厨师,不仅调理好了成汤的胃口,还开发出整套治理国家的方法。至于庄子在《庖丁解牛篇》中,更

  • 那些被《三国演义》写死的魏国名将,有一将军被提前两年去世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三国魏国后期名将,魏国所有将军,三国时期的魏国人物

    死于鬼魂之手的夏侯惇夏侯惇是曹操手下第一大将,官至大将军,公元194年,曹操进攻陶谦,吕布乘机袭击曹操后方。夏侯惇与荀彧、程昱一起保卫兖州最后的三座城池,在与吕布作战的过程中,被射伤眼睛,留下“拔矢啖睛”的故事。历史上的夏侯惇在曹丕称帝以后,被册封为大将军,在两个月以后便因病去世。然而在《三国演义》

  • 嫪毐势力堪比吕不韦,却起兵反叛嬴政,原因可归纳为12字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上嫪毐能与吕不韦抗衡吗,历史上的嫪毐因为什么被讨伐,嫪毐对嬴政的影响

    嫪毐不是普通臣子,刚开始身份虽然很低,只是吕不韦门下的食客,后来却依靠赵姬被封长信侯。嬴政时期的封侯并不容易,王翦出兵楚国前还感叹,“封侯太难只得为子孙谋财富”。《史记》记载,“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在嫪毐的叛乱集团中,有负责宫廷警卫的卫尉,有负责咸

  • 文种没有犯任何错误,为何勾践丢一把剑给他,他就自杀了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勾践为啥要杀文种,勾践不杀文种会怎样,勾践为什么要杀有功劳的文种

    这一件事其实是不太容易让人理解的。因为实际上文种并没有什么罪,勾践也找不出他的罪过,说的理由让人觉得荒唐不理解。然而,更让人不理解的是,勾践让文种自杀,文种就自杀了,一点儿反抗都没有。那么,文种为什么一点儿也不反抗。[var1](勾践剧照)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回答,勾践杀文种,把范蠡吓跑,有什么

  • 在山东六国之中,为什么秦国会选择第一个灭掉韩国?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秦国是怎样灭掉韩国的,秦国是先灭赵还是先灭韩,韩国vs秦国

    那么,在山东六国之中,为什么秦国会选择第一个去灭掉韩国呢?[var1]一、秦国既定战略我们都知道,秦昭襄王时期,范雎为秦国定下的策略便就是远交近攻,即通过交好燕齐等国,使得山东六国分化,无法形成合纵攻秦之势,随后进攻韩赵等国,谋取中原,进一步削弱各国实力,最后一一击破,完成统一。秦王政亲政之后,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