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汉武帝在位54年,对匈战争42年之久,为何还是没能消灭匈奴

汉武帝在位54年,对匈战争42年之久,为何还是没能消灭匈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1878 更新时间:2024/2/4 17:47:30

公元前89年,汉武帝暂停对匈战争,下罪己诏声称:“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二年之后,汉武帝去世,但在武帝去世这一年,“匈奴入朔方(如今鄂尔多斯西部及巴彦淖尔西南部),杀略吏民”。

历史上,刘邦七年建汉,李渊一年建唐,朱元璋十五年建明,抗战八年败日........汉武帝在位54年,对匈战争历时42年之久,却为何还是没能彻底消灭匈奴呢?

众所周知,卫青、霍去病在世之时,汉朝对匈几乎百战百胜,两人一共斩俘收降匈奴30余万,打得匈奴人哀叹:“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胭脂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尤其是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战,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余里,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北部的肯特山),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此后又一直打到翰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方才回兵。史称“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执卤(虏)获丑七万有四百四十三级”。

但鲜为人知的是,漠北之战后,汉武帝对匈战争失败居多。其中公元前103年,赵破奴率领两万骑兵攻打匈奴左贤王,却全军覆没,赵破奴降敌;公元前90年,李广利北伐匈奴损失惨重,当时李广利率军7万,最终几乎全军覆灭,给国家民族造成极大的损失,此战李广利投降匈奴。

卫霍对匈连战连胜,赵破奴、李广利却连战连败,打不过衰弱的匈奴,汉武帝为何不能彻底消灭匈奴?

笔者认为,第一个是匈奴改变了战略,而汉武帝却变得盲目自信了。

1,卫青霍去病时代,除了国家实力强大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汉武帝对匈反击战,是“以弱国对强国”的心态,步步为营,首先是夺取河套地区的河南之战,其次是获得陇西的河西之战,第三才是漠北之战。总之,卫霍对匈战争,是一步一步向前推进,有前进阵地依托,但到了卫霍之后,汉军几乎都是深入大漠的战争,缺乏后方支持。

2,汉武帝对匈反击战时,匈奴无惧汉朝,是“以强国对弱国”的心态应战,一直与汉朝硬碰硬,结果遭遇一系列惨败。经过卫霍打击之后,匈奴进行了战略调整,不再与汉军硬碰硬,往往也不再用同等兵力与汉军作战,而是或诱敌深入大漠,或重兵围困,或截断汉军粮草。

卫霍之后,赵破奴两万骑兵攻打匈奴,遭遇派八万骑兵包围而惨败;李陵5000步兵,遭遇3万匈奴精锐骑兵围困,最终兵败投降;李广利7万大军,深入漠北数千里,直至如今蒙古色楞格河,军心疲惫时遭遇匈奴5万精锐骑兵突袭而惨败。

第二个是在投降汉军帮助之下,匈奴战术水平迅速提升,也对汉军战术战法更为了解。

公元前98年,李陵投降匈奴一年之后,武帝派因杅将军公孙敖带兵深入匈奴境内接李陵,但公孙敖回来汇报:“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意思是李陵帮助匈奴练兵以对付汉军,所以我们接不到他。后来得知,公孙敖根本搞错了目标,帮助匈奴练兵的叫李绪,原是汉军塞外都尉,后来投降匈奴,对匈奴帮助极大。

其实,汉匈之战中,如李绪这样的汉奸又多不胜数。因此,除了通过血的教训,认识到了汉军战术战法之外,通过汉军俘虏帮助练兵,不仅提高了匈奴人战术水平,更加深了对汉军的认识。

此外,还有匈奴人反复,最典型的是赵信——匈奴人,投降汉朝后改名赵信。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汉庭复乘胜发兵出定襄北征,双方发生鏖战,汉军虽取得了斩杀19000余人的战绩,但右将军苏建、前将军赵信所率3000余骑,几乎全军覆没,赵信投降了匈奴。伊稚斜单于得到赵信后,以其在汉军久,熟悉汉地军情,遂封之为“自次王”,又妻以己姊,企图利用他共同对付汉军。赵信教伊稚斜离开阴山地区,徙居漠北,以诱疲汉兵。

笔者认为,战术战法是一方面,还有一些史书不见记载的提升,比如武器装备、铁器炼制技术等的提升,都可以通过汉军俘虏来实现。据说,阿拉伯人获得中国造纸术,就是源于怛罗斯之战中被俘唐军。

第三个是匈奴生活形态与自身战术,以及茫茫草原的地理形势,让汉武帝难以彻底消灭匈奴。

冒顿单于在给汉文帝的信中,谈及他统一北方草原的功业,就骄傲地宣称:“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这不仅是战术问题,而且是与游牧族的生活形态密切相关。《史记》记载:“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射猎本身就是匈奴人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匈奴可谓是全民皆兵,聚则为兵,散则为民。

这一种生活形态,又直接影响了游牧者的战术形式,形成了所谓“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礼义”,总体衡量标准不是打不打得过,而是有没有利,损失太大的胜仗不打,不在乎面子,只在乎能不能获利;而一旦打不过时,就会不停迁移,所以汉军北击匈奴多次遭遇无功而返。

此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茫茫草原的地理形势,出兵太多后勤压力太大,出兵太少又容易被击败,出兵了又面临能不能找到匈奴主力的问题,比如李广就曾迷路。打败了匈奴,又无法占领漠北之地,对领土扩张并无助益,最终迁移的匈奴再度回来,所谓“春风吹又生”。其实,历史上中原王朝对抗游牧民族,首先就是草原地理难题。

因此,即便汉武帝后期的赵破奴、李广利等击败了匈奴,也难以彻底消灭匈奴。

汉宣帝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汉宣帝派遣五将军率16万骑兵,乌孙发兵5万骑兵,共同出击匈奴,取得了对匈战争的最后胜利。

但这一胜利是短暂的,汉匈真正的战事一直延续了三百年之久,直到东汉永元三年(91年)大将军窦宪耿秉深入瀚海沙漠,大破匈奴于金微山(今外蒙古杭爱山),彻底解决汉朝历时三百年之久的匈奴之患。不过,匈奴虽败,却让鲜卑摆脱匈奴威胁而壮大,鲜卑取代匈奴成为中国的边患。

笔者认为,能消灭草原游牧民族的,往往还是另一个游牧民族,而农耕文明的中原王朝很难做到。

参考资料:《汉书》、《史记》

更多文章

  • 比吕布更强的董卓部将,让孙坚死里逃生,还曾大败曹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董卓孙坚曹仁,孙坚和董卓谁最厉害,董卓孙坚郭淮能玩吗

    此人叫徐荣,玄菟郡(今辽宁抚顺)人,并非董卓凉州嫡系部队,一向受凉州军排挤。《三国演义》里,徐荣是一个被夏侯惇交马数回,斩于马下的三流将领,但正史上的徐荣,可谓是名动一时的猛将,先后击败名将曹操与江东霸王孙坚,战绩足以令人瞠目结舌,可以跻身于三国超一流名将行列。01董卓乱政之后,天下诸侯联合反董,徐

  • 颜良二十回合败徐晃,关羽一刀斩颜良,为何八十回合拿不下徐晃?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徐晃战颜良完整版,颜良杀过谁,颜良能打败徐晃吗

    第一次出场的徐晃,堪称一员智勇双全的猛将,他和曹操手下的猛将许褚,大战五十余合,未分胜败,许褚可以说是曹操手下第一员猛将,而且是单挑型的将领,整个三国演义中,许褚单挑的将领质量非常高,名将级别的就有典韦、高览、马超、赵云。说许褚五虎将水平,并不过分。这时候,徐晃可以和许褚大战五十合,他的真实水平,绝

  • 魏蜀吴三国实力数据对照, 就算刘备在世, 蜀国也成不了大气候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魏吴蜀三国谁赢了,刘备建立蜀国,曹魏蜀汉孙吴的政治军事经济情况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至西晋之间的一段时期,也是继春秋战国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大混乱时期。三国是指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220年,曹丕篡汉称帝,立国号为“魏”,史称曹魏,次年刘备在成都接续汉朝,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在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大将军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

  • 三国最牛的家族,三兄弟都成了魏蜀吴的权臣,结局却是一场空!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三国最可怕的大将,魏姜维和蜀姜维谁厉害,三国中最厉害的将领

    相信前五个大家耳熟能详,但诸葛家族的出现,却可能会让很多人意外。一个呕心沥血、为国为民的诸葛亮,他的家族怎能如此“投机”,成员遍布魏蜀吴呢?其实,更让人惊奇的是,诸葛家族还是三国最牛的家族,原因很简单,在魏蜀吴都分别下了重注,派出家族之中的优秀子弟,分别前往魏蜀吴三国,最终蜀国的丞相,魏国的征东大将

  • 刘邦称帝后,遇到了古代君王们没遇到过的困难,他如何解决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刘邦称帝之前的爵位,刘邦称帝到死多少年,刘邦在历代君王的评价

    (刘太公剧照)要讲这件事,咱们先来讲讲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刘太公是秦朝丰邑枌榆乡的一个农民,生逢群雄并起的战国,战火纷飞的乱世。俗话说“神仙打架,凡人遭殃”,刘太公尝够了颠沛流离、食不果腹的日子。好不容易盼到秦始皇一扫六合,建立了大秦王朝,刘太公也有了一块田地,这好日子总算熬到头了吧。但暴秦统治的苛捐

  • 听到宋江被毒死,武松只冷冷说了6个字,道出宋江人品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前期时的宋江是一个正面的角色。为人仗义,慷慨的宋江在逃亡的过程中凭借呼保义、及时雨的名号结识了不少的英雄好汉,其中便包括行者武松。武松是一个武艺高强的热血男儿,也是一个彻彻底底的侠士。在景冈山赤手空拳打死一只老虎;遭遇兄长的死亡和官府恶意放在真凶西门庆时,没有在官府门口哭天抢地的要正义,没有在街上拉

  • 第一个拒绝投降宋江的人,下场有多惨?难怪关胜、呼延灼慌忙投降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宋江最怕的5个人,关胜和呼延灼谁先上梁山,关胜和呼延灼谁厉害

    宋江的名声,在水浒书中是极好的,看看他的三个绰号就知道:“及时雨”、“呼保义”、“孝义黑三郎”,江湖豪杰一听,哪个不是纳头便拜?众好汉聚义,仿佛是一拍即合的事。宋江为了众兄弟“前程”着想,强行带队接受了朝廷招安。说来也是,梁山聚义肯定是没有未来的,宋江这样做也算是正确,让好汉们洗脱了贼寇骂名,还能为

  • 为何平定天下后心狠的朱元璋杀尽了所有的功臣,却唯独留下汤和?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汤和坐龙辇见朱元璋,朱元璋杀的功臣一览表,朱元璋杀过的功臣都有谁

    汤和和朱元璋一样,同样是出生在贫苦家庭,同时也是朱元璋的发小。小时候的汤和便表现出了领导才能。与其他小孩子一起玩闹时,总是做老大,带着他们骑马射箭。长大以后的汤和更是身高七尺,性格非常的沉稳,善于谋略。后来在乱世当中跟着郭子兴起义,朱元璋也是被他所拉下水从军的。但是朱元璋很快的因功升职,封为镇抚,职

  • 宋朝时期,保护皇帝的大内高手,究竟有多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北宋大内侍卫和武林高手谁厉害,大内侍卫第一高手,宋朝的文臣有多厉害

    而两宋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与其说是重文轻武,不如说是重文怕武,皇帝既然怕死,他身边的侍卫肯定是高手中的高手,而且必须是绝对的忠心。大内侍卫可以说是当时的战斗王者。其主要负责的任务就是保卫当时皇宫以及皇室成员的人身安全问题,是当时北宋皇家侍卫中的精锐中的精锐。而这些禁军本就是从

  • 明朝的正规军,为何在面对农民军时不堪一击?朱元璋早就埋下隐患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明朝朱元璋的军事,明朝历史上真实兵力,明朝的军权有什么特点

    明朝初期的分封政策间接地导致了明朝末年军队战斗力弱小的可怜。明朝末年的时候,国家的军队数量并不少,但无奈的是军心不稳,导致军心不稳的原因就是军饷不足,士兵拿不到工资,自然不愿意卖命打仗,所以明朝的军队在面对李自成的义军和满族的铁骑时,可以说是屡战屡败。偌大的明朝,竟然难以开出士兵的军饷,这并不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