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和韩信的时代相聚不远,司马迁生活的汉武帝时期,距离汉朝建立不过百年,很多汉朝勋贵的后代还在世,作为汉初三杰之一,韩信的历史应该很多人都清楚,但是《史记》中写韩信是怎么开篇的呢: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也就是这个人不知道从哪儿来的,无父无母也没有师承门派的记载,他一出现好像就已经身怀绝技了,张良还得给黄石公捡三回鞋才能学到本事呢,韩信连这个学习的机会都没有,直接好像无师自通一出手就是高手。
史记中和淮阴侯列传相邻的传记有,黥布,魏豹,张耳,蒙恬等人的记载,我们看看这些的出场:
黥布:黥布者,六人也,姓英氏。秦时为布衣。少年,有客相之曰:「当刑而王。」
英布和韩信一样有原籍有出身,还有少年时候的故事,证明他真的是那个地方的人。
魏豹:魏豹者,故魏诸公子也。
魏豹是魏国的公子,出身来历很清楚。
张耳:张耳者,大梁人也。其少时,及魏公子毋忌为客。
张耳出身经历都很清楚,少年时候的故事也记录在案。
蒙恬: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大父蒙骜,自齐事秦昭王,官至上卿。
蒙恬更牛,人家是世家。
但是韩信没有少年时,他出现时就是成年人,很穷,喜欢装x,成天挎着把剑,冒充贵族,导致几个地痞无赖看不过去了,侮辱了他,有了胯下之辱这个成语。
韩信好像天生知道自己是要做大事的人,所以他不和地痞无赖一般见识,让从胯下钻就钻,要知道汉朝人外面穿的是长衫里面穿的却是开裆裤,里面啥都没有,所以荆轲当年对着秦始皇箕踞,就是敞开腿坐着,是一种很侮辱的行为,荆轲方正也要死了,有这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不服。
所以从少年胯下钻过过的那一瞬间,韩信如果忍不住抬头,看到的风景一定很尴尬。
此时秦朝已经是天下大乱的局面,胯下之辱没多久,韩信就投到了项梁的手下。
项梁死后,韩信又归入项羽帐下做了郎中,有人说这个官职是项羽的侍卫。
韩信这个侍卫有点不一样,他经常向项羽提一些军事建议,但是项羽没听过。
其实也不能怪项羽不听。
见项羽不听他的意见,韩信就跑了,投奔刘邦。
最初在刘邦手下,韩信依然没被重用,他被封为连敖。
这是个什么官呢?就是类似于典客或者司马之类的官职,算是中下级官员,离刘邦的核心朋友圈有点远。
有一次有人犯罪,韩信被连坐,要杀头,主持行刑的是夏侯婴。
韩信和夏侯婴说了一句话,就被释放了,他说:
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
夏侯婴一听,这话说的很有气魄,再看他长得仪表堂堂,觉得这个人也是被别人连累的,就放了他。
夏侯婴和韩信一交谈,发现这是人才啊,赶紧向刘邦推荐。
刘邦封韩信为治粟都尉,大约是个管粮草的官。
当治粟都尉的时候,韩信得以和萧何接触,萧何当时管着整个汉军的后勤,算是韩信的直属领导。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也就是韩信像骚扰项羽一样开始骚扰萧何,他一次次的和萧何说自己的主张,对时局的看法,萧何不是项羽,他原来在沛县管的就是人事,比较会和人打交道,他听了韩信的话后觉得韩信是个人才,但是没有着急向刘邦推荐。
他不急韩信先急了,他以为萧何已经把自己推荐给了刘邦,大约汉王不想用自己,于是连夜逃走了。
这时候,刘邦的军中每天都有人开小差,逃走,诸将亡者以十数,带兵的将领逃走了很多。韩信觉得自己呆在这儿,大约也没啥前途了,于是也溜了。
其实还有一种原因大约是韩信把自己的才能展现给萧何后,看萧何对自己越来越仰慕,但是迟迟不向汉王推荐,于是将了萧何一军,欲擒故纵自己先走了。
后来韩信治军经常用这种方法,置之死地而后生。
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韩信这招挺有效果,萧何听说韩信当了逃兵,来不及向刘邦汇报,赶忙去追,这就是著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
韩信当然不是穿越者,但是他是个有着强烈的成功意愿的人。
韩信是个平民布衣,自学成才,赶上风云变幻的时代,想要有一番作为,他四处推销自己的本事,他有着强烈的自信想要成功。
司马迁曾经造访过韩信的老家淮阴,他村里的人说,韩信自小就很另类,说好听点叫与众不同,他妈死了,家里穷的锅都揭不开了,韩信依旧倾其所有为他母亲建了高大的坟茔。
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
大约他自信自己一定会成功的,自己的后代一定会公侯万代的,这个梦想他差一点就实现了。
一个布衣出身,没有学历,没有来历的韩信是怎么让萧何认为他是人才的呢?
靠说。
不停的推销自己的主张,这种行为韩信一以贯之,一直在做。在项羽手下,一个小小的执戟郎,就敢向霸王出谋献策。到了汉营,虽然刘邦和项羽一样不待见他,但是他不在乎,他和夏侯婴谈,和萧何谈,努力要把自己卖个好价钱
数与何语,就是说了不止一次,而是一次次的找萧何谈心,把自己的思想装到萧何脑子里,直到萧何认为他是个人才。
量变引发质变,萧何在他不停洗脑攻势下,终于觉得韩信是个人才了。
互联网时代有句话叫,只要你敢卖,就有人会买。
两千多年前,韩信用行动证明了这句话,他不停向人推销自己,向项羽推销向夏侯婴推销向萧何推销,最后终于把自己卖出了高价。
我一直觉得,偏执狂会更容易成功些,他们偏执于自己的偏执,不太在意世俗的眼光和看法,努力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正确,后来他们中真的有人成功了。
比如,韩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