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明太祖朱元璋驾崩于应天皇宫(即南京故宫),终年71岁。这位大明王朝缔造者的溘然长逝,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同时也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
朱元璋在位31年期间,下达过数不清的诏令,但若论历史影响力,他的遗诏尤其值得细细玩味。
张廷玉(清)·《明史·卷三·本纪第三》明确记载了朱元璋的遗诏内容,其中主要是宣布传位于皇太孙朱允炆,并交代了死后丧葬相关事宜。
其实,除此之外,朱元璋临终还留有一份重要遗诏,其核心内容只有4个字——责殉诸妃!意思就是,他驾崩以后,所有后妃必须全部殉葬。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明史·后妃传》记载:“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所谓“宫人”,就是嫔妃和宫女的统称。可见,朱元璋临终要求责殉诸妃并非空穴来风。
明朝人毛奇龄所著的《彤史拾遗记》则对朱元璋殉葬情况进行了更明确记载,并给出了具体殉葬嫔妃人数:“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宫人十数人。”必须强调的是,这46人当中,仅有2人是死在了朱元璋之前,其余44位则全部是活人殉葬。
毫无疑问,朱元璋临终要求责殉诸妃是非常不人道的行为。殉葬是古代一项非常残忍的制度,有几千年的传统,至少早在殷商时期,我国就有了活人殉葬习俗,是阶级不平等的体现。但随着社会发展,到了汉朝,这一恶习就被朝廷明文禁止了。
既然如此,朱元璋为什么要开历史倒车,在死前特地恢复了已经废止了一千多年的殉葬制度呢?
(电影《妃子笑》中有关于妃子殉葬的情节)
朱元璋是个好父亲,但却不是一个好哥们、好领导、好丈夫。为了巩固皇权,为了把江山永远留在朱家子孙手中,他不惜大杀功臣,残害忠良。对于后宫三千佳丽,朱元璋也称得上是薄情寡义,真正让他付出真情的唯有结发妻子马皇后。
马皇后死后,朱元璋终身没有再立新皇后。很多人都把原因归结为他对马皇后的刻骨深情,认为在朱元璋心中,马皇后是不可替代的,除了她,没有任何女人配当皇后。但对此,笔者却不能完全赞同。
诚然,朱元璋晚年不再立皇后,确实与他对马皇后的真情有关,但绝非仅此而已。作为一代帝王,如果把朱元璋看得这般儿女情长,那也太小瞧他了。其实,朱元璋另有深思远虑,背后原因,与他临终要求责殉诸妃完全一致,与他大杀功臣也如出一辙。
(朱元璋与马皇后剧照)
朱元璋越过二十几个儿子,隔代传位给孙子朱允炆,虽然避免了夺嫡之争,但却也有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那就是朱允炆年少懦弱,将来的皇位传承必将隐患重重。历朝历代血的教训告诉他,主少国疑通常有两个结果:要么权臣当道,要么外戚专权。这在历史上衍生为两种制度,即顾命制和垂帘制。
但是,朱元璋是绝对的强权主义者,他既不喜欢顾命制,也不喜欢垂帘制,所以,他首先要铲除权臣,其次就要杀绝外戚。
我们常说“以史为鉴”,朱元璋虽然没什么文化,却也熟读历史。汉高祖刘邦英明伟大,死后却有吕后专权,祸乱朝纲;唐太宗李世民文韬武略,死后却有武则天篡权,牝鸡司晨。所以,晚年的朱元璋最担心的,除了权臣谋反,还有外戚专权和女主天下。
(吕后和武则天剧照)
无论是外戚专权还是女主天下,其前提都是主少国疑,后妃上位。朱元璋不立皇后,就是不希望再出一个吕后,朱元璋要求责殉诸妃,就是不希望再出一个武则天。杀死所有强权女人,灭掉所有潜在威胁,则大明江山就可以长长久久留在朱家子孙手中了。
历史证明,朱元璋的心狠手辣确实效果明显,他死后,既没有出现权臣篡位,也没有出现外戚专权或女主天下。但人算不如天算,朱元璋终究是百密一疏,他做梦也不会想到的是,最终篡夺朱允炆皇位的会是他的儿子朱棣。
另外,由于朱元璋开了一个坏头,明朝接下来的几位皇帝死后也都有大量嫔妃殉葬。根据《李朝实录》的记载,明成祖朱棣驾崩时,殉葬的嫔妃数量多达三十多人,即便是到了明宣宗朱瞻基驾崩时,殉葬的嫔妃数量仍有十多人。直到明朝中期,残忍的殉葬制度才被生性善良的明英宗朱祁镇彻底废止。
参考资料:《明史》、《李朝实录》、《彤史拾遗记》等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