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帝王权谋:殉葬制度废止千年后,朱元璋临终为什么要求责殉诸妃?

帝王权谋:殉葬制度废止千年后,朱元璋临终为什么要求责殉诸妃?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2349 更新时间:2024/2/12 21:07:57

原创文章,已开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明太祖朱元璋驾崩于应天皇宫(即南京故宫),终年71岁。这位大明王朝缔造者的溘然长逝,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同时也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

朱元璋在位31年期间,下达过数不清的诏令,但若论历史影响力,他的遗诏尤其值得细细玩味。

张廷玉(清)·《明史·卷三·本纪第三》明确记载了朱元璋的遗诏内容,其中主要是宣布传位于皇太孙朱允炆,并交代了死后丧葬相关事宜。

其实,除此之外,朱元璋临终还留有一份重要遗诏,其核心内容只有4个字——责殉诸妃!意思就是,他驾崩以后,所有后妃必须全部殉葬。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明史·后妃传》记载:“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所谓“宫人”,就是嫔妃和宫女的统称。可见,朱元璋临终要求责殉诸妃并非空穴来风。

明朝人毛奇龄所著的《彤史拾遗记》则对朱元璋殉葬情况进行了更明确记载,并给出了具体殉葬嫔妃人数:“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宫人十数人。”必须强调的是,这46人当中,仅有2人是死在了朱元璋之前,其余44位则全部是活人殉葬。

毫无疑问,朱元璋临终要求责殉诸妃是非常不人道的行为。殉葬是古代一项非常残忍的制度,有几千年的传统,至少早在殷商时期,我国就有了活人殉葬习俗,是阶级不平等的体现。但随着社会发展,到了汉朝,这一恶习就被朝廷明文禁止了。

既然如此,朱元璋为什么要开历史倒车,在死前特地恢复了已经废止了一千多年的殉葬制度呢?

(电影《妃子笑》中有关于妃子殉葬的情节)

朱元璋是个好父亲,但却不是一个好哥们、好领导、好丈夫。为了巩固皇权,为了把江山永远留在朱家子孙手中,他不惜大杀功臣,残害忠良。对于后宫三千佳丽,朱元璋也称得上是薄情寡义,真正让他付出真情的唯有结发妻子马皇后。

马皇后死后,朱元璋终身没有再立新皇后。很多人都把原因归结为他对马皇后的刻骨深情,认为在朱元璋心中,马皇后是不可替代的,除了她,没有任何女人配当皇后。但对此,笔者却不能完全赞同。

诚然,朱元璋晚年不再立皇后,确实与他对马皇后的真情有关,但绝非仅此而已。作为一代帝王,如果把朱元璋看得这般儿女情长,那也太小瞧他了。其实,朱元璋另有深思远虑,背后原因,与他临终要求责殉诸妃完全一致,与他大杀功臣也如出一辙。

(朱元璋与马皇后剧照)

朱元璋越过二十几个儿子,隔代传位给孙子朱允炆,虽然避免了夺嫡之争,但却也有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那就是朱允炆年少懦弱,将来的皇位传承必将隐患重重。历朝历代血的教训告诉他,主少国疑通常有两个结果:要么权臣当道,要么外戚专权。这在历史上衍生为两种制度,即顾命制和垂帘制。

但是,朱元璋是绝对的强权主义者,他既不喜欢顾命制,也不喜欢垂帘制,所以,他首先要铲除权臣,其次就要杀绝外戚。

我们常说“以史为鉴”,朱元璋虽然没什么文化,却也熟读历史。汉高祖刘邦英明伟大,死后却有吕后专权,祸乱朝纲;唐太宗李世民文韬武略,死后却有武则天篡权,牝鸡司晨。所以,晚年的朱元璋最担心的,除了权臣谋反,还有外戚专权和女主天下。

(吕后和武则天剧照)

无论是外戚专权还是女主天下,其前提都是主少国疑,后妃上位。朱元璋不立皇后,就是不希望再出一个吕后,朱元璋要求责殉诸妃,就是不希望再出一个武则天。杀死所有强权女人,灭掉所有潜在威胁,则大明江山就可以长长久久留在朱家子孙手中了。

历史证明,朱元璋的心狠手辣确实效果明显,他死后,既没有出现权臣篡位,也没有出现外戚专权或女主天下。但人算不如天算,朱元璋终究是百密一疏,他做梦也不会想到的是,最终篡夺朱允炆皇位的会是他的儿子朱棣。

另外,由于朱元璋开了一个坏头,明朝接下来的几位皇帝死后也都有大量嫔妃殉葬。根据《李朝实录》的记载,明成祖朱棣驾崩时,殉葬的嫔妃数量多达三十多人,即便是到了明宣宗朱瞻基驾崩时,殉葬的嫔妃数量仍有十多人。直到明朝中期,残忍的殉葬制度才被生性善良的明英宗朱祁镇彻底废止。

参考资料:《明史》、《李朝实录》、《彤史拾遗记》等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更多文章

  • 床上躺着宋王朝半壁江山,北宋第一名伎李师师,其实是两个人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北宋末年有两个李师师吗,北宋李师师野史,一代名妓李师师有多美

    北宋末年,汴梁城的一条幽暗小巷里,一位小染坊的老板正在为生计发愁,边关摩擦不断,朝廷征税日益加重,染布得缴税 ,卖布也得缴税,就连倒脏水还得缴税。染坊老板姓王名寅,妻子早早离世,留下自己与三岁的女儿勉强度日。一日,王寅带着女儿来到寺庙中,希望让她舍身佛寺,健康成长,女儿哇哇大哭,老僧为她摩顶时,小女

  • 府军前卫:是锦衣卫的“大哥”?它的存在令锦衣卫“无地自容”?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锦衣卫指挥使是锦衣卫的老大吗,锦衣卫的克星,深度揭秘锦衣卫

    众所周知,锦衣卫是明朝专有军政搜集情报的一个机构,原身是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来改成“亲军都尉府”,掌管着皇帝仪仗和侍卫的职责,一直到洪武十五年时被改成了锦衣卫!从此看来锦衣卫的存在至关重要,同时也抱有一定的危险性,锦衣卫的“策反”工作一旦开启,势必会掀起“大风大浪”!而府军前卫从部门和人数上显

  • 广东农民称霸印度洋,南洋诸国俯首称臣,朱棣出50万要其人头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陈祖义是元末明初时期的广东人,家中世代以耕地为主,随着元末战乱不断陈祖义一家便迁到了南洋居住,在到南洋之后陈祖义做了一名海盗,凭借和自己的心狠手辣和常年的经营陈祖义成为了海盗的首领,之后的陈祖义率领的他的手下长期盘踞在马六甲海峡掠夺过往的船只。随着他不断的掠夺和扩张他先后吞并了南洋地区的其他海盗团伙

  • 差点生擒西夏太后!洪德堡战役,3万宋军如何打垮20万西夏军?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1092年,西夏梁太后率举国兵力东侵,试图以压倒性优势打击宋军一路,开辟前往中原的通道。然而西夏军却遭遇了出乎意料的战斗,其中军御营甚至遭到击破,西夏军最终狼狈撤军退回夏境。这是宋军在西北地区向弹性战略防御完全转变的一个特殊战例。宋朝在收回地方军权之前,只能通过都部署—战区制度来协调中央禁军与地方藩

  • 张国维:明朝大势已去,以死殉国,清兵见其遗体为何会下跪痛哭?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张国维博士,李中莹和张国维,陈国山与张江张国维

    崇祯七年(1634年),张国维出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按应天、安庆等十府,疏浚了松江、嘉定、上海、无锡等地河道,修筑了吴江、江阴、苏州等地的桥、塘渠、漕渠。张国维不仅是一个卓有成效的实干家,而且还是一个很有心得的理论家,他“单舸巡汛,探溯河渠,各绘水图,括以说略”(《明史·张国维传》)研究数十年来的

  • 明明李善长无权,又不想造反,朱元璋为何还要杀这个70多的老人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朱元璋杀李善长的原因,李善长是如何投奔朱元璋的,朱元璋为什么要处死李善长

    (朱元璋)其一、李善长已经退休了,完全没有掌握权力了。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功臣?因为这些功臣们或者掌控着朝廷的话语权,或者掌控着兵权。这些人的权力太大,朱元璋害怕他们会对他构成威胁。尤其是害怕他去世后,这些功臣们对他的孙子朱允炆产生威胁。所以朱元璋才会防患于未然,提早杀掉他们。但是李善长不同啊,当时他已

  • 李建成败给李世民,主因不在李建成,也不在李世民,而在于他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李建成与李世民手下将领哪方厉害,李世民和李建成谁的能力更好,李世民娶了李建成妻子视频

    但仔细分析了一下玄武门之变的前因后果,我觉得李建成败给李世民,主要原因不是李建成太过于薄弱,也不是李世民过于强大,而是他们的父亲,李渊做人不厚道。啥?李渊不厚道?嗯,他确实有些不厚道。可能你第一次听到这个观点,但未必我就是胡说八道,请继续看下文!首先,李建成能被选为太子,能力绝对不差,如果你不信,那

  • 原本懦弱无能、胆小怕事的宇文化及,是如何走上弑君反叛之路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冥帝弑君电影完整版,暴躁皇后在线弑君,崔武子弑君

    宇文化及是隋朝大将宇文述的儿子,为人凶残阴险,依仗父亲的权势,胡作非为,不遵法度。由于耳濡目染了上层阶级贪污腐败的黑暗内幕,也养成了贪婪与骄横的本性。但就是这样人品败坏而又胆小怕事的他,为何最后会走上弑君反叛的道路呢? 大业十二年(616)七月,隋炀帝乘龙舟游幸江都。当时,由于瓦岗寨军首领李密占据

  • 《世界军事战争史-086》淝水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淝水之战详细地点,淝水之战发生在4世纪后期吗,淝水之战历史事件

    淝水之战是公元383年发生于淝水(淮水支流,在今安徽寿县境)的一场战争,前秦主苻坚为实现全国统一,对东晋发动了一场封建兼并大战。西晋灭亡后,中国北方出现分裂割据局面,北方进入历史上所谓的五胡(匈奴、羯、鲜卑、氐、羌)十六国(前赵、后赵、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前秦、后秦

  • 得到隋朝皇后宫女几千人的窦建德,做的这件事,最终害死了自己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窦建德之死,故城窦建德遗迹,窦建德葬于什么地方

    在隋朝末年的天下大乱中,各路英雄豪杰是你方唱罢我登台,乱世之中,有人有胆就是草头王,但能赢得最后胜利的,一定是非凡之人,不但各种条件都要合适,而且还要运气很好。隋朝末年并不是一个好时代,因为英雄实在是太多了,但熬到最后的,却只能有一个,所以不管你是多大的英雄,最后胜利的都不是你。这里面最让人惋惜的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