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26年(明天启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正月十四日,努尔哈赤亲率大军向宁远城(今辽宁兴城)出发,于二十三日兵临城下。对于近在咫尺的宁远城,努尔哈赤志在必得。
孙子兵法曰“不战而屈人之兵”。努尔哈赤面对孤立的宁远城,首先想到的便是让城内守军放弃抵抗,兵不血刃的攻克宁远城。
据《满洲实录》记载,努尔哈赤派出劝降使者曰:“吾以二十万众攻此城,破之必矣。尔众官若降,即封以高爵。”而袁崇焕的回复却是:“汗何故遽加兵耶?宁、锦二城,乃汗所弃之地,吾约有十三万,亦不以尔为寡也。”
面对手握重兵、战无不胜的努尔哈赤,袁崇焕并未被吓倒,而是率领明军誓死守卫宁远城。此时,强攻成为了拿下宁远城的唯一办法。次日,努尔哈赤下令对宁远城发动强攻,宁远之战由此拉开序幕。
面对强大的后金军,袁崇焕视死如归,不仅守城意志坚定,而且凝聚军心。
袁崇焕在面对努尔哈赤所率战力强悍的八旗精锐时,虽然城内兵力不足2万,但袁崇焕也有他所依仗的资本。
1.军心与民心。
此前,在辽沈之战中后金军大获全胜,又乘势攻克广宁剑指山海关,明廷对此大为震惊。面对后金军的凌厉攻势,袁崇焕提出“保关内必守关外,保关外则必守宁远”的主张,并直言不讳的说:“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由此可见袁崇焕御敌决心。
于是,1623年,袁崇焕奉命领兵一万余人守卫宁远城,并在此加强练兵,修固城池。在袁崇焕的苦心经营下,宁远城防御得到了很大改善。并且袁崇焕一心为国为民,视死捍卫家园的决心深入人心,威望甚高。
因此,在努尔哈赤率大军攻打宁远城时,袁崇焕一方面向将士们表达了视死捍卫宁远城的决心以稳定军心(通常情况下,主将的御敌决心也能起到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共同御敌。另一方面为防止情报外泄,极力铲除内奸,并在各出入口派兵严加看守。这样一来努尔哈赤便无从知晓宁远城内的兵力部署与薄弱环节,也无法与城内进行内应。与此同时,受宁远城守军坚决捍卫城池的影响,城内百姓也自发的为军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军民共同御敌。
2.西洋大炮。
此前,在修固城池加紧练兵的同时,明朝还从国外引进了威力巨大的西洋大炮,这些大炮射程可达5公里,炮弹能对敌军集群兵团造成很大的毁伤力。并可依托坚固的城墙为屏障,以城护炮的同时,又能以炮护城。同时,明军还配备有专业炮手,以及数量可观的灭虏炮、鸟铳等远距离攻击武器。
在袁崇焕的带领下,宁远城内的守军同仇敌忾,利用利炮为后盾,共同捍卫城池。
努尔哈赤势在必得,但在明军的利炮下,却接连碰壁。
1.八旗军优势无法发挥。努尔哈赤身经百战,久经沙场,拥有非常丰富的作战经验。面对拒绝受降的明军,努尔哈赤集中优势兵力,于1626年1月24日向宁远城发动了攻击。后金军首先使用弓箭向宁远城守军发起进攻。一时间,明军阵地上下起了密集的箭雨,死伤惨重,但这并未撼动明军守卫城池的决心。
面对蜂拥而至的八旗军,明军不断用炮火、灭虏炮、鸟铳等进行反击,由于明军大炮威力巨大,对密集冲锋的八旗军,造成了极大杀伤,通常一炮能炸死炸死数十人。
虽然努尔哈赤率领的八旗军凭借战马拥有极强的机动性,同时弓箭威力也很强大,但是面对坚固的城墙与射程极远的大炮,此前的机动优势与弓箭优势此时无法发挥,导致战力强悍的八旗军发挥不出战斗力,即便努尔哈赤亲自坐镇指挥也无济于事。
值得一提的是,为防止八旗军攀爬登城,城内守军还在城墙上倒泼了大量水。正月的宁远寒风瑟瑟,很快水便结成了冰,这给攀爬带来了极大不便。
2.守军火炮优势巨大,部署严明。明军的大炮可以依托城楼,居高临下地向八旗军展开炮击,这给八旗军带来了很大伤亡。在“大炮对弓箭”的战斗中,八旗军哪怕在盾车掩护下,仍无法抵挡明军火炮的猛烈攻击。同时,城内守军部署严明,与此前望风而逃的明军形成鲜明对比。
据《石匮书后集》记载:“炮过处,打死北骑无算,并及黄龙幕,伤一裨王。北骑谓出兵不利,以皮革裹尸,号哭奔去。”
虽然八旗军作战勇猛,期间也有众多士兵攻到城下,但始终无法攻破城楼与城门。在城内大炮的猛烈轰击下,持续进攻给八旗军造成数以万计的伤亡,且攻城并无实质性进展,英勇的努尔哈赤也在战斗中负伤。为了保存八旗军实力,正月二十六日,努尔哈赤率大军撤离,惨败收场。
在此役中,明朝新引进的西洋大炮威力巨大,在战场上显现出了强大优势。由于努尔哈赤对明朝新引进的西洋大炮特点、性能、威力一无所知,导致八旗军损失惨重。
由此可见,守军将士严明的部署与视死捍卫城池的决心和西洋大炮,是此次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
《武皇帝实录》卷四载述说:“帝自二十五岁征伐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惟宁远一城不下,遂大怀忿恨而回。”
努尔哈赤或许永远想不明白,自己戎马生涯四十余载,向来以少胜多,铁骑所到之处,所向披靡,再坚固的城池均能攻破,为何就拿不下这小小的宁远城,到头来还栽在了名不见正传的袁崇焕手里(袁崇焕此役之后才出名),最终带着遗憾离开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