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时候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鞑靼,这几个民族究竟是什么关系?

古时候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鞑靼,这几个民族究竟是什么关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4402 更新时间:2024/1/19 17:15:27

人类文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采摘、渔猎、游牧、农耕、工商业等几个阶段:原始社会时期就是采摘文明时期,三皇五帝时期就是渔猎文明时期,夏商就是游牧文明时期,从周朝开始中国步入了农耕文明阶段。

很显然,这是一个从低阶文明到高阶文明的历史发展进程。在这个过程中,各地区基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出现了发展的“非均衡性”,比如生活在大草原的民族,他们就停留在了游牧文明阶段。

文明的差异,最终必然导致民族之间的冲突与融合,由此拉开了中原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两千多年的恩怨情仇。

我们按时间线,分别介绍中国历史上的这几个主要少数民族。

01.匈奴

匈奴对应的中原王朝是秦朝、西汉、东汉以及魏晋时期,历时600余年。

在春秋时期,黄河以北、关中地区,甚至黄河以南,都生活着众多的少数民族,比如鬼方、山戎、猃狁、犬戎、义渠、余无、楼烦等等。

那正是一个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分化的时期,经过长期的冲突与战争,最终部分民族北迁,脱离了向农耕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保留了游牧文明的生活特性。

他们就是最早的草原民族,匈奴则是这些草原民族中的佼佼者,他们形成了游牧文明对抗农耕文明的第一个强大政权。

由此可见,匈奴原本与中原民族同根同源,只是后来他们强大了,将触角伸向西域和高加索地区,逐渐融合了其他民族的血液。

战国时期是匈奴民族高速发展期,单轮武力值还处于下风。当年蒙恬曾经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将他们赶出了河套地区。

秦朝时期匈奴出了一个伟大的单于——冒顿,他就是那位射杀父亲夺位的家伙。冒顿在位期间东灭东胡,西进河西走廊,不断侵入汉地,上演过将刘邦围困在白登山的戏码。

新生的西汉政权被迫签订城下之盟,以和亲的方式不断喂食匈奴,以换取并不可靠的和平。

汉武帝即位后,汉匈实力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汉武帝、汉宣帝的打击下,匈奴迅速衰弱,几近于亡国,只好以大汉藩属国的身份才得以苟延残喘。

两汉交替之际,匈奴虽然略有复苏,但在汉和帝时期,窦宪两次重创匈奴,直接灭了匈奴政权。

从那时候起,匈奴政权退出历史舞台,匈奴人部分西迁到欧洲打天下,部分进入汉地融于汉民族之中。

五胡十六国时期,匈奴后裔虽然再度复兴,建立了数个匈奴政权,但那时候他们已经高度汉化,连姓氏都已经用了汉姓,其政权维持的时间也很短。

随着鲜卑族的崛起,匈奴这个民族彻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今天的刘、慕容、金、呼延、于、万等姓氏,就有很多是匈奴人的后裔。

02.鲜卑

鲜卑对应的中原王朝是东汉、魏晋、南北朝,大约经历了500年时间。

鲜卑是继匈奴之后,又一个强大的草原民族,他们建立了历时149年的北魏政权,与南朝的宋齐梁陈遥相呼应。

鲜卑族的主体是被匈奴人消灭的东胡人,后来又杂糅了东夷、山戎等民族,其发源地在今天的东北地区。

随着匈奴的衰弱,鲜卑人乘机填补了草原势力的真空,进而从东北迅速扩展到整个北方地区。

西晋时期,拓跋珪正式建立北魏政权,刘宋时期,拓跋焘正式称帝,成了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的皇帝。

跟匈奴政权死守游牧文化不同,鲜卑政权意识到,要想统治汉地必须用汉文化改造自己的民族,由此一场轰轰烈烈的汉化改革拉开帷幕。

应该说鲜卑人的汉化很彻底,从此他们出了一个“鲜卑”的空壳子,内里已经完全被汉民族同化了。

这个变化让北魏政权迅速强大,也让它迅速衰弱,因为它不可避免地遭受了汉政权中“门阀士族”集团的侵蚀,进而导致皇权的丧失。

在门阀势力的操纵下,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不久他们又分别被北齐和北周取代,鲜卑政权如绚烂的礼花,留下一个夺目的光彩后迅速湮灭。

作为个体,鲜卑人完全融入了汉民族,尤其是贵族阶级,他们与关中豪门形成了血脉相融的局面。比如隋杨、李唐皇族,都是汉民族与鲜卑贵族通婚的结果。

柔然是鲜卑族的一个分支,存在的时间只有一百多年。

当年鲜卑南迁进入汉地后,草原上又形成了势力真空,柔然人乘机打包了东胡、鲜卑、匈奴、塞外杂胡等“散客”,形成了“部落邦联制”的柔然汗国。

柔然人曾经对北魏政权形成巨大威胁,为此北魏设立北方六镇以防柔然人南侵。

不过,柔然政权始终是个松散联盟,这决定了它不可能具备北魏的发展高度,最终在北魏、北齐的打击下,这个短命汗国很快灭亡了,柔然人也融入汉民族之中。

03.突厥

突厥对应的中原王朝是南北朝、隋朝、唐朝初叶,历经200多年。

突厥人的起源很复杂,他应该是一个杂合了匈奴、鲜卑、西域高昌、高加索、中亚塞族,以及杂胡的民族大杂烩。

柔然汗国兴起时,突厥人充当了他们的“炼铁奴”,后迁徙至阿尔泰山一带,形成了突厥部落。北朝后期,突厥人打败柔然,正式建立突厥汗国,并在西魏、北周、隋的支持下迅速壮大。

于是历史再次重演,强大的突厥人开始跟汉政权掰手腕。当年李渊反隋时,为了获得突厥人的支持,曾经屈辱地向他们称臣。李世民登基的当年,突厥人一直打到渭河北岸,逼得李世民签订城下之盟。

随着大唐帝国的强盛,李世民、李治父子连续发动了对突厥人战争,贞观四年,李靖灭东突厥,显庆二年,苏定方灭西突厥,调露二年,裴行俭破后突厥……

天宝四载,后突厥白眉可汗被回鹘人杀害,其部众部分并入回鹘,部分归唐,突厥政权退出了历史舞台。

04.契丹

契丹对应的中原王朝是唐朝、宋朝,历经400多年。

契丹族是生活在东北的一个游牧民族,由八大部落构成,即所谓的“契丹八部”。跟其它草原民族一样,契丹的起源也很复杂,它杂糅了匈奴、鲜卑、突厥等民族。

契丹的崛起得益于柔然的衰亡,他们一度与突厥东西对决,跟隋唐两朝大唱“三国演义”。

契丹的兴盛得益于大唐的衰弱,安史之乱后,唐朝无力东顾,契丹又出现了一位伟大的领袖——耶律阿保机。在耶律阿保机的带领下,契丹建立了统一的政权——契丹国(辽国)。

契丹的称霸得益于中原的战乱,唐朝灭亡后,中原进入五代十国时期,辽国趁机坐大,并借由石敬瑭的引狼入室,占领了燕云十六州,一举奠定契丹人对汉政权的二百年优势。

关于契丹人和北宋的恩怨大家耳熟能详,不赘述。

随着女真族的崛起,大辽进入岁月的余晖。北宋与女真人签订海上之盟后,两线夹击辽国,并于宋徽宗宣和七年被金国所灭。

辽国被灭后,契丹人部分并入女真人,部分并入蒙古人,还有一部分融合于汉民族之中。

05.女真

女真对应的中原王朝是宋朝、元朝、明朝、清朝,历经800年。

女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二次崛起的民族,他们在北宋末年建立了金国,又在明朝末年二度崛起,建立了后金政权,即清朝。

女真人也起源于东北黑龙江、松花江一带,历史相当悠久,在西汉时期就有其先祖的记载。

契丹人统治东北时期,女真人深受契丹人的压迫,直到出现一个伟大的人物——完颜阿骨打。

收国元年(1115年),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大金政权,并对契丹人展开反攻。“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果然,女真人以摧枯拉朽之势灭了大辽,又“顺手”灭了北宋。

两宋与金国人的恩怨大家同样耳熟能详。

南宋朝廷故技重施,他们联合新崛起的蒙古灭了大金。当然,蒙古人也如法炮制,顺手又灭了南宋。

金国虽然被灭了,但女真人还存在,他们一直蛰伏在元朝和明朝的统治之下。明朝中后期,女真人再次崛起,形成建州、海西和野人三大部。

明朝为了方便统治,对女真人采取了羁縻政策,努尔哈赤父祖正是利用了这个机会强势崛起。

在统一女真各部后,努尔哈赤于天命元年建立后金政权,拉开了与大明对决的大幕。崇德元年,皇太极在沈阳登基称帝,改国号为“清”,女真族改称“满族”。

06.鞑靼(蒙古别部)

鞑靼对应的中原王朝是明朝、后金,历史200多年。

鞑靼人只是蒙古的一个部落联盟的别称,它包括察哈尔、土默特、科尔沁、鄂尔多斯、阿速等部落,与蒙古“瓦剌部”对立,严格来讲它不应该算作独立的民族。

元朝灭亡后,蒙古人逃回草原,并分裂为“瓦剌”和“鞑靼”两大部,其中瓦剌在西部,鞑靼在东部。

鞑靼部几经统一和分裂,最后一位大汗林丹即位后,雄心勃勃的他企图再度统一蒙古。可惜林丹汗的命不好,他遇上了后金的崛起。

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连续打击下,鞑靼人接连败北,林丹汗在落魄中病逝,他的妻妾们被皇太极,以及爱新觉罗家族打包收拢。

清朝初年,爱新觉罗家族与蒙古博尔济吉特氏常年联姻,就来自于此。靠女人搭桥,从此鞑靼部臣服于满清。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政权的战争几乎没有停息过,其背后的动因究竟是什么呢?

有两个不当的观点,一种人认为汉民族主动对外扩张所致,另一种人认为是游牧民族狼性不改所致。

首先,汉民族的农耕文明特性,和中国封闭式的地缘环境,决定了我们不具备扩张和侵略的基因。

中原文明的扩张室以文化为先导的自然扩散,是文明的自然融合,是在被侵略状态下的文化反击,而不是主动侵略和扩张。

比如匈奴人占领的河西、西域,汉民族历经千年的防守、反击,以及为了长治久安的雷霆一击,在灭了入侵者的同时,也带来民族的大融合,这些地域也随着民族的融合并入了汉政权。

其次,少数民族政权对汉民族的入侵是生存环境的必然,不能以道德论之。

我们知道,渔猎文明、游牧文明都是人类文明的低级阶段,这种生产模式相当落后,不具备族群繁衍的独立支撑条件。

那怎么办?他们只能靠农耕文明的物质条件给他们输血。但农耕文明是自给自足的模式,对游牧文明没有需求,贸易没法进行,这就导致游牧文明“剃头挑子一头热”。

于是,为生存而战的游牧民族只好靠武力去掠夺农耕文明。

这就是草原少数民族数千年不断入侵汉地的原因,否则他们生存不下去。那么,草原民族就不能改变一下落后的文化模式吗?

当然能,比如鲜卑。可当他们转型为农耕文明后,神奇的一幕就发生了:他们这个民族就很快消失了,并入了汉民族的大熔炉里!

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奇妙之处,伟大之处。

更多文章

  • 朱元璋死后,被戴绿帽子,这一切竟是他自己安排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朱元璋死后的下场,朱元璋死前做了哪些事,朱元璋一生干过哪些大事

    在中国古代殉葬是很常见的,一般的下葬会有一些陪葬品金银珠宝,还会有一些殉葬的牲畜和幼童,在历代多少都会有这样的习俗,殉葬的死人活人都有,说起来真的很残忍。其实这里面有的人是自愿的,当然了不愿意就只能强迫了,他们都是为满足死者把生前所拥有的带到地下享用,包括金银珠宝就是生前的财富,还有美艳的娇妻带到地

  • 朱元璋剥桔子给儿子,儿子很开心,母亲:快跑吧,你爹要你命!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朱元璋剥桔子的原因,朱元璋为儿童剥橘子,朱元璋为什么要剥桔子呢

    在梦中这个身穿铠甲的人就是朱棣,也正是因为这个梦,让朱元璋对朱棣产生了反感之情。多疑的性格导致他怀疑朱棣要造反。朱元璋想把朱棣叫来试探一下,看下朱棣是否有谋反之心?朱元璋派人将朱棣召来,一边闲聊,朱元璋一边剥了一个桔子给朱棣朱元璋想把朱棣叫来试探一下,看下朱棣是否有谋反之心?朱元璋派人将朱棣召来,一

  • 诬告杀害于谦的明代书法家徐有贞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徐有贞杀于谦的理由,徐有贞个人简历,明朝徐有贞

    徐有贞,江苏吴县人,号天全,这里文化底蕴深厚,所以自幼受到传统文化熏陶,为他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浸淫于其中,他的书风也是典型的江南一派气象,秀外慧中,烙上小桥、流水、垂柳这些风物。他身材短小精悍,聪明的点子多,喜好功名,有理想与抱负,一心想在官场上谋得大位,凡是天文、地理、兵法、水利

  • 这幅传世名画里,藏着北宋灭亡的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北宋十大顶级名画失传,两宋时期的十大传奇名画,北宋时期的名画欣赏

    宋徽宗 海冬青图 立轴就是这幅画......01元符三年(1100)正月,年仅25岁的哲宗驾崩了。走的太匆忙了,没能留下个子嗣。让谁来掌管这个帝国?向太后(神宗的皇后)想让哲宗的二弟端王赵佶来当皇上。宰相章惇不同意,理由:端王赵佶“轻佻不可以君天下”。章惇说端王“轻佻”不是没有道理的。他爹神宗本来是

  • 水浒里此人浪得虚名,历史上随金兀术侵占河南,击败岳飞部将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完颜兀术详细资料,水浒中的抗金名将,水浒人物谁能打败岳飞

    笔者在前文中曾经提过,小说中的梁中书和李成都能在历史上找到原型人物,那么,绰号为“大刀”的闻达有没有历史原型呢?这个问题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查阅当时的相关史料,并无一位名叫闻达的宋军将领。但在史料中却有一人引起了学者们的高度关注。这个人,名叫徐文。关于徐文的生平,出现在《金史》卷七十九当中。据该

  • 水浒传中,如果宋江不招安,会不会成为一方诸侯?答案很明显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水浒传如果宋江不招安会怎么样,宋江为什么坚持招安,宋江受招安阅读体会

    不管怎样,在宋江心里,招安是利大于弊的,所以必须要走这条路。那么,假如宋江不招安的话,他会不会成为一方诸侯呢?如果能的话,那就真没必要去招安了。对于这个问题,有些小伙伴说,宋江是不可能成为一方诸侯的,因为他的兵力实在太少,据考证他的兵力最多的时候也就在一万左右,所以他根本没有力量去成为一方诸侯。而且

  • 水浒传中,为什么宋江总想招安?原因有3个,最后一个是重点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宋江怎样被逼上梁山的,宋江的招安过程,宋江进梁山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宋江的心里始终是不想落草为寇,留下千古骂名的。传统的忠君思想已经深入到他的骨髓和血液中。逼上梁山实则是无奈之举,他的内心并没有推翻封建王朝的意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许多读书人的理想,明末李自成在攻破北京前夕依然对崇祯帝抱有幻想,希望穷途末路的明王朝能接受自己招安,裂土封疆,并籍

  • 清朝第一猛将,杀张献忠,灭吴三桂,他若要称帝,康熙只能泪奔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吴三桂与张献忠谁厉害,康熙处决吴三桂,清朝第一猛将张献忠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说起清朝权力争斗很多人想到的是清朝后宫嫔妃们的争斗,但很少有人知道清朝前期政治斗争也是非常厉害的,在清朝没有打下中原的时候,清朝前期主要是对外作战,皇太极当皇帝的时候,因为种种原因,始终没有立下太子。满族人不讲究什么立嫡为长子,所以多尔衮就耐不住性子了,虽然后来多尔

  •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为什么要将皇位传给弟弟,而不是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比如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很多人都说他是打算将皇位传给儿子的,其实并不是,赵匡胤是一代明君,他的主张和办事风格和历代君主都不相同。历朝皇帝对待功臣都是一个字杀,而赵匡胤却是一个唯一没有杀功臣的皇帝。历朝皇帝都是把皇帝传给自己的儿子,赵匡胤却是一个唯一没有传给自己儿子的皇帝。历朝皇帝都是把武力放在第一位

  • 水浒传中,宋江征讨方腊,为什么会损失惨重?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宋江征讨方腊是哪一年,宋江征讨方腊过程,宋江为什么主动征讨方腊

    其实这和朝廷有很大的关系,当时的梁山好汉势力很大,而方腊也是一个十分令朝廷痛疼的,朝廷自然希望梁山和方腊相互损耗。更不用说还有很多的奸臣在从中使坏了。梁山刚刚归顺朝廷的时候,并没有受到朝廷的加爵封赏,而是希望他们凭借着军功获得功名。于是一众梁山好汉东征西讨,宋江带领着梁山人马征辽,之后又先后为朝廷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