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蜀汉对上庸的态度,作出过数次调整。
前刘备时代:被遗忘的角落
刘备的势力到来前,上庸一度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汉末乱世开始后,申耽、申仪在此聚众数千家,形成独立王国。
依照东汉的行政划分,上庸等地是益州汉中郡下面的县。
然而,刘焉、张鲁等“上级部门”都不愿经营上庸,只让申家兄贵在那里“自治”。
此后,曹操平张鲁,得汉中。
曹操倒是作出了调整,将上庸、西城、房陵三县升级为郡(并称为东三郡),并转由曹占荆州管辖。
然而,调整是调整了,曹操依然没有经营东三郡,依然让申家兄弟在当地“自治”。
显然,很长时间内,上庸等地被“遗忘”了。
之所以如此,是由该地的特点决定的。
东三郡,就在今天的神农架!
此地山岭多,交通不便,古代的开发程度一直不高,常常是古代贵族的流放之地。
群雄割据时期,各方的力量都不足,其首先任务是获取更多的人口、经济资源。
因此,人口不多、经济条件恶劣,直接统治成本高昂的东三郡,自然也就成了“被遗忘之地”。
战略重点之地
到刘备夺取汉中后,上庸等地迅速由被遗忘之地变成了战略重地!
当时,刘备以《隆中对》为战略纲领。即:从益州、荆州,分道北伐。
然而,尽管荆州、益州在地图上挨着,但由于山脉阻隔,道路不便。
能将荆州、益州联系在一起的,南边是三峡,以宜都为中心,北边就是东三郡了。
上庸等东三郡,是汉中与荆州的连接处,也是宜都等三峡地区的北面屏障。
上庸等地在手,则汉中前线与荆州前线在军事上连成一片,可相互支持;而如果上庸有失,曹军可能直接威胁三峡,将刘备的荆、益二州切断!
因此,在刘备取汉中后,上庸等东三郡成了必取之地!
刘备视上庸等地为必取之地,而曹操仍“遗忘东三郡”。
因此,刘封、孟达进军,只需威服割据当地的申家兄弟,即可成事!
申家兄弟本就实力不足,加之刘备厚待,甚至保留其在东三郡的实力,他们自然就不死抗到底了!
如此,刘备夺取了东三郡。
应该说,一段时间内,刘备夺取东三郡,对大局产生了相当影响。
比如,曹占荆州,将中心由襄阳北撤到了宛。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关羽强盛”,另一方面,则是自东三郡出发,可以直接威胁南阳盆地,切断襄樊后路。
此后,关羽攻襄樊,又“连呼”刘封、孟达。虽然刘、孟没有出兵,但这也说明:刘备兵虽多,但当关羽需要时,也就只有上庸之军能指望一下了···
可以说,当“关羽强盛”时,上庸确实是《隆中对》推进的重要之地,为北伐创造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然而,一切随着关羽失荆州而变化了。
难守之地
关羽败亡后,刘备集团彻底退出了荆州。
如此,原本连接荆益的上庸等地,变成了孤零零的前沿之地。
而且,当时,刘备只在汉中留下少量兵力,由魏延把守,自率主力驻于西川。
因此,刘备主力与上庸的距离十分遥远,很难救应。相反,上庸等地距离曹操重镇襄阳、宛都十分接近。
上庸等地虽然地势险要,但其险尚不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道路难行,但也不算是“天堑”,难以独自抵挡敌人的进攻。
因此,曹丕的荆州新任主将夏侯尚表示:刘备离上庸很远,我们只要“奇兵潜行”,不要拖拉,“则独克之势也”,取下上庸没有什么悬念!
于是,在“带路党”孟达的支持下,夏侯尚、徐晃等人击败刘封,夺取了上庸。
整个过程,刘备几乎来不及有任何反应!
上庸等地失守,汉中东部的屏障丢失了。
然而,由于地势险要,守汉中魏延只需调整少许兵力,即可防范东面威胁。
因此,于蜀汉而言,上庸即使拿下也守不住,即使守不住也不妨大局。
这就决定了蜀汉对取上庸的态度不可能十分积极。
难争之地
228年,诸葛亮引军到汉中,准备北伐;同时,孟达也暗中与诸葛亮联系,讨论带上庸归蜀的事情。
两件事情凑到一块,使上庸再次成为“热点”。
然而,这个“热点”持续的时间很短。
就在孟达还在与诸葛亮“眉目传情”时,司马懿一波风驰电掣的进军,消灭了孟达。
许多朋友在讨论诸葛亮是不是出于什么私心要除掉孟达···其实,司马懿风驰电掣,8天就抵达上庸,随机封锁上庸与外界联系!
这个效率再次表明:即便是一起争夺,魏国荆州军团也有绝对的把握先抵达战地,掌握战场主动权!
对进攻的意义不大
诸葛亮去世后,蒋琬再次把目光投向上庸。
蒋琬认为,诸葛亮北伐屡屡无功,都是因为秦岭难以逾越,后勤补给困难,不如顺着沔水东下,取上庸,然后再攻襄樊等处。
然而,此计未及实施,众人就觉得太不靠谱:如不克捷,还路甚难。
看来,蒋琬常年在丞相府担任留府长史,缺乏军事经验,而稍有军事经验者都知道这个想法不靠谱。
首先,自汉中到上庸,这段路山路崎岖,水流湍急。因此,过去容易,“还路甚难”。
当初刘封之所以能顺利从汉中进取上庸,是因为宜都、南郡尚在关羽之手,而孟达又先期攻占了重要港口房陵港。刘封进退皆有接应,自然从容自若。
如今,东面没有接应,贸然前去,一旦不利,“还路甚难”,就有覆灭的危险。
当初,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也存在风险高的问题,但一旦成功,人家好歹能搞下长安。
如今,冒这么大的险,就为了搞个上庸等东三郡,实在不值得。
而且,即便夺得东三郡,要改变北伐路线,让擅长山地作战的蜀军继续东出,到江汉平原、南阳盆地与曹魏野战,也是自杀行为。
因此,蜀汉群臣都认识到:夺上庸难,即便夺得,意义也不大。
蜀汉的总体北伐战略
蜀汉对上庸的兴趣,与其总体北伐战略息息相关。
当刘备以《隆中对》为总战略时,上庸是连接荆、益的纽带,其意义自然很大。
关羽败亡后,再出荆益二州北伐已不现实,蜀汉当然要调整北伐方略。
自诸葛亮起,就以“断关陇之臂”、“割据陇右”为方略。
曹魏的中心在中原,中军长期驻扎洛阳,陇右是其薄弱环节。
“断陇右之臂”的作战,主要在陇山,利于发挥蜀军山地作战的优势。
一旦成功,陇山足以保卫胜利果实,而陇右之麦足以为军粮,陇右之良马羌人,足以提供强大的骑兵力量。
相比之下,上庸方向的意义就非常小了。
上庸领近宛城,距离曹魏的统治中心很近,曹魏可以随时调拨大军来战。
上庸东出,在南阳盆地、江汉平原,蜀军都不是魏国步骑的对手。
而上庸贫瘠,也无法单独成为北伐基地。
因此,诸葛亮、姜维,将陇右为北伐重点,对上庸兴趣不大。
诸葛亮、姜维对上庸等东三郡,没有去打的兴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