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举国惊骇,紧急向蜀国求和。
然而,刘备拒绝了东吴的求和,坚持东征。
这是怎么回事呢?
东吴的求和
221年七月,刘备东征。
很快,蜀军攻破吴将李异把守的巫和陆逊所守的秭归。
东吴紧急求和,并让诸葛瑾写信劝刘备息兵。
尽管东吴求和的条件,史未明确记载,但由诸葛瑾的信件看,其求和条件基本可以确定。
诸葛瑾指出:关羽之亲,比先帝怎样(当时,刘备集团宣称献帝遇害,所以称献帝为先帝)?荆州大小,比海内怎样?如果明白这个道理,决策易如反掌!
从诸葛瑾信件的内容可见,他清楚地认识到:刘备东征,一为报关羽之仇,二为争夺荆州。然而,信件也明确显示出:东吴求和,但一没有所谓交出凶手,二不打算割让荆州。
而从劝刘备息兵一事看,东吴做出的让步是:承认刘备对固陵郡(战前,孙权将巫、秭归二县从宜都郡划出来,设立固陵郡)的占领。
东吴知道刘备的核心诉求,但并不满足其核心诉求。
显然,刘备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当然,对刘备这样的枭雄来说,其进退,还要依据其对形势的判断。
对曹魏立场的判断
孙刘相争,曹魏的立场自然举足轻重。
原本,刘备曾试图缓和与曹魏的关系。
东征前,刘备曾派遣使者吊唁曹操,试图缓和双方关系,然而,因为曹丕称帝,这一企图无法实现。
因此,刘备原本最担心的,是曹魏的立场。
当时,孙权主动向曹魏称臣,以争取魏国的支持。
接受了东吴称臣的曹丕,一开始也确实有攻蜀之意。
然而,刘晔指出:孙刘交兵,是曹魏之福!现在是孙权不想打而刘备非要打!如果我们攻蜀,刘备必然结束与东吴的交战!这于我不利!
因此,曹丕确立的方针是:安坐以示天威,一面继续挑动吴蜀相争,一面抓紧时间“敲竹杠”,要求东吴做出遣子为质等让步,加强对东吴的控制!
显然,孙权虽愿称臣于曹丕,但绝不希望以子为人质,接受曹魏的控制!
因此,尽管孙权拖延时间,与曹丕做出各种周旋,但谁都知道:这种虚与委蛇长久不了,魏吴关系的破裂只是时间问题!
此后,曹丕干脆集兵于江北,托名是助吴攻蜀,实际上是给东吴施加压力!
时间,对孙权是最不利的!
孙权主动与刘备求和,其实并非出于对刘备的畏惧,主要是出于对曹魏立场的担忧!
而对刘备来说,只要曹丕不在西线集结军队,汉中就无忧,刘备只要在秭归筑城,即可稳固后方,(当时上庸等地已为曹魏夺取,秭归北面受到曹魏威胁)!
因此,刘备一面在秭归筑城(长达半年),一面静观形势变化。
对双方战斗力的判断
同时,从战斗力的角度来看,刘备也有充分的信心。
当时,吴蜀双方都出现了指挥换代的情况。
刘备方面,关羽、张飞、黄忠已经去世,马超病重;东吴方面,吕蒙、孙皎、蒋钦等人也已去世。
而从东征第一阶段的表现看,蜀军的战斗力看起来是胜过吴军的。
东吴特意对固陵、宜都防御做出调整,安排陆逊、李异等新一代将领居前防御。
然而,蜀军的吴班、冯习等新一代将领,却沿三峡进兵,连续击败李异、陆逊,夺取了巫、秭归。
看起来,吴军没有什么了不起!
同时,当时的吴军,在陆逊的指挥下正连续后撤。(从当年七月到次年正月,七个月的时间里,陆逊接连退却五六百里!)
此为陆逊的主动退却,目的是将刘备诱入施展不开的地形。
然而,从当时刘备的视角来看:陆逊,没有什么本事嘛!
所以,在刘备看来,在经营好秭归后,继续增兵,击破东吴是有相当把握的!
对荆州形势的判断
刘备还有一个期待:荆州形势。
对刘备来说,南郡、南三郡,是他们的“革命老区”。
刘备、关羽曾治理这些地方10年之久,深得人心。
相比之下,荆州则自刘表时代起就与东吴相争多年,彼此仇视。
果然,刘备东征发起后,在马良的联络下,武陵等地的五溪蛮接受其招纳,起兵相应,相邻各郡也都呼吸相通。
显然,在刘备看来,加强工作后,荆州地区可能出现更多支持刘备的力量!
连续失误
可以说,刘备在秭归时,总体形势对其是十分有利的。(当然,对曹魏其实更有利)
然而,刘备对形势的误判和接连失误,使其陷入败局!
首先是:荆州形势并没有朝着更有利的方向发展。
孙权重用归降的刘备荆州将吏,请出当年留典荆州的潘浚来稳定荆州。
在潘浚等人的帮助下,孙权纳降政策的效果很好,除五溪蛮叛乱外,其余地方都逐渐稳定。
而五溪蛮牵制了步鹭的1万军,但其危害基本得到了控制。
接着,孙权的忍辱负重,使曹魏很长时间没有动静。
七月,刘备拒绝求和;八月,孙权屈尊降贵,在因屈辱流泪的徐盛等人面前接受曹丕所遣使者的册封;随后,面对曹丕遣子为质的要求,孙权指天发誓,表示一定遣子为质,并以十二月为期!
孙权的忍辱负重和虚与委蛇,活活拖了大半年,刘备坐不住了!
接下来,刘备错误的大举进兵,使自己陷入了彻底被动!
222年正月,在退到夷陵地区后,陆逊“突然变强”,停止退却,并让宋谦在夷陵道攻破蜀军5座营寨,斩杀其屯将,由战略退却转入战略防御。
此时,如果刘备继续率大军在秭归,让吴班等人在前线与陆逊僵持,情况未必会不利。
黄权也建议:我们东下,进易退难,不如让我在前面观察形势,如果有利您再进军!
然而,刘备不听,亲率大军在吴班、陈式后推进,一头扎进了施展不开的地形中!
当刘备行军纵队被拉长,被迫连营数百里时,连远在北方的曹丕都认识到:刘备败了!
总的来说,攻占秭归后,形势对刘备依然比较有利。
外交上,曹魏虽名义上与吴联合,但“蜀远吴近”(刘晔所言),曹魏在“鼓励”吴蜀交兵的同时,将外交、军事压力施加于吴,企图借机加强对吴的控制,甚至攻吴。(夷陵之战结束次月,曹魏即三道伐吴,可见其在该方向准备已久)
军事上,蜀军士气正旺,连续取胜。而东吴的新任指挥官陆逊恩信未立。而且,因为要在漫长的防线防备曹魏,东吴对夷陵前线已经难以增兵。
政治上,东吴在荆州的统治不稳,荆州仍有相当支持刘备的力量存在!
因此,在东吴求和没有满足刘备核心诉求的情况下,刘备不接受求和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然而,形势的发展,是动态的。
孙权虽不善军旅,但不失为一代雄主。
他以其独特的个人魅力,启用荆州降吏,稳定荆州形势;又以其在政治上的老道,与曹丕不断周旋,拖延时间(这些可能还是和“猾虏”刘备学来的呢);军事上,信任陆逊,并以各种方式加强陆逊的权威。
反观一贯以忍辱、“猾”见长的刘备,则在对形势的错误判断下,接连失误,使自己一步步陷入败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