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国由来在得贤,莫言兴废是循环。?武侯星落周瑜死,平蜀降吴似等闲。
由于蜀汉这个政权很是带有理想主义和浪漫色彩,加上传统文学形象的宣传,让它的色彩很鲜明,更受大家的喜欢。像所谓的“卧龙”、“凤雏”、“五虎上将”这些人物也很有个人魅力,让蜀汉(虽然很多人在蜀汉开国前就去世了,只能说是刘备集团,但为了方便称呼,小编统称为蜀汉)的前期看上去人才济济。而蜀汉后期又给人人才断层的感觉。一些人就归咎于诸葛亮,认为诸葛亮事必躬亲,什么事情都自己干,不让雏鹰起飞,才导致蜀汉后期无人可用。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件事。
蜀汉后期真的人才断层吗?
蜀汉后期的人才没有前期那样耀眼,这一点是没什么问题的。但要说蜀汉后期人才断层,小编认为这个问题还是需要商榷一番的。因为蜀汉一直有很多人才。比如说取得过“洮西大捷”的姜维、张翼;在兴势围悍拒并截击曹爽的王平、费祎;“魏灭蜀之战”中想要支援成都但被拒绝,降晋后与东吴争夺交州的霍弋;坐镇越巂郡十几年,陆续摆平南中各个豪帅,跟随姜维北伐杀伤二倍敌人而慷慨赴死的张嶷;蜀汉灭亡以后还用几千人对抗东吴几万大军,固守永安的罗宪,这些人很显然也是蜀汉的人才。小编只是提了几个比较有名的、传记内容比较详实的,另外还有句扶、柳隐、王含、蒋斌等等人,只能说蜀汉后期的人才不如前期,但小编并不认为有太严重的人才断层的问题。
蜀汉后期人才为什么不如前期耀眼?
蜀汉后期的人才为什么不如前期那样耀眼呢?
可能确实在能力上存在差距
这种差距与人才的来源有关。这个原因在疑似诸葛亮所作的《后出师表》中能够体现出来。诸葛亮想发动北伐,受到质疑,他就写《后出师表》进行反驳,其中有一条就是关于人才方面。蜀汉前期有刘备在北方到南方一路摸爬滚打收集的人才,被诸葛亮称之为“四方之精锐”,如果不趁着人才尚在进行北伐,这些人去世后蜀汉的人才必定要下降一个档次。因为选拔的范围已经从“四方”变为益州一个州,而且益州中还有受蜀汉控制有限的一大块南中地区。基数变小了,选出奇才的概率就变小了,这是很合乎情理的事情。
三国后期历史受关注度不高
三国前期的历史更加精彩一些,受到的关注度也更加多,活跃于这个时期的人更容易建功立业,比如说打赢一场对后续造成很大影响的战役;取得一个州或者几个郡这样的战绩,有实打实的历史功绩,当然会被认为是名臣名将。而人们对三国后期的兴趣寥寥,很多人物并不熟悉,而且三国后期的形势差不多已经固化,没办法像之前的乱世中取得大的功绩,比如说蜀汉获得胜利的“兴势之战”,它本质上是一场防守战,没有太多地改变各方之间的形势,那它的意义肯定是不能与“赤壁之战”、“入川之战”、“汉中之战”相提并论。缺乏这些有重要意义的大规模会战的包装,蜀汉就给人没有人才的感觉。
蜀汉国力出现下滑
从诸葛亮时期,政治清明、风化肃然,不仅能够保证蜀汉的稳定,还能主动北伐来压制曹魏的发展;到后来入朝臣无直言,在野民有菜色,诸葛瞻和姜维争斗,宦官黄皓干预朝政,频繁大赦影响法治。蜀汉的国力是有下滑的趋势的。
而且蜀汉也由当初的锐意进取变得消极和封闭,诸葛亮时期有条不紊地北伐;蒋琬时期从东边北伐的计划被枪毙;费祎干脆不北伐,给姜维一万人让他自己去浪;当了姜维时期,好不容易能够放开手干,但又受到反战派的强力反对。整体国力出现颓势,保持这个国家运作的人才当然也有责任;蜀汉的魅力降低,也会影响到人们对它以及维持它的人才的感观。
史料缺失问题
想要承认一个人才是名臣或者名将,首先得有史料来支持。就连网络上吹得很凶的陈到和他手下影都见不到的白毦兵,也有一个小传和诸葛亮写的一封信作为支持。而陈寿写《三国志·蜀书》的时候实在是太多简洁。蜀汉不置记注史,导致史料缺失,很多人没有个人传记。
在《三国志》中,《魏书》三十卷,《吴书》二十卷,《蜀书》仅十五卷。其中《蜀书》第十五卷有一个《杨戏传》,杨戏写过《季汉辅臣赞》,里面有很多蜀汉的人才,其中很多人都没有独立立传,陈寿在后面附了小传,理由是缺少史料。这个附列的小传的内容又干瘪得可怜。上面提到的陈到,具体内容几乎没有,大体上就是一个履历,加点“名位常亚赵云,俱以忠勇称”的评价;被视为“蜀中无大将”的典型的廖化吊打过曹魏名将的郭淮,这件事反而在廖化的小传(附在《宗预传》后)中没有记载。可见《蜀书》的记载缺乏到什么程度。
蜀汉人才“断层”该不该由诸葛亮背锅?
首先小编认为蜀汉人才没有断层,其次退一步讲,即便人才的延续有问题,也不该由诸葛亮来背锅。蜀汉人才的问题是受限于蜀汉国土狭小、人口有限的客观环境。诸葛亮事必躬亲确实是不对的,处于什么位置办什么事,这才是合理的健康的运转方式。但如果说诸葛亮由于事必躬亲,导致诸葛亮去世后蜀汉三十年都不产生人才,这个结论简直玄幻。
何况我们可以看看诸葛亮去世后蜀汉的一些比较突出的人才:蒋琬、费祎、王平、姜维都是诸葛亮赏识并提拔起来的。魏延虽然是刘备提拔的,但也受到诸葛亮的重用,而不是像文学形象中那样被打压。蒋琬、费祎足以保境安民,姜维更是蜀汉后期北伐的主要支柱。可以说诸葛亮提拔起来的人才贯穿到蜀汉灭亡。如果仅因为错用马谡和事必躬亲来指责诸葛亮不会选拔、培养人才,甚至把蜀汉后期人才不足的锅扣到诸葛亮的头上,小编以为未免太过武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