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曾经强盛的越国为何会消失?它的对外战略、人才储备方面都是硬伤

曾经强盛的越国为何会消失?它的对外战略、人才储备方面都是硬伤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4898 更新时间:2024/2/27 6:11:44

不过我们翻开史料就会发现,越国于春秋末年称霸,到了战国时期就如同消亡了一般(只在战国初期曾有所大动作),而消亡了一定程度上其实就反应了它的实力一直在下坡路,最终衰弱到离开了人们的视线,让人们逐渐淡忘了它。按道理来讲,越国崛起晚,即便是吃老本,也不会一下子就吃精光,它应该更有机会在战国时期搅动风云,但它不说搅动风云了,后来甚至连战国七雄的一个席位都占不到,比不过强国还是能理解,但甚至连韩、燕这类蕞尔小国都能高它一等,这是很令人匪夷所思的。

[var1]

它为何会落到如此一番田地呢?

一、对外战略(急于求成,以攻伐为主)

1、首先要说到的一点就是战略,越国的一败涂地,与越国的对外战略有很大关系。为何这样说呢?越国在后来的对外战略主要以攻伐为上,一遇到问题就直接上武力,这在朱勾为越国君主之时尤为突出,当时的越国甚至还被墨子给评为四大好战国之一,其他三个分别为老牌强国齐、晋、楚。

但我们应该清楚,这三个国家无论是人口,还是领土都比越国大的多,也就是说它们尽管曾经在越国鼎盛时期比不上越国,但靠着恢复强,复苏快(人口多、领土广形成的天然优势)这两点,打完仗依旧可以得到较好的补给,从而使得损耗不会太大,但越国则不同,损耗了,如果不修养身息,很难跟得上。

但打红眼的越国却偏不信,久而久之就被战争拖垮了,而且四处征战又导致其树敌无数,几乎没有盟友,成为众矢之的,长此以往下去,衰弱自然必成定局。

[var1]

2、而且为了更加方便的对外征伐(遏制大国齐国,增加越国在中原地带影响力)越国甚至不惜摒弃自身之根基,选择迁都——越国将原本的都城从会稽迁往远在北方的琅琊。

但这个迁都是绝对的弊大于利,虽然越国在短时间内确实达到了目的——对齐国造成了威慑力,还搞定了几个小国。但长远来看,越国将重心弄到前方,全心全意的对付齐国,却忘了自己的大后方,它的大后方有谁呢?野心勃勃的楚国,还有一些吴地的复国势力。

越国显然没有足够的综合国力能够首尾相顾,结果刚前头打胜仗,后方却被人给暗算了,最后在齐、楚、吴三方势力的绞杀下,最终走向灭亡。

其实若当时越国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冷静下来,立足东南,不迁都,或是迁都虎踞龙盘的南京(当时叫做石头城),徐缓图之,相信有可能会是另一番光景,可惜没有如果。

[var1]

二、人才储备匮乏(外来人才不入、内部人才流失)

越国曾经成在人才之上,但亡一定程度上也亡在人才之上。

而它之所以不受人才待见,这与其本国王室的作风有很大关系。“越人三弑其君”的故事想必大家应该都清楚,在越国似乎子杀父、父杀子是家常便饭。

而这样的大环境下,人才们对越国有两种看法:一个是国家太乱了,站错队就有可能死;还有一个是君王不知廉耻、不仁慈,说错话又是可能会死。

[var1]

在他们看来,为越国效力,横竖都有一死的风险,那为何还要为越国效力呢?是嫌活的不够长吗?所以即便越王亲自去请,相信也没什么人愿意去——其实在曾经越王朱勾也确实邀请过墨子为国效力,但却被墨子以“不用来吾道”的理由所拒绝,足以看出对越国的抵触。

当时越国人才匮乏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对外不能引进人才;对内无人才可用”,接下来我们看这两方面对越国整体实力的影响。

1、首先来说,没有外来人才入驻。其实我们很多人还是小看了一个外来人才在当时能够起到的作用,外来人才所造就的影响力在当时可以说是变革式的。因为在春秋战国诸侯争霸之际,各国之间靠友好的交流来促进文明传播,显然是不合时宜。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才则成为了传播文明的一个重要载体。

我们拿吴国来举个例子,以此来方便理解。吴国最早的时候相当的原始,与部落无异,是后来晋国为了对抗大敌楚国,打算扶植吴国,于是派申公巫臣前去相助,申公巫臣到达吴国后,将晋国先进文明(尤其是军事上的科技、制度)教给了吴国,这在《左传》有记载,即:“与其射御,教吴乘车。”自此后吴国才逐渐走向兴起。后来,在吴国从兴起走向强盛依旧是靠着人才,楚国人伍子胥、齐国人孙武两人带来的本国先进文明再次促使吴国变革,最终才有了后来称霸的吴国。

[var1]

我们从这个例子中能够看到什么?能够看到人才不仅是出谋划策那么简单,他们还会带来先进的生产力,先进的思想,而这些都是能够帮助一个国家走向强大的坚实基础。越国也曾尝到过人才所带来得好处的,毕竟越王勾践曾经的壮大靠的就是文种和范蠡。但越国在此之后,再也没有这样的外来人才,再也享受不到其中的好处,国力自然是停滞不前。

2、其实越国也不是没有人才,它本国也产人才,但本国太乱,注定了人才也是不肯留下来的,毕竟老话说的好“良禽择木而栖”。

[var1]

在《史记》中有记载:“齐用越人蒙而强威宣”,蒙被甚至可以帮助大国齐国更上一层楼,这说明越国本土也是有杰出人才的,只是可惜,其不能为己国所用,反而是为敌国所用,在本国实力不加强的情况下,敌国实力却增强,这一对比,其实也是越国自身实力的一种退步。

不过话说回来,越国没有人才集聚也是自己一手造成的,若是其遵从道义,礼贤下士,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引得良才来投,凭着其家底,复兴勾践时期的荣耀也不是梦。

总结

总的来说,越国之亡,亡于两点,一个是战略,一个是人才,而这两点我们其实都可以归结于国君之上,因为战略是国君定的,而人才之所以不敢前来,也是因为国君德行问题。这从侧面可以看出,在古代,一个国君的贤能与否,是可以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兴亡的。

更多文章

  • 战国本应该有八雄,但是有一国神秘消失,这个多出来的国家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战国八雄排名,战国八雄灭亡顺序,战国七雄最有可能统一的国家

    [var1]这个国家虽然名义上这是一个诸侯国,但是当时的朝廷完全是名存实亡,所以基本上大家都是军阀割据的局面。而此时的中山国就是各诸侯国里面最强大的,虽然它的辉煌仅仅存在了100年左右,但是却依然无法否定它曾经的强大。在史书中关于这个国家的记载并不多见,公元前411年由中山武公的人建立,公元前296

  • 成语“纸上谈兵”说的什么典故?长平之战该谁负责,赵括吗?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所以,“纸上谈兵”这个成语不是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最先出现的。据考证,这个成语最早是出现在清朝曹雪芹的《红楼梦》里,原文是:“现有这样诗人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说的却是文人墨客的事情,跟赵括没半毛钱关系。真正开始将“纸上谈兵”和赵括联系起来,应该是《上下五千年》。书中的第40节,有这

  • 如果吴国没有杀关羽,而是把他送给魏国,曹操会怎么处理?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吴国杀了关羽以后的后果,关羽和吴国的关系,关羽与魏国有关系吗

    导语:三国时期蜀汉气焰最旺的时候当属刘备打赢汉中之战后,当时关羽在荆州水淹七军,两线作战都能完胜曹操,此时蜀汉的整体实力已经超过了东吴,大有曹操平分秋色的局面。这时候东吴不甘心,孙权派遣使者和曹操结盟,希望两家人可以合围关羽。曹操同意这个计划后让驻守在襄樊的曹仁不顾一切牵制关羽的主力部队,而东吴则趁

  • 被欺骗的楚国,调集举国之兵报复秦国,纵然惨败亦不负楚国荣光!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秦国是怎么灭掉楚国的,楚国是怎样打败秦国,楚国对秦国的战争

    [var1]楚国,是从公元前一千一百一十五年(前1115年)开始在南方兴起,辅佐周文王、周武王两代周王灭掉了殷商,周公旦摄政之后,正式分封楚国,但是因为地位低下,楚国君主并没有参加诸侯会盟的资格,这也为后来楚国与周王室交恶埋下了伏笔。周共王时期,楚国君臣筚路蓝缕,国家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

  • 战国顶尖人才市场,曾有八大国士之才,基本上“送”给了周遭各国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魏文侯死后,他的继任者魏武侯、魏惠王不再像魏文侯一般任人唯贤,而是回到了春秋时期的那种任人唯贵的用人制度,从此平民或者小贵族出身的士子在魏国再也得不到重用。魏国从一个人才汇聚地变成了人才市场,人才纷纷出走别国,曾经有八大国士之才,七个都“送”给了周遭各国,最后一个留下来的国士之才,还被无限期冷藏,为

  • 他将晋国推向鼎盛,却埋下了三家分晋的祸根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晋国是怎样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晋国最鼎盛时期,晋国被哪三家大夫瓜分

    [var1]晋献公晋献公姓姬,名诡诸。晋国是周朝的同姓国,先祖是周武王的儿子叔虞,晋国原名唐国,至其子燮父继位徙治晋水,于是改国号为晋。晋国在西周时期只能算是一般的诸侯国,日子也过的比较平淡,到了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落,各个诸侯国开始了兼并战争,晋国也逐步强大起来。晋国公室壮大后就分家了,公元前745

  • 战国后期,曾经的强齐为啥毫无作为?大国博弈,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战国真正的转折点是五国伐齐,战国时期齐国的崛起,战国时齐国为什么强大

    [var1]200多年的纷扰战国史,可以看作一幕“秦国屹立不倒并愈战愈强、对手强盛一时却陆续倒下”的大戏。而且,这些对手谢幕的过程五花八门:有的因秦国的残暴武力打击而垮掉,有的被连横战略玩残,还有的则被其他诸侯打倒、秦国捡了个现成。比如,秦国前进道路上的第一个拦路虎是魏国。它曾经持续几十年把秦国死死

  • 为何法家和杂家的理念之争让吕不韦丧命?嬴政为何选择了法家?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吕不韦是法家还是杂家,吕不韦之死嬴政的态度,嬴政是法家的代表吗

    [var1]少年的嬴政被吕不韦拥戴登基成为秦国的王。在法家和杂家交锋中的秦国,秦始皇嬴政为何选择了法家成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如果要弄个排名说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商人,那么吕不韦一定是名列第一的,能让千古一帝秦始皇叫干爸爸的奇男子。吕不伟他是一个奇货可居眼光独到的商人,扶立子楚成为秦国的王,使得他获得利

  • 这个家族靠生孩鸠占鹊巢,和秦国争霸天下~二千多年前的和平演变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秦国蒙氏家族后代,秦国最吃香的家族,鸠为什么占鹊巢

    《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代表血缘关系,同姓不能通婚,氏则是从姓中繁衍出来的分支,是特权和地位的标志,用以区别贵贱,有氏者为贵。所以,先秦时男子称氏不称姓。秦代废除了原始的宗法分封制度而实行郡县制,氏失去

  • 40多万精锐被灭!赵国是如何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烂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赵国实力鼎盛,赵国如何取胜,赵国被坑杀的40万将士在哪里

    1937年寒冬,日寇在取得淞沪会战胜利后,马不停蹄进军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如果说发生在上海的淞沪会战以一寸山河一寸血的代价,证明了中国军人的血性,那么南京保卫战的狼狈不堪,则让人痛心疾首。国都都保不住了,30多万平民和被俘士兵被日军屠城。如果你能懂得南京大屠杀的惨烈,就不难理解历史上另一场大战的血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