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排名第一的红颜祸水,死后万人争相祭拜

排名第一的红颜祸水,死后万人争相祭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412 更新时间:2023/12/6 15:18:40

自古以来英雄与美人都是十分具有话题性的,在古代的典籍中,记载最多的莫过于英雄的传奇以及美人的故事了。甚至还因此引申出了一些成语,比如我们总是使用“沉鱼落雁”一词来形容女子的美貌,这个成语的背后也是有着两个故事的,这“沉鱼”二字就是出自西施的故事。传言说过去西施总是在河边洗衣,这附近嬉戏的鱼儿看见她的美貌,都呆呆地看着,从而忘记了游泳,然后就沉到了水底去。因此就有了“沉鱼”的说法。

在著名的四大美女中,西施是特别具有神秘色彩的人。她出生在一个浙江的小村庄中,原名为施夷光,但是由于她的家在村子的西边,所以大家又唤她西施。她家中父亲以砍柴为生,母亲用给人洗衣服来谋生,她则从小跟母亲给人洗衣,因此后来人们也会用浣纱来指代她。

而且西施从小就长得非常美丽,长大以后更是出得亭亭玉立,据说她在生病时候的情态都引得其他女子纷纷去模仿她,其中最著名的模仿者就是东施了,因此后来也落得“东施效颦”的故事。虽然没能真的见过她的容貌,但是她仅仅凭借自己的美貌就使得吴国分崩离析,真是令人惊讶的。

说起古代的美女,人们也总是会联想到红颜祸水这个词语,的确,在历史上有许多的君主由于沉迷美色而误国误民,最后葬送了整个国家。西施也的确是做到了“女色误国”,将吴国整得四分五裂,但是她所得到的后人的评价却是与褒姒、妲己等完全不同。

当年越勾践卧薪尝胆,带着自己的臣子、家人在吴国为奴三年。三年以后,吴王夫差终于将其放回国去。终于得以回去的勾践并不会就此忘记自己在吴国所受的屈辱,也时时刻刻记得自己这几年的隐忍,于是就开始了计划报复。

这三年的屈辱可不是白受的,三年里,他时刻呆在吴王身边,并不只是逆来顺受地忍着,他同时也观察着夫差这个人。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通过观察他也发现了夫差这个人性格中致命的缺陷,那就是特别的自大以及沉迷美色。于是勾践就派人在国内找寻绝色女子准备给夫差来一招美人计。

范蠡就从此踏上了找寻之旅,他亲自考察每一个地方,寻找美丽的女子,直到他遇到了西施,他确定自己是找到了那个人。他便将西施带回了宫中,不过一个乡村女子即使再怎么生得美貌,日子久了也总是会让夫差失去兴趣的,于是他们就开始教她各式各样取悦男人的方法,教她学习体态、舞蹈等等。

对于这个女子,勾践看了也是十分满意,于是就决定让她去到吴国了。吴王一见眼前这个女子不但有着倾国容貌,言行举止中都透露着撩人的神情,一下子就爱上了。于是为了取悦美人,他不但命人修葺宫殿,还将所有他拿得出手的最好的东西都给了她,对她可谓是真心真意。

后来,发展也的确如勾践所料,夫差日渐沉迷美色,对于朝政也逐渐不放在心上,现在的夫差就是一个坠入爱河的男人。这也给了勾践报复的机会,后来越国也终于实现了灭吴的梦想,夫差也与他的吴国一起亡了。

人们欢呼雀跃于胜利,却没人在意到西施的去向了,史书中对于她的去向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其中有人说是范蠡将她带走了,在史料中的确能找到当年范蠡带着一位夫人,不过却并非是她,还有人说西施后来真的爱上了夫差,因此就追随他而亡了。

不但西施的去向成为了一个谜团,就连她的故乡的具体位置也是一直存在着许多的说法的。起初许多人都觉得她是诸暨人,不过再深入研究一番又发现她的故乡是在现在的萧山。

后来,许多人都十分敬佩她的这份气节,能够为国献身,于是就在她的故乡为她修建了“西施殿”。后来西施殿又逐渐衍生出了许多的西子祠,这西子祠再后来逐渐发展成了一个景点。

在这个景点的附近有一条小溪,就名为浣纱溪,据说当初西施在去吴国的路上就路过了这个她从小浣纱的小溪,触景生情,范蠡也十分明白她此时的心情,于是他们就在此地留宿了一晚。当时正好是夏天,即使是夜晚也十分热,因此西施就在此地借着溪水沐浴,后来这个地方又被称为“浴美施”。

即使是到了现在,西施的故乡还是保持着山清水秀的美丽风景,让人一见就顿感心旷神怡。听说在山上还有一种十分奇异的红粉石,若是上前摸一摸那石头,手上就会沾染上红粉,因此而得名。人虽然已经逝去了,不过风景依旧,她当初舍身为国的气节依旧。

对于西施的去向,许多人都是怀有美好的憧憬的,都是希望她当初是跟范蠡走的,人人都是希望有个美好而又圆满的结局的。国家需要她,她便无条件地去奉献,就像是天注定的一般,上天赐予了她如此的美貌,所以同时也托付给她如此的重任,作为一个美丽的女子,她是一生既是荣耀的,也是不幸的,因为她没有属于自己的人生。可怜她直最后,还想着能自由地在溪边浣纱,嫁一个平凡的男人,过普通的生活,可惜从她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她的命运是不属于自己的。

标签: 西施越国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后周世宗为什么英年早逝?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后周,五代十国,历史解密

    我们都知道,宋太祖赵匡胤是从柴氏孤儿寡母的手里夺得的江山,而赵匡胤也成为五代的终结者,开始走向统一中国的道路,那么为什么赵匡胤能够从将后周变成大宋,主要原因是后周世宗柴荣英年早逝,否则,可能就没有赵匡胤什么事情了,而柴荣也极有可能成为那个统一全国的人。柴荣其实是郭荣,即位后政局不稳经过媒体的科普,绝

  • 甘宁:东吴名将勇冠三军,却一直不受重用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甘宁,三国,历史解密

    三国乱世,群雄割据,乱世出英雄,在那风云动荡的年代,涌动出许多很厉害的战将。关羽张飞,赵云,这些名将是我们熟悉的不能在熟悉的大将,提到他们的名字,我们眼前都会浮现出他们的身影。而今天我们要聊的一位将军他是东吴孙权手下的一名大将,他勇冠三军,孙权十分看重于他但却在东吴征战多年,一直不受重用,他就是吴国

  • 诸葛亮的儿子为什么那么痛恨姜维?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姜维,三国,历史解密

    姜维,字伯约,是蜀汉时期的名将。在诸葛亮北伐时投降蜀汉,之后受到重用。姜维在诸葛亮军中,一步步从奉义将军提升到了中监军征西将军的位置,诸葛亮对其也是礼遇非常。在诸葛亮病逝后,姜维回到成都,被任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封平襄侯。那么诸葛亮看重的将军姜维是因为什么会和诸葛亮的长子诸葛瞻产生矛盾呢?总的来说都

  • 元朝灭亡的导火索到底是什么 真的和因为黄河泛滥有关吗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元朝,黄河,历史解密

    20世纪50年代以前,黄河常发生泛滥以至严重灾害。有载的2千多年中,黄河下游发生决口泛滥1500多次,重要改道26次。每次的黄河泛滥给沿岸百姓带去了无尽的灾难,无数人被淹死饿死,随后又会爆发瘟疫,又一批百姓因病而死。因此,不管哪个朝代对黄河的治理都是十分重视的。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 年)到来了,

  • 曾国藩必须裁撤湘军,李鸿章为什么可以保留淮军?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淮军,清朝,历史解密

    攻克天京后,曾国藩裁撤湘军势在必行。曾国藩的组建湘军的初心即是平定太平军。既然目的已经达到,如果不及时裁军,势必会引起清廷的猜忌,“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历史教训曾国藩不会不知道。既然裁军势在必行,自己主动裁军则是上策。再者,平定天平军共同的目标使得湘军各派系空前团结,在太平军平定后,曾国

  • 李白57岁的时候遭遇了什么?留下一首千古名篇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李白,唐朝,历史解密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的文人大多渴望建功立业,李白更是以“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功业自许,在李白的诗词中也都以大鹏、天马、雄剑自比,然而事与愿违,李白终其一生都没完成自己的心愿。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以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发动安史之乱,又因为唐玄宗听信太监之

  • 朱元璋杀掉文臣的李善长,却善待武将徐达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朱元璋,明朝,历史解密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朱元璋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洪武十八年二月二十七日,明朝魏国公徐达病逝。太祖皇帝朱元璋辍朝亲临徐达家中吊唁,在痛苦中怀念这位追随自己大半生的手下。朱元璋在徐达原有魏国公封号的基础上追封他为中山王,谥号“武宁”,并赠徐达的

  • 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曾发生意外,明朝是如何处理的?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郑和,明朝,历史解密

    从政治意义上说,郑和下西洋是为了能够展示大明朝的国威,一方面似乎还有一个不得已的名言的目的,那就是为了寻找建文帝朱允炆。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当年在朱元璋去世之后,指定的接班人是朱允炆。朱元璋所实行的分封制,最初的想法还是挺美好的,但是到了后来诸侯王都有了实力之后。慢慢地就开

  • 清河崔氏崔浩辅佐三代帝王,为何最后九族尽灭?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清河崔氏,春秋,历史解密

    崔浩,出身自北方世家大族清河崔氏,是南北朝时北魏著名的政治家、军事谋略家。崔浩经历了道武、明元和太武三代帝王,并且每一朝都受到器重。崔浩文韬武略,多谋善断,在为北魏效力期间功勋卓著。崔浩是统一战争的谋主,居功至伟,平定北边诸国,对南作战,居功至伟,妥妥的大功臣。可是就是这样,因为编修《国记》被夷灭九

  • 清代最大龄入宫的妃子,6年封妃,死之后乾隆辍朝3日?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清朝,历史解密

    然而,宸妃与容妃还不是最大龄入宫的妃子,清朝历史上最大龄入宫的妃子是豫妃,年龄是30岁。豫妃博尔济吉特氏生于雍正七年,父亲名为寨桑根敦。关于豫妃的来历,《清高宗实录》中记载:“据舒明等奏噶勒杂特宰桑根敦、得木齐巴图孟克率所属九十余户投诚等语根敦等被乌梁海等劫掠。率属来归。”这份史料中记载了豫妃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