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知县都是“空降兵”,刚上任怎么开展工作?

清朝知县都是“空降兵”,刚上任怎么开展工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390 更新时间:2023/12/20 22:52:23

中国古代封建朝有一个令外国人感到不可思议的地方,那就是仅仅用很小规模的官员编制,就能实现对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帝国进行统治。即便到了十九世纪,西方许多国家都已经迈入了工业化进程,但在行政制度方面,却还远不及作为农业帝国的清朝。为了说明这一点,今天夜读史书就以清朝最基层行政单位为例,来跟大家聊聊基层地方长官知县是如在陌生地方开展治理工作的?

一个官员得到朝廷任命成为某地的知县后,他可以通过遍布全国的驿站前往地方就职。在沿途的每个驿站中,知县凭借手中的委任状就能得到食宿安排。在经历了长途跋涉后,知县最终抵达就职的县衙。衙门是一个综合大院,包括了官署、住宅、仓库、监狱。这里将成为知县此后九年(一般情况下,官员的职务任期为三年,并会连任两届,总共九年时间)工作和生活的地方。

知县通会带着自己的少数助手一起到地方任职,其中最重要的当属私人幕僚,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师爷。这些师爷往往都是专业人士,精通法律(钱谷师爷)和财政(刑名师爷)。他们将为科举出身的知县在处理具体事务的时候提供重要帮助。由于所有助手都是私人雇佣性质,因此他们的薪水也自然是知县自掏腰包。

清朝的回避制度规定地方官不能在自己家乡所在的省份任职,所以知县都是“空降兵”,与地方没有利害关系,这有助于让知县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尽量保持客观、公正。

县衙里有两类人可供知县差遣。一类是精通各类职工作的书吏;另一类是负责维持秩序、缉拿罪犯等工作的衙役。这两类一般都是由本地人任职,他们在地方上有复杂的根基,所以知县到任后首先就要处理好与这些下属的关系,尽量做到让下属为我所用。当然,一些比较刁蛮的书吏、衙役联手明里暗里给远道而来的知县“穿小鞋”的情况也屡见不鲜,所以知县自己的私人助手在这些时候就能派上大用场。

清朝一共有1549个县,每个县少则十来万居民,多则数十万居民。知县要想光凭自己和数量有限的私人助手、书吏、衙役来完成对整个地方的治理显然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知县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与当地有头有脸的士绅阶层紧密合作。这些士绅包括告老还乡的朝廷官员、受过文化教育的地主、地方上的饱学鸿儒之士,这些人在各自的村镇发挥着领导地方事务的作用,所以知县可以指望士绅阶层在一定程度上按照宗法和道德规范实行自治。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知县才会亲自出手管理下面村镇中的具体事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知县并非地方事务的实际治理人,而是朝廷与地方利益集团之间的协调人。知县治理地方的成绩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协调能力,以及当地士绅的个人道德和操守。

清朝法律规定,地方长官在断案过程中如果出现了冤假错案,那他将会受到跟冤屈者同样的刑罚。因此作为非专业人士出身的知县在断案时往往表现得小心翼翼,电视剧中那种动不动就大刑伺候的场面在真实历史上并不存在。此外,知县在断案时还要尽量避免作出引起地方士绅阶层和他的上司不满的判决。所以对任何一个知县来说,断案都是一件非常头疼的事情。

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打官司也无异于一场灾难。不论原告还是被告,一场官司下来基本都要被衙役、讼棍们敲诈到倾家荡产的程度。所以在民间纠纷发生时,由德高望重的地方人物出面调解是最常见方式,不让矛盾发展到牵动官府也符合矛盾各方的利益。

清朝官员的俸禄并不高,知县作为一个七品官,每年俸银只有45两,仅比普通百姓的平均收入略高一点点。可上文中已经提到过,知县私人助手的薪水都是由知县自掏腰包,那么钱从哪里来呢?这就要提到清朝官场上的一个特殊现象:陋规。

清朝地方政府没有独立预算,朝廷只给各地指定上缴税收的总额,这就给地方长官带来了很大的操作空间。知县利用税收、火耗等手段来实现财务增值,在上缴朝廷定额的指标后,剩一部分用于县衙的日常行政开支,其他则成为知县的私人收入,知县用这些收入来支付助手们的薪水自然是绰绰有余。这种在清朝官场上普遍存在的现象被称为“陋规”。

雍正皇帝上台后推出了“养廉银”制度,“陋规”现象一度有所收敛。但清朝地方官吏利用权势过分勒索的情况始终无法杜绝。

标签: 清朝乾隆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嘉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他到底是昏君还是明君呢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明朝,嘉靖,历史解密

    嘉靖皇帝称不上昏君也称不上明君。特别是“大礼议”之争造成的君臣心理裂痕,进而使其“反传统”“反正统”思想发挥到了病态地步。在其统治期内,明朝天下受到国内国际两大威胁。本文仅从国际形式去说明:造成东部沿海地区倭寇大兴;北部蒙古矛盾顿生;南方中越矛盾。明朝中期倭寇兴起的主要原因是嘉靖皇帝的个人原因。嘉靖

  • 刘备势力很弱小,为何诸葛亮愿意跟随他出山呢?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三国,刘备,历史解密

    在汉朝的末期,天下大乱,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战争。当时的天下被瓜分了。曹操坐拥北方,孙权掌握着南方的兵力,而刘备只是一个地痞流氓,没有他们那样雄厚的实力,比实力是比不过的。不过,他能收买人心。这就是为什么要请诸葛亮出山的原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诸葛亮在卧龙岗的日子,过的是

  • 刘邦手下有哪些得以善终的开国功臣?他们分别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邦,西汉,历史解密

    刘邦,即汉高祖,他建立汉朝后,曾大肆诛杀开国功臣,丝毫不留情面。那么,刘邦手下是否有得以善终的开国功臣呢?他们分别是谁?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在帮助刘邦夺得天下的开国功臣中,善终的包括:萧何,张良,陈平,周勃、樊哙以及曹参:等人。都知道,刘邦的天下是靠着一帮兄弟打下来的。这里

  • 周武王死后,新王为什么不让姜太公来辅政?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姜太公,周朝,历史解密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其中姜太公自然便是周朝的那个姜太公。周公解梦,其中周公,也是周朝那个周公。姜太公名吕尚,而周公,却是周公旦,名姬旦,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如此关系,确实是挺近的,武王伐纣的时候,周公旦不过也就二十来岁,正当壮年,正是成就一番事业的大好时机。姜太公,辅佐周文王的

  • 悬空寺是怎么修建的?是什么使悬空寺千年不倒?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晋朝,悬空寺,历史解密

    悬空寺位于现如今的山西大同,它的建造地点就和它的名字一样,是悬空的,在一座山上,寺庙在山体之中,下面就是悬崖,是真正的“空中楼阁”。这样一个奇绝的建筑,究竟是怎样建成的?人们基本上没有办法站在地面上建造,那么他们是如何完成这样一座寺庙的修建的呢?我们一起来探秘悬空寺背后的秘密吧。悬空寺位于山西大同的

  • 吴三桂起兵造反的时候,他喊的口号是什么呢?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清朝,吴三桂,历史解密

    康熙为什么没有能将吴三桂围困云南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清朝入关后,为得到一个暂时的平衡,曾将尚可喜、吴三桂、耿精忠三人分封在广东、云南、福建三地担任藩王。三位藩王麾下各有军队人马,掌管辖区,气焰跋扈。尤其是吴三桂,他可以亲自任免委派官员,以至于当时朝廷中还有“西选官”的说法。但是这

  • 辛者库出现于什么时候?里面的人主要干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辛者库,清朝,历史解密

    "辛者库",是满文"sin jeku"的音译,含义乃包衣管领下食口粮人也。八旗之下的一个旗人组织--管领,这是一种包衣组织,而绝不是专门监管罪奴的机构。辛者库人分原有的辛者库人和缘罪入辛者库的,不能一概认定辛者库人皆是罪籍。内务府、王公府第、陵寝、行宫、庄屯皆有辛者库人服劳役。绝非如小说家言,发往辛

  • 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戈利岑:北方战争中的著名将领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戈利岑,俄国,历史解密

    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戈利岑(1675.11.11-1730.12.21),俄国统帅,陆军元帅(1725),彼得大帝的将领,1700-1721年北方战争中的著名人物。戈利岑1687年开始服役,在禁卫谢苗诺夫斯科耶团当鼓手。1694年升为准尉。在亚速远征(1695-1696)中崭露头角。参加过纳尔瓦

  • 大宋历史上有个八王爷吗?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八王爷,宋朝,历史解密

    大宋历史上有个八王爷吗?应该说,有。只是他的名字叫做赵元俨,他和前文提到的“八贤王”赵德芳是堂兄弟。此人是宋太宗赵光义的第八个儿子。民间则称他为“八大王”,也就是评书小说戏曲中“八贤王”的原型。宋太宗赵光义有九个儿子,本来都是和宋太祖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赵德芳一样,以“德”字排行,譬如,后来的宋真宗

  • 民族乐派是怎么来的?它是浪漫乐派的一个分支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浪漫乐派,古典乐派,历史解密

    浪漫乐派概念浪漫主义音乐(Romantical Music)音乐派系之一,亦称“浪漫乐派”或“浪漫派音乐”。一般指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发始于德奥,后又波及整个欧洲各国的一种音乐新风格。这种新风格同时在其他文艺领域也有所反映,其内容大多表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深刻矛盾。并通过生与死、孤独与爱情、热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