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吴三桂起兵造反的时候,他喊的口号是什么呢?

吴三桂起兵造反的时候,他喊的口号是什么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390 更新时间:2023/12/6 14:25:07

康熙为什么没有能将吴三桂围困云南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清朝入关后,为得到一个暂时的平衡,曾将尚可喜、吴三桂、耿精忠三人分封在广东、云南、福建三地担任藩。三位藩王麾下各有军队人马,掌管辖区,气焰跋扈。尤其是吴三桂,他可以亲自任免委派官员,以至于当时朝廷中还有“西选官”的说法。但是这种平衡在清朝逐渐平定内患,稳固江山后已经无法维持。

朝廷不再把三位藩王当作镇守地方的有功之臣,而是势力过大足以威胁朝廷的新隐患。藩王也清楚自己情况不妙,所以暗中勾连,以待时变。

当康熙下令尽撤三藩,不留余地时,吴三桂等人起兵造反。那么,在这场大规模动乱初期,清朝是否有机会把吴三桂势力围困在云南呢?这个就要回到当时真实的历史环境中分析。

康熙年间,清朝对地方管辖主要依靠总督、巡抚,以及驻守在各地的八旗军和绿营军。前者掌管军政事务,后者提供武力支持。三藩之乱以前,朝廷这些管辖手段在云南都没有奏效。云贵总督跟云南巡抚确实由皇帝直接任命,对朝廷也忠心耿耿,但是他们处于被架空的状态,手上无权。

总督、巡抚麾下有一支可以直接管辖的绿营军,如果得到朝廷许可,能够大规模调动军队作战,可是云南军队都是吴三桂亲兵,云贵总督跟云南巡抚根本无法调动。

顺治年间,朝廷又授予吴三桂节制云南内总督、巡抚的权力。无论从表面到实际,那些亲近朝廷的官员在云南都无权。所以,吴三桂在决定造反时,可以轻而易举杀掉他们。

朝廷也不可能指望绿营军,绿营军本是由明朝降军改编而来,云南地区的绿营军仍由吴三桂统领,他们当中很大一部分来自曾经的农民起义军,对清朝本就抱有一定的敌意。

八旗军倒是可以让朝廷放心,可是八旗军人数较少,都是驻扎在全国各地重要地区,据险而守。三藩之乱以前,云贵地区并未设立八旗军大规模驻扎的地方,即便是距离较近的广州、福州,也是在三藩之乱平定后,朝廷才设立广州驻防将军跟福州驻防将军,管辖八旗军。

三藩之乱初期,云南附近并未大规模驻扎八旗军,即便朝廷想要提前把吴三桂围歼在云南,也无兵可调。所以,在吴三桂打荆州的时候,康熙只能从其他地方调来三千满洲骑兵镇守。

这也是吴三桂前期打得非常顺利的一个重要原因,云南周围根本没有太多强劲的对手。不过,只靠着三千骑兵,康熙就把吴三桂挡在长江以南,再不能跨越半步。

不过,即便清朝在三藩之乱爆发以前就在云南驻扎重兵,也无法将吴三桂围困在云南。一方面吴三桂在当地经营多年,实力不可小觑。

另一面,吴三桂在造反以前,选了一个讨巧的做法,他搬出明朝皇族后裔,喊出“蓄发易服,兴明讨虏”的口号。这是一个很有煽动性的口号。

清朝入关后,虽有开科举的手段,但主要以武力维持,并不得民心。连年动荡,百姓并未从改朝换代中得到实际好处,反而屡遭欺压。

其实,以吴三桂的名声,号召力本来十分有限。吴三桂曾率军入缅甸抓回明朝永历皇帝,并公开杀死,换取清朝信任。

如果说昔日山海关造反,尚且有“冲冠一怒为红颜”的说辞,那绞死永历皇帝则是很多人心中不可遗忘的仇恨。当初清朝愿意相信吴三桂,让他节制云南地区的总督、巡抚,也是认为做了这等丑事,吴三桂已经无路可退,只能效忠清朝。

谁也没想到,吴三桂还敢腆着老脸扯起兴复明朝的旗帜。当然,吴三桂不会只扯起自己的名号,他除了联系三藩外,还拉上台湾郑家,还有经营多年的外部力量。

他们未必都想要兴复大明,但肯定都对清朝不满。所以,在很短时间内,南到北,除三藩外,四川、青海、蒙古、陕西等地,先后有人起兵,大有一举推翻清朝之势。这种到处着火的局面,清朝不可能把主要力量集中起来对付云南。

况且,相比云南,西北的局势更危险。毕竟靠近京城,一旦北京有失,康熙蒙难,清朝立刻会陷入群龙无首的局面,到那个时候,才真是个死局。所以,无论从哪种情况看,三藩之乱初期,清朝想把吴三桂提前围困在云南的想法,都无法实现。

标签: 清朝吴三桂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辛者库出现于什么时候?里面的人主要干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辛者库,清朝,历史解密

    "辛者库",是满文"sin jeku"的音译,含义乃包衣管领下食口粮人也。八旗之下的一个旗人组织--管领,这是一种包衣组织,而绝不是专门监管罪奴的机构。辛者库人分原有的辛者库人和缘罪入辛者库的,不能一概认定辛者库人皆是罪籍。内务府、王公府第、陵寝、行宫、庄屯皆有辛者库人服劳役。绝非如小说家言,发往辛

  • 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戈利岑:北方战争中的著名将领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戈利岑,俄国,历史解密

    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戈利岑(1675.11.11-1730.12.21),俄国统帅,陆军元帅(1725),彼得大帝的将领,1700-1721年北方战争中的著名人物。戈利岑1687年开始服役,在禁卫谢苗诺夫斯科耶团当鼓手。1694年升为准尉。在亚速远征(1695-1696)中崭露头角。参加过纳尔瓦

  • 大宋历史上有个八王爷吗?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八王爷,宋朝,历史解密

    大宋历史上有个八王爷吗?应该说,有。只是他的名字叫做赵元俨,他和前文提到的“八贤王”赵德芳是堂兄弟。此人是宋太宗赵光义的第八个儿子。民间则称他为“八大王”,也就是评书小说戏曲中“八贤王”的原型。宋太宗赵光义有九个儿子,本来都是和宋太祖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赵德芳一样,以“德”字排行,譬如,后来的宋真宗

  • 民族乐派是怎么来的?它是浪漫乐派的一个分支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浪漫乐派,古典乐派,历史解密

    浪漫乐派概念浪漫主义音乐(Romantical Music)音乐派系之一,亦称“浪漫乐派”或“浪漫派音乐”。一般指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发始于德奥,后又波及整个欧洲各国的一种音乐新风格。这种新风格同时在其他文艺领域也有所反映,其内容大多表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深刻矛盾。并通过生与死、孤独与爱情、热爱大

  • 官渡之战袁绍以失败告终 袁绍为什么会输给曹操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官渡之战,三国,历史解密

    还不了解:官渡之战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官渡之战袁绍为什么会失败?袁绍到底输在什么地方?军事活动的本质从来就不是简单的力量对比问题,或者不仅仅是纸面上能看到的力量对比这么简单。看上去也许会不费吹灰之力赢下来的战役,深层次却可能会出大问题,发生在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就是

  • 雍正帝有很多宠臣,为何很少有能善终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清朝,雍正,历史解密

    我们都知道,康熙末年,九子夺嫡非常激烈,最终,胤禛在隆科多的帮助下成功继位,成为雍正帝。雍正虽然是出了名的喜怒不定,但他的确是个勤勉的好皇帝,毕竟登基之后就每天沉迷政事最后积劳成疾的皇帝在历史上的确不多。而在雍正执政初期,有三个大臣格外受器重,他们就是年羹尧、隆科多和李卫。然而这三个宠臣结局却并不相

  • 吕布被曹操斩杀后,他女儿最后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吕布,三国,历史解密

    吕布是《三国演义》中,最让人又爱又恨的人物之一。他从小便喜欢舞刀弄剑,本身也是一位力大如牛的主儿。然而,只要和美女待在一起,他就会变得特别温顺。这点和他的干爹董卓略有不同,董卓只是一味的享受,比较粗鲁。吕布与之相比,多了一份铁汉柔情。吕布的死,和他自身的性格有很大关系。他本是力战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

  • 德国吞并奥地利时期 为什么欧洲的国家没有出来阻止呢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德国,奥地利,历史解密

    近代,德国统一的比较晚,1871年普鲁士王国才最终完成德国的统一,但是这个统一的德国并未包含跟德国同文同种的奥地利。那为什么普鲁士不把奥地利一起纳入德国的版图呢?不是普鲁士不想,而是以当时普鲁士的情况来看,普鲁士与奥地利的实力相差无几,没有能力将奥地利拿下,只有将其排除在德国版图以外。其实在德国的各

  • 春秋战国时的公子们为何愿意去别国做质子?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春秋,历史解密

    战国时期,列国频繁互质,发动长平之战的秦昭襄王、策动五国伐齐的燕昭王、乃至于一扫六合的秦始皇都曾做过人质。那么为何战国时期这些诸侯国的儿子们都要去别国做人质呢?他们的母国都如此羸弱,需要用公族质子换取两国盟好吗?其实两方互质,在很早的时候中原就已经存在了,但大多存在东夷和荆蛮部族之间,影响并不大。进

  • 三十六计中相当精彩的一种智谋——围魏救赵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围魏救赵,历史解密

    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他撤兵的战术。围魏救赵,三十六计当中对齐、魏一场战争的解释(参见桂陵之战)。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相当精彩的一种智谋,它的精彩之处在于,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