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在赤壁之战中,火烧赤壁是谁提出来的?是诸葛亮吗

在赤壁之战中,火烧赤壁是谁提出来的?是诸葛亮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666 更新时间:2024/3/18 7:44:47

东汉末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想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东吴的周瑜调兵遣将,驻在赤壁,同曹操的兵隔江相对。对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对于赤壁之战来说,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另外两场分别是官渡之战和夷陵之战),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此战,曹操率二十万众顺江而下。东吴的左右督周瑜、程普各自督领一万五千精兵,与刘备军一起逆江而上,与曹军相遇在赤壁。

在火攻这一计策之下,于是,孙刘联军大破曹军,烧毁了大量的曹军舟船。曹军又将剩余的曹军舟船都予以烧毁,然后撤退,但是,因为损失惨重,曹操短时间内难以继续调集大军消灭孙权和刘备了。所以,此战之后,孙权、刘备各自夺取荆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对于赤壁之战的胜利,火攻这一计策,自然是非常关键的。受到《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的影响,很多人认为是诸葛亮或者周瑜提出这一计策的。但是,实际上,在赤壁之战中,建议火烧赤壁之人,既不是诸葛亮也不是周瑜,而是另有其人。

首先,在赤壁之战,真正建议火烧赤壁之人,既不是诸葛亮也不是周瑜,而是冲锋陷阵的黄盖。黄盖(生卒年不详),字公覆,零陵泉陵(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人。东汉末年名将,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任君主。在东汉末年,黄盖生活艰难,但仍有壮志,虽然贫穷,仍然经常警戒自己,又自习读书、学兵法。在此基础上,黄盖能够在成年之后之后担任郡吏,再被考察为孝廉,升任公府。初平元年(190年),在董卓篡夺了东汉王朝的大权后,孙坚起兵,黄盖跟随了他。孙坚南向击败山中草寇,北往击败董卓,于是任命黄盖为别部司马。

初平二年(191年),孙坚战死,黄盖先后追随孙策、孙权,披甲转战南北,冒死攻城略地。因此,非常明显的是,在江东势力崛起和壮大的过程中,黄盖起到了重要作用。从这一角度来看,将黄盖称之为东吴功勋之臣,显然是非常合适的。更为关键的是,在决定东吴命运的赤壁之战中,黄盖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即黄盖不仅提出了火烧赤壁的计策,更亲自去执行了这一方案。

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曹操挥军南下,八月,荆州刘表病死,蔡瑁张允等就拥立刘琮继任荆州牧。曹操接受了荀彧的意见,先抄捷径轻装前进,疾趋至宛、叶。面对曹操大军带来的压力,孙权和刘备两家,在诸葛亮、鲁肃等人的纵横捭阖之后,选择了联手抗衡曹操。当然,在抵抗曹操的联军中,主力还是江东派出的兵马。在拒绝归降曹操之后,孙权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各自带领万余人与刘备合力迎战曹操;又任命鲁肃为赞军校尉,协助筹划战略。

而这,意味着赤壁之战的正式爆发,这场战役不仅决定了江东孙氏的存亡,更会直接影响东汉末年的天下格局。换而言之,如果是曹操取得胜利的话,那么,不仅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格局将不会出现,曹操很可能会在有生之年一统天下,结束汉末群雄割据一方的局面。

而在赤壁之战中,黄盖向周瑜提出了火烧赤壁的计策。对此,《三国志·吴书十·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第十》中记载:盖姿貌严毅,善于养众,每所征讨,士卒皆争为先。建安中,随周瑜拒曹公于赤壁,建策火攻,语在瑜传。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大军南下,黄盖跟随周瑜跟曹军于赤壁作战,两军对峙,黄盖提出火攻战术,并亲往诈降,周瑜认为可行。交战之日,黄盖准备了几十艘蒙冲、斗舰,满载薪草膏油,外用赤幔伪装,上插牙旗。黄盖先向曹操投书通报投降,使曹军看见黄盖船只前来而毫无戒备。对此,在笔者看来,赤壁之战爆发前,江东内部确实存在诸多想要归降曹操的文臣武将。而这,很可能是曹操没有对黄盖的归降保持足够警惕的原因。

在曹操大军没有防备的背景下,黄盖遂令手下燃点柴草,同时发火,火乘风势波及曹军岸上的军营。黄盖在战争途中不幸被流矢所中堕下水中,被救起时,东吴将士居然认不出是黄盖,将他安置在厕床中。黄盖唯有自己大声呼叫韩当,韩当发现他时,流着泪地解开他衣服,才得以保留性命。虽然如此,但仍大败曹操,被授任武锋中郎将。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和《三国演义》中着重刻画和渲染情节不同,在正史中,黄盖不仅冲锋陷阵,更向周瑜提出了火攻的计策,从而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最后,在黄盖执行火攻和诈降的方案之后,周瑜等率领轻装的精锐战士紧随在后,鼓声震天,奋勇向前,曹军大败。曹操率军从华容道步行撤退,遇到泥泞,道路不通,天又刮起大风。曹操让所有老弱残兵背草铺在路上,骑兵才勉强通过。老弱残兵被人马所践踏,陷在泥中,死了很多。曹军在这场战役中死者大半。周瑜、刘备率领的大军水陆并进,一直尾随追击,但已经来不及,也即没能成功俘获曹操。赤壁之战后,武陵发生叛乱,进攻城邑,黄盖被调驻为太守,当时郡中只有五百人。

不过,虽然兵力有限,但是,智勇双全的黄盖运用战术,大开城门引叛军入城,入了一半时,立即发动攻击,斩杀数百人,并收复所失的城邑,斩杀其首领,放了投降者。以一季的时间,平定所有的叛乱,当地的各部落的头目对他以礼相待。对此,在笔者看来,在赤壁之战后,黄盖忙于平定后方的叛乱,而没能继续和曹操大军作战,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黄盖的知名度。在平定武陵郡的叛乱之后,长沙郡的益阳县也受到贼寇的侵犯,黄盖再次率军平定,孙权便升他为偏将军。最后病死于任内。黄盖去世之后,武陵郡、长沙郡等郡县的百姓都很思念他,及至孙权登上帝位,追论他平生功绩,赐予他的儿子黄柄爵位为关内侯。因此,在笔者看来,对于黄盖这样智勇双全的猛将,没能继续建功立业,显然是东吴的一大损失了。

标签: 赤壁之战三国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李存勖建国后是如何处置前朝势力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五代,李存勖,历史解密

    李存勖与后梁抗衡,打得是“为唐复仇”的旗号,故此在灭梁后便拆毁朱氏宗庙,追贬后梁二帝朱温、朱友贞为庶人。他还打算掘开朱温的陵墓,劈棺戮尸,但因张全义力劝而作罢,最终只铲除了墓地阙室。此外,李存勖以诛杀逆臣的名义,族灭后梁宰相敬翔、李振以及权贵赵岩、张希逸、张汉杰等人,又以“助梁篡唐”的罪名,贬窜唐朝

  • 鲁国的实力怎么样?齐国为什么没有吞并它?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鲁国,周朝,历史解密

    山东省号称“齐鲁大地”,这是因为历史上该地区存在齐国和鲁国这两个诸侯国。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是非常强大的诸侯国。比如在齐桓公在位时,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到了战国时期,齐国在战国中期击败魏国,成为和秦国并称的两大强国。与此相对应的是,虽然鲁国的君主是周公姬旦的后人,但是,在整体实力,鲁国却是比较弱小

  • 盘点古代十二支猛军,燕云十八骑为什么是最厉害的?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秦国,战国,历史解密

    古代的时候,有十二支勇猛的军队,这些军队在后人的眼中也是耳熟能详的。众所周知的有曹操的虎豹骑,这支军队让曹魏如虎添翼。那么古代的十二支猛军都有谁呢?总的来说,这十二支军队几乎都是鲜为人知的,在历史上很多没有名气。秦国虎狼之师肯定是有人听说过的,那么这支军队叫做秦国新军。商鞅变法之后,也改变了军事之法

  • 秦国宗室贵族到底有多恨商鞅?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春秋战国,历史解密

    前几天,朋友推荐我看看北京师范大学李山教授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讲的《战国七雄》,我看了商鞅变法的部分。李教授认为商鞅功劳大了以后,有点得意忘形,埋下了最后被车裂的祸根。他引述了商鞅的熟人赵良的话,说商鞅自恃变法有功,称孤道寡,出门的时候,随从几十辆车,车上都是顶盔贯甲的卫士,持矛操戟的人紧跟车子奔

  • 赵元佐本来是皇位继承人,为什么会突然发狂焚宫?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赵元佐,明朝,历史解密

    宋太祖赵匡胤有四个儿子,其中两个长大成人,即二儿子赵德昭和四儿子赵德芳。宋太宗赵光义有九个儿子,老大原名赵德崇,后来改名赵元佐,被封为楚王。老二原名赵德明,后来改名为赵元佑,被封为陈王。老三原名赵德昌,后来改为赵元休,封为韩王,他也就是后来的宋真宗赵恒。关于宋太祖赵匡胤之死,一直有“斧声烛影”之疑,

  • 宋氏家族中最小的孩子:宋子安的生平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宋子安,民国,历史解密

    宋子安(1906-1969),海南省文昌市人,父亲是上海传教士及富商宋嘉树,母亲倪桂珍。他是宋氏家族六兄弟姊妹中的幼弟,兄宋子文、宋子良,姊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宋子安曾先后就任中国国货公司董事、广州银行董事会主席、西南运输公司总经理等职,与兄姊不同,较少涉足政治。宋子安,1928年于美国哈佛大学

  • 揭秘古代富二代都是怎么玩的 最嚣张的炫富敢怼皇室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西晋,富二代,历史解密

    有富人就有富二代,跟现在富二代们炫富清一色豪车嫩模的标配不同,古代的富二代们玩的可都是心跳,高调炫富!最简单暴力的方法是啥?最嚣张的炫富:怼皇室那就是跟皇帝家的人比,西晋开国功臣石苞的儿子石崇就是这样,一个极品官富二代,最大的爱好是跟晋武帝的舅舅,王恺比钱多。按《世说新语》写的,王恺饭后用糖水洗锅,

  • 慈禧写过一首诗,最后一句流传至今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慈禧,清朝,历史解密

    刚过完的春节里,想必大家都没有少被家长念叨。虽然我们都烦不胜烦,但是家长的苦心其实我们都能够理解,不禁想起了那句“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只是这句话被提起来时,大概只会说一句“老话说得好”,但其实这句话还真的没有那么老,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讲讲这句话的由来。如果说细数中华上下五千年,最

  • 张鷟为什么不停的参加考试?他在文学方面成就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张鷟,唐朝,历史解密

    张鷟,字文成,道号浮休子,唐朝时期大臣、小说家,深州陆泽县人。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张鷟(约660—740),其名鷟(zhuó),源于幼时梦中见一只飞舞的大彩鸟,他爷爷认为是五凤之一的鸑鷟,就以此为名,“吾儿当以文章瑞于明廷。”望孙成凤(凤为雄性,古龙笔下陆小凤就用对了)之意

  • 隋朝官制中的御史台是个什么职位?主要是负责什么的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隋朝官制,隋朝,历史解密

    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又增设了谒者、司隶二台,合称三台。御史台的长官为御史大夫(从三品)1人,次官为治书侍御史2人。属官有侍御史8人,殿内侍御史、监察御史各12人,录事2人。御史职掌纠察弹劾。如《隋书·李孝贞传》载:隋初李孝贞为内史侍郎,不称职,文帝欲免其官,就先“敕御史劾其事,由是出为金州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