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康熙花十年时间准备的政治遗嘱到底是什么?

康熙花十年时间准备的政治遗嘱到底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515 更新时间:2023/12/6 10:31:29

康熙是我国清朝时期的一位杰出君主,他8岁登基,共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久的皇帝,在康熙治下,清朝完成了巩固国基的任务,奠定了走向盛世的基础。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康熙皇帝于北京畅春园去世,终年68岁,临终遗诏,立皇四子胤禛为皇太子,继承大统,即后来的雍正皇帝。

康熙从发病到去世的过程非常迅速,由于时间仓促,没来得及对身后事一一作出最妥善的安排。比如最重要的立储一事,康熙在临终前没有在任何公开场合宣布继承人的人选,雍正仅凭康熙口授遗言继承皇位,引起了对其继位合法性的一些争议,这也是几百年来学者们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

不过,在康熙离世前,真的没有留下任何遗嘱吗?其实也不然。早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即去世前5年,康熙曾在乾清宫东暖阁召集群臣发布了一道长谕。因为距离康熙去世已经有一段时间,许多人没有注意到,这道谕旨实际上具备了康熙政治遗嘱的性质。

在康熙去世后,回过头来看五十六年召开的这次发布会,其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首先,康熙这次面谕的对象,包括“诸皇子、满汉大学士、学士、九卿、詹事、科、道等”,基本上把京中大大小小的官员都召集在一起了,像这么大规模、高规格的见面会,是比较少见的,也说明了康熙对要发布的谕旨内容的重视。

其次,这道谕旨洋洋洒洒两千多字,康熙自称“此谕已备十年”,其信息量非常丰富,既包含了康熙对一生功过的自我评价,也表达了康熙对立储一事的个人看法,对了解康熙晚年时的心境非常有参考价值。

再次,此谕虽然不是正式的遗嘱,但当时康熙已对群臣宣称,“若有遗诏,无非此言。”所以正如我们前面所说,这道谕旨,实际上算是康熙提前所立的政治遗嘱。

康熙用了十年时间准备这道遗嘱,说明至少在第一次废太子时期,已经开始构思和起草了,后来也是自己亲力亲为,才完成了这道浓缩了康熙近60年政治理念的谕旨。那么康熙花这么大精力准备的遗嘱,到底都说了什么呢?

这道谕旨,是在康熙年迈,有人建议早立太子以巩固国本的背景下写就的,因此讨论的主题为立储一事。在这道谕旨中,康熙主要与群臣们分享了以下三个观点。

第一,是讨论清朝统治中国的合法性问题。清代明祚,入主中原之初,对清朝统治不心服者大有人在。对明朝遗老而言,满洲是趁人之危;对天下汉人而言,满汉有华夷之辨。清朝凭借武力夺取了天下,但要坐稳江山,需要更进一步的政治理论宣传,因此从顺治朝开始,到后来康雍乾三代,清朝一项非常重用的工作,就是宣扬清朝统治中国的合法性。康熙在谕旨中指出:

“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太祖太宗初无取天下之心,尝兵及京城,诸大臣咸奏云当取。太宗皇帝曰:明与我国素非和好,今取之甚易,但念中国之主不忍取也。后流贼李自成攻破京城,崇祯自缢,臣民相率来迎,乃翦灭闯寇,入承大统。……乱臣贼子、无非为真主驱除耳。”

康熙认为,清朝取代明朝,不但不是巧取豪夺,反而是为中国百姓驱除闯贼,为明朝报仇有恩,对天下百姓有功,因此自古以来取天下最正者,当数清朝。这也是后来清廷一贯坚持的对外宣传口径。接着康熙现身说法,“凡帝王自有天命应享寿考者,不能使之不享寿考;应享太平者,不能使之不享太平”,而中国有史以来称帝者,数康熙在位时间最长,故自己身上有所谓的“天命”所在。

康熙说这些有什么用呢?因为论证了清朝统治的合法性,以及用“天命”等词汇给自己增添些许神性,才有后面进行一系列政治安排的前提。

第二,人人都想当皇帝,但皇帝的苦处,只有自己能体会。康熙引用《尚书》所言,人间有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而这五福之中,以考终命,即乐享天年最为难得。康熙说,当年在位20年时,不敢想30年的事;在位30年时,不敢想40年的事;而如今不知不觉,已经在位快57年了。

这57年来,肯定有不少人羡慕康熙能够五福俱全,但又有谁能体会到康熙凭借着自己日复一日的殚精竭虑,为国操劳,才有了如今的天下安定,四海承平。这个皇帝的位子,只有当得越久,才越能体会到有多么不好当。像臣子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者,只有诸葛亮一人,其他人年老之后,可以随时申请退休回乡,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之乐。但作为皇帝,就算年纪再大,精力再不济,也不敢一日偷懒,“一事不谨,即贻四海之忧;一时不谨,即贻千百世之患”,时时刻刻都不敢松懈。

所以说皇帝好当吗?康熙说这其实是世界上最艰苦的工作。康熙是因为贪恋权位才不立太子吗?恰恰相反,康熙比任何人都想退休,但经历了此前两次废太子事件,让康熙意识到立储之事需慎之又慎,不到必要时刻,不能轻易言立太子。

第三,立太子一事康熙自有主张,禁止旁人干预。对于衰老和死亡之事,康熙并不讳言,且康熙还大方承认,自第一次废太子时受精神刺激过大以后,自己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但不能因为自己年纪衰老,就在没有考察出真正合适的继承人之时匆忙册立太子,历史上有很多教训都值得借鉴。

比如梁武帝误信侯景,招致台城之祸;隋文帝识人不明,导致杨广贻害苍生。这些都是想着早早预定继承人,享受退休生活,反而导致了晚景凄凉的下场。而听信人言册立太子的反面案例也比比皆是,如刘邦听信吕后,唐太宗听信长孙无忌,都险些导致丢掉自己打拼下的大好江山。

康熙以这些事例敲打众臣,立储之事,自己从未一日忘记,也自有安排,严格禁止旁人插手干预立储。康熙晚年时诸子夺嫡,明争暗斗,为康熙最为痛恨之事,所以在此严厉警告一众大臣,不要再打拥戴一人为帝以居功的歪心思。

雍正这份谕旨,或者说遗嘱的主题虽为立储,但只字未提自己心目中的太子人选,也没有介绍立储的具体计划和安排。不过,康熙却在谕旨中给了一个暗示:“十年以来,朕将所行之事,所存之心,俱书写封固,仍未告竣。立储大事,朕岂忘耶。”也就是说康熙虽然目前还没有最后确定太子人选,不过确立之后,也会以文本的形式保存下来,等到合适的时机在公开发布,这也是后来清朝秘密立储制度的雏形。

所以,康熙临终前虽然没有亲笔留下遗嘱,但五年前的这道谕旨,已经向群臣宣示,立储之事自有主张,不容任何人私自窥测,一切以最终公布的人选为准。因此,雍正继承皇位的过程虽然存有疑问,但总体上符合康熙五年前这道谕旨的精神,雍正的政敌们即便心中不服,已不得不承认雍正继位的合法性,拥立其为皇帝了。

标签: 康熙清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李世民曾想处死武则天,后来为什么算了?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武则天,唐朝,历史解密

    武则天的父亲是唐朝开国功臣,是木匠商人,在李渊起兵后,他父亲曾经资助过粮草衣物,母亲是隋朝皇室,她从小也算是出生在贵族家庭,家境充裕,不幸的是在她12岁时,父亲去世,武家人对她的母亲落井下石,无奈之下她母亲带着武则天搬了出去独自生活,但是她母亲十分注重对女儿的教育,把武则天教育得十分好,在加上她相貌

  • 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分水岭是什么?是三家分晋吗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三家分晋,春秋战国,历史解密

    《资治通鉴》的开篇就是三家分晋,为什么司马光会以这一事件作为《资治通鉴》的开篇呢?因为三家分晋这一事件得到了周天子的认可,司马光认为这一事件是真正礼崩乐坏的开端,是对君臣之礼的彻底破坏,所以他把这一有着分水岭意义的事件,作为了整部巨著的开篇。后世的史家们,也把这一事件作为了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分水岭

  • 唐朝驸马到底有多危险 为什么几乎没有愿意成为驸马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唐朝,驸马,历史解密

    在普遍的印象里,成为驸马爷,娶了皇族女儿,可以增加自己的政治身价,与皇族攀上亲戚,起到攀龙附凤的奇效,甚至有可能借着驸马的身份一路平步青云。但事实上,在唐代并没有几个人愿意成为驸马,这是为什么呢?在唐代成为驸马究竟有多危险?反映唐代宫廷生活的《大明宫词》01不愿为驸马事实上,唐代有很多人是想尽办法不

  • 德国为什么在二战之后要建造柏林墙 有什么意义吗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德国,柏林墙,历史解密

    说到墙,恐怕没有人不知道柏林墙,但是为什么在二战之后要建造这样的一堵墙呢?柏林墙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当时最能代表世界政治的一堵墙,同时也是冷战的一个象征。其实当时建造这堵墙是跟当时的国情密切相关。二战结束之后,柏林被分成了四份,美国、英国、法国以及苏联各自占领了一部分。苏联所占领的地区被称为"东柏林

  • 古代最美的十五首“蝶恋花”,你读过几首呢?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古代,宋朝,历史解密

    宋词中有一个非常经典的词牌,“蝶恋花”,今天来盘点最美的十五首“蝶恋花”,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蝶恋花——宋朝:柳永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2、蝶恋花——宋朝:欧阳修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3、

  • 温国的后人都是姓温吗?温姓都是怎么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温国,周朝,历史解密

    第一支温姓有三大支系,唐代温信碑上载太常丞温信,为颛顼之后裔,出于己姓。温信便是出自己姓的温氏后裔,这是温氏的第一支起源。第二支温氏的第二支是源出己姓的苏姓。《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苏氏也出自己姓,颛顼裔孙吴回生陆终,陆终生樊封于昆吾,昆吾之子封于苏,邺西苏城是也。”邺西苏城在今天的河北省临漳县

  • 赵匡胤的提议遭众群臣反对,倘若固持己见,可使北宋免遭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唐朝,历史解密

    自赵匡胤黄袍加身,受禅称帝,建立北宋以来,一直都以开封为都城。统一中原之后,经过十几年的建设与发展,开封早已成为市井繁荣,商贾云集、漕运发达的经济中心,初具帝都气象。而反观洛阳,唐末以来就屡遭战乱,城池遭到严重损毁,经济萧条人口流失。此时提出迁都洛阳的想法,究竟是心血来潮,还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呢?赵匡

  • 百里奚为什么是历史上身价最低的丞相?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百里奚,战国,历史解密

    这要从春秋时期的百里奚说起,百里奚是虞国大,出身贫寒,生活困窘他曾寄人篱下,讨过饭,以奴隶的身份在一起楚国的南海放过马,但是他不甘贫穷,立志成才,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可以说百里奚是在逆境中发愤成才的典型历史人物。百里奚青年时代正是诸侯争雄,逐鹿中原的混战时期,他贸游历诸侯,施展雄才大

  • 古代皇帝退位成为太上皇之后 他的自称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古代,皇帝,历史解密

    大家会经常看到影视剧中,皇帝一般自称“朕”,比如说“朕的大清都亡了。”但是皇帝的父亲,在世的话,被称为太上皇,但是太上皇一般都自称什么呢?这个历史的细节,可能有很多的朋友不清楚。其实这也不足为怪,毕竟中国历史几千年,做过太上皇的人,没有几个,史料统计,大概只有17位太上皇。太上皇最早的太上皇,应该是

  • 明朝骑兵是如何发展的?他们为何能赶走蒙古骑兵?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明朝骑兵,历史解密

    蒙古骑兵是一支有成吉思汗创建的传奇部队,然而元朝末期,蒙古骑兵还是败给了明朝骑兵,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中国在历史发展当中经历了很多的事情,即使是现代人们的好生活也是在平定了战乱以后才获得的,在元末到明代这一段时间,因为很多的原因造成蒙古骑兵的装备被渐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