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康熙乾隆死于“雾霾”符合史实吗?

康熙乾隆死于“雾霾”符合史实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3466 更新时间:2024/1/2 16:24:23

近日,有澳门医学界人士着书表示,根据作者对史料记载的分析,由于清朝包括康熙乾隆等10位皇帝都死在北京寒冬,寒冬固然正是老年人最容易心血管病发致死的关卡,但与此同时,北京从元代以来“雾霾”之害逐步加剧,从而成为皇帝们火上浇油的死因之一。康熙乾隆死于“雾霾”符合史实吗?

康熙

说皇帝也成为空气污染的祭品,其潜台词似乎是:第一,雾霾并非新鲜事物,是古来便有之;第二,从医学上来看,在某些特殊条件下,雾霾治病或致死也属寻之事,不是工业化社会的“产物”;第三,从医学统计学的视角来看,既然皇帝都能死于雾霾,那么,普通百姓的致死率相对应该更高,这似乎给出了历史上人口规模演变的“最新证据”。不过,医学研究纵然能通过史料记载上的蛛丝马迹进行一定的推测,但论及“皇帝雾霾致死”,其中牵强附会之处仍有待商榷。

其一,雾霾之说起源于现代,与历史上的“雾霾”实则无关。

在中中,雾霾一词的确有不同来源。一个是古代汉语中的“雾霾”,根据《辞海》的解释,雾霾都是天气现象,雾是大气中的水滴,冰晶,霾则是大气中的烟气、微尘和盐分,也称为“雨土”,说的其实就是自然中的尘埃或灰尘。

另一个来源则是现代汉语或者英语中的“雾霾”,雾翻译自英文“fog”,它的解释与古代汉语的意思大致相同,也是指一种水汽运动的现象,而霾则不同,与古代汉语的意思相差甚远。现代汉语中的霾源自于英文中的“smog”或“haze”,根据英文的解释(主要是现代解释),霾的意思是空气中使大气混浊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

综合起来,上述两种来源的区别在于,雾霾在古汉语中,一般意指水汽和灰尘的结合物,但在现代,雾霾则主要是指水汽和工业空气污染排放物的结合物。而我们现在在各种媒体和研究报告论文中所提到的雾霾对应的显然是后者。因为在古代,即便部分地使用了煤炭,但其中的硫酸、硝酸和有机碳氢化合物等典型工业生产的污染产物在霾中的占比不会有当下这么高的水平。

就此而言,上述澳门医学界人士用史料中的“雾霾”来取代现代意义上的“雾霾”显然有偷梁换柱的嫌疑。既然此“雾霾”并非彼“雾霾”,那基于古汉语基础上得出的雾霾致病或致死说也就成了大问题。毕竟,要说仅凭水汽和灰尘,就有着很强的治病或致死率,这显然是有违科学,至少是有违现代科学的。

其二,雾霾真的会治病或致死吗?

事实上,有关雾霾与健康的关系问题,包括现代医学、医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研究甚广。围绕这一问题,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大致有这么两个方面。

第一,雾霾与健康的直接关系,譬如,雾霾与某个特定疾病之间的传导机理,也包括医学统计学意义上的研究,譬如,雾霾与某类疾病之间的相关性,以及雾霾与寿命的关系等等。总体上,这个方面的部分研究成果显示,雾霾对于健康是有影响的,也与某些特定种类的疾病有着相关性。也有研究直接证明,雾霾与寿命有较紧密的关联,比如,雾霾重的地区,平均寿命也相对较低。尽管有这样一些研究及相关的研究成果,但到目前为止,包括临床医学以及医学统计学,其实都仅能证明雾霾与健康之间的相关性,但却很难证明其因果性。

以雾霾与寿命的关系为例。有研究得出结论,雾霾轻重的影响大约是5年左右的寿命水平,但这个研究结论在方法和取样上都受到很大的质疑,抑或是,这个研究充其量说明,在所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雾霾加重的确会产生减寿影响。但事实上,所有雾霾加重的地区,其应对和保护措施也会相应增加。有研究表明,南方地区雾霾较轻,但其对健康的影响却更重,相反,北方地区雾霾较重,但其对健康的影响却更轻。为呢?那是因为,在雾霾较轻的南方地区,人们疏于防范,经常暴露在雾霾之下而受到较大的影响;而北方地区的人们则会加强防范,其受到的影响反而会较轻。因此,理论上的研究结果是否就能真正体现出雾霾的减寿效应,这一点还有待进一步验证。此外,从雾霾的构成来看,其结构千差万别,实则很难在实验室之外进行某种自然实验来系统证明不同雾霾的治病或致死机理。

第二,雾霾对健康的间接影响,主要集中在雾霾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分析。譬如,有数项研究证明,大气环境中的雾霾轻重会影响工人的生产量(尤其是露天工作的工人)。这些研究结论背后的隐含机制与健康有关,正是因为雾霾影响了健康(或者心理),才降低了工作效率。尽管如此,但雾霾与健康之间的传导机制本身却也甚为模糊。

总体上,历史上的雾霾与现代意义上的雾霾在词源上是相区别的。即便是现代意义上的雾霾,它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也有待进一步探索。就此而言,古代帝的“雾霾致死说”可以休矣。要真正应对雾霾,还是要科学认识雾霾,而并非道听途说。

标签: 研究现代之间医学影响致死健康关系

更多文章

  • 曹雪芹家族为何被雍正帝抄家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原因,所以,皇帝,曹雪芹,奶妈,雍正,康熙,织造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大家或多或少都知道曹雪芹的祖上深得皇帝的信任和宠爱,地位极其显赫,到了曹雪芹父辈这一代,就变得落没了,后来还被雍正皇帝抄家,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康熙帝最宠爱的曹家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面,就变得如此破败,原因何在?红楼梦早在明朝的时候,曹雪芹的先祖曾经在山海关外的今天辽宁铁岭守卫边

  • 秦朝的兵马俑是怎么做出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现在,这些,自己,秦始皇,就是,一样,颜色,他们

    秦始皇一统六国后,就已经在构想自己死后要住在什么地方了。作为千古一帝,在当时的环境下,他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人生最大的目标,放眼望去,疆土辽阔,而且全部属于自己,这该是怎样的一种心情,跟随熟悉中国古代历史的小编来看看,他的思想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文化呈现出一种积极发展的面貌。秦始皇追求长生

  • 为什么扶苏蒙恬手握重兵不反抗胡亥?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秦始皇,但是,关系,这个,儿子,所以,反抗,他们

    公元前210年,公子扶苏奉秦始皇遗诏自杀而亡,秦朝战将蒙恬吞药自杀而死。扶苏公子扶苏死后,胡亥在赵高的支持下成功继位,成为了有名的秦朝二世暴君。秦王朝在权臣赵高的暴政下很快就激起了民怒,各地的起义纷纷涌现出来。后来刘邦和项羽双雄争霸,刘邦成功胜出,取代了秦王朝建立了汉王朝。当时,秦始皇在第五次出巡的

  • 慈禧再怎么昏聩也不敢“向十一国宣战”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各国,清廷,宣战,没有,正式,慈禧,列强,诏书

    时代在变,对历史的评价也在变。不过某些变化,未免有点过于耸人听闻——如“八国联军侵华”之旧说,竟也演绎出“联军乃正义之师”之新论。其理由曰:“八国联军为什么进军北京?两句话可以概括(1)清廷既然向西方各国正式宣战(这场战争由清廷一手挑起,西方各国不过是应战而已),外国联军从大沽口登陆,威逼京城,不是

  • 为什么乾隆皇帝爱下江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总数,江浙,皇帝,全国,乾隆,江南,大学士,浙江

    无论是读史料还是看影视剧,我们都可以看出清朝乾隆皇帝很喜欢下江南。史料记载,乾隆皇帝曾经先后六次下江南。那么,乾隆皇帝为何对江南情有独钟呢?乾隆帝下江南都干了些啥呢?乾隆下江南现代人调侃的说法是:江南物产丰饶、美女众多,更有好山好水令人神往,所以乾隆帝爱往江南跑也在情理之中......这当然是戏说!

  • 大雁塔和小雁塔是谁建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大雁塔,大唐,三藏,唐代,印度,雁塔,玄奘,中国

    最近大雁塔裸女事件传的沸沸扬扬,那大家知道大雁塔和小雁塔是谁建的?跟随熟读中国古代历史的小编来看一看。大雁塔位于和平门外4公里的慈恩寺内,相传唐代永徽3年。赴印度取经的玄奘法师。奏请在寺内建塔,用于存放他自印度带回来的经籍。这座塔初名为经塔。后世人称它为大雁塔,此塔巍峨挺拔,引起世人的赞叹。这座有着

  • 雍正为何要诛杀功臣年羹尧和隆科多?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时候,就是,没有,一个,雍正,但是,康熙,因为

    如今一提到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说得好像有多惨烈,其实比起唐朝玄武门之变的时候差远了。究其原因,是因为康熙老爷子的余威尚在,皇子们都是通过控制自身来博取老爷子欢心,那点儿争权夺利也都是体现在背地里。李渊当年就不如康熙老爷子那么好命,手底下两个儿子李建成和李世民都不是省油的灯,背地里干皮实了,直接就光

  • 为啥乾隆明知和珅是巨贪却不除掉他?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贪官,乾隆,皇帝,自己,这种,需要,帝王,自身

    无论哪朝哪代的皇帝,治理全国要是绝不是事必躬亲的,他需要一定的治世能臣来协助自己,而这些人一定是要为皇帝所用,能为皇帝办事,能替皇帝分忧的人。无论什么人,只要能听皇帝的话,提皇帝办事,皇帝就能留着他;反之,则会清除他。而乾隆在位时期的和珅,是历史上有名的巨贪,那他为何一生得乾隆帝的宠信,没被乾隆清理

  • 霾乃天降异象?古代人这样认为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关于,古代,记载,认识,环境,出现,皇帝,古人

    雾霾成灾的天气,可不是如今才有的事儿。古代,也不乏阴霾连连的时候。雾和霾,看起来差不多,实则完全不同。和雾比起来,霾含的水分少,能见度更低,厚度也远超过雾,且对人体健康会构成损害。古书中关于霾的记载在二十四史中,关于“霾”的记载,并不少见。当然,在古代,缺乏科学的检测手段,对于雾与霾的区分并不是很清

  • 一百年前中国留学生的留学费用从哪里来?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大学,学生,勤工俭学,教育,法国,留学,其中,中国

    留学需要用钱,而且是很大一笔钱。据统计,1934年左右,公私留学费用一年要2000万元。这是什么概念呢?当时1000万元“若拿来办大学研究所,可办一二十个有余,用它半数亦有十个八个不愁经费设备无着”。一百年前的中国留学生那么留学生的留学费用从哪里来?一种是国家花钱,即申请选派的公费留学。公费留学中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