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朝宰相是最高官职么?知府和宰相分别是几品官?

宋朝宰相是最高官职么?知府和宰相分别是几品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3943 更新时间:2024/1/15 13:06:54

在三国之后的朝代,丞相一般都是除了皇帝之外的最高官职,那丞相和宰相又是一个意思么?到了宋朝,就没有丞相这个职务了,而宰相也不能说完全就是丞相,宰相的权利没有丞相那么大,相当于是说把丞相拆分成了几个官职,不让丞相对于皇帝的威胁实在太大了。不过宰相似乎又显得有点拿不上台面,可能有时候地位还不如知府。那知府和宰相在宋朝分别是几品官呢?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一起来看看吧。

常有人问:宋朝的知府、知州是几品官?其实我们很难说它们究竟是何品阶。来看一个例子:

熙宁七年(1075)十二月,苏轼由杭州通判调任为密州知州,他的官职全称是“太常博士、直史馆、权知密州军州事”。太常博士是苏轼的官,从七品上(元丰改制后为正八品);直史馆是苏轼的馆职;权知密州军州事是苏轼的差遣。此时苏轼是从七品官。

过了一年多,熙宁九年(1076年)正月,苏轼的官职结衔已变成“尚书祠部员外郎、直史馆、知密州知州事、骑都尉、借紫”。差遣还是原来的差遣(知密州),馆职也是原来的馆职(直史馆);不过苏轼的本官已从太常博士迁为尚书祠部员外郎,为从六品上;还获授“骑都尉”的勋级,获得“借紫”的服章待遇(元丰改制前,官员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元丰改制后,四品以上服紫,六品以上服绯,九品以上服绿。朝廷有时会特许品秩较低的官员穿紫色或绯色官服,此即借紫、借绯)。

你看,同一个人(苏轼),同一份职务(密州知州),品秩却不一样:熙宁七年的苏轼只是七品官;到了熙宁九年,则升为六品官了。

从理论上说,一品大员与九品芝麻官都可以成为宋朝的州郡行政长官。事实上也是如此。让我们再来看一个名单:

熙宁六年(1073),韩琦以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的身份判相州,为正一品官;咸平四年(1001),张齐贤以尚书右仆射判永兴军,为从二品官;熙宁七年(1074),王安石以吏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出知江宁府,为正三品官;嘉祐五年(1060),韩绛以右谏议大夫知蔡州,为正四品下;元丰六年(1083),蒲宗孟以中大夫知汝州,中大夫为元丰改制后的寄禄官,正五品;崇宁元年(1102),朝奉大夫、知蔡州欧阳棐管勾崇道观,朝奉大夫为从六品;元丰八年(1085),朝奉郎吴安持权知滑州,朝奉郎为正七品;嘉定十年(1217),岳珂以奉议郎权发遣嘉兴军府事,奉议郎为正八品。

你看,宋朝知州的品秩,从正八品到正一品,都有。这是宋朝知州与明清知府的一大不同之处。

那么作为政府领袖的宋朝宰相,又是几品官呢?

也是很难说。

清代学者钱大昕论及唐朝差遣制度时说:“宰相之职,所云平章事者,亦无品秩,自一二品至三四品官,皆得与闻国政,故有同居政地而品秩悬殊者,罢政则复其本班,盖平章事亦职,而非官也”。宋代在元丰改制之前,宰相制度亦延续中唐以降之差遣制:自尚书左右丞、六部侍郎(正四品)以上,皆可通过获得“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知枢密院事”、“权发遣枢密院公事”等差遣的方式上台执政,比如熙宁二年(1069),四十九岁的王安石以谏议大夫参知政事,为副宰相,而谏议大夫仅仅是正四品官;同年,宋神宗升授三朝元老富弼为司空兼侍中(正一品),但富弼辞谢不受,改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为正宰相,而左仆射则是从二品官。

说到这里,我想告诉你,其实我的本意并非要考据宋代宰相与州郡长官的品阶,而是想说明,在宋朝,不管是什么资历的官员,都可以担任州郡行政长官;四品以上官员,都有机会成为执政的正副宰相。

按宋朝任官惯例,凡寄禄官(本官)高于职事官(差遣)一品者,叫做“行”;高于二品及以上者,叫做“判”;凡寄禄官(本官)低于职事官(差遣)一品者,叫做“守”;低于二品者叫做“试”;再低者叫做“权发遣”。举个例子说,一品大员转任节度州长官,一般称为“判某州(府)”;八品官担任知州,通常就是“权发遣某州(府)事”。

行、判、守、试、权发遣的制度安排,可以让一名资历极浅的七八品小官也有机会担任州郡的行政长官,亦可以让一位德高望重的前宰相转任知府或知州。这两类情况在宋朝都可谓是家常便饭:张奎、范祥、吴安持、岳珂、傅崧卿等宋史留名的才俊,都曾以七八品小官的身份当上知州;吕蒙正、张齐贤、冯拯文彦博、富弼、韩琦、王安石、司马光、章惇韩缜等名臣,都有过从宰相、副宰相位子退下来出知外郡的经历——请注意,他们并不是被贬官,而是换了一份差遣(职事官),品秩没有降低。

而在其他王朝,我们很难看到有哪一位宰相(包括明代的内阁首辅、清代的军机大臣)调离相位后转任地方官,除非是因为犯下过错被贬了职。可以说,其他王朝的文官系统是线性的,官员循资从低层向高层晋升;宋王朝的文官系统则是环形的,州郡长官可以转任宰相,宰相也可以转任州郡长官。

这是宋代官制的特别之处。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南北朝时期,究竟哪一个是正统?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南北朝时期,一直都被认为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段非常混乱的时期,这一段历史少见于历史课本,在很多影视剧当中也基本上难得一见,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混乱就是其中一个,因为太过于混乱,学了也未必就能弄得明白,索性简单略过。不过,南北朝与其他时期不太相同,南朝和北朝是同时存在的,既然同时存在,那究竟哪一个

  • 清朝剃发易服,为什么道士可以保留汉族服饰和头发?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满清入关,要求当时的汉人必须穿上满族的服饰,把原本属于自己的头发剪成满人的样式,想要以这种方式消除汉人的抵抗心理,虽然当时是杀的血流成河,宁死不从的人还是很多,但最终,汉族传统还是被这样湮没了。不过从一些遗留下来的画作中可以看出,清朝时期的道士们却还保留着一部分汉人的衣冠与发式,为什么清政府对道士没

  • 春秋时期为啥叫春秋?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我们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的命名其实都是有很多讲究的,今天我们就拿“春秋战国”事情的“春秋”做个例子吧,来说说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为什么要叫“春秋”吧,其实再得到答案之后小编算是看明白了,竟然还有这层含义了,那么到底是什么情况呢

  • 为什么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是错误的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太平天国运动,是历史上一次最为出名的农民起义,距离我们最近,同时还是规模最大的起义,对于清政府来说也是一个很严重的威胁,几次三番想要镇压结果却不得不与他们合作,共同抵御外敌。太平天国建立之后,选择在南京定都,现在说来这只是一句话,但是在当时却是一件大事,但是为什么会有人认为,定都南京本身就是一件错误

  • 李逵真的是个英雄好汉吗,其实只是一个恶魔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水浒传》中的一百单八将号称|“英雄好汉”,但是站在当今社会以法制及道义的评判标准和价值体系来衡量这帮人儿,其中的一部分人不但不能称之为“英雄”或“好汉”,相反这些人简直就是目无国法、穷凶极恶、扰乱社会治安、破坏安定和谐局面的犯

  • 汉景帝对窦太后很孝顺,为什么她更喜欢小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夏历史

    一般来说,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对自己很孝顺,这一点不管是现代还是古代,都是一样的。汉朝时期汉景帝刘启就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母亲窦太后对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事情都以母亲为主,然而即便如此,窦太后却依然对自己的小儿子刘武更加宠爱,面对刘启却始终都没有面对刘武时候的爱和耐心,这究竟又是为什么呢

  • 东汉时期刘秀手下的武将谁最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东汉时期的刘秀其实大家也应该知道他是真的厉害,他的历史功绩满满,但是这些也其实都是表面现象了,因为一个人的成功重来都不是一个人的功劳了,其实背后也还是有超多的功臣的,那么刘秀的背后都有谁呢?他的背后最厉害的武将都有谁呢?下面就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话说刘邦垓下之战大获全胜,项羽引颈

  • 泰赤乌部有两个将领投奔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为什么留一个杀一个?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成吉思汗大家也知道这个人是真的很强,他的铁蹄简直就是能把亚欧大陆给踏了一个遍了,真的是算是一代枭雄了,但是成吉思汗有这样一件事情让人非常的不理解,那就是其实当时在泰赤乌部有两股势力是去找成吉思汗投靠的,如果正常情况下,都那么强大了,应该是照单全收的,但是成吉思汗却收了一个然后又杀了一个,那么这到

  • 秦国灭五国的时候,齐国为什么不出手帮助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秦灭六国,最终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大一统,给后世开了一个统一的先河,后来历朝历代追求的都是统一,也不再是分封天下。而在秦国灭六国的过程中,有一个很奇特的国家,齐国,在另外五个国家被灭的过程当中,齐国一直都是袖手旁观从来不插手,然而最后却发现,自己已经不再是秦国的对手,因为整个天下都是秦国了。那么

  • 刘备为什么不重用赵云?其实是刘备用心良苦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看三国历史,都会对赵云不受到刘备重用这件事情耿耿于怀。赵云在历史上的评价明明是很高的,就连刘备自己也说,赵云一身是胆,而且赵云基本上没有什么负面消息,堪称历史上的一代男神,既然如此为什么刘备还没有重用赵云?实际上,刘备之所以这样做,并不是因为赵云能力不足或者其他,刘备这也算是用心良苦,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