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伯温临终前,送了一本书和一筐鱼给朱元璋是什么意思?

刘伯温临终前,送了一本书和一筐鱼给朱元璋是什么意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1935 更新时间:2023/12/30 20:18:00

世人皆知“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以此来对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和明朝谋士刘伯温的一种肯定,同时也是对他们的神机妙算感到钦佩不已。而相较于诸葛亮万人之上的权利,加之善始善终;刘伯温虽然帮助朱元璋统一了天下,但是,其高超的能力也受到了朱元璋的猜忌,在他晚年的“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之路上,大肆的屠戮功臣中,聪明的刘伯温也多次身陷险境——

刘基,字伯温,生于1311年,是今浙江温州人,其一生精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世人均将其比之诸葛亮。元末时期,天下大乱,当政者自顾享乐,不思民间疾苦,不顾宫墙外到处饿殍,反之加以重赋,一时间,激起了无数反抗的浪花,各地的起义军纷纷突起,看清元庭气数已尽,加之受到了同僚的排挤和打击,刘伯温毅然辞官归家,享受一番隐士的乐趣。

后来,朱元璋的势力一步步的壮大,越高层次越感觉人才不够用,经人推荐后,朱元璋“三顾茅庐”到青田请刘伯温出山相助。而朱元璋在徐达、汤和、常遇春等武将的勇猛拼杀,刘伯温、李善长等谋士的运筹帷幄中,逐一的消灭了其他义军,像张士诚部,陈友谅部,而后一举将腐朽的元庭给消灭掉,统一了天下,建立了大明朝,登基称帝,史称明太祖。

大明建立后,作为朱元璋创业道路上最重要的谋士,刘伯温却只得了个“一等伯”的爵位,而俸禄更是在众伯爵之下,要知道,精通天文地理,号称“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年”的刘伯温在朱元璋建立大明的道路上,可是起到了制胜的关键作用,贡献是巨大的,但是,最终的爵位却只因刘伯温——“功高盖主”,而受到了朱元璋的忌惮。

当然,刘伯温倒也没有多说什么,毕竟他深悉朱元璋的秉性,唯有小心翼翼的处事方可。而到了朱元璋晚年,在太子朱标英年早逝后,担忧年幼懦弱的皇太孙朱允炆无法驾驭掌控,更为了大明江山能永远姓“朱”,朱元璋不得不对一些昔日的功臣,淮西勋贵进行清洗,他发动了“蓝玉案”和“胡惟庸案”,两者所牵连人数多达10万之众,惨烈景象令人触目惊心。

而其中,聪明绝顶的刘伯温同样受到了朱元璋的猜忌,成了他的眼中钉肉中刺。在一次朱元璋准备对刘伯温下手的时候,恰巧被马皇后所获悉,她顿时着急万分,毕竟多年来,一路扶持,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再说刘伯温一介文臣,应该掀不起什么浪才是,留着他也会对大明的繁荣昌盛做出贡献才是。于是乎,贤明的马皇后连忙派人连夜送了一盒“水果”给刘伯温。

刘伯温收到马皇后的盒子后,打开一看,发现里面不过是2个冬枣、1个雪梨,再无其他物品,火急火燎的派人送来,就如此简单?刘伯温不禁陷入了深思,突然,一个机灵令他倒吸了一口凉气,原来,马皇后可不是简单的给他送水果,而是在提醒他要“早早离”。当即,刘伯温连夜书写了辞官奏折,以身体有恙为由,告老还乡,算是脱离了险地,躲开了朱元璋的屠刀。

但是,自古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刘伯温侥幸逃过一劫,却逃脱不了朱元璋的手掌心。当时的朝中重臣胡惟庸与刘伯温素来不和,两人积怨已深,因此,这胡惟庸一方面自己想除掉刘伯温,一方面擅自揣测朱元璋的圣意,便故意奏请朱元璋,将刘伯温召回京城来,而这建议倒也符合朱元璋的心思,于是,一道圣旨下,刘伯温不得不重新回到京城。

回到京城后,刘伯温与胡惟庸的间隙越来越大,矛盾也越来越多,两者互相争斗,互相倾轧,而朱元璋则坐山观虎斗,不露山,不显水,可谓是尽显帝王之术。1375年,刘伯温病重,朱元璋派了胡惟庸前去探望,同时也御赐灵药给他。但是,这药吃下去后,刘伯温不仅没有出现康复的景象,反而越发的严重,最终在不久后病逝。

据相传,刘伯温在临终前,将一本书和一筐装有缸的鱼交给儿子刘琏,嘱咐他务必将这两样交给朱元璋,话音一落,便撒手而去。很快,刘伯温临终前的这两样“遗物”便呈到了朱元璋的眼前,可他却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看不出刘伯温到底意欲何为?始终参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直到18年后,当69岁的朱元璋在后继之君的问题上犹豫不决,甚至感到烦恼,一人在御书房中闷闷不乐,而当他无意间再次看到刘伯温献给自己的“书”和“鱼”时,这时的他,才恍然大悟。原来,刘伯温之意是想告诉朱元璋,要善待百姓,不可嗜杀,否则即使赢了天下,也会输掉民心。

而至于那筐鱼,里面的鱼儿众多,可空间狭小,会造成抢空间而部分鱼儿死掉的局面,这言外之意,则是在告诫朱元璋,自古为了皇位,不乏兄弟相残,父子反目,因此,如果立太子,必然要将其他的皇子都调离京城,如此,才能避免骨肉相残。想到此,朱元璋叹了叹口气,不由得对刘伯温的神机妙算钦佩不已。

标签: 刘伯温明朝朱元璋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明朝最贤能的皇帝,朱祐樘为何英年早逝?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朱祐樘,明朝,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明朝是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大一统中原王朝。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大明开国,到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大明王朝享国276年。虽然明朝历代帝王的功绩有大有小,但是清朝入关后曾在编修《明史》的过程中对他们加以不同程度的污蔑抹黑。当然,这其实也是惯例,毕竟很多王朝都会通过

  • 江国的起源是什么?是怎样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江国,春秋战国,历史解密

    江国建国初期,曾一度繁荣,国力强盛,政局稳定,人民渔、猎、耕、织,安居乐业。后期东周势微,大国崛起,战事频仍,江国深受其害,加之淮水侵扰,春秋时介于楚、宋、齐大国势力之间,江国成为一个非常弱小的国家,只得依附大国,受其控制和操纵,一直再没能强盛起来。春秋中期的35年间,江国采取或联姻、会盟的方式,先

  • 古代士兵打仗到底吃的是什么 基本上都吃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春秋,蒙古,历史解密

    我们都知道,古代的时候经常会打仗,真正处于和平的时期真的是很少。就比如说三国时期,那是群雄逐鹿天下的时候,可以说是个乱世,那是常年的征战,粮食的供需也是不够的,而在古代的时候,士兵们打仗也是很累的,如果吃不饱哪还有力气去在战场上杀敌呢?可是要是遇见了没粮食的时候,那人吃人也是存在的,这也不是什么危言

  • 揭秘项羽自刎后为什么还被乱刃分尸 原因是此人口中的一句话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项羽,刘邦,历史解密

    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该下,在突出冲围后遭到汉军追杀,最后逃到乌江岸边,横剑自刎。项羽的一生堪称传奇,死得也是轰轰烈烈,然而汉军将士却没被项羽感动,他们在项羽死后,如同发疯了一遍,居然一拥而上,将项羽乱刃分尸!汉军将士到底为什么这么残忍呢?这件事说起来还得怪刘邦!常言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原来

  • 王安石改革的失败是因为反对者吗?其实不然,败在改革的支持者身上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王安石改革,宋朝,历史解密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封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宋徽宗时追封为舒王,故又称王荆公、舒王。临川县城盐埠岭(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在宋神宗的支持下,以“富国强兵”为宗旨,于熙宁年间大规模推行改革变法运动,史称“熙宁变法”。先后推出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

  • 元岩品性耿直,多次果敢进言颇受重用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元岩,隋朝,历史解密

    有的人为什么能做一个好官呢?这个问题若交给贪官回答,他们肯定不会回答,因为立场不对。能做利于国民的官员,他心里会有一把尺子,在面临事件时,会本能地反应,是否是正确可行的,经常勉励自己。有的好官,他会注重自己的名声,仔细想想,若忠于朝堂,利于百姓,那便没什么不好的。因而,此次就来说一位隋朝的官员,元岩

  • 秦孝公差点将一军事奇才招进秦国,不然中原格局将大变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秦孝公,春秋战国,历史解密

    战国时期,秦孝公招贤强秦,遇到了一位高人叫百里老人,百里老人受秦孝公之托,为秦国搜罗能人,于是,百里老人到了魏国,找到了卫鞅,暗示卫鞅只有到了秦国才能施展自己的远大抱负,卫鞅在多方打听秦国消息后,终于决定到秦国。后来,秦孝公重用卫鞅,做了秦国的大良造,也就是宰相,实行变法,秦国变得越来越强大。百里老

  • 隋炀帝三下江有何目的?最后结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杨广,隋朝,历史解密

    杨广在位14年(604年——618年)“统一江山”、“修通运河”、“西巡张掖”、“三游江都”、“三驾辽东”可以概括他一生所为。隋炀帝杨广是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差的皇帝之一。但是为什么一提到隋炀帝杨广,史学家们就会众口一词地说:他是个有名的暴君,横征暴敛,奴役人民的程度是历史上少有的。这从他三次游江都就可

  • 三国时期割须弃袍的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割须弃袍,历史解密

    三国时期可以说中国历史上一段特殊的时期,为什么说是特殊的时期,因为三国时期可以说有太多太多影响后世的人物,有太多太多的英雄,也有传世的绝代佳人,三国时期是智慧,英雄,枭雄,美人的时代。让后世的人一代一代的传诵。而今天这道题的主人公可以说是最后的赢家吧!也可以说是最终失败的人。他就是曹操,普通的人觉得

  • 为什么宋朝的文人总是在旅途中?他们都喜欢旅行吗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宋朝,文人,宋朝,历史解密

    宋代有许多旅行诗,宋朝文人多在旅途中。“山头云似雪,陌上树如人”,留给我们的是一个多么清雅的审美空间。京口瓜洲,一水之间。王安石孤舟独渡,得到的是江南岸边好大的一片春色,那一个生机盎然的“绿”字,染透了宋代诗歌长卷。人在旅途,不舍昼夜。诗人晁冲之有一首名篇写的正是《夜行》:“老去功名意转疏,独骑瘦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