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隋炀帝三下江有何目的?最后结果如何?

隋炀帝三下江有何目的?最后结果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4496 更新时间:2023/12/28 8:40:36

杨广在位14年(604年——618年)“统一江山”、“修通运河”、“西巡张掖”、“三游江都”、“三驾辽东”可以概括他一生所为。隋炀帝杨广是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差的皇帝之一。

但是为什么一提到炀帝杨广,史学家们就会众口一词地说:他是个有名的暴君,横征暴敛,奴役人民的程度是历史上少有的。这从他三次游江都就可以看出。

隋炀帝当皇帝不久(605年),就声势浩大地去景色秀丽的江都(今江苏扬州)巡游,以后,又在610年和616年两次游江都。他每次巡游,都是对人民生命财产的极度挥霍和无尽盘剥。

隋炀帝第一次游江都

第一次巡游江都时,从通济渠顺水南下,随行人马有近20万,乘坐长200尺、高4层的巨型龙舟,随行的公贵族,僧尼道士乘坐几千只豪华富丽的大船。这支船队联结起来有200多里长,光拉纤的船工:就有8万多人,岸上还有大队骑兵护送。船上的人通宵达旦地饮酒作乐。夜晚,水中灯火通明,喧闹声几里地外都能听见。这还不算,沿途500里的老百姓,都要船队贡献最好的食物,船上吃不完,就随处埋掉。这样走一处刮一处,弄得沿途老百姓倾家荡产。炀帝从江都回来时,千乘万骑,列队缓缓入城,好不威风。而老百姓却因此而穷困潦倒,难以生活下去。

隋炀帝第二、三次游江都

第二、三次巡游江都,也都是一样的豪华排场。原来的船只觉得不够气派了,就造新的,这样更新一次,就是几千只。新船比旧船更加壮观、有气魄。沿途的地方官,为了得到皇帝的赏识,都相互攀比般地贡献重礼。他们的重礼都来自对老百姓的搜刮。连续三三次江都之游,使沿途老百姓一贫如洗,连树皮草叶都吃光广,甚至出现人吃人的惨事。

隋炀帝的这种作法,也引起了一些大臣的不满,有人上表劝谏,希望炀帝能停止南游。炀帝不但不听,还把阻止他巡游的人都处死了,这下便没人敢说话了。

隋炀帝不顾老百姓的死活,不顾国家的财力,尽情挥霍,穷奢极侈是为了什么呢?

其一:他不过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武功,以便更好地进行统治,

其二:也是为了满足游玩享乐的欲望。

这样做的结果,只能引起人民对他的反感和憎恨。

此外,炀帝在这期间,还发动了劳民伤财的三征高丽的战争,给人民造成的危害无法形容。结果,他第三次南游还没开始时,山东就发生了王薄领导的农民起义,揭开了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这以后,农民起义就像潮水一样,在全国各地涌现出来,以致隋炀帝在第三次南游后就再也没有能回到中原去。

标签: 杨广隋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三国时期割须弃袍的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割须弃袍,历史解密

    三国时期可以说中国历史上一段特殊的时期,为什么说是特殊的时期,因为三国时期可以说有太多太多影响后世的人物,有太多太多的英雄,也有传世的绝代佳人,三国时期是智慧,英雄,枭雄,美人的时代。让后世的人一代一代的传诵。而今天这道题的主人公可以说是最后的赢家吧!也可以说是最终失败的人。他就是曹操,普通的人觉得

  • 为什么宋朝的文人总是在旅途中?他们都喜欢旅行吗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宋朝,文人,宋朝,历史解密

    宋代有许多旅行诗,宋朝文人多在旅途中。“山头云似雪,陌上树如人”,留给我们的是一个多么清雅的审美空间。京口瓜洲,一水之间。王安石孤舟独渡,得到的是江南岸边好大的一片春色,那一个生机盎然的“绿”字,染透了宋代诗歌长卷。人在旅途,不舍昼夜。诗人晁冲之有一首名篇写的正是《夜行》:“老去功名意转疏,独骑瘦马

  • 清朝皇帝为什么那么偏爱驻园?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清朝,皇帝,历史解密

    清朝时期,北方乡间文人们,有一句话叫做:“夏天不进京”。因为夏季北京城比乡间热得多。乡间墙矮、院宽,加上树木多,自然是通风凉爽。而北京城有四圈套着的围墙:外城墙、内城墙,再往内是皇城,皇城内是紫禁城,紫禁城内还有内皇城!一道城墙已经窝风,何况四道?密不透风的内皇城就好像一个蒸笼,根本住不得人。清朝入

  • 孙权称帝后只追封孙坚为皇帝,无视传位的哥哥孙策,是忘恩负义吗?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三国,孙策,历史解密

    常言道: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古往今来,成大事者,一定是那些懂得感恩、为人忠厚、诚善、心地善良的人。古人在这方面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生动感人的故事。当然,历史从来不缺少“例外”。孙权,就因为在称帝后只追封孙坚为帝,而“无视”让位给自己的兄长孙策,常常为人诟病。孙权真的无视孙策,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吗

  • 闯王李自成攻下北京后,宫中嫔妃的结局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李自成,明朝,历史解密

    中国历史,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自古乱世造英雄,在兵荒马乱的时代,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就是因为这样,农民起义军发起了反抗,正所谓,有压迫的地方就有反抗,那么,小编今天讲的是,闯王李自成在攻下北京城后,宫中嫔妃的下场如何,想想都可恨。明朝统治三百余年,期间国威还是非常稳定的,没有出现和

  • 刘半农: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刘半农,文学家,历史解密

    刘半农(1891年5月29日-1934年7月14日),江苏江阴人,原名寿彭,后名复,初字半侬,后改半农,晚号曲庵,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清宣统三年(1911年)曾参加辛亥革命,民国元年(1912年)后在上海以向鸳鸯蝴蝶派报刊投稿为生。民国六年(1917年)到北京大学任法科预科

  • 应国是怎么建立的?由来又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应国,西周,历史解密

    应国是周武王儿子的封国,夏商时期,在今山西朔州应县一带有古应国,后来古应国的子民迁至今河南平顶山地区定居。西周初期,武王之子、成王之弟应叔被封为应侯,因封地属应国故地,国名仍为应yīng国【西周初期应叔立国~东周早期灭国;历350余年历史】。《左传·二十四年》曰:“于、晋、应、韩,武之穆也”。有记应

  • 蒙恬临死前留下两句话,曹操每读一次就哭一次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蒙恬,秦朝,曹操,历史解密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君要臣亡,臣不得不亡。这个可能就是蒙恬临死前的状态了,但是他说的话不是这句话。在秦始皇死后,赵高已经篡位了,辅佐秦二世当作真正的皇帝。蒙恬见此情况,想要去推翻秦二世,但是公子扶苏不愿意做一个乱臣贼子,最好选择服毒自杀。既然公子都已经死了,再加上自己是食君之禄这么多年,蒙氏家族一

  • 揭秘皇宫之中为何没有种树 此事和一个叫林清的百姓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清朝,嘉庆,历史解密

    皇宫为何不种树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中国伟大的皇家建筑紫禁城,庄严肃穆,金碧辉煌。然而,奇怪的是,为何里面没有栽树呢?说起来,这事和一个老百姓有关。这个人叫林清,嘉庆年间浙江人,后随父亲林先本迁到北京大兴县。他的父亲是个小公务员,职务是巡检司

  • 刘秀想让宋弘给自己当姐夫,宋弘却一口拒绝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刘秀,汉朝,刘秀,历史解密

    在讲究礼义廉耻的古代,社会风气却不是这样。那时候有这么一句话: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这句话嘛意思呢?大概意思就是:人啊!在富贵以后,不能忘记贫困时交的朋友,不要抛弃共患难的妻子。这句话说来容易,做起来可就难了。很多男人都是一阔起来,就开始嫌弃糟糠之妻是黄脸婆,转身追求爱情去了。更有人在中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