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皇帝为什么那么偏爱驻园?原因是什么

清朝皇帝为什么那么偏爱驻园?原因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4496 更新时间:2023/12/5 23:55:24

清朝时期,北方乡间人们,有一句话叫做:“天不进京”。

因为夏季北京城比乡间热得多。

乡间墙矮、院宽,加上树木多,自然是通风凉爽。

而北京城有四圈套着的围墙:外城墙、内城墙,再往内是皇城,皇城内是紫禁城,紫禁城内还有内皇城!

一道城墙已经窝风,况四道?

密不透风的内皇城就好像一个蒸笼,根本住不得人。

清朝入关之前生活在东北一带,气候凉爽。

定鼎北京之后,难以适应这里的天气。

所以,康熙开始在北京郊区选取通风凉爽之地建园避暑。

清朝时期的北京城大致相当于现在北京二环以内的范围,再往外都属于京郊。

康熙在京郊建了许多各式各样的园林,其中包括有名的圆明园。

于是,从康熙开始,清朝的皇帝就流行“驻园”。

据《清史稿》记载,皇帝驻园一般七八个月,甚至有的每年驻园十个月以上。

可是北京的夏季也就三个月左右,皇帝驻园除了避暑,还有什么别的原因?

众所周知,清朝各种礼节、规矩最繁琐、最不人性化,身为皇帝尤为应该遵守“祖宗礼法”。

可这样祖宗规矩常压得人透不过气。

比如用膳,皇帝每餐按规定必须有108道菜。

其中鸡肉多少、鸭肉多少、豆腐几块、鸡蛋几个等等,甚至葱姜蒜各多少都有规定。

我们经常看清宫剧里,皇帝一时兴起就去哪个妃子宫里吃小厨房。

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

因为按照礼制,皇帝后妃见面、吃饭都有十分严格的规矩。

就拿皇帝和太后一起吃饭来说,皇帝刚就坐,就得太后叩一个头;敬一杯酒又得叩一个头;太后吃头一个大菜,皇帝还得叩一个头……

整个过程已经没有吃饭的样子了。

皇后和皇帝一起吃饭,情形也大致如此,而妃子和皇帝一起吃饭,礼仪规矩比这还要重很多。

所以皇帝基本上是独自用膳,除非大型庆祝活动,平时基本不可能与人共餐。

而“驻园”情况就不同了,它属于行路性质,园林称作“行在”或称“行所在”。

如《晋书·忠义传·嵇绍》记载:“ 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

“行在”是指,皇帝出京时的住所,意为行路所在之处。

住“行在”有一个巨大的好处就是,凡事不需要宫中那么大的排场,皇帝和后妃也不用如住宫里一般拘束。

比如皇帝每餐饭不必非有108道菜,还可以让几个妃子陪着用膳,而且吃饭的时候也不必不停“叩头”。

除了用膳,皇帝和大臣议事也轻松许多,不必如早朝那般充满仪式感,皇帝也不用和坐大殿一样“正襟危坐”。

比较自由不受拘束,也成为皇帝愿意驻园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么来看,清朝的“祖宗礼法”确实严酷到“恐怖”的程度。

这一点,连九五至尊的皇帝都感到害怕。

可他却还要死守这些迂腐、缺乏人性的规矩,实在是可悲。

而皇帝们在京郊建造的各种园林,现如今已经成为旅游景点,人们欣赏着湖光山色的同时,也体会到其中蕴藏的历史和文化。

标签: 清朝皇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孙权称帝后只追封孙坚为皇帝,无视传位的哥哥孙策,是忘恩负义吗?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三国,孙策,历史解密

    常言道: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古往今来,成大事者,一定是那些懂得感恩、为人忠厚、诚善、心地善良的人。古人在这方面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生动感人的故事。当然,历史从来不缺少“例外”。孙权,就因为在称帝后只追封孙坚为帝,而“无视”让位给自己的兄长孙策,常常为人诟病。孙权真的无视孙策,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吗

  • 闯王李自成攻下北京后,宫中嫔妃的结局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李自成,明朝,历史解密

    中国历史,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自古乱世造英雄,在兵荒马乱的时代,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就是因为这样,农民起义军发起了反抗,正所谓,有压迫的地方就有反抗,那么,小编今天讲的是,闯王李自成在攻下北京城后,宫中嫔妃的下场如何,想想都可恨。明朝统治三百余年,期间国威还是非常稳定的,没有出现和

  • 刘半农: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刘半农,文学家,历史解密

    刘半农(1891年5月29日-1934年7月14日),江苏江阴人,原名寿彭,后名复,初字半侬,后改半农,晚号曲庵,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清宣统三年(1911年)曾参加辛亥革命,民国元年(1912年)后在上海以向鸳鸯蝴蝶派报刊投稿为生。民国六年(1917年)到北京大学任法科预科

  • 应国是怎么建立的?由来又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应国,西周,历史解密

    应国是周武王儿子的封国,夏商时期,在今山西朔州应县一带有古应国,后来古应国的子民迁至今河南平顶山地区定居。西周初期,武王之子、成王之弟应叔被封为应侯,因封地属应国故地,国名仍为应yīng国【西周初期应叔立国~东周早期灭国;历350余年历史】。《左传·二十四年》曰:“于、晋、应、韩,武之穆也”。有记应

  • 蒙恬临死前留下两句话,曹操每读一次就哭一次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蒙恬,秦朝,曹操,历史解密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君要臣亡,臣不得不亡。这个可能就是蒙恬临死前的状态了,但是他说的话不是这句话。在秦始皇死后,赵高已经篡位了,辅佐秦二世当作真正的皇帝。蒙恬见此情况,想要去推翻秦二世,但是公子扶苏不愿意做一个乱臣贼子,最好选择服毒自杀。既然公子都已经死了,再加上自己是食君之禄这么多年,蒙氏家族一

  • 揭秘皇宫之中为何没有种树 此事和一个叫林清的百姓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清朝,嘉庆,历史解密

    皇宫为何不种树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中国伟大的皇家建筑紫禁城,庄严肃穆,金碧辉煌。然而,奇怪的是,为何里面没有栽树呢?说起来,这事和一个老百姓有关。这个人叫林清,嘉庆年间浙江人,后随父亲林先本迁到北京大兴县。他的父亲是个小公务员,职务是巡检司

  • 刘秀想让宋弘给自己当姐夫,宋弘却一口拒绝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刘秀,汉朝,刘秀,历史解密

    在讲究礼义廉耻的古代,社会风气却不是这样。那时候有这么一句话: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这句话嘛意思呢?大概意思就是:人啊!在富贵以后,不能忘记贫困时交的朋友,不要抛弃共患难的妻子。这句话说来容易,做起来可就难了。很多男人都是一阔起来,就开始嫌弃糟糠之妻是黄脸婆,转身追求爱情去了。更有人在中进

  • 为什么司马昭手下杀了曹髦还能安然无事,他是怎么做到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司马昭,三国,历史解密

    曹髦被杀,对于司马昭来说,是一件既高兴又棘手的事情。高兴的是,这个最大的威胁被剪除了,司马家族又朝皇位胜利挺进了一步。棘手的是,曹髦毕竟是皇帝,杀曹髦可是一件弑君的事情。处理不好,司马昭就成为乱臣贼子。虽说他那时候实际上已经是乱臣贼子,但毕竟还要维护自己忠臣的形象,还要让别人觉得自己是鞠躬尽瘁,同时

  • 在怛罗斯之战败后,唐朝为什么没有失去对西域地区的控制?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唐朝,历史解密

    历史上的盛唐时期,可以说是最为意气风发的一个时代。这是因为,在这段历史时期中,唐朝的国力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顶峰,这样的表现在于当时的农业、商业都达到了一个相当发达的程度。当然,唐朝的意气风发不仅体现在商业与农业的发展上,还在于唐朝疆域的辽阔上。当时,唐王朝的疆域完全占据了西域地区,其影响力更是辐射

  • 揭秘:历史上的鲁定公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鲁定公,春秋,历史解密

    尽管鲁昭公的身影已经从鲁国人的视野里消失很久,但骤然听到鲁昭公在异国他乡薨逝的消息,还是引起三桓家族的唏嘘。此时鲁国的执政者依然是季孙氏的季平子,不过这个时候的摄政大臣季平子已经衰老,季孙氏的权力棒更替到了季平子的儿子季桓子的手中。当鲁昭公的灵柩伴随着冬日的凌冽霜雪,从晋国回到鲁国的半途中,鲁昭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