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爆发疫情有哪些防范手段?隔离法早在西汉便已出现

古代爆发疫情有哪些防范手段?隔离法早在西汉便已出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2784 更新时间:2024/3/6 5:28:55

历史上,各种公共卫生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医疗条件和医疗设施都有着十足的进步,但面对重要疫情的发生,还是暴露出了不少问题。现代亦是如此,那古代人面对疫情又是如何防范的呢?古人面对这种卫生问题就更难处理了,往往要付出重大的代价,其实从春秋时期开始,人们就对疫情有了比较高的了解。而隔离法,从西汉时期就已开始使用,下面就为大家讲讲各朝代是如何处理疫情的,一起来看看吧。

最早的传染病医学隔离

西汉时期汉平帝刘衎

“民疾疫者舍空邸第”

中国古代公共疫情多发,造成的惨烈程度也是少有的。东汉末年的建安22年(公元217年),中原传染病大流行,曹植《说疫气》中形容,“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这种全家死光的现象,历代不绝。疫病如此频繁,中国古人并没屈服和绝望,甲骨文里的“降疾”二字就直接证明了这一点,中国古人积极采取措施,降低、减少传染病的发生。“隔离法”,便是有效措施之一,为现代广泛采取。

所谓隔,就是划定区域,设置临时性专门场所,收容患者。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不少地方发生旱灾,并发蝗灾,随之暴发疫情。《汉书·平帝纪》记载,当时朝廷采取的办法是,“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政府在给灾民免费发药,提供医疗、救治服务的同时,专门腾出空房子来安置患者。

有学者认为,这种做法是中国设立传染病医院和实行医学隔离的开始。实际上,早在先秦时已出现了将传染病人隔离的现象,在《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中,秦国便有将麻风病人集中迁移到“疠所”居住的规定。后来,南朝齐“六疾馆”、北魏的“别坊”唐代的“患坊”、宋代的“病坊”和“安乐坊”、明清时期的“养济院”,都是在出现公共疫情背景下建立起来的,除有养老院和专门医院性质外,也带有较浓隔离色彩。

隔离手段在古代军中尤其常用,史书记载最早的一起军中隔离,出现在东汉延熹五年(公元162年)。《后汉书·皇甫规传》记载,由皇甫规担任中郎将的汉军决定西征,进一步讨伐姜人时,“军中大疫,死者十三四”,所有感染官兵,统一安置到“庵庐”中。

庵庐,是为患者所设的隔离所。另一形式的隔离,是为健康人群设立。明末满清人入关前,正是烈性传染病天花大暴发时期。清皇室便曾设“避痘所”,供诸皇子外出避痘。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及二年,又往都尔鼻城一带避痘,并规定若有疾病,在9日以内不准互相看望。

在家不出门和对重大疫区封城,也是有效隔离的方式。并请少一些恐慌,多一些担当。

最简单易行的救治手段

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

创制“济疫小饮子”治“疾疠”

在实行医学隔离的同时,提供免费医疗、医药服务,则是政府控制公供疫情的直接手段。这种手段,也是封建朝廷的树立“仁政”形象的需要,故称之为“赐药”。而且,在“赐药”的同时,还有“颁方”,这是中国古人控制和预防公共疫情的最实在、可靠的救治手段之一。

在中国古代,从南北朝时代,朝廷便有给民间免费提供医书、药方的做法。做得最好的朝代是宋代。著名的中医典籍《圣惠方》、《庆历善救方》、《简要济众方、《集验方》、《四时摄生论》等所载的方子,都是北宋官府推荐的,其中有不少方子现代中医仍在使用。

南宋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都城临安(今杭州)发生瘟疫,时皇帝赵构(宋高宗)便推出了“柴胡制药”,这是一种类似现代中成药“柴胡饮冲剂”的成药,相当有疗效,“活者甚众”。

明朝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五月,京城暴发“疾疠”,时皇帝朱厚熜(明世宗)亲自检验、创制“济疫小饮子”方,散发给居民。

在东汉“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收录所不少防治疫病的药方。如“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治呼吸道感染及大叶性肺炎;“白虎汤”、“竹叶石膏汤”,治乙型脑炎和流脑;“葛根黄芩黄连汤”,治急性肠炎及细菌性痢疾;“菌陈蒿汤”,治黄疸及传染性肝炎;“白头翁汤”,治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等等。

2003“非典”大暴发时,曾有中医用上述东汉药方改变而来的“白虎加人参汤”、“麻可石甘汤”等十多种中药方治疗过“非典”。

各地也已发布相关预防中药方,可引以参考,切勿过剂。

如何选择上述预防处方?

在这些处方中,大家不难发现,虽然药物不尽相同,但有些药物反复出现,比如湖北、陕西、江西、甘肃的预防处方中均出现了黄芪、白术、防风三味药物的身影,而他们正是“玉屏风散”的组成。“夫以防风之善驱风,得黄芪以固表,则外有所卫,得白术以固里,则内有所据。风邪去而不复来,此欲散风邪者,当倚如屏,珍如玉也。故名玉屏风。”

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病机总体是以“湿、热、毒、瘀”为主。因此,湖北省预防处方中,结合湖北潮湿的气候特点,在“玉屏风散”补气固表的基础上,加入陈皮、佩兰芳香祛湿,所以平日体内湿气重的人群可选择"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二号方"。如果是偏内热体质的人群,可选择“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一号方”。

内容较多,总结一下——

普通人群或是体质偏内热的人群,可选择湖北省防冠一号方或甘肃省普通人群基本方;

体质虚弱人群,上述包含黄芪、防风、白术的处方均可根据自身情况加减使用;

当然,大可不必人人都采用中药内服,汉服小编觉得中药香囊对于绝大多数人群是更加简便易行的方案。

如有疑问,应在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如何控制公共疫情的扩散

唐文宗李昂

“有一门尽殁者官给凶具随事瘗藏”

传染病又叫瘟疫,瘟疫最怕人的地方,是极易导致人口的成批、大量死亡。及时处理、掩埋遗体,也可以以控制公共疫情的扩散、复发。

通行的做法是,由官府出钱出人埋瘗尸体,这一行为最具人性化。如唐代,在这方面便采取了不少措施和对策。

据《全唐文·文宗四》中“拯恤疾疫诏”条,大和六年(公元832年)春,自剑南(今四川境内)至浙西发生大疫情,李昂第一时间下诏,在安排官员去疫区查看,免费送医药的同时,要求“有一门尽殁者,官给凶具,随事瘗藏。一家如有口累,疫死一半者,量事与本户税钱三分中减一分。”

在宋代,疫病发生后,各个皇帝也都要积极救治、拯恤,《宋史·食货志上六·振恤》(卷一百三十一)中有不少这方面的记载。一年京城大疫,北宋仁宗赵祯立即下诏,掩无主尸,赐给棺材:“一棺给钱六百,幼者半之”;南宋宁宗赵扩,在流行病发生时也曾向贫民及疫死的军人家属赐药、发棺敛费。

元末明初,传染病加上战争,“中原草莽遗骸遍野”。朱元璋(明太祖)刚当上皇帝,便指示中书省负责人,组织人力“悉收瘗之”。明成祖朱棣比其老子朱元璋做得更多,据《明太宗实录》,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曾安排人在当时北京城东的郑村坝一带,收集了10万具尸体,集体掩埋。虽然这些并非都是疫死,而多战争死亡,但对预防传染病的再暴发,无疑是有直接作用的。

在中国历史上,出于控制疫情的需要,甚至采取过激的非常手段,如活埋、活烧感染疫病患者。《新五代史·氏叔琮杂传》记载,后唐开国将领氏叔琮,当年带兵攻打晋人时,军中发生传染病,氏叔琮下令“病不能行者焚之”。不少患者惧怕被烧死,“皆言无恙”。但此举已是非常极端的处理方式,已然违背人道,我们可借鉴的就是保证公共卫生消毒,减少大型庙会等活动,防止交叉感染并做好受害民众抚慰。

如何减少并预防瘟疫的流行

张仲景著《金匮要略》

“疫死”畜肉“有毒”“不可食之”

当然,防止瘟疫最主动的手段,还是防预。现存最早、成书于先秦战国时期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便称,“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意思是说,高明医生不是等到病已经发生再去治疗,而是治疗在疾病发生之前,此即强调预防为主,这一观点是相当科学的。古代医家均强调预防的重要,晋人葛洪《肘后备急方·治瘴气疫疠温毒诸方第十五》称,“一家合药,则一里无病”;并认为,“凡所以得霍乱者,多起饮食。”

那么,如何搞好防疫?中国古人最重视环境保护和饮食卫生,从保护环境、搞好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两方面预防疫病。保护环境、搞好个人卫生,除了临时应急手段外,不少都是以节日风俗形式,开展全国性活动,有的至今在流行。如腊月祭灶日家家会“除尘”,即家里家外大扫除;疫病多发季节的五月端午节,家家饮洒雄黄酒、艾叶酒、挂菖蒲、焚苍术,雄黄、艾叶、菖蒲、苍术这些矿物、植物均有杀菌抑菌、预防疾病的功效。

对传染病人穿过的衣服,古人也会进行“消毒”,明代名医李时珍生前已提到了用蒸汽消毒的方法。清贾山亭《仙方合集·辟瘟诸方》说得更具体:“天行时疫传染,凡患疫之家,将病人衣服于甑上蒸过,则一家不染。”至迟在先秦时,人们已意识到家禽、牲畜与传染病的关系,虽然那时还没有“禽流感”的概念,但人与畜已分开,不能混住在一起,而是单独设“圈”。也不能食用病死、被污染猪肉、牛肉等问题畜禽肉。到东汉时,不食死、病畜肉、鱼肉成为民间常识。当时的医学专家、中国古代“医圣”张仲景,在其所著《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一章中所记,不少都是饮食禁忌:“肉中有如朱点者,不可食之”、“六畜自死,皆疫死,则有毒,不可食之”……

在预防传染病方面,中国古人最重视的还有对饮用水源的保护。水井即是中国古人保护饮用水源的而发明的,古人还会给井加栏、上盖,以防止虫、鼠、人掉入。明徐光《农政全书》中所谓“幂(盖)防耗损,亦防不洁”,说得就是这个意思。而井也是古人治疗和预防传染病的载体之一,必要时直接将药物投入井中,供大家饮用。

至于如今将大量病死猪畜扔进江河饮用水源内的事情,在古代简直是不可想像的。

黑格尔曾经说过:

人类从历史中所得到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记取历史教训。

最后,希望众志成城,抗击疫情。比起更多的如果,我们要做到的便是当下。少一些谣言,多一份坚信。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日本的“收骨者”是一群什么人?他们收集什么骨头?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在太平洋一座小岛上密林的陡坡上,一处岩石的背阴之处,3具骨骸从带着黏土的地下被发掘了出来。就在这3具骨骸的边上放着“正露丸”的小瓶子,而这也正式的验证了骨骸的真实身份:他们生前都是死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战争期间的日本士兵。图:瓜岛的收骨者图:瓜岛的收骨者现场,一个日本&ld

  • 石母是什么东西?为何古代皇帝修建陵墓的时候最怕遇见?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人的一生当中,不如意的事情必定十有八九,在古代若是想要平凡的度过一生,那么肯定就会比人接低一个层次。但若是想要有所作为的话,那肯定是需要有着一番作为的,必定要经历一些风雨的。从古至今,社会的攀比会随着一个国家的发展而慢慢变多,而人们也会通过各种手段来为自己争取颜面,来彰显自己的地位。有的是通过自己的

  • 晁盖是不是宋江害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最近在看《水浒传》相关的问题的时候发现这个晁盖的死,大家好像非常的不满意啊,也就是说大家觉得晁盖的死是有阴谋的,而这背后的主使正是梁山第一人宋江,那么这样的说法到底对不对,还有晁盖的遗嘱到底是不是宋江篡改的呢?下面我们继续来分析揭秘看看!1、晁盖之死晁盖之所以会被毒箭射死,在于他轻敌中计了。之所以中

  • 非典没有感染的七个省是哪七个?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最近在回顾非典的时候发现了一些问题,那就是有一些省并没有感染非典,而且全中国竟然有七个省,那么有的人问了,这到底是哪七个省呀?他们又是怎么做到的呢?下面我们一起看看!中国大陆共有7个省没有出现过非典病例,分别是:黑龙江、海南、贵州、云南、青海、西藏、新疆。非典于2002年在中国广东发生,并扩散至东南

  • 金箍棒缩小的时候重量不变吗?还有一万多斤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西游记》里面的金箍,可以说是非常神奇的武器了,能大能小,能伸能缩,平常就被孙悟空变成绣花针一样塞进耳朵里面,用的时候才拿出来,变大变小都非常随心所欲,原本的定海神针在孙悟空手里却成了一件趁手的兵器。不过,这金箍棒的重量达到了一万多斤,但是在它缩小了以后,被放在耳朵里面的时候,难道也是一万多斤吗?原

  • 2003年非典真正原因,其实并非果子狸而是蝙蝠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最近肺炎有多严重大家也知道,但是只要万众一心,这场战役一定会打赢,这个时候很多人都在回顾这个2003年的非典,很多人都在问,这个2003年的非典产生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我们都以为是果子狸,其实并不是的呀,其实最后找到了蝙蝠,那么具体是什么情况?下面一起分析看看!2003年非典在蔓延时,很多人还在上小

  • 林平之算不算反派?种种悲剧造就了林平之一生注定曲折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不少读者对林平之的情感都很复杂,他虽然做出过不可饶恕之事,但似乎对林平之也恨不起来,那他究竟算不算一位反派人物呢?可能多数人对于林平之还是抱有同情之心更多,试想如果林平之的经历发生在自己身上,一般人恐怕早就倒在岳不群这样的伪君子手上了。林平之的成长是最令人惊叹的,经过置死地而后生的历练,足以让林平之

  • 曾侯乙的嘴里为什么含了那么多小动物?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用?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如果去过湖北省博物馆的曾侯乙墓室展厅,很多人就会看到有一个地方上面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是用玉制作而成的很多小动物的形状,而这些小动物之前一直是被曾侯乙含在嘴里面的,是考古学家们发现的。很多人可能对此并不是很理解,为什么在曾侯乙的嘴里含了那么多的动物,就像是含了一个动物园呢?这些动物的作用是什么,

  • 张三丰能打败扫地僧吗?二人谁比较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张三丰和扫地僧,可以说都是金庸武侠小说当中非常出名的两个人物,张三丰作为武当派创始人,武功厉害自然是不用多说的,而扫地僧作为一个极其不显眼的小人物,谁也没想到居然在最后关头大放异彩,更是让很多人都记住了他,他的武功同样也是非常厉害的,只不过和张三丰不同的是,他没有那么高的名气。那么,如果是张三丰和扫

  • 范仲淹的家族为何能兴盛800年?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范仲淹,大家都比较熟悉了,他写下的《岳阳楼记》流传了近千年的时间,至今依旧是很多人非常喜欢的古人的文章之一。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感情非常鲜明,也让人非常的震撼,能够流传千年,必然是有它的道理的。不过,很多人可能都不太清楚的是,范仲淹所在的家族,是一个历经了800年依旧兴盛不衰的家族,而且他的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