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邦被围七天七夜,最后是怎么逃出来的

刘邦被围七天七夜,最后是怎么逃出来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1793 更新时间:2024/1/23 16:00:11

刘邦在建立了大汉王朝之后就活的有些飘了,自以为是天下无敌了。当他听说了韩王韩信(不是兵仙韩信)准备投降匈奴的时候感到极其气愤。再加上匈奴动不动就在边界搞事情,于是一怒之下就带着灌婴樊哙陈平周勃夏侯婴等一众文臣武将以及32完大军御驾亲征。

起初,汉军连连得胜,接连打败韩王信和赵利与匈奴联军的主力,不仅收复了太原,而且一路打到广武。

这初战告捷的胜利,似乎让刘邦看到了看到了北逐匈奴,缔造千秋伟业的机会,面对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刘邦既兴奋又小心。

为了谨慎起见,他不断派出使者打听匈奴的动向,一路看到的都是老弱病残和瘦弱的牲畜,都认为匈奴已经快不堪一击了,只有一个叫娄敬的反对,他认为这是匈奴诱敌深入之计。

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使者十辈来,絋言匈奴可击。上使刘敬复往使匈奴,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羸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

但此时的刘邦乐观还是多过了谨慎,他听不进反对意见,直接把娄敬关起来,等不及大军过来,就带兵孤军深入,结果中了冒顿单于的奸计,被40万匈奴大军团团围住,围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

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帝於白登,七日,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

刘邦悔不当初,可当务之急是怎么逃出匈奴的包围圈,关键时刻,谋士陈平出马,为刘邦献上了解围密计。

高帝乃使使间厚遗阏氏,阏氏乃谓冒顿曰:“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且汉王亦有神,单于察之。”冒顿与韩王信之将王黄、赵利期,而黄、利兵又不来,疑其与汉有谋,亦取阏氏之言,乃解围之一角。的密计。

根据《史记》记载,陈平的密计看起来也是平淡无奇,简单讲就是派人贿赂疏通匈奴的老婆,让她给冒顿单于吹耳边风,而莫顿单于认为有道理,又考虑到盟军未到,心有疑虑,答应退兵,放弃看似唾手可得的刘邦。

简单讲就是这三点原因:一是正如老婆所说,匈奴是游牧民族,杀了汉朝皇帝,得到汉朝土地也没用,水土不服;二是汉朝皇帝和自己一样,都是有神灵庇护;三是韩王信的部下王黄和赵利没有按照约定围攻刘邦,担心他们与汉朝勾结反攻自己。

正是有着这三种考虑,莫顿单于才选择解围,放走刘邦。但事实真的如此吗?肯定不是,因为一点好处也没从刘邦那里捞到,真正的原因是随着包围的时间越来越长,冒顿单于有了难言之隐,形势正向着不利于匈奴的方向发展。

首先,冒顿单于是匈奴有史以来最为杰出的首领,能力强、野心大、权谋水平高,一点不亚于刘邦。为了统一草原,他着弑父杀,采用韬晦计,把千里马和妻子送给敌人,在敌人松懈之际进行突袭,打败了强大的东胡和楼烦,控制了大部分草原,控弦士兵30万,称雄草原。这样一位雄主怎么可能会听从妻子的话呢。

其次,冒顿单于40万大军可谓是倾巢而出,如果打败了,家底就全没了。但40万大军包围刘邦七天七夜,竟然没有活捉俘虏刘邦,可以判断匈奴应该多次冲击白登山,但都被久经沙场的汉军击败了,匈奴一时间根本拿刘邦没办法。

是时汉兵已逾句注,二十馀万兵已夜行。

最后,刘邦本来是带了32万大军,但由于不小心上了冒顿单于的当,只带领了先头部队前行,而当时20万大汉步兵刚好经过雁门山,正向白登山移动,就算步兵每日行军30里,七天七夜行军也有200里左右,而步兵一到,匈奴就会被里外包围,不得不面临决战。

对于身经百战的汉军来讲,32万对40万,表面上兵力相差8万,但战斗力不会比匈奴差,一旦决战,匈奴胜算不会很大,而一旦失败,冒顿单于完全承受不起,即使战胜肯定也是惨胜,也达不到掠夺财富的目的。

军事是政治的延续,刘邦之所以脱险,除了陈平的计谋起了作用,更重要的是汉朝比较强大的实力起了作用。

从根本上来讲,尽管冒顿单于围困了刘邦七天七夜,看起来刘邦很凶险,但实际上形势对匈奴越来越不利,而且匈奴得到汉朝的皇帝和汉朝的土地意义也确实不大,所以在衡量利弊之下,冒顿单于选择放走刘邦。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曹操一生错过几位人才,有这三人或将改变曹魏命运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夏历史

    曹操用人只有四个字“唯才是举”,只要是能力突出者便可得到提拔和重用,也正是因为如此曹操身边的人才才能络绎不绝,和东吴、蜀汉相比,这也是曹魏一大优势。曹操爱才,但他也并非能把天下所有人才都招入麾下,他的一生也曾错过比较重要的人物,例如高顺、关羽和华佗。如果这三人都能替曹操效力的

  • 如果秦朝实行分封制,还会在秦二世灭亡吗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若是秦朝延续了分封制,那么肯定不会在秦二世就速亡了,国祚肯定是要长一些的。因为分封制能很好的将矛盾转移化,局限到范围更小的各个诸侯的封地或是贵族封地、小国当中。各路势力会互相牵制,互相制衡,互相削弱。若是秦朝延续分封制,前期肯定是有利于国家节制的调整整个国家。即便是出现了某些庶民或是贵族与国家产生矛

  • 刘禅当时有兵有援军的为何还是轻易的投降了?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刘禅上位后的一些事情,话说当时刘禅也不是没兵,然后也有援军,怎么这个曹魏到了就直接投降了?很多人也都非常的奇怪了,所以大家还等什么呢?可以速度的来看看,看看这个刘禅到底在想什么吧。这个问题可以用《三国志》中陈寿的一句话来解释:刘氏无虞,一邦蒙赖,周之谋也。翻译过来就是,刘禅一家

  • 雅克萨之战中西方武器是不是很厉害?清廷当时为何不选择引进?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看到不少人在研究这个雅克萨之战,很多人也都说了,这个雅克萨之战的时候,这清廷是有发现这个西方武器的厉害之处的,但是也有人说当时的西方武器也就那样,那么到底厉害不厉害呢?如果那么厉害当时的清廷为何不选择引进呢?对于这些问题感兴趣的网友可以一起来简单的分析学习看看。当然了雅克萨之战中西方武器还是非常

  • 三国时期排名前十的谋士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关于三国时期的谋士,那可是一抓一大把,不管是哪个势力,手下都是有很多谋士的。但是相比而言的话,三国时期排名前十的谋士有哪些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三国第一毒士——贾诩贾诩(147—223年)字文和,甘肃武威人,贾诩看起来不像出身名门那种人,不像荀彧和荀攸叔侄俩,他年少时

  • 详解朱棣四征漠北的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朱棣的事情,很多人在说这个朱棣四征漠北的情况,最后的结局会是什么呢?其实也还是比较简单的,下面我们可以一起来简单的说说,其实朱棣是五次亲政漠北的,并不是四次了,所以大家也一定要搞清楚了,不要搞错了哦。1、第一次北征:永乐八年,朱棣亲率50万大军,杀入草原,结果“偶碰

  • 渭水之盟真的是奇耻大辱吗?又赔偿了多少钱?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李世民的事情,很多人也都知道了,唐朝时期是有渭水之盟这个事件的,那么很多人也都说了,唐朝时期这个渭水之盟话说最后是赔偿了的,那么到底赔偿的多少钱呢?还有人说这个渭水之盟是奇耻大辱,那么是不是真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简单的分析揭秘看看。关于渭水之盟,唐史上的记载是夸大了李世民的功绩

  • 19世纪列强让中国经济损失了多少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19世纪清末时期的中国,这是一段极其屈辱的历史。在这段历史期间,我国遭受到了西方帝国主义列强肆无忌惮的侵略、割地和各种赔款,似的中国经济跌入低谷,老百姓的生活是苦不堪言。那么大家直到在这一段时间里,列强到底抢走了中国多少钱呢?造成了中国多严重的经济损失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1840年,英

  • 清河王刘庆为什么被废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夏历史

    刘庆出生没多久,就被立为皇子,结果这个太子之位只做了三年,就因窦太后被废。历史上,废太子的下场大部分都不太好,能顺利活下来都是运气好,此后也基本不敢再与朝政有任何关系,包括他们的后世也是如此。不过刘庆却是个例外,他虽然没能当上皇帝,但他子孙后三代却都成为了皇帝,这在历史上还是比较少见的。那刘庆当时到

  • 三国有才无德的人有哪些,这五人首当其冲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做人能力只是一方面,品德也被认为是很重要的东西。古代有些帝王,他们用人将品德摆在第一位,如果品行不行,能力再强也不会用。但有些帝王唯才是举,能力大于一切,例如曹操就是这样。三国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但其中不少人才被认为是有才无德,这次我们就先列举出了五位大家比较熟悉的人物,想了解他们是谁的话,就赶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