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汉朝时期察举制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汉朝时期察举制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3432 更新时间:2024/3/12 22:08:22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在两汉时期也就是东汉西汉,都有实行一个制度,那就是“察举制”。很多人对于这个制度并不是很了解,那么这个察举制到底是干嘛的呢?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察举制的优势

察举制在中央集权体制下具有非重要的政治意义。上说到,察举制最后选拔出来的人基本都是读书人,所以在这种制度下,政府也可以称之为“士人政府”。这种制度在设计与实践初期有以下优势:

1.1、保障皇权的至高无上。察举制度选拔出来的人才都是来自于地方,在血统上和皇帝以及前任大官没有什么关系。孝廉到朝廷当官之后,唯一能依靠的只有皇帝的赏识,也只能效忠于皇帝。因此,察举制不容易形成政治贵族,也不容易对皇权造成威胁。这正如明朝的后妃必须从民间选择一样,如此外戚无根无基,不容易祸乱朝纲。

1.2、治理国家的政权开放给全国,人人都有希望参知政事。从历史经验来看,社会阶层固化是其即将崩溃的前兆。只有广大人民群众都有阶层上升的希望,整个社会的基础才算牢固。汉朝的察举制从全国范围内选拔人才,采取分区定额的方式分配孝廉名额。也就是各个郡都按照人口比例来确定孝廉人数,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和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都一视同仁。所以,这就给了全国人民入朝做官的平等机会。如此,有利于社会阶层良性流动和稳定。

1.3、有利于国家制定及出台真正代表全国民意的政策措施。察举制下全国人民都有希望入朝做官,那么朝廷之上,必然充斥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官员。这样一来,中央政府出台政策,在经过官位审议之后,必定也是都代表全国性的政策,不会特别偏某一地域,也不会特别无视某一地域。这就类似于西方国家议会中有来自各个州的代表一样,议会制定的律法政策也都需要考虑所有州的诉求。总之,察举制度下中央政府通过任用全国各地的官员,来平衡各方利益诉求,进而促进各地和谐融合发展,维持大一统的社会治理机构。

2、察举制的劣势

当然,初衷再好的制度,在长时间运行之后,难免会出现病,甚至会弊端丛生。汉朝察举制的出发点肯定是好的,希望借此选拔优秀人才,更加良好治理国家,促进社会发展。但到后期,这种制度并没有达到其预想的效果,出现了很多问题:

2.1、察举的权力在地方长官而不在民间。汉代察举,其权在地方长官,不在地方民众。如果地方长官良,那必然能选出真正的人才;如果地方长官徇私舞弊,不顾民意,推选私人,那就不能选择出真正的人才。所以,后世看到这种弊端之后,直接就废掉了地方推举的步骤,人人可通过参加科举考试展现自己的才能。也正是因为地方长官在察举中徇私舞弊,相互之间察举各自的宗族子弟、门生故吏,才导致门阀世家做大。

2.2、汉代读书的门槛太高,普通人无法获取知识。钱穆大师经说过:“印刷术对人类文化传播与严禁之贡献,应该远胜于近代新发明的原子弹”。这句话说得很真实。中国古代印刷术大发展要到唐代以后,因此在汉代的时候,文化知识传播的成本非常高。那时书本需要传抄,一篇竹简只能写二十来字,抄一本书,费用很高。另外,将逐渐串起来的麻绳也非普通人家能花费得起。但要通过察举孝廉,又必须要读书。所以,能否读书就成为能否当官的前提条件。汉朝,读书的权利基本被大富大贵、书香门第之家垄断。普通人没有条件读书,自然也就是无法通过孝廉入仕。故而,在朝廷之上,虽然官员来自全国各地,但他们大多都是富贵人家,很少有底层普通人。

2.3、察举制度逐步导致了世家门阀的形成。在上述察举制的两个弊端之上,经过多年发展,能够吞噬家国天下,穿整个东汉、魏晋南北朝的门阀世家便逐步形成了。门阀世家是察举制发展最为严重的弊端,他们侵蚀国家和民间权力和利益。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53倭寇砍杀4000明军是真的吗?《明史》等史料证明的的确确是真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明朝的一些问题,话说在明朝时期有53位倭寇砍杀了4000明军,那么这个说法是不是真的,又有什么历史依据呢?又有什么样的史料记载呢?对于这个问题大家感兴趣的我们一定别错过了,所以大家就速度的来分析揭秘看看吧,感兴趣的别错过了。据《明史》、《筹海图编》等史料记载,在嘉靖三十四年,也

  • 明朝卫所兵制和募兵制各有哪些优缺点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明朝的兵制问题,在前期的时候是卫所兵制,不过到了后期就变成了募兵制。但是对于这两种兵制,它们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呢?很多人其实都不明白这个兵制的问题,所以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解释一下,赶紧一起来看看吧!明代的卫所制度是一种野蛮而落后的军事制度,本来唐代中期府兵制崩溃以后,中国已经是普遍采用了比较先进的

  • 中国最后的武状元是谁,有多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华夏历史

    在我国历史上,科举制度是国家选拔人才使用的主要方式,这个制度主要分为两种,分别是文举和武举。在我国很长的一段时间当中存在着重文轻武的情况,所以我们在了解科举时候多半都是文举,对武举的了解非常的有限。那么今天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我国历史上最后的武状元。1、武举制度的出现历史上唐朝时正式创立了武

  • 刘邦被围七天七夜,最后是怎么逃出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刘邦在建立了大汉王朝之后就活的有些飘了,自以为是天下无敌了。当他听说了韩王韩信(不是兵仙韩信)准备投降匈奴的时候感到极其气愤。再加上匈奴动不动就在边界搞事情,于是一怒之下就带着灌婴、樊哙、陈平、周勃、夏侯婴等一众文臣武将以及32完大军御驾亲征。起初,汉军连连得胜,接连打败韩王信和赵利与匈奴联军的主力

  • 曹操一生错过几位人才,有这三人或将改变曹魏命运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夏历史

    曹操用人只有四个字“唯才是举”,只要是能力突出者便可得到提拔和重用,也正是因为如此曹操身边的人才才能络绎不绝,和东吴、蜀汉相比,这也是曹魏一大优势。曹操爱才,但他也并非能把天下所有人才都招入麾下,他的一生也曾错过比较重要的人物,例如高顺、关羽和华佗。如果这三人都能替曹操效力的

  • 如果秦朝实行分封制,还会在秦二世灭亡吗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若是秦朝延续了分封制,那么肯定不会在秦二世就速亡了,国祚肯定是要长一些的。因为分封制能很好的将矛盾转移化,局限到范围更小的各个诸侯的封地或是贵族封地、小国当中。各路势力会互相牵制,互相制衡,互相削弱。若是秦朝延续分封制,前期肯定是有利于国家节制的调整整个国家。即便是出现了某些庶民或是贵族与国家产生矛

  • 刘禅当时有兵有援军的为何还是轻易的投降了?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刘禅上位后的一些事情,话说当时刘禅也不是没兵,然后也有援军,怎么这个曹魏到了就直接投降了?很多人也都非常的奇怪了,所以大家还等什么呢?可以速度的来看看,看看这个刘禅到底在想什么吧。这个问题可以用《三国志》中陈寿的一句话来解释:刘氏无虞,一邦蒙赖,周之谋也。翻译过来就是,刘禅一家

  • 雅克萨之战中西方武器是不是很厉害?清廷当时为何不选择引进?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看到不少人在研究这个雅克萨之战,很多人也都说了,这个雅克萨之战的时候,这清廷是有发现这个西方武器的厉害之处的,但是也有人说当时的西方武器也就那样,那么到底厉害不厉害呢?如果那么厉害当时的清廷为何不选择引进呢?对于这些问题感兴趣的网友可以一起来简单的分析学习看看。当然了雅克萨之战中西方武器还是非常

  • 三国时期排名前十的谋士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关于三国时期的谋士,那可是一抓一大把,不管是哪个势力,手下都是有很多谋士的。但是相比而言的话,三国时期排名前十的谋士有哪些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三国第一毒士——贾诩贾诩(147—223年)字文和,甘肃武威人,贾诩看起来不像出身名门那种人,不像荀彧和荀攸叔侄俩,他年少时

  • 详解朱棣四征漠北的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朱棣的事情,很多人在说这个朱棣四征漠北的情况,最后的结局会是什么呢?其实也还是比较简单的,下面我们可以一起来简单的说说,其实朱棣是五次亲政漠北的,并不是四次了,所以大家也一定要搞清楚了,不要搞错了哦。1、第一次北征:永乐八年,朱棣亲率50万大军,杀入草原,结果“偶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