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陈炯明为什么反对北伐

陈炯明为什么反对北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4176 更新时间:2023/12/15 22:05:42

说起广东陈炯明,对他的评价一直以来都是两个极端。其中一种观点就是以《陈炯明叛国史》一书作为代表,因为陈炯明反对孙中山,以至于导致陈炯明成为了彻头彻尾的坏人。而另一种就是以陈定炎和高宗鲁围殴代表的合著《一宗现代史大翻案——陈炯明与孙中山、蒋介石的恩怨真相》一书,将陈炯明推崇为了一位卓越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这两种完全不同的评价多了一些情感色彩与伦理的观念,缺少了客观理性的分析与研究。

1925年春,正值东征军势如破竹、节节胜利之际,孙中山却在北京逝世,陈炯明此时也已兵败逃沪。曾是同盟挚友尔后又势不两立的一对冤家一时归于沉寂,在这种情况下,陈炯明仍亲拟挽联一幅致孙中山,对联曰:唯英雄能活人杀人,功罪是非,自有千秋青史在;与故交曾一战再战,公仇私谊,全凭一寸赤心知。

这位前清秀才一点也不糊涂,他自知历史要留给未来考证,故有了一副任由后人评说的坦然架势。

谁都不能否认,陈炯明的确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也是极有影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我们先看他的显赫履历:前清秀才,清朝省议员,参加同盟会,组织革命暗杀团,策划东江起义和独立,参加讨袁运动,是袁世凯通缉悬赏捉拿的头号人物之一,任过广东省都督和广东省长兼粤军总司令,主政广东期间为广东做了大家公认的十件好事,还一度是孙中山唯一依靠的军事力量,而且为官为政清廉,有“一生不治私产,不贪污,不受贿,不二色”的政声。

那么,陈炯明后来又为什么与孙中山公开决裂并成为势不两立的敌对双方呢?

孙中山一生致力建立民主共和统一中国,正因为这个宏大的目标顺应了历史潮流和中国国情,才奠定了他在辛亥革命时期的崇高地位。辛亥革命胜利以后,清王朝虽然被推翻了,但中国的真正统一并没实现,军阀割据,内战纷起。

“五四”运动之后,军、政界以及化界的很多人认为:既然南北政府都无力统一中国,与其连年征战,不如各省先行自治。对此提法最为津津乐道者首推陈炯明,他认为应先把广东的事情办好了,再实行联省自治。

正是这种不同政见的驱使,使陈炯明凭借着雄厚的军事实力,从掣肘北伐的军事行动开始,逐渐发展到与孙中山公开叫板,积极推行自己的“粤人治粤”和“各省自治”的政治主张。

“各省自治”无非就是各省独立的翻版,而“联省自治”说到底就是军阀统治占山为王的割据局面,这与孙中山一直坚持的统一中国、建立民主共和的政纲是格格不入的,与全国同胞“打倒军阀,打倒列强”的共同意愿也完全相悖。

1922年4月21日,孙中山不得不下令撤销粤军总司令部,准陈炯明辞去粤军总司令、广东省长、军政府内政部总长职务,只保留军政府陆军部总长职务。陈炯明愤然不平,于当天深夜离开省城回到他当年起义之地惠州。粤军无主帅,军纪松弛,不愿迁驻广州远郊。陈炯明的心腹部下以此事开始孙中山发难,强烈要求恢复粤军总司令部,恢复陈炯明的职务。孙中山于6月1日回到广州协调处理此事,最终无法解决,只好拟令粤军撤离广州,并对记者阐明孙陈关系。但叶举、杨坤如各部非但不撤离广州,反而把远郊部队向市区靠拢。面对陈炯明的武力威胁和进逼,孙中山下令调兵返省,并在观音山架好炮台,为应付广州事变作了一定的准备。

6月16日凌晨3时,叶举突然率部围剿总统府卫队。孙中山迅速离府抵海军司令部,登上楚豫舰,并拟电报命令各军讨伐陈逆,令北伐军立即回师广州救援。叶举率部连克乌涌、虎门、鱼珠、沙角、威远各炮台,并以粤军总指挥名义在广州街头张贴布告:“国令恢复,护法告终。粤军北上,一致赞同。请孙下野,以示大众。商民人等,幸勿惊恐。”为保护孙中山的安全,6月17日广州各界人士代表到舰上劝孙下野。孙认为反攻广州无望,于8月12日赴港转沪。8月15日陈炯明从惠州回到广州,恢复总司令职务。

孙中山一到上海即调遣联络各军组成讨陈联军,张开儒奉孙中山之令就任粤、桂、湘、滇联军总司令,率沈鸿英、杨希闵、刘震寰部由广西分兵攻入广东北江、西江。1923年1月15日,陈炯明兵败撤出广州退守石龙,并通电解除粤军总司令之职,联军占领广州,陈炯明再度退回惠州。

从1923年开始,省内外各界人士对孙、陈关系做了大量的调解工作,最终无法调和。孙中山坚持要陈炯明公开认错,惩办军官叶举,并服从大局调遣,率师北上。而陈炯明则坚持保境息民,实行联省自治,由广东客军出师北伐。

由于孙、陈主张不一,分歧太大,两年来在惠、潮、汕、梅等地不断激战,东江地区饱受战火,损失巨大。1923~1924年,孙中山曾两次亲自到惠州督战,终因惠州城高墙厚,陈炯明、杨坤如负隅顽抗,东征联军久攻不下。当时惠州城曾成为“困城”长达半年,居民食不果腹,饿殍遍野。孙中山顾及百姓的安危,不得不下令撤兵。

东征联军撤兵之后,陈炯明再次组织军事力量,意欲反攻广州,推翻国民政府。在几年的拉锯战中,孙中山深深地意识到,不彻底打垮陈炯明,广州政府永无宁日,而依靠滇、桂军阀永远无法打垮陈炯明,更别说统一中国。由此,孙中山决心改组国民党,依靠苏联和共产党人来实现中国统一大业。

1924年春,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了孙中山联俄、联共和扶助农工三大政纲,在苏联和共产党人的帮助下,黄埔军校在广州长洲岛诞生并成为培养为主义而战的革命军官摇篮,而黄埔军校学生军最终成为击败陈炯明粤军的中坚力量。

陈炯明失败后隐居香港,曾著《中国统一刍议》等文,1933年9月22日在香港病逝。弥留之际,陈炯明嘱咐后人把他的遗体葬于惠州鄂湖边上的紫薇山。葬礼上,前来拜祭的国民党军政要员及民间著名人士三百余人。

陈友云挽陈炯明联曰:“禁了赌博,禁了鸦片烟,一生冒万难而不辞,敢作敢为,却算得是个英雄本领;做过总督,做过总司令,到死连半文也没有,真廉真洁,怎能容在这贪劣人间!”居正挽陈炯明联曰:“民族病沉沦,忆昔年同举义旗,久欣壮士吞胡虏;奇丈叹潦倒,看此日遄归净土,空剩殊勋表岭南!”如此风光大葬也算是对陈炯明前期致力辛亥革命所做贡献的充分肯定了。

如今,陈炯明墓椭圆的坟茔几乎被杂草和灌木遮掩,看不出有人前来拜祭和凭吊的痕迹。一个横刀跃马、一言九鼎的人物,活着的时候如此辉煌,死后却如此落魄。这种反差是否太大了?如果不反对北伐,如果不发生“6•16”兵变炮击总统府,如果……中国的历史,陈炯明的命运又将如改写?他的墓前又将是怎样的一番景况呢?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张飞镇守长坂桥,曹操众将为何不敢与张飞对决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长坂坡之战,刘备一方能顺利撤退,还要感觉张飞在长板桥上的英勇表现。当时张飞负责断后,他仅率领少量骑兵立于长坂桥上,张飞霸气说到:“张飞在此,谁敢与我决一死战?”结果曹操阵营中的将士全部无动于衷,似乎是被张飞的气势给镇住了。很难想象张飞是如何靠一己之力阻挡曹军追击的,当时曹操派

  • 南坡之变后的元朝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在我国历史上有着非常多英年早逝的皇帝,有些是因为身体不好,早早就夭折了;有些这是因为在政治斗争中落败,被部下残害。元朝的元英宗算是个不错的皇帝了,做事果敢,年少有为,但是却也英年早逝,很多人都对他的早逝而叹息不已。那么元英宗是怎么死的呢?这就不得不说道南坡之变了。1、年少继位元英宗——孛儿只斤.硕德

  • 藤野先生为鲁迅先生做了什么事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鲁迅,相信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脑海中马上就会浮现出他那一副严肃的形象。鲁迅出生于晚清时期,活跃在民国时期,从头到尾都是为了拯救国人而不断付出努力。作为20世纪亚洲最伟大的作家之一,鲁迅的语言犀利有力、文笔简介、比喻巧妙等等,有着非常多的优秀作品。直到现在仍然有很多人奉为圭臬去拜读。纵观人类发展史

  • 载沣退休后的生活是怎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很多人说这个清朝时期的末代摄政王载沣的事情,话说这个载沣很早就退休了,那么他退休后的生活到底是怎么样的呢?这个问题也值得讨论也值得大家来看一看议一议的,那么具体生活如何呢?下面简单的说说。载沣退休生活还是很不错的。载沣并没有什么政治野心,也没有政治魄力,之所以在25岁就当上摄政王,完全是因为他的

  • 揭秘关羽死后手下四大将关平、廖化、周仓、王甫都是什么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关羽死后的事情,很多人也知道,关羽死后他手下的四位大将的结局又会是什么呢?其实在《三国演义》里面和正史里面结局是差了很多很多的,所以具体是什么情况呢?具体的结局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简单的分析看看。既然你提到正史,那么我后面的解说就以正史为主,演义为辅来谈谈关平、廖化、周

  • 历史上朱由崧为何风评不好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根据明末清初的历史笔记来看,朱由崧为人腐朽,生活放纵,经常沉迷酒色,被称为是“失德”帝王。朱由崧身边的大臣只会阿谀奉承,心思全放在拍马屁上,根本不把政事当一回事。如此看来,感觉朱由崧日子过得还挺舒服的,不过要是纵观朱由崧的一生,其实他的经历非常惨。而且对朱由崧的评价其实也有争

  • 姬昌的大儿子为什么叫伯邑考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伯邑考,文献中又称邑考。这个名字有什么奥妙呢?古人完整的记名,有字前名后的习惯。比如孔子父亲叔梁纥,叔梁是字,纥是名。其实就是孔纥。所以伯邑考应该是字伯,名邑考。邑不大可能是封地。因为以封地为氏的话,就应该叫邑伯考了。(当然也有可能字伯邑,名考)看到还有人说考是指先父,不可能用在名字里。可是孔子的七

  • 曹操给荀彧的空盒子什么意思,真的想杀荀彧吗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荀彧,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了,曹操手下最重要的谋士之一,不过关于荀彧的死确实众说纷纭。在史书中记载到荀彧是因为过度忧虑而死的。也有记载是曹操送了荀彧一个空食盒子后自尽了。但不论是哪种说法,荀彧的死都不是正常的。那么荀彧的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曹操是真的想杀荀彧吗?1、与曹操关系密切的荀彧。荀彧和曹

  • 北洋军阀与国民党关系如何,两者有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淮海战役》这部电影,看过的朋友可能都记得里面一个片段,就是黄百韬临死之前在军部兵团司令部所在的屋子中对身边的25军副军长杨廷宴等人表示自己虽不是黄埔出身的,但是也可以不经过通报就能进入总统府的,其特别通行证的编号是17号,这样就足够了。黄百韬说的是实情。虽然他祖籍广东,但是出生

  • 正史中三国武力排行,谁的武功最高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黄许孙太两夏侯”,这句顺口溜提及了《三国演义》中武力最强的十大猛将,分别是吕布、赵云、典韦、关羽、马超、张飞、黄忠、许褚、孙策和太史慈,不过演义毕竟是演义和正史还是有很大差别的,那么正史中真正武力厉害的十位武将有谁?大概来列举一下。1、前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