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图里琛什么官职,图里琛为何能成为雍正帝心腹

图里琛什么官职,图里琛为何能成为雍正帝心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4070 更新时间:2024/1/16 13:03:29

雍正王朝》是一部非常经典的历史剧,里面各种大大小小的人物,随便拿出来一个都值得好好研究一番,那这次我们准备跟大家聊一聊图里琛。图里琛并不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他的职位不算高,但深得雍正帝信任,一些重要的事情都会交给图里琛去办。其实图里琛是个实在的聪明人,他能够晋升靠的不仅仅是忠心,还有更加重要的东西。有关图里琛的故事,一起来了解看看吧。

1、见风使舵

图里琛是康熙皇帝的贴身侍卫,肩负重大责任的同时,还是知晓内幕最多的人之一,因此,图里琛成了众位皇子拉拢的对象。面对着皇子们抛来的橄榄枝,此时的图里琛并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只要康熙皇帝还在世,他就是掌握生杀大权的人,图里琛不可能明目张胆地站队。

在旁人的眼中,图里琛这个人做事谨慎、守口如瓶,仿佛只对康熙一人忠心,其他人都无法拉拢他。正因为如此,图里琛才能成为康熙皇帝最宠信的臣子之一,后来又变成了三朝元老,一生可谓是飞黄腾达。自古以来,皇权更迭时的斗争都是相当激烈的,图里琛之所以能保全自己,就是因为他懂得见风使舵。从表面上来看,他没有依附任何人,但实际上,他对每个人都有讨好谄媚的痕迹,夹在众多皇子之间依旧游刃有余。

作为皇帝的近身侍卫,图里琛的武功必然是不弱的,可他并非真正的“大老粗”,很多事件都能体现出他的心机。胤礽(réng)曾经是康熙最钟爱的皇太子,年少时监国理政意气风发,只可惜,胤礽对于继承皇位太过着急,这才让康熙彻底失望。

胤礽被废以后,康熙皇帝曾提起,新太子必须是德才兼备之人,并且着重夸奖了十三皇子胤祥。图里琛明白皇帝的心思,便利用探监的机会与胤祥攀关系,同时将康熙皇帝的评价偷偷告知,以便他提前做准备。

2、明哲保身

关于雍正皇帝的继位,历史上一直是争议不断的,很多人都认为他的皇位来得有问题。在《雍正王朝》中,胤禩(sì)作为雍正最大的对手,自然不甘心就此落败,于是便联合众势力策划了“八王议政”企图叛乱。眼看着皇帝处境艰难,图里琛竟然说自己无兵可调,这究竟是计中计还是明哲保身呢?

图里琛的回答暴露出雍正的弱点,若将来雍正帝落败,他便可以此为由投诚于八王爷。若雍正帝顺利化解此次危机,图里琛照样可以找到借口搪塞,比如说替皇帝试探忠奸。由此可知,图里琛的的确确是个聪明人,难怪他可以成功度过数次危机。

其实,关于此次的“八王议政”事件,图里琛与雍正很可能是里应外合的关系,只有暴露出弱点,才能刺激八王一党背水一战。最重要的一点,雍正帝登基后继续重用图里琛,说明此人的确是他的心腹。

雍正皇帝执政时期,图里琛是“粘杆处”中的重要人物,为雍正办了很多机密大事。因为图里琛的地位,很多势力再次有意无意地拉拢于他,而他的选择和从前一样,那就是忠于皇帝没有二心。雍正皇帝这个人疑心甚重,图里琛会办事情商高,这才一步步成了他的心腹。

3、“御前侍卫”

在《雍正王朝》中,图里琛原本是一个配角,但出场次数却不少,这与他“御前侍卫”的职位有很大关系。那么,“御前侍卫”究竟是哪种级别的官职呢?

清朝时期的大内侍卫由“侍卫处”管辖调配,“侍卫处”的最高领导是领侍卫内大臣,这可是不折不扣的正一品官职,与现在的正国级干部差不多。值得一提的是,领侍卫内大臣通常有六人共同担任,从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中各挑两名,既能平衡势力还能杜绝互相勾结。领侍卫内大臣下面有六位内大臣,同样选自上三旗,他们的身份相当于现在的正部级官员。

原则上来说,“侍卫处”中的大部分权力都掌握在“领侍卫内大臣”和“内大臣”手中,至于“笔帖式”、“主事”这些人,都属于文职类,没有指挥调度、训练兵马的权力。

因为工作地点的不同,大内侍卫又分为内班侍卫、外班侍卫和御前侍卫,而图里琛作为皇帝近臣,自然是御前侍卫中的一员。大内侍卫的人数并不算少,所以大家常常会忽视他们的存在,殊不知,这些人大部分都是行政级别较高的武官。与普通的侍卫相比,御前侍卫更接近权力的中心,晋升机会比较多,比如说福康安和珅等人,全都是从御前侍卫开始起步的。

雍正登基以后,图里琛又获得了新身份,即“粘杆处”领导。因为“粘杆处”的任务较为敏感特殊,所以,很多人都是精心挑选出的精锐,图里琛的权力可想而知。按照《雍正王朝》中的故事发展,图里琛和皇四子弘历的关系非比寻常,他将来的仕途发展可想而知。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图里琛会摆脱侍卫身份进入官场,比如说封疆大吏或者朝廷重臣。

作为一名御前侍卫,图里琛的工作是非常合格的,只维护当朝皇帝的利益与安全,不该听的话不听,不该做的事不做。御前侍卫身处权力中心,最常听到的便是各类宫闱秘事,若做不到守口如瓶,必然会被皇帝处死。

在皇权更迭的关键时期,内心动荡是必然的,但至少表面上要“洁身自好”。图里琛是个小人物却有大智慧,轻易不做得罪人的事情,除非是遵从皇帝的吩咐。像他这样的聪明人,难怪能活到最后。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明朝为什么没有收复西域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对于明朝来说,西域的确变的没那么重要了。每个朝代所制定的战略,肯定都是根据自身利益需求来实施的。到了明朝时期,西北地区的价值不能和汉唐时期相比,因为路上丝绸已逐渐没落,海上丝绸之路崛起,明朝根本没必要将大量精力放在西域。可能有人是在乎西域这片疆土,但我们也不能强求古人按照我们现代的思维来行事,各种利

  • 嬴政在赵姬耳边说了什么使得赵姬含笑九泉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因为嫪毐的关系,而且又给嫪毐生了2个孩子这件事,让嬴政与赵姬之间产生了很深的隔阂,再加上秦赵结盟这个事儿,更是让嬴政与赵姬之间的关系达到了冰点。这也无疑成为了赵信的两个心结。弥留之际,嬴政认母和灭赵的话语,才让赵姬没有牵挂。1、赵姬的两大心结瞑目是指人死的时候无所牵挂,用《镜花缘》里的成语来表示,就

  • 刘禅为什么不抵抗就投降了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263年,司马昭下令魏军兵分三路南下攻蜀,魏军的兵力总共18万,由邓艾三万、诸葛绪三万、钟会十二万兵分三路攻打蜀国。当时蜀汉的大将军姜维在沓中屯田,手里最多也就3万人,蜀汉汉中的守军也就只有2万人。魏军南下之后,姜维变立马前往阴平桥头试图阻挡魏军经汉中进入益州。姜维绕过了诸葛绪的军队,先于钟会的军队

  • 明朝不割地是真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华夏历史

    明朝不割地、不赔款、不和亲,从某种角度来说是真的。只是朱棣在位期间,他曾赐地给朝鲜,导致这一区域在划分上有了争议。想必大家都很好奇,为什么朱棣会送朝鲜土地呢?实际上,当时朝鲜是属国,在朱棣眼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以当时明朝的实力,想拿回这个地方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所以也就没

  • 刘备为何一生都不重用赵云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我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了,这一时期群雄并起,各路诸侯招兵买马,汇集良才。刘备就是群雄当中的一个,自称是汉室的后裔,所以本就带有着皇室后裔的光环,也正因如此,有许多人原因追随与他。关于刘备,我们最为熟悉的就是他与诸葛亮之间的那些事情了。三顾茅庐的佳话在如今依然是被广为传播。但是对

  • 唐朝攻打高句丽的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不少的这个人也都在说这个唐朝攻打高句丽的历史真想是什么,其实大家估计也都多少知道一些,但是具体到底是什么情况估计很多人不知道的,其实问题什么的不大的,下面我们可以一起来简单的分析看看。看看唐朝到底是怎么攻打高句丽的。1、高句丽与中国隋唐的关系高句丽是朝鲜半岛上最大的国家,是东北的原住民去建立的。

  • 战国时期齐国为什么吞并宋国而不是鲁国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战国时期的齐国,当时可是非常的强悍,一并吞并了很多国家,但是在选择宋国和鲁国的时候,齐国选择了战斗力相对较强的宋国,而没有选择鲁国。这是为什么呢?毕竟两个国家相争,能少一点损失就少一点,但是齐国偏偏选择了相对厉害的宋国。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鲁国和齐国同在山东境内,两国算不上亲兄弟,但胜似亲

  • 明朝十五个不征之国名单,朱元璋为何下达这样的命令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相信不少网友会不理解,朱元璋为什么要设十五个不征之国,而且还把这样的规定列入《皇明祖训》中?或许明太祖做出这样的决定,跟当时的环境有很大关系。明朝早期需要维护内部稳定,对外最大的对手是北方蒙古。所以朱元璋应该是不想让子孙后代分散精力去攻打这些小国,导致北方逐渐壮大。那下面就和大家讲讲这十五国分别是谁

  • 隋炀帝的三件大功分别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不少的这个人问这个隋炀帝的三件大功分别是什么,为什么会有人问这个问题呢?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话说就是因为这三件大功这个隋炀帝就被称为千古一帝了,那么这个三件大功到底是什么呢?真的是隋炀帝称千古一帝的原因吗?下面就着这些问题一起来简单的分析揭秘看看。1、隋炀帝的三件大功分别是什么实现了南北统一;

  • 唐朝经济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不少的这个人也都在说这个唐朝时期的事情,唐朝的经济繁荣景象想必大家也多少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很多人也都问了,这个唐朝的经济这么繁荣是因为有哪些原因呢?对于这个问题感兴趣的网友,下面我们一起来简单的分析揭秘看看吧,感兴趣的一定别错过了。1、政治清明,人才辈出唐太宗李世民在隋朝基础上创建三省六部制,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