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完璧归赵之后发生了什么?秦国为何攻打赵国?

完璧归赵之后发生了什么?秦国为何攻打赵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1217 更新时间:2024/2/5 8:04:46

完璧归赵的故事很多人都是非常的熟悉的了,在这段故事中,蔺相如作为赵国使臣,力保和氏璧不被秦王夺走,怎么看都是秦王吃亏,而且最后还沦为了一个笑柄,但是,这毕竟是历史事件,不可能单独拿出来看,况且战国后期的秦王,可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你知道在看似完胜的完璧归赵的事情发生了之后,还发生了什么事情呢?秦国真的是想要和氏璧吗,赵国究竟又为一块和氏璧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完璧归赵故事

相信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会对一篇课文《将相和》留下深刻印象。这篇文章取材于《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由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会、廉颇负荆请罪等几个段落组成。文中的主要人物蔺相如,被塑造为一个智勇双全、胆略超人的英雄的形象。

韩非子》记载,楚国人卞和善于鉴赏玉石,他在荆山得到了一块价值连城的璞玉,拿去献给楚厉王。谁知楚厉王有眼无珠,认为卞和是个骗子,一怒之下砍了卞和的左足。卞和不死心,楚武王继位后,他再次拿着这块玉去找楚武王献宝,楚武王仍然把他当成骗子,又砍了他的右脚。

楚文王登基后,听说了这件事,下令找来卞和,把璞玉破开后,里面果然是一块举世罕见的美玉。楚文王重赏卞和,把这块美玉雕琢为一件玉器,命名为“和氏璧”。战国时期,“和氏璧”辗转流落到赵国,被赵惠文王收藏。

当时秦国非常强大,秦昭王听说此事后,想得到“和氏璧”,于是派遣使者来告知赵惠文王,表示秦国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为代价,换取“和氏璧”。赵惠文王非常紧张,如果贸然答应,又怕秦国言而无信,拿走“和氏璧”却不肯交出城池。如果拒绝,又怕惹怒秦国,给其以开战的口实,左右斟酌好不为难。

这时,大宦官缪贤向赵惠文王推荐了一个人。此人在缪贤家里当门客,名叫蔺相如。蔺相如为人胆识过人,智勇双全,可以让他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有望解决此事。赵惠文王一听,急忙召见蔺相如,与他商讨此事。蔺相如沉吟片刻后说:“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蔺相如认为,秦国声称愿意用15座城池换取“和氏璧”,虽然其心难测,但表面上显得很有诚意,无可指摘。如果赵国贸然拒绝,则赵国理亏,会授人以柄。如果赵国给了秦国玉璧而秦国没有交出城池,那么理亏的是秦国。

蔺相如以非凡的勇气,带着和氏璧前去出使秦国,相机行事。他见到秦昭王后,秦昭王拿着“和氏璧”赞不绝口,交给左右大臣和姬妾们传观,却绝口不提城池的事。

蔺相如见势不妙,声称“和氏璧”上有一处瑕疵,巧妙地又把璧拿了回来。他拿着璧站到柱子旁边,让秦昭王当众说清楚愿意用哪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如果要抢夺的话,他就当场把“和氏璧”摔碎,大家谁也别想要。

秦昭王无奈,只得拿来地图,故作姿态指指点点,一一指出用来交换“和氏璧”的十五座城池。蔺相如察言观色,知道秦国毫无诚意,于是又提出条件,说“和氏璧”乃国之重宝,秦昭王应该斋戒五日,举行盛大交结仪式,他才肯把璧交出来。秦昭王无奈,一一照办。

蔺相如回到馆舍,立即让手下人乔装改扮,怀揣“和氏璧”连夜送回赵国。五日后他再次面见秦昭王,声称他已经把“和氏璧”送回赵国。如果秦国真有诚意,可以先把十五座城池割让给赵国。秦国强大赵国弱小,如果秦国先行割让城池,赵国绝不敢不交出和氏璧。

秦昭王一听,才知道上了当,秦国想巧取豪夺“和氏璧”的计划彻底落空。秦昭王故作大度,以上宾之礼招待蔺相如,蔺相如圆满完成使命,回到赵国。

蔺相如“完璧归赵”之事,千百年来传为佳话,人们都把蔺相如视为一个谋勇兼备、为国家不惜生命的忠臣志士的形象。但老师不会告诉你的是,蔺相如此次出使秦国,却是一次完全失败的外交行动,此事后续对赵国极为不利,给赵国带来一场大祸。

2、完璧归赵之后发生了什么

《史记》记载,蔺相如回到赵国后,赵惠文王大喜过望,给蔺相如加官进爵,被授予“上大夫”之职,官职甚至在老将廉颇之上。然而赵惠文王只高兴了半截。秦国受到蔺相如的愚弄,岂肯善罢甘休,立刻出动大军攻打赵国。“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赵国暂时保住了“和氏璧”,代价是极为惨重的,国土被秦国侵占,两万士兵被秦国军队全歼,完全背离了“前贤以善人为宝,不以珠玉为宝”的儒家古训,为了一块玉石遭受一场战祸。

更为严重的后果是,秦赵战争由此全面爆发。当时秦国的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远胜于赵国,早已虎视中原,有吞并天下之心。蔺相如面见秦王,虽然口舌之争占了上风,他个人倒是藉此扬名立万,但却触怒秦国,过早引爆秦赵战争,引发一连串战祸,对赵国毫无好处,可谓是因小失大。因此蔺相如“完璧归赵”,是一次失败的外交行动。明代学者王世贞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对蔺相如的行为提出批评。

3、完璧归赵真正的赢家是谁

当完璧归赵行动结束后,蔺相如笑了,自认为不辱使命;秦昭襄王也笑了,和氏璧那块烫手的山芋,终于被他借蔺相如之手成功甩回了赵国。

最后,故意受辱,礼送使者。

秦昭襄王严格遵守约定,静心寡欲远离荤腥不近女色,踏踏实实斋戒五日后,摆出最隆重的“九宾礼于庭,引赵使者蔺相如”。

蔺相如自恃已完成完璧归赵伟业,更清楚戏弄强秦后果,索性先发制人耍豪横,秦廷之上骂祖宗:“你们秦国从秦穆公到现在的二十多个君主,都是些出尔反尔的家伙!我估计你小子也不是东西,所以我已派人将和氏璧送回祖国去了。我就这儿站着,要杀要剐悉听尊便!”蔺相如的算盘打得很精:杀了我,我舍生取义必定天下传名,你秦国滥杀无辜的恶名也将臭名远扬!

不料,秦昭襄王棋高一着。蔺相如撒泼后,秦国君臣的反应非常奇特:“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许多版本的注解都将“嘻”译为“无奈或惊讶发出的声音”,我以为不然。

从秦昭襄王自始至终玩弄蔺相如于股掌之中的招数中分析,“嘻”字是秦昭襄王预言得到印证的感叹,应该理解为“哈哈,诸位,我的预言如何?”群臣之“嘻”则是“哈哈,大王果然料事如神!”

蔺相如耍小聪明的完璧归赵,使得赵国形象受到严重损害,公理和正义完全站在秦国一边。秦昭襄王对蔺相如这套小把戏心知肚明:你想杀身取义博美名,我偏礼遇有加送回国。因此,秦昭襄王“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在完璧归赵这回合争斗中,和氏璧作为双方斗智斗勇的道具已经退居其次,维护和展现国家形象才是斗争焦点;秦昭襄王以和氏璧为饵,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始终占据道义与法律的制高点;反观蔺相如,不识大体,鼠目寸光,将和氏璧看得高出国家利益和形象,挖空心思耍小聪明,出尔反尔做小人,背信弃义无廉耻,彻底站到了中原诸侯道德礼仪的对立面。

明代“后七子”领袖之一王世贞在《蔺相如完璧归赵论》中,将蔺相如能完璧归赵原因总结为“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并假设如果秦昭襄王怒斩蔺相如后,立刻派武安君白起率十万大军兵临邯郸城下,责问和氏璧去向,追究赵国失信之责,那么,一次获胜可使蔺相如灭族,第二次获胜和氏璧终究还是归属秦国。

历史当然不能假设,但显然,蔺相如得以完璧归赵并全身而退,绝非不畏强暴大智大勇,而是秦昭襄王高屋建瓴稳操胜券指挥若定。第一回合,蔺相如赢得和氏璧,输掉赵国的诚信;秦昭襄王“以空言求璧”丢了和氏璧,却展现了秦国仁义形象。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卫子夫死后刘彻后悔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很多人在问这个卫夫子死了之后,这个汉武帝是不是后悔的,这个问题其实问的非常的简单,但是又非常的有意思,不仅仅问出了卫夫子这个人的传奇人生,也问出了这个汉武帝刘彻当时的一种心理,那么到底要怎么理解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吧,看看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吧!说句实话啊,凭汉武帝刘彻的性格,还真的不至于对卫

  • 汉武帝为什么灭卫青九族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这个汉武帝还是挺有意思的啊,其实他还是非常厉害的,在历史上也是非常有名气的皇帝了,但是最近小编有看到一则故事,那就是有人说这个汉武帝把历史上著名的卫青灭了九族,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个说法到底对不对呢?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吧!其实更加准

  • 为什么说金国灭亡时比北宋还惨?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靖康之耻一直以来都被很多人认为是古代历史上一段非常屈辱的历史,北宋皇室和大臣们都被金国掳走,受尽屈辱,如果不是赵构刚好不在都城,宋朝基本上也就相当于灭国了,也就不会再有南宋什么事了。然而如果再看后来金国的下场,金国灭亡的时候比北宋还要更惨,这究竟是为什么呢?金国灭亡的时候究竟是怎样的,金国皇室们又遭

  • 刘庄为什么要灭了阴家?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这个刘庄不知道大家怎么理解的,这个人还是挺给力的,但是他好像把阴家都给灭了,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是这个刘庄有问题,还是说这个阴家有问题啊,这个说法还是比较有意思的,下面我们可以一起来分析看看吧!时期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但是在死了之后,西汉就慢慢的衰弱退化,到后来因为的起兵造反导致国家动荡不安。

  • 韩信的暗度陈仓真的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吗?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在耶鲁大学的一场讲述博弈论的公开课中讲到:我们在做出决策的时候,要去寻找最优势的策略,要去避免绝对劣势的策略。楚汉争雄,刘邦之所以去赴鸿门宴,是因为他要回避绝对劣势的策略。而项羽不杀刘邦,也是因为采取了绝对优势的策略。刘邦赴鸿门宴,是跟项羽达成了协议,自己让出自己应得的关中王,然后被项羽安排为汉中王

  • 李广利为什么叫贰师将军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李广利是汉朝中期将领,有人给他起了一个不太好听的称号叫“常败将军”。因为在李广利的作战生涯中,他多次损兵折将,没打过几场胜仗,所以后人对他的评价也不算太高。李广利的官职是叫贰师将军,很多人不理解其中含义,这个“贰师”二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这次就准备跟各

  • 赵王迁为什么要杀李牧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李牧被赵王迁冤杀,可以说是赵国自毁长城的举动,如果李牧不死,赵国还会不会这么快灭亡呢?到了战国末期,赵国唯一能够倚仗的将领就是李牧,李牧早年在北部抵抗匈奴,后来又多次防守秦国的进攻,并且在宜安之战上重创秦军。可见秦国想要啃下赵国这跟硬骨头,还没那么简单,李牧要是不死大概率能延缓赵国衰亡的时间,可惜赵

  • 胡服骑射对赵国有多大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都知道,胡服骑射是战国时期赵国历史上实行的一次改革,而经过了这一次的改革,赵国的战斗力可以说是大大的增强了,可以说胡服骑射就是赵国历史上一次非常大的变革运动,而这之后的赵国实力突飞猛进,那么究竟赵国的实力增加到多厉害呢?据说赵国一度能够和秦国相提并论,这是真的吗?但是既然赵国这么厉害,为什么最

  • 战国时期韩国那么弱,为何能跻身战国七雄之一?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战国七雄很多人都是非常熟悉的,它们是在战国时期实力最强的七个国家,但是很多人却并不太认可这种说法,因为战国七雄当中的韩国是个例外,韩国的实力很弱,甚至不在七雄当中的其他一些国家都比韩国更厉害,但是却并没有进入战国七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原本实力那么弱的韩国能够跻身战国七雄的行列之一呢?韩国是有什

  • 刘弗陵是江充的儿子吗?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这个刘弗陵是谁的儿子的问题一直有争议,有的人说是这个江充的儿子,这个问题其实大家仔细的想想的话已经有了答案了,多的小编也不说了,大家自己体会就好了,下面一起来分析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吧!刘弗陵并不是江充的儿子,很多人以为刘佛陵是江充的儿子,是因为江充搞了巫蛊之霍杀了太子刘据吧,然后好让自己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