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封了五个汉人为王,这五人是什么结局?

清朝封了五个汉人为王,这五人是什么结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3075 更新时间:2024/1/20 5:27:11

我们都知道,清朝是满族人统治的统一王朝,而其实在这种情形下,汉人的生存,尤其是在朝堂上面,其实是很难的,只有一些非常厉害的人物才有可能在满是满族人的朝廷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而满清统治时期,总共也只有五个汉人被封王,那你知道他们分别都是谁吗?这几个人最终的结局又是什么呢?下面就让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1、清朝的五个汉人封王是谁

众所周知,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直到溥仪退位,清朝的统治持续了300年,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清朝仍然对汉族人很有歧视,即使在王朝末期,满洲的八旗子弟腐朽堕落,为了维护王朝的统治,仍然压制了汉族势力的发展。太平天国时期,满洲八旗和绿营官兵腐朽,没有战斗力。

清朝不得不放权,让汉族人组织士兵团训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在清朝,汉人很难被加冕为王爷。在整个清朝和朝廷中,有许多满族和蒙古王爷,但很少有汉人王爷,但是仍然出现了五人被封王,都是在清初时期。清朝非常小心封王,尤其是对汉族。清朝存在近三百年,只有五个汉族人被封王。

吴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孙可望。这五人是在清初,由于当时的特殊情况才被封王。一旦时代变了,清朝稳定了,它就关上了汉人晋升封王的大门。清朝由满族统治,他们非常重视满族的血缘传统。清朝有许多王爷,但无论他们是皇室子弟还是八旗子弟,他们都重视自己的身份。

2、他们是如何被封王的

在清政府统治三百年的情况下,作为汉族的王爷是罕见的。清朝末年,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在内忧外患面前试图扭转趋势,迫使清朝延续半个世纪,这可以称为艰苦奋斗。朝廷在这件事上仍然不发心,其次曾国藩等四人坚决拒绝当王爷。最后,曾国藩成为一等毅勇侯,李鸿章被授予一等肃毅侯,左宗棠是二等恪靖侯。

在这些势力中,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可以说是救了垂死的清朝。其中,曾国藩最厉害。左宗棠和李鸿章可以算是他的学生。由于势力太强,曾国藩为了避嫌,故意支持其他势力的发展。可以看出,曾国藩一方面是清朝最强大的依靠,更是打败太平军的将军,另一方面,曾国藩由于权力太强而受到清朝的怀疑。

所以即使曾国藩后来灭了太平运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清政府也没有给他加冕。另一方面,曾国藩则到处赋予权力,以消除清朝的猜疑。那么汉人被封王,这五人的结局如何呢?平西王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他,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人,吴三桂本是明朝的官员,假如在关键时刻,吴三桂起兵反抗清军,恐怕明朝就不会灭亡。

3、五个封王的人是什么结局

在山海关之战中,吴三桂联络了清军,由此李自成战败,才给了清军入关的机会。投降之后的吴三桂,成为了清军的先锋,吴三桂帮助清军对南明势力赶尽杀绝,从山海关一路追到了缅甸,吴三桂硬是将南明的皇帝逼上了绝路。清初时期,藩王的实力不断加强,由此让康熙帝产生了忌惮,这就有了三藩之乱。

吴三桂纠结力量,打着反清复明的口号进军北伐,吴三桂开始反抗清朝,但是以失败告终,最后吴三桂因病去世。恭顺王孔有德,他原本是毛文龙的部将,袁崇焕杀死毛文龙之后,孔有德选择了投降清军。此后孔有德开始为清军建功立业。1636年皇太极亲自封他为恭顺王,早期的时候,孔有德为清军建功立业,最大的功绩就是孔有德进攻了朝鲜,解决了清军的后顾之忧。

由此皇太极亲自封他为恭顺王。1632年,孔有德奉命前去增援被围困的祖大寿,在路上发生兵变,孔有德趁机起义,最终兵败被杀。怀顺王耿仲明,他也同样是毛文龙的部将,和孔有德一起投降清军。1636年,与孔有德、尚可喜同时封王,耿仲明被封为怀顺王。

1649年的时候,耿仲明与尚可喜进攻广东,在进军过程中,在进攻的过程中,耿仲明的士兵逃脱,这在清朝可是重罪,耿仲明认为不能够逃脱此罪,于是上吊自杀。尚可喜原也是毛文龙的部将,投降清军之后,尚可喜的生活是美滋滋。

尚可喜因为军功分封在广州,在这里尚可喜的生活还是相当不错的,但是后来三藩之乱,尚可喜不想参加,只不过尚可喜的儿子逼迫他参加,最终的尚可喜病逝。

义王孙可望,他原本是张献忠的义子,是大西军的重要将领。张献忠战死之后,以云南为基地与南明联合抗清,可是后来南明节节败退,孙可望只好投降清军。顺治皇帝看到孙可望后,赞赏有加,直接封赏了孙可望。后来南明被打败,结果孙可望没什么用处了,被朝廷训斥,郁郁寡欢而终。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李秀成20万打不过曾国荃2万,这是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太平天国运动,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了。这是我国近代历史上一次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可以说太平天国席卷了半个中国,其势力影响了18个省,坚持时间长达14年,吸引了大量的贫苦老百姓,太平天国鼎盛时期兵力有百万之众,那么太平天国最后的决战,李秀成手握20万大军,为何打不过2万湘

  • 郑和下西洋不带年轻女子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在明朝永乐年间,在永乐帝朱棣的指示下,郑和在1605年率领着庞大的船队向海外出征,拉开了下南洋的序幕。关于这次下南洋的原因,至今都还充满着争议。一部人认为朱棣的这一举动是为了寻找失踪的建文帝下落,以此确保皇位的稳固。但是伴随着朱棣皇位慢慢的稳固,这个理由很明显就站不住脚了,更多人认为朱棣只是为了向外

  • 袁世凯为何能够东山再起?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1911年11月1日,晚晴政府任命袁世凯为为晚清内阁总理大臣,这代表着袁世凯经过了三年蛰伏之后东山再起。袁世凯1859年出生,河南项城人,早年时期参加淮军秒之后出使朝鲜,纵横捭阖,与日本人斗智斗勇,很好维护了清朝在朝鲜的权益。1895年甲午战后,袁世凯奉命在天津小站练兵,练成北洋六镇(相当于后来的一

  • 刘备久经沙场,为何会败给经验不如自己的陆逊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刘备和陆逊年龄差了22岁,孙逊算是晚辈,在作战方面的经验陆逊肯定是不如刘备的。但从夷陵之战的结果来看,刘备惨败,反倒是陆逊展现出了惊人的意志和高超的谋略。实际上双方战力并没有太大差距,但结果却是一面倒,令人难以置信,为什么刘备会输的这么惨呢?下面就准备简单分析下其中原因,对此有不同看法的朋友也可以留

  • 李建成谋反失败后,为何仍然可以当太子?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李建成作为李渊确立的太子,这个太子之位可以说坐的还是非常稳固的,李建成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次谋反的行动,但是最终还是失败了,一般来说太子谋反,后面的下场都不会好到哪去,但是李渊却依然让李建成当太子,这究竟是为什么?李建成的这次谋反又是一次什么样的行动呢?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1、李世民对李建

  • 明朝党派之争原因是什么?崇祯为何无法代替魏忠贤?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华夏历史

    明朝晚期,被称之为“晚明”,由于除了当时人们的精神开始出现畸形和萎靡的状态外,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在古代中国似乎都是在向上走而不是向下走。然而,合格的现代人都可以理解这种观点无形的东西有时候比有形的东西更重要、更起决定性作用,表面上看着很强大,那是因为没有出现需要决定的情

  • 清朝皇陵为什么分开?为什么不埋在一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古代的皇帝死后,都会有一座皇陵用来埋葬皇帝,而皇陵里面也不只是有皇帝的尸身,更有很多的陪葬品。现如今也有很多的皇家陵园,比如明十三陵,就埋葬着明朝的十三个皇帝,而另外三位皇帝,朱元璋、朱允炆、朱祁钰,都是因故没能埋在十三陵里。而清朝的皇陵也很奇特,也是分布在了很多地方,那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结果呢?为

  • 宋仁宗贵妃周氏活到多少岁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昭淑贵妃周氏是宋仁宗妃嫔之一,根据《宋史》中的记载,周氏一生活了93岁,这个数字就算放在现代也算是最长寿者之一了。那为什么在人均寿命并不高的古代,周氏能如此高寿呢?实际上这跟当时的环境,以及周氏自身保持的习惯有关。当然,生活在皇宫里的人,特别是皇亲国戚,他们的寿命肯定会比一般百姓要高些,但皇帝后宫可

  • 诸葛亮为什么敢吊唁周瑜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诸葛亮吊孝是《三国演义》中非常著名的一个故事。在演义里,周瑜算是被诸葛亮活活气死,要知道周瑜可是东吴的二号人物,他的离世对于孙权和整个东吴来说都是巨大的损失。那诸葛亮为什么还敢前去吊唁周瑜呢?实际上诸葛亮有这份自信也是经过了仔细的考量,而且他此行的真正目的是想寻找一些闲士来辅佐刘备。下面就来简单讲讲

  • 顺治为何传位康熙?为什么不传福全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顺治皇帝,他当上皇帝也是让很多人都没想到的,毕竟豪格与多尔衮的明争暗斗,只要清白人都能看出皇位肯定会在二者之间产生。但谁知最后俩人居然让还是孩童的福临坐上这万人之上的位置。但是好景不长,顺治帝不幸染上疾病,在无药可医的疼痛中逝去,年仅二十四岁。让人想不明白的是顺治帝临终前将皇位传给了三皇子玄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