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逍遥津之战是史实吗?真实的历史上是怎么回事?

逍遥津之战是史实吗?真实的历史上是怎么回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943 更新时间:2024/2/5 7:32:07

很多人都知道,在《三国演义》当中,有一场非常精彩的战役,那就是逍遥津之战。而在逍遥津之战当中,最为出名的就是张辽了,曹操与张辽率领七千军队,对战东吴十万大军,最终获得了胜利,张辽也因此威震江东,甚至孙权最后差点也被活捉了。但很多人对于《三国演义》里面的描写感到好奇,毕竟小说中的描写会有很多夸张的内容,那历史上究竟有没有这样一回事呢?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逍遥津之战简介

逍遥津之战,指的是公元215年,曹魏名将张辽率领七千人迎击东吴的十万大军,先后两次大破东吴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战役前期,张辽率领800将士冲击东吴的十万大军,一直冲杀到孙权的主帅旗下。东吴猛将陈武被斩杀,孙权逃奔山顶,东吴军队全都披靡溃败、闻风丧胆。

战役后期,张辽率领追兵,以分兵毁桥的战术,大破孙权、甘宁、凌统等人,差点活捉孙权。孙权蹴马趋津,跳过断桥,才得以逃脱。一些东吴军人被俘。

此战化解了合肥之围,俗称逍遥津之战,是三国时期合肥之战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此一役,张辽威震江东。“张辽止啼”也成为民间流传的传奇典故,甚至日本民间流传了“辽来来(辽来々)”的俗语。

《三国演义》中“张辽威震逍遥津”的故事,就是对这场战役的改编。

2、逍遥津之战是真实的吗

逍遥津之战,是三国时期的一场重要战役。张辽为什么能够横扫江东十几位虎将的呢?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逍遥津之战,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而主角是曹魏五子良将之首的张辽。张辽能够取得逍遥津之战的伟大胜利,是着实不容易。因为在当时,张辽能够指挥的军队只有七千人,而吴军却足足有十万,更重要的是,吴军此次的统帅是吴国皇帝孙权,在加上吴国强大的将军阵容,因此,可以说,逍遥津之战,张辽所面临的压力是前所未有的大。那么,张辽到底是如何以七千胜十万的呢?张辽当时所面对的吴国名将又有哪几位呢?

逍遥津之战是合肥之战的最后阶段,为了夺取合肥这块江淮地区的战略要地,孙权亲自统帅十万大军发起了合肥之战。《方舆纪要》庐州府记载:府为淮右噤喉,江南唇齿。自大江而北出,得合肥,则可以西问申、蔡,北向徐、寿,而争胜于中原;中原得合肥,则扼江南之吭而拊其背矣。三国时,吴人尝力争之。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孙权对合肥是势在必得。也许正因为对合肥地区异常重视,因此,孙权不仅御驾亲征,而且带了很多位东吴大将。根据相关历史记载,此次孙权的将军团成员有:甘宁、吕蒙潘璋、宋谦、徐盛、陈武、凌统、蒋钦贺齐。这其中甘宁、潘璋、徐盛、陈武、凌统、蒋钦六人就位列江东十二虎臣之中,其他的几位大将也都是东吴帝国威名显赫的虎将,当然还有很多不怎么知名的大将也跟随其中。从这个将军团就可以明确看到,张辽此次面临的对手的确是非常之强大。

而看看魏国这边,除了张辽是此次逍遥津之战的主将之外,还有李典乐进两名副将,还有薛悌这个护军。可以说,从魏国和吴国的将军团阵容相比,很显然,魏国也是远远不如吴国的。因此,对于逍遥津之战,不要说普通士兵没有信心,就是李典、乐进几位将军都没有什么取胜的决心。

但就算敌我相差如此悬殊,张辽也没有丧失信心,作为曹军一位智谋无双的帅才,张辽相信,只要谋略得当,士兵勇敢,将军敢于身先士卒,那么以七千对十万,胜利的机会还是有的。那么,张辽取胜的底气到底在哪里呢?小编分析,可能是以下几个原因。

3、为何张辽能够取胜

1、张辽手下士兵虽然只有七千人,但都乃魏军精锐,士兵个个忠诚度高,也悍不畏死,战斗力也强,这其中甚至有张辽当年跟随吕布时的并州飞骑。

2、吴军骄横轻敌。通过仔细观察,再加上魏吴兵力相差悬殊,因此吴军非常的骄横,而张辽就准备利用吴军的这一轻敌弱点进行攻击。

3、魏军是守城一方。张辽有理由相信,只要自己和士兵们不丧失斗志,那么最不挤也能支持到援军的到来。

4、东吴军队虽然实行和曹魏一样的世兵制,同时也实行独具特色的世袭领兵制。看似强大的东吴人马,却没有一统的号令和指挥。

通过张辽自己仔细的观察,以及魏军侦察兵的反复细致的观察,张辽知道,十万吴军自统帅孙权到底下的士兵都因为兵力太过悬殊,从而都产生了轻敌的情绪。而张辽就敏锐的抓住了这个战机。因此,张辽果断的组织了一支800人的死士部队,就是在这支悍不畏死的死士部队的进攻下,刚刚到达还立足未稳的吴军顿时大乱,张辽更是勇猛无比的在斩杀了两名吴军大将和几十名吴军士兵,就连孙权也被八百死士给逼得撤退到一个小山丘上。

《资治通鉴》记载:明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阵,杀数十人,斩二大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辽急击围开,将麾下数十人得出。馀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辽复还突围,拔出馀众,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乃还修守备,众心遂安。权守合肥十馀日,城不可拔,彻军还。

但吴军毕竟人数要比魏军多的多,再加上吴军猛将众多,不久,孙权和众位大将就稳住了局面,一会儿反而将八百死士和张辽包围了起来。但张辽却是非常悍勇,在如此危急时刻,张辽不但带着一部分士兵杀出了重围,更让人佩服的是,见还有一部分士兵被包围,张辽居然又杀了回来。这次战斗,让吴军彻底的震撼了。此战虽然战果一般,但却让魏军原本低迷的士气彻底高昂了起来,相反吴军的士气却彻底低落了下来。

不久,吴军十万大军的主力已经全部到齐,在孙权亲自指挥下,吴军发动了对合肥城的猛烈进攻。但因为合肥城在以前的杨州刺史刘馥的积极建设下,城墙是又高又厚,而且守城物质也极为充足,最为关键的是,此时的魏军士气高昂,对于指挥官张辽也是心服口服,因此在魏军众志成城的抵抗下,吴军连续进攻了十几天都还没有攻下合肥城。最可怕的是,由于军中爆发了疾疫,吴军不得不选择撤退。

看到吴军缓缓撤退,正当魏军松了一口气的时候,张辽却突然命令将士们追击。因为,通过观察和分析,张辽觉得此时追击也许会有大收获。因此,张辽观察到,吴军主力已经大部分过河,而孙权却只带着少量部队殿后,最重要的是,孙权想不到自己敢于这个时候去追击,更想不到自己仍然有实力去追击。

逍遥津是南肥河上面的渡口。孙权决定,大部队撤退后,自己就从逍遥津口渡河南撤,此时北岸只剩孙权及吕蒙、凌统、蒋钦与车下虎士一千余人。因此,当张辽率军进攻下,孙权顿时大惊失色,慌忙派人去调集主力部队回援。为了保护孙权,凌统率领三百亲卫拼死死战,最后三百亲卫全部战死。而甘宁也拼命的射箭救援,在混战当中,东吴禁卫军司令官陈武不幸战死,宋谦、徐盛负伤后退,被打的士气低落的吴军甚至有不少士兵开始后退逃跑,此时,潘璋及时率领部队赶到,并斩杀了后退士兵,这才稳住了局势,让士兵们重新开始死战。

在士兵拼死保护下,孙权来到逍遥津渡口,但此时桥已被曹军破坏,剩下两边延伸的桥板,中间有一丈多的地方没有桥板可供依托。孙权亲近的官员谷利,要孙权持著马鞍,然后让马后退,再飞纵向前,谷利在后面用鞭抽马,以助马势。孙权就这样连人带马的飞到南岸。很多三国迷说,要不是因为孙权的马是一批好马,那么孙权也许真的很有可能死在逍遥津之战。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唐朝名将仆固怀恩为什么反叛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安史之乱爆发后,仆固怀恩跟随郭子仪投入到护国战斗中。期间仆固怀恩屡立战功,还大义灭亲,将投降敌人的儿子斩首,令人万分感慨。在安史之乱中,仆固怀恩算是满门忠烈,全家牺牲了46人。不过到了唐代宗时期,仆固怀恩却选择起兵谋反,最后是败在郭子仪手下,于鸣沙城中病死。仆固怀恩为大唐几乎付出了一切,为什么到了晚

  • 秦朝统一的文字究竟是小篆还是隶书?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都知道,我国的文字是经历过很长时期的一个发展的,而秦朝开始,文字正式实行统一,而这个统一的文字正是小篆。这虽然是很多人的认知,但小篆真的就是当时普遍最流行的文字吗?也有人对此提出过不同的看法,认为秦朝统一时期使用的文字并不是小篆,而是隶书,这是真的吗?历史上真实的情况到底是怎么样的,下面就让小

  • 为什么仇视清朝?理由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清朝,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这是我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也是唯一一个享国接近300年的少数民族大一统政权。在满清王朝当中,所制定的一些规则多半都是为了方便自己,对待汉人或多或少带着别样的情绪。在他们的思想中旗人要比汉人高出一截。一、确保满洲贵族在政权中的优越地位。清官制标榜满汉一体,

  • 为什么只有秦始皇穿黑龙炮?之后为何没人穿?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秦始皇,要说他在穿着上与后世皇帝最大的不同就是,他穿的的是黑的龙袍,而在他之后就无人再穿黑色龙袍。秦朝是我国历史上首个实现大一统的王朝,嬴政自称是千古第一帝,但是自从秦始皇以来,没有哪个皇帝敢穿和秦始皇一样的衣服,这是什么原因呢?事实上,这是每个人对秦始皇的尊重,因为后来的朝代和帝王都非常认可秦

  • 马超服不服赵云?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马超和赵云,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这是三国时期蜀汉阵营两个非常著名的武将。我们都知道,赵云是最早跟随刘备的元老之一,而马超则是后来归降于刘备的,一个老资格,一个后来人。但是,赵云和马超在蜀汉的地位,在正史中,截然不同,马超高出赵云很多。刘备称汉中王之后,封马超为左将军,封赵云为翊军将军,刘备称

  • 贾诩出的馊主意有多损?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华夏历史

    公元195年,李傕和郭汜起兵进犯长安,刚刚才稳定的长安城又一次遭到了董卓余孽的摧残。通常我们都会以为是王允的原因造成的,但是王允却不愿意放过董卓的余党,导致了余党反扑。李榷郭汜反叛固然有王允的一部分原因,但出这个馊主意的人是贾诩。一、搅浑长安我们知道李榷郭汜本来就不是什么好人,之前董卓还在的时候,跟

  • 马谡辜负诸葛亮信任,能怪诸葛亮用错人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古代行军打仗,各方面的风险自然避免不了。如果能选择一位正确的将领,那胜率自然会高出许多,所以如何用人也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诸葛亮被称为神机妙算,在第一次北伐之战中,诸葛亮决定让马谡镇守街亭。结果因为马谡的失误,导致蜀军出师不利,而这也是诸葛亮最有可能拿下陇右的一次。那这能怪诸葛亮不会用人吗?以当时的

  • 皇太极的名字是乾隆取的?为何给他起这个名字?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提到“皇太极”这个人物,很多人对于他的名字的来历并不是特别的了解,很多影视剧中,直接就出现了皇太极这个称呼,但其实准确来说是很不规范的,因为在皇太极还活着的时候,他不叫这个名字。这个虽然很好听,但实际上是乾隆给他取的名字。论辈分来算,皇太极是乾隆爷爷的爷爷了,那为什么乾隆要给

  • 马岱和马超是兄弟吗?谁更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华夏历史

    大家都知道,马超和马岱这两人都是汉末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也是在各种三国题材的作品中非常有名的人物,而且后来也都是蜀汉的武将。而他们又都是姓马,那他们之间是否有什么亲缘关系,是不是一家人呢?马超和马岱同为武将,那他们之间谁要更厉害一些?马超马岱在蜀汉时期的地位又是怎样的,下面就让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 清朝封了五个汉人为王,这五人是什么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我们都知道,清朝是满族人统治的统一王朝,而其实在这种情形下,汉人的生存,尤其是在朝堂上面,其实是很难的,只有一些非常厉害的人物才有可能在满是满族人的朝廷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而满清统治时期,总共也只有五个汉人被封王,那你知道他们分别都是谁吗?这几个人最终的结局又是什么呢?下面就让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