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洋务运动的价值在于什么?左宗棠和李鸿章的观点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洋务运动的价值在于什么?左宗棠和李鸿章的观点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1088 更新时间:2024/2/5 7:29:10

清末时期的洋务运动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差不多一个半世纪了,那么洋务运动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历史价值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一切可以学习的人、国家去学习,把别人的能耐学到自己身上。改变自己的错误思想,以自己的国家实际情况进行改革,才能使我们获得成功。然而,洋务运动中最核心的人物鸿章、左宗棠,他们二人的不同路径选择给我们今天带来的历史思考更重要。

晚清和晚明都没钱做事吗?清朝洋务运动的学习成本问题

正如上“明朝也有洋务运动,嘉靖成功、崇祯失败”所讲的那样,明清都是从军事洋务运动开始,明朝的两个阶段其实都是军事洋务运动,第二个阶段因为发生时机不对,涉及的思想变化并不大。

清朝的洋务运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其一纯粹军事洋务运动;其二洋务企业;其三思想洗礼阶段的政治体制改革。第三个阶段许多人不认为属于洋务运动,基本认为是本文的第一二两个阶段。本文的洋务运动是一种泛运动,更多的是一种向西方学习的运动的变称。

清朝的洋务运动在第一阶段,总体上非常成功,虽然有各种各样的成本付出,例如被英美等国欺骗、诈骗,赔了不少钱。像美国的华尔诈骗100多万两白银、英国的“阿思本舰队”诈骗有几十万两白银。这种成本花费是必须的也是值得的。

同时,也有非常不值得的成本。像上海地方当局面对太平军的进攻时,利用中外商人、有钱人给的几百万白银四处购买英美的破舰。就连远在京城的军机处都提醒上海地方当局买船的时候注意别什么都卖、小心让人骗了。最终,上海道因为贪腐、亏空被抓,但顷刻间筹集二百多万两白银弥补了亏空。

由此,我们看到历史再次重演。

有些人总拿清廷没有资金说事儿,其实清廷不是没钱而是收不到钱。正如晚明崇祯拿不到钱一样,都是吏治出现问题、都是思想出了问题,许多税收、许多钱根本就没有进入国库或者内库。

由此,有些人便对洋务运动有了不同看法,甚至对西方科技人员的高工资、高奖励也认为不值当。但是,这种问题要注意区分。在第一阶段,我们确实被骗了很多钱,这些钱有的是不得不付出的成本,也就是学习成本。

只要你能够吃一堑长一智就行了,这就好比我们日常工作中都会遇到的问题。你对某方面不熟悉,你就带着一张嘴去请同事告诉你其中的诀窍吗?甭说同事,就是亲兄弟,你也总得送人家一包烟、请人家吃顿饭吧。如果是不熟悉的人甚至竞争对手的话,这个成本可就更多了,其中也包括被人耍的成本。

学习自然要有被骗的成本,但因为这个就不去学习了?

说句实在话。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你受骗、受欺负的过程,你必须得忍!现在受骗、受欺负,就是为了防止日后不会再在这个问题上,被人打掉了牙甚至丢了命!

李鸿章思维与左宗棠思维的实质是什么

李鸿章是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的主要参与者,第三阶段前期的参与者。可以说,整个晚清向西方学习时期,李鸿章都是极为重要的人。但李鸿章却是一位有严重问题的人。

对于李鸿章,有人说:每个时代都有李鸿章。这种观点只是从“为官之道”去考虑问题,而忽略了“为官之道背后是治国之道”。

做官为了什么?就是要实现一种治国的方式。人家让你当官也是因为你有能力、有能耐去为官,对他的天下存在有好处。确实有许多会溜须拍马的人可以得到官位,但这些人既会溜须拍马又能做事,这样的人才能够获得器重。

正因为李鸿章有能耐,他对清廷和官员群体看得最清楚。通过利益,他打通了官场权力场、人际关系网。我们可以看到李鸿章、盛宣怀的家产都是如何来的?无非是权力获取。有的是腐败、有的是通过权力寻租,其家产不要说买一个北洋水师,买两三个都可以。

有人会说晚清时期的天下官员都那样,很显然这种说法属于没理狡理。其一,作为后来人是在评价为何失败,吏治不修、吏治不好不管是谁都有失败的责任;其二,晚清时期的官员确实大多贪腐、吏治不修,但也有好的。楚军总体上就是比淮军强很多,湘军就是比淮军也强些。同样是改革派官员也有好的,别人好你为啥与染缸同色,甚至更黑?从自己的身上去找,而不是拿环境、体制说事儿。要是这样,谁都是圣人,后人也就没必要去谈什么教训和价值。

与之相对的则是左宗棠。二人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也就是“师夷长技”这点上是相同的。但是之后就是完全的背道而驰。

如果说李鸿章思维的核心就是对西方的忍,在不断地向西方学习的同时中饱私囊,逐渐将“并不弱”变成了“弱”,在思想上仍然是传统的那一套,只是将古代的皇权统治之术填些西方式的图景。在西方的殖民入侵与欺辱中缓慢的进步。

那么,左宗棠思维的核心就是先对西方忍,但在忍的同时一要整顿吏治,二要学习西方的同时努力把西方的技术化为自己的本领。当实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对西方就要勇于拔剑,通过拔剑后的战果促使洋务派获得更大权力扩展。如此改变落后态势。

李鸿章思维成为晚清的最终思想,这种思想的实质就是“拖”,拖思想的改变、拖对外强硬的时间(人们常说的对外如犬对内如虎就是这种表现),在保持自我权力、地位、利益的情况下,尽可能的把国家治理好。

李鸿章只有“师夷长技”但如何“师”以后都是错误的,即除了“师”这个方向是对的,其他都是有着严重的错误。技术的积淀什么时候沉淀都是必须要做的事情,而不是等到“买”成了别人的附属品,且所有人都没有“自我”的时候再去“自我”。那个时候,“师”的人不仅早没了,恐怕国家都已经没了。

左宗棠思维的实质就是“看”,根据自我实力不同,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应对方式,同时,自我实力增长是以“自身内功”为基础,把敌人的优势化成自己的。像左宗棠在创办福州船政学堂的时候的主张就是:军工业为先导,打造钢铁业;进而民生业务(例如轮船)跟进,军工、民营相互促进。这就是左宗棠的洋务运动战略。详见李鸿章“造不如仿仿不如买”,左宗棠:要想打败敌人必须自造一文。

只不过,左宗棠没有看到船政局开工便前往西北,船政局日常业务没有进行管理,再加上沈葆桢的政治地位比李鸿章差得太远,造成南洋无法与北洋竞争。最终,福州船政局的发展没有按照左宗棠的设计去发展。

晚清时期,我们的技术确实很差。如果没有左宗棠在第一阶段做出的诸多贡献,这种技术积淀恐怕更薄了。正是在左宗棠被保守派、李鸿章式洋务派、英法等列强共同压迫下,仍然义无反顾地打造中国军事工业基础,所以,我们才会看到:中国人会驾驶轮船、中国海军的驾驶员恐怕在1880年代都不会出现。

如果我们没有“买仿造”这种左宗棠式自强方式作为发展的基础,而只是买买买,我们恐怕连自保的能力都没有。李鸿章思维的基础是以自我利益为基础,左宗棠思维的基础是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基础。基础打好了,无论是清朝还是民国或是我们都会受益。

李鸿章思维下的军工体系,最终成了废铜烂铁。

左宗棠思维下的军工体系,创造了中国海军六十年的基础,尽管这种基础比较薄弱,但有总比没有好,只要自尊自强自立的人出现了,这种基础就会实现自己的价值。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点:“买”没问题,但“买”的时候,你如果没有把“买”变成“自主”的战略思维,那么,这种买就是错误的。国产替代永远都是要从心底去思考。

经过160年的发展,历史已经很明显地告诉我们谁对谁错:不学习他人的优点,我们会落后,即使站在巅峰也会因为闭关锁国而失去优势。如果没有重新走上巅峰的勇气,不能国产替代,那么永远不会强大。让我感到吃惊的是:有些人明明知道这个道理,却总要像喷子那样崴。像什么国产替代就是重新闭关锁国;像什么国产替代就是不要合作。

学习是为了国产替代,合作是为让国产替代在以我为核心的基础上不被他人欺负。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蜀将王平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汉中之战,王平跟随魏军与刘备展开交战,结果曹操战败,王平得以投蜀。此后王平深受刘备重用,他的军事才能也是得以发挥,北伐期间多次跟随诸葛亮出战,还曾顺利抵御曹爽的进攻,镇守汉中立下功劳。有很多网友不理解王平为何要投蜀,因为就国力来看明显还是魏国更加强大一些。实际上促使王平做出这样的选择有多方面因素,那

  • 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传承了千年的政权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随历史比较感兴趣的朋友们都知道,300年的时间是封建王朝很嫩跨越的障碍。西汉享国210年,唐朝享国289年,明朝享国276年,至于清朝,即使从1616年算起,它的统治时间依然没能超过三百年!不过鲜为人知的是,在中国境内有一个非常小的政权,却存在了一千二百多年,统治时期甚至超过先秦时期的夏、商、周,这

  • 曹操选拔人才真的只看才能,不看品德吗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华夏历史

    都说曹操用人唯才是举,只注重个人才能而忽略品德,这究竟是不是真的呢?恐怕这里面是有一些误解存在,曹操并非不注重品德,而是对人才的评判有一套自己的标准,和当时多数人所遵循的传统不太一样。如果只是看演义的话,可能会对曹操的认识有很大的偏差,所以想要了解真正的曹操,正史上的描述更加重要。下面就来分析下曹操

  • 李自成为何能兵不血刃进入北京城?这其中有什么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崇祯17年3月17日,李自成的大军兵临北京城下,不过李自成并没有发动总攻。到了第二天,守城的太监打开了彰义门,至此北京城陷落。19日清晨,崇祯帝自缢在了煤山。北京城是明朝最城防最坚固的城市,城高池深、易守难攻,崇祯帝手中还有十几万京军。可是,李自成为何兵不血刃,仅用两天就进入城中?许多朋友都认为,明

  • 吴起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夏历史

    历史是一个无线循环的圈,能让不同的国家兴盛和灭亡。当历史的指针指向了战国时期,天下的局势就有很大的不一样了。诸侯们已经将礼仪道德抛弃一旁,有的是血淋淋的战争,胜者为王,败者寇。而战争的胜负要依托强大的国家实力,提升实力的有效途径就是变革。此时,正是楚悼王时期的楚国,在经历过多年的动荡,国势已大不如前

  • 周昭王溺死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在公元钱656年春,春秋五霸齐桓公于国相管仲率领着躲过的部队荡平了小小蔡国之后继续南下问罪楚国。楚国成王急忙派使节到齐军大营,责问为何进犯楚境?管相说:你们楚国不缴贡物,我们来一是催缴贡物。二来要问昭王南巡未回的原因。楚使说“哦,贡物我们会尽快补缴,放心。楚国哪敢不缴贡品呢。至于昭王为何

  • 庞德武艺究竟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华夏历史

    樊城之战,庞德曾射中关羽前额,但后来关羽利用天气水淹七军,将庞统连同于禁一起击败。最后庞德誓死不降,被关羽斩杀。如果当时没有下暴雨,关羽和庞统正面交战到底谁能获得最后的胜利呢?可能很多人并不清楚庞统的真实实力究竟如何,不过当时关羽已经不再年轻,如果换做鼎盛期的关羽,庞统多半是没有机会的,哪怕他有很强

  • 李自成是如何快速发展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华夏历史

    李自成起义后,朝廷曾多次出兵围剿民军。当时李自成的处境非常困难,身边的手下是越来越少,不过李自成陷入谷底却依然能够东山再起,他究竟怎么做到的呢?当然,这里面有部分运气因素,但也说明李自成的韧性够强,不然难以支撑到最后。下面就来说明下当时李自成的处境到底是怎样的,还有他是如何重振旗鼓,愈剿愈盛的。如有

  • 秦始皇遇刺多少次?除了荆轲刺秦王还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秦始皇,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他是我国封建历史中首位做大中国大一统的君王,堪称中国第一帝。秦始皇率领千军万马四处扩张到一统天下,秦朝自然是欣欣向荣了,可是六国的贵族却恨死了嬴政,所以都想着去刺杀嬴政。于是嬴政这一生也免不了遭遇许多刺杀,总的来看,比较著名而且具有危险性的主要是四次刺杀。第一次遇

  • 唐德宗是昏君还是明君?为何王安石和欧阳修认为是昏君?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唐德宗李适,相信对唐朝历史比较了解的朋友们不会陌生,这个是以为志在中兴大唐帝国的皇帝。在父皇唐代宗的执政期间,李适以“天下兵马大元帅”的身份参加了平定安史之乱的最后战斗。公元779年,一代英主唐代宗与世长辞,李适以太子身份登基称帝。为了完成父皇振兴大唐的遗愿,李适登基后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