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汉代税率三十税一,为何百姓还要卖地?

汉代税率三十税一,为何百姓还要卖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3916 更新时间:2024/1/24 20:41:10

在古代,税收经是压垮百姓的一个非常难的事情,古代常常会出现苛捐杂税,各种税收堆积在一起,最惨的永远都是最底层的人,因此很多时候有很多皇帝为了生产发展,都要减少税收,但是在汉朝的时候,税收已经达到了三十税一,是一个很低很低的税收了,但是为什么百姓们最终却还是要靠卖地为奴来维持自己的生存呢?究竟问题出在了什么地方,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情况的发生呢?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翻开中国古代史书典籍,我们不难发现“轻徭薄赋”的政策在任时代都备受史官和学大家所推崇。这不仅因为“轻徭薄赋”这一理念是历代百姓所梦寐以求之事,而且更是历代先贤大儒所认为的“施政、兴教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要问中国古代王朝中哪一个朝代真正实现了“轻徭薄赋”这一理想,则首推汉朝。自汉朝立国初年国家定下“休养生息”政策之后的数百年间,汉朝税额规定的征收数目就只有“十五税一”,而且在政策实际执行中有时百姓只要缴纳一半即可,即“三十税一”。

除了低税率外,官方每逢重要年头甚至还会全国性的施行免税政策,在汉文帝在位期间,国家甚至曾经连续免收田租达十一年之久。按照儒家标准,汉代不仅真正做到了“王者之政”,甚至做得比他们理想中的还要好。

但在汉代“王者之政”的另一面,每年有大量百姓卖掉耕地甘心为奴,受封建地主所驱使,那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1、繁重的兵役和力役制度

在汉代,男子服兵役是一种强制性的国民义务,任何人都不能逃避。汉代兵役制度分为三种,每一个男性国民都要轮流进行服役:

第一种是到中央军队服兵役,即我们所熟知的南北军。南军的主要职责是守卫皇宫的安全,相当于宫廷禁卫军;北军的任务则是负责护卫首都长安城的安全,即首都卫戍部队。南北军是由各地壮丁轮流到中央戍守一年,因为守卫的是首都,因此在中央服役期间的所有花费都由朝廷负担,待遇是及其优渥的。

第二种是到边疆地区戍守,在汉朝被称之为戍卒。与中央军不同,无论是来回旅费还是食宿费用朝廷是都不负责的,全部都由戍卒自己负担。虽然依照汉制边疆戍卒只需戍边3天,但是由于古代交通不便,往往戍边来回的时间都要在半年以上,况且在这期间的一切费用都要自己负责,对于靠土地吃饭的农民来说这无疑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第三种是在原地方服兵役。相较于前两种兵役制度,第三种看起来还算是很仁慈的,每年为期一个月,期满就可以回乡,但其间花费仍需自己自理。

除了服兵役之外,百姓还要服力役。每个公民每年都要抽出一个月来无条件替国家做义务劳动,去修建一些例如城墙、宫殿、皇陵之类的国家工程。在汉代,这种叫做“更卒”。在古代社会,这种力役是纯义务性质的,国家不会出一分钱,所有花费都由民众自己负责。

猛地一看除了第二种之外,汉朝兵役制度还不算繁重。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在汉朝那个全民皆兵的国家,服兵役并不是把这三种兵役来过一次就没事了,而是自二十三岁开始就不断循环重复直到五十六岁才算结束,而且除了中央军外,其都要自己承担花费,对于小农经济的中国社会大众来说无疑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2、逃无可逃的人头税

自秦末天下大乱到为期四年的楚汉争霸结束,中国的人口和社会经济都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为了稳定国计民生,虽然汉朝初年在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以促进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但与此同时,汉朝政府并没有放弃对百姓征收人头税的政策。

汉代人头税分为两种,一种是“口赋”,即对未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又称儿童人口税;另一种是“算赋”,就是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

(一) 口赋

汉朝立国之初规定,口赋征收范围是七岁到十四岁的儿童,每人每年二十三钱。

“民年七岁至十四出口赋钱,人二十三。二十钱以食天子,其三钱者,武帝加口钱以补车骑马。”《汉仪注》

汉武帝时期,由于国家对外用兵日多,国库日益捉襟见肘,无奈之下又改为从三岁开始征收,“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汉元帝年间才又改为从三岁开始征收。东汉末年,由于政治黑暗,为了满足统治者挥霍无度的奢侈生活,东汉朝廷居然将口赋的征收年龄下调至一岁,天下百姓到了“民多不举子”的悲惨境遇。

(二)算赋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朝廷下令正式征收算赋,规定凡年龄15岁到56岁的成年男女每年缴纳一算,即120钱。“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为置库兵车马。”《汉仪注》

惠帝在位期间,政府还曾将算赋作为一种鼓励人们生育的政治手段。“惠帝六年,女子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也就是说女子到了十五岁还没有出嫁成家的,人口税就要交常人的五倍,即600钱。

后来随着国家的发展,政府也会有临时性的减赋政策。比如汉文帝在位期间最低时每人每年缴纳40钱即可,昭帝、成帝时期也有过类似的减赋政策,但终因是政策性的因素,这种减赋措施并不会长期施行,百姓身上的负担依旧很重。

所谓田赋,有“田”才有“赋”,也就是说田赋是拥有土地的人缴纳的税种,没有土地的人就不用缴纳田赋。没有耕地的人虽然不用缴纳田赋,但是人头税却是他们逃不掉的。

在汉朝,从出生到退休,只要名字出现在政府的户口册子上,所有人都要交人头税。虽然田赋税率很低,但对于一家人来说人头税还是要交不少。

3、私人奴隶的优越待遇

随着汉代土地兼并现象的愈演愈烈,大量百姓都丧失了自己养家糊口的土地,自己的生存都成了问题,但却仍要承担政府分摊下来的各种兵役、劳役和人口税。

没钱交税,欠税的农民会被充作官奴,被迫在各级官府衙门中充当苦力做事。不仅待遇十分差劲,而且当了奴隶也要交人口税,还要加倍上缴。

于是相比于官奴,许多人宁愿出卖自己去私人家做奴隶。这是因为卖给私人当奴隶不但不用自己出人口税,而且私人奴隶的生活在相当程度上还要远远优越于当时的普通民户。

虽然养着大批奴隶要出双倍的人口税,但是那些有着大批奴隶的地主却省下了大量雇佣劳动力的钱。他们不但用自己手中的奴隶去种田劳作、开垦荒地,个别有权有势者甚至还用这些奴隶去进行入山烧炭、砍伐开矿之类的活动。这些经济活动带给地主的利益要远远大于他们所出的人口税,多余的钱还可以拿来一部分改善奴隶生活,吸引更多的人来为自己服务。

在那个脆弱的小农经济时代,虽然国家田赋征税很低,但是农业产量也很低。遇到丰收年景,除去各种税役花费之外,百姓勉强还可丰衣足食,一旦遇到天灾人祸,蝗水旱灾,无数百姓便会立即破产。

在男耕女织的社会中,男性就相当于家中所有的劳动力。这唯一的劳动力除了每年要负担全家人的人头税外,一年之中还要花费至少两个月的时间为国家无偿服务。这样而来的后果就是不但自己田地来不及照顾,而且服役期间的花费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在服役期间不仅赚不到钱,相反还会自己搭上不少钱,对于本不富裕的农民来说繁重的兵役和力役制度无疑是雪上加霜的事情。

政治清明、天下太平的前期汉朝百姓尚可苟活,但是随着后期土地兼并现象的愈演愈烈,百姓身上的税赋也越来越重。在那些走投无路的百姓看来,相比于做奴隶,如何活下去才是他们需要考虑的切身问题。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苏武儿子命运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苏武牧羊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略知一二,他出使匈奴却被以外扣留,此后居住在匈奴长达十九年,才将他释放。汉宣帝把苏武列入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以赞扬他忠贞爱国的品格。那这次我们主要想给大家讲讲苏武儿子的故事,据记载苏武共有两个儿子,苏元和苏通国,他们最后的命运又是如何的呢?实际上这两兄弟的结局大相径庭,要是各

  • 刘恒登基之后杀光刘盈的儿子,为何留下刘盈皇后张嫣?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虽然说在刘盈死后登基的皇帝并不是刘恒,但是他们中间还有两个皇帝,分别是刘恭和刘弘,但是很显然,他们不仅在历史上知名度很低,而且真实情况下的他们,也只不过是一个过渡阶段的皇帝而已,没有太大的实权,也没有什么作为,仅仅是傀儡而已。而在这之后就是汉文帝刘恒了。而刘恒登基之后,杀掉了刘盈所有的儿子,但是为什

  • 司马懿临死前为何把权力交给司马师,而不是交给司马昭?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华夏历史

    司马家族作为三国时代最后的赢家,而司马懿又是这个家族中最为出名的一个人物,千百年来关于他们的争论也是有非常多的。而司马懿最终没有称帝,在这之后就是司马昭,相对于司马师来说,司马昭的野心更加昭然若揭,甚至可以说是堂而皇之,更有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说法。不过,司马懿临死之前,却是将权力都交给了司马师而不

  • 辛弃疾为何从不提岳飞?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辛弃疾在历史上有两个身份最引人关注,一个是词人,他写下了很多词作,而且很大一部分都和军旅、战争有关,这就涉及到他的第二个身份,他是一位名将。很多人都以为辛弃疾只是一个词人,但其实,写作只是辛弃疾的业余爱好,打仗才是他的本职。而辛弃疾生活的时代,和岳飞基本上是同一时代,这样同一时期的两个人,为什么在辛

  • 关羽也立了军令状却放走了曹操,为什么诸葛亮没杀他?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马谡立下军令状,最终却导致蜀汉北伐失败,诸葛亮因此挥泪斩马谡,这段情节很多人也都是非常清楚的。很多人都看得出来,这个军令状不是随便救能立的,毕竟代价真的太大。然而,在赤壁之战之后,关羽去华容道拦截曹操,在此之前他也立下了军令状,但是最终结果也很明显,关羽还是放走了曹操,但为何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却没有

  • 明宪宗或是明朝运气最好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明宪宗朱见深是明朝第八位皇帝,在位一共23年。明宪宗时期,社会整体局势平稳,百姓生活稳定,放在整个明朝来看已经算是一段很好的时期了,但对于明宪宗却有人称他是昏君,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虽然明宪宗有替于谦等大臣平反,表现出了他宽仁的一面,不过明宪宗在位期间大部分时间里都是不亲自处理朝政的,他更多时间都是在

  • 明朝灭亡的时候,藩王们为什么不出来保护?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历史上的每一个朝代,最终还是都走向了灭亡,不过各个朝代最终灭亡时候的原因各不相同,情况也都不一样。而且很多人都觉得,即便是在灭亡的时候,仍然还是存在很多可能会挽救局势的人的存在,但是他们却出于种种原因并没能将这个朝代拯救回来。比如在明朝灭亡的时候,那些被皇帝分封的藩王们,他们为什么很多人都没有出来保

  • 宁献王朱权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朱权是朱元璋第十七子,号称涵虚子。朱权为人十分有才华,不仅是善勇善战,而且用兵以谋略著称。除此之外,朱权兴趣十分广泛,戏曲、经子、九流、医卜等学术,他都有所研究,并且还写有著作。靖难之役,朱权原本并没有急着插手此事,但朱棣却用计让朱权只能站在自己这一方。等朱棣登基称帝后,朱权虽改封南昌,但跟他当时和

  • 杨仪性格有哪些缺陷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诸葛亮死后,谁能成为他的接班人成了一大问题。其实诸葛亮早已留下密奏,他最心仪的人选是蒋琬。杨仪得知此事后,内心难免产生情绪,在此后的工作上也是时不时就流露出愤怒的样子,导致旁人都不敢与他交往。后来杨仪出言不逊,刘禅下令将其贬为庶民,杨仪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其实杨仪有才,但他的性格有着非常明显

  • 萨尔浒之战戚家军在哪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萨尔浒之战是发生在万历年间的一场战役,努尔哈赤率领后金军队在萨尔浒与明军展开交战。最后后金是连破明朝三路大军,以少胜多完成了逆袭,这场战事的结果则彻底改变了此后明清史的历程。不少朋友好奇,在这场关键战役中,有着战无不胜之称的戚家军去哪了。其实那时的戚家军,已经不胜当年,此后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萨尔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