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代首辅刘吉为什么被戏称刘棉花

明代首辅刘吉为什么被戏称刘棉花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923 更新时间:2024/1/16 9:46:04

刘吉曾在明朝担任内阁首辅一职,后人称其刘棉花。因为刘吉在职期间经常遭到弹劾,但每次都能不丢官位,也没有阻挡他的升迁之路,反倒是弹劾他的人频频遭殃,甚至被贬官,因为才会叫称他为“刘棉花”。如此看来似乎刘吉带有天运,不过事实却是刘吉深得权术,为人经常性的自我伪装,所以才能在官场如鱼得水。一次运气好有可能,但绝不可能次次都运气好,刘吉还是有他的过人之处。

1、攀附权贵

刘吉是根正苗红的“正统十三年进士”,因潜质突出,被选为庶吉士,入翰林院学习三年。他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后,被留在翰林院任编修并充任经筵官,专职为明英宗讲经读史。他参与编修明代官修地理总志《寰宇通志》,书成后晋升为掌修国史的从六品翰林院修撰,继而以博学多才“侍讲读于东宫”,为皇太子朱见深讲读经史。

朱见深变身明宪宗后,刘吉凭借真才实学,一步一个台阶稳定进步,在明宪宗时期,他最终官至少保兼太子太傅高位。

但是,官位与品德并非齐头并进。刘吉在步步高升过程中,最受人诟病的是一个“孝”字。

明宪宗即位时,适逢刘吉因母丧居家丁忧。明宪宗为尽快完成政绩工程《英宗实录》的纂修工作,决定对他采取“夺情(官员丧期未满,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措施,诏令刘吉参与此书编纂。刘吉上疏以丁忧守制为由恳请辞官。明宪宗“不允”,令他马上投入工作并官升一级。刘吉被迫应诏,从此步步登高。尝到尽孝不如尽忠的甜头后,刘吉开始拨弄起小算盘。

1482年,刘吉又因父亲辞世回家丁忧。数月后,又接到明宪宗“起复(守制期未满即应召任职)”诏令。刘吉内心欣喜若狂,表面却假模假式悲伤万分,再三上疏推辞,表示一定要将守孝进行到底。同时,他削尖脑袋与明宪宗的保姆兼嫔妃万贵妃的弟弟万喜搭上线,请他通过万贵妃帮他多在明宪宗耳畔吹枕边风。

明宪宗在万贵妃姐弟劝谏下,断然拒绝刘吉居家守丧的不顾大局的私人请求,令他即刻入朝为官。刘吉奸计得售,回朝参与纂修《文华大训》一书后,进入明廷中央最高行政中心——内阁。

2、纸糊阁老

明宪宗即位后期,日益“失德”,骄奢荒政。而以不学无术的万安为首辅的内阁成员中,刘吉阴险刻毒,刘珝夸夸其谈,个个明哲保身,对皇帝的种种失德行为熟视无睹,放任国库空虚、官爵滥赐。上行下效,六部尚书亦步亦趋,饱食终日,被时人讥讽为“纸糊三阁老(万安、刘珝、刘吉),泥塑六尚书(尹旻、殷谦、周洪谟、张鹏、张蓥、刘昭)。”

明宪宗难得召见朝臣,一日突然心血来潮,召来“纸糊三阁老”询问时政大计。三阁老毫无思想准备,“俱不能置对”,面面相觑后,扑通跪地一起“叩头呼万岁”。明宪宗苦笑一声,摆手让他们退下。消息传出后,三阁老又被时人戏称为“万岁相公”。

刘吉为巩固地位,与万安设计以卑劣手段陷害刘珝,逼其退出官场后,拉帮结派、结党营私,组成利益集团。

刘吉善于玩弄权术,擅长看风使舵,是“纸糊三阁老”中最善于伪装的老埂黄鳝。在长达十八年的内阁生涯期间,他使尽浑身解数,“百媚科道(明时的纪检监察部门由给事中与都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组成,总称科道)以免弹劾。”但是,只要干事,总会犯错。因此,他再小心谨慎,也难免遭遇各部门弹劾。奇怪的是,刘吉“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每次被弹劾的罪状,都莫名其妙变成他功劳簿上的功绩,成为他晋升和倍受帝王宠信的资本。有人因其越遭弹劾越高升,暗中赠他“刘棉花”的外号。

3、棉花耐弹

明孝宗即位,万安、尹直、刘吉这新三阁老被称为小人,遭到庶吉士邹智与御史姜洪的联名弹劾。万安和尹直被罢免,刘吉却因祸得福,不仅毫发未损,反而被任命为内阁首辅,成为明孝宗最宠信的重臣。

刘吉与徐溥和刘健组成新内阁后,因“见孝宗仁明”,是个有作为的好皇帝,且徐溥和刘健都是德才兼优的重臣,于是暂时藏起狐狸尾巴,一本正经处理政务。他老奸巨猾,唯恐遭责,从不直抒己见。每次会议,他都先请徐溥和刘健提出建议,待仔细掂量确定建议合理后,才签名上报。于是,新内阁勤政高效的美名传遍朝野,刘吉也俨然以一贯正确自居。

为避免科道官这些棉花匠反复来弹,刘吉有意拉拢示好纪监部门。他多次建议朝廷给予各级科道官超常待遇,尤其应该对有才干的各级科道官不拘等级授予重要职位。不料,科道官们是“老虎拉磨----不吃这一套”,该升迁升迁,该弹劾弹劾。左庶子张升弹劾刘吉纳贿、纵子等十大罪状,御史曹璘以“近日星陨地震,金木二星昼现,雷击禁门,皇陵雨雹,南京内园灾”为由,奏请“罢斥大学士刘吉等,以消天变。”御史欧阳旦、南京给事中方向、御史陈嵩等“相继劾吉。”

刘吉恼羞成怒,先指使心腹言官反诬张升诋毁大臣,将其外贬。继而新老旧账一起算,“数兴大狱”,将弹劾过他的邹智和方向抓捕囚禁,远贬外地。他把姜洪贬官后,又与宦官里应外合,将南御史姜绾等人逐出朝廷。这场大清洗使得台署空闲,弹劾者不寒而栗,朝廷内外官员见到他,唯有低眉顺目,没有人敢正视他。

刘吉对“刘棉花”这个外号恨之入骨,一直派人暗中追查始作俑者。一天,他的爪牙兴冲冲告诉他,目标已经锁定一批屡试不第的老举人范围内。刘吉暗忖,自己多次担任主考官,某个老举人多次名落孙山挟私泄愤也在情理之中。由于无法锁定具体目标,刘吉便公报私仇,向明孝宗建议:为节约国家财力物力,请朝廷昭示天下所有参加礼部会试的举人,“三试不中者不许会试!”诏令宣布时正值会试,全国举人云集京师,闻讯掀起轩然大波。礼部为平息事态,上疏恳求考生完成本次会试。明孝宗表示同意,宣布本次会试后再实施三次不中即取消资格的规定。这条规定直到刘吉被迫退休后,才被废除。

4、称职首辅

作为大明首辅,刘吉虽有各种不足,但基本能恪尽职守。

1489年2月,北方大旱,明孝宗令刘吉等领衔撰写祈雨祷文。刘吉毫不客气拒绝:“先帝时,妖人献淫邪方术而受重用。近来,某些奸邪小人模仿妖人做法,在预测久旱必雨时,奏请皇上祈雨以显示神灵应验,来博取陛下的宠幸!如果宠幸小人之门敞开,奸邪之辈必然争前恐后上书请求陛下祈雨以邀宠!这样祸国殃民的结果,可想而知!所以,臣等不敢受命撰写祈雨祷文!”明孝宗深感有理,停止祈雨行动。

同年5月,因天下频发灾祸与异象,刘吉上书恳请明孝宗勤修德政,防微杜渐,“慎终如始”,自始至终做一个励精图治的好皇帝;8月,刘吉又因灾异加剧,再次上书陈述七件利于国计民生的大事;听说代王向朝廷进献海青后,刘吉劝谏明孝宗:“陛下登基时已诏令不接受天下任何人进献的贡品,所以请陛下不要接受!以免进献者变本加厉!”

次年3月,刘吉率同僚进谏:“陛下虽英明神武,但龙体清瘦羸弱。所以,臣等请求陛下减省所有‘宴乐游观,一切嗜好之事’。祖宗传下的规矩是宴乐游玩有时间限制,陛下可参照祖法行事!如近臣撺掇陛下像先帝那样吃喝玩乐,请陛下以太祖和太宗为榜样训斥他们!”

吐鲁番使者千里迢迢向朝廷进贡狮子,明孝宗诏令内阁起草敕文,派亲信太监为他们送行。刘吉劝谏:“陛下,对这些外邦使者的礼节,不能过于优厚,以免被番邦轻视!”数日后,刘吉在调查基础上再次谏言:“番邦进献的狮子等野兽,每日吃两只羊。小帐不可细算,这一年就得喂七百二十只羊!而且每天还得派五十名士兵看守它们,吃喝拉撒都得花朝廷的钱。臣等建议停止喂食狮子,让它们自己饿死算了!”这回,明孝宗没有听取意见。

1490年12月,星象巨变。占卜者预言,灾星出现是突发战争、饥荒和水旱灾害的征兆。刘吉进言:“自年初始,京城和北方很多地区频发旱灾和蝗灾,四川和湖广收成也很差。灾害如果延续到明年,臣等担心盗贼四起以至引发战乱!所以,臣等恳请陛下‘节用度,罢宴游,屏谗言,斥异教,留怀经史,讲求治道。’臣等还建议立刻叫停沙河修桥、江西造瓷器、南海子修补垣墙等工程!”明孝宗认为有理,立即采纳。

此时的明孝宗已经偏离励精图治的正确轨道,开始被方术之士蛊惑得五迷三道,坚信诚心祈求便能无所不应。所以,他重用亲近术士,甚至令阁臣们撰文赞颂术士,并拟定授予术士的神将封号。刘吉极力劝说明孝宗,请求他排斥一切不切实际的歪理邪说。

刘吉“在内阁最久”,深受明孝宗信任,“权势烜赫。”他虽“性沉毅,喜怒不形于色,遇事能断”,但与他交情深厚者大多是谄媚阿谀的马屁精,把他吹得成天飘飘然,使他产生如果没有他朝廷所有机构都将停转的误判,老虎屁股摸不得,“不能自闻其过”。一旦听到有人唱反调,便指使御史将其弹劾驱逐,缺少宰相气量。明孝宗也因此由对他从言听计从到逐渐讨厌他搞一言堂,言语中常有暗示他退休让贤之意。刘吉却厚着脸皮“终无去志。”明孝宗忍无可忍,利用刘吉反对封张皇后的兄弟为伯机会,特派心腹太监登门暗示他马上递交退休报告。刘吉见木已成舟,只得遵办,乘坐驿站马车回家养老。

一年后,刘吉因家居被盗,受惊吓而薨,时年六十七岁。

刘吉能在内阁执政长达十八年,且在云诡波谲的政治舞台上岿然不动,越被弹劾越是升官,秘诀就是“厚黑”二字:脸皮要厚,心肠需黑。刘邦曹操刘备孙权司马懿等前辈,就是厚黑的典范。因此,民国李宗吾根据他们的事例,创作出《厚黑学》。他在书中说:“用厚黑以图谋一己之私利,是极卑劣之行为;用厚黑以图谋众人公利,是至高无上之道德。”刘吉属于前者还是后者,恐怕只能是见仁见智!

【作者简介】许云辉,男,1984年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云南省保山一中教育集团高级讲师。曾出版专著两部,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发表文章六十余万字。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第一件事为什么要杀了太子府的厨子?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华夏历史

    李世民作为玄武门之变最终的胜利者,不仅夺得了太子之位,也顺利成为了皇帝,更是成为后世人眼中的千古一帝,在历史上的名气也是非常大的。不过在玄武门之变当中,却还是存在着很多的疑点,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在玄武门之变结束之后,李世民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杀掉了太子府的一个厨子。这里所说的太子府,自然还是李建成

  • 秦始皇给赵佗的密令是真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很多这个人都在说这个秦始皇对赵佗的一些话还是挺有意思的,可以看出秦始皇的胸怀非常的广阔,秦始皇想的不仅仅秦帝国,更多的想的是华夏名族,所以才对赵佗说了,中原有难,不要勤王的话,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个秦始皇给赵佗的这个密令到底是不是真的呢?秦始皇真的对赵佗说过这句话吗?下面就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分析看

  • 《宋史》里的宋仁宗真实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历史上,庙号凡是叫“仁宗”的,一般都是评价很高的皇帝,其中宋仁宗最为出名。宋仁宗开创了“仁宗盛治”,使得北宋各方面都有了显著提升,百姓安居乐业,一片繁荣昌盛。《宋史》里的宋仁宗的确担当的起“仁”这个字,因为古代皇帝拥有着至高无上

  • 唐朝节度使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官职?为何说它导致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华夏历史

    “节度使”这个官职,很多人应该并不陌生吧,这是唐朝初期设立的一个官职,设立的本意自然是好的,但是却给唐朝带来了很大的灾祸,比如安史之乱中,安禄山就是一名节度使。而安禄山也正是在自己成为节度使之后,逐步拥有了自己的军队和军权,才有了后面的动乱。而纵观整个唐朝的历史,有人认为,唐

  • 张飞有哪些精彩谋略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华夏历史

    演义中是这样描述张飞的外貌,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影视剧中,张飞一直都是硬汉风格,让敌人不寒而栗。不过张飞可不是什么头脑简单之人,他是真正的智勇双全,我们可以数数张飞用过的精彩谋略,大部分都卓有成效。所以不要把张飞想的太简单,他能被称为“万人敌”可不是光有强大的武力就

  • 北宋状元胡旦是一个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胡旦是北宋戊寅科状元,他也被称为是科举史上最自信的状元。胡旦从小就非常喜欢读书,年少有才,并且善于文辞。不过虽说胡旦是状元,但他的仕途之路却没那么顺利,期间因为忤怒太宗,被贬为殿中丞。胡旦为官清廉,死后连安葬钱都没有。不得不说胡旦虽然读书厉害,但他的为官之道明显没办法为他带来更多在朝堂上的机会。这次

  • 单雄信为什么不投唐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单雄信勇武过人,是当时反隋义军中的重要力量。单雄信和徐世勣是好友,两人都立有不少功劳,不过最后他们却分道扬镳。单雄信归降王世充,徐世勣则是投靠李渊。他们既然是好友,为什么单雄信不和徐世勣一起投唐呢?其实单雄信和李渊有非常严重的过节,所以单雄信不可能去帮李渊做事。单雄信作为一代猛将,最后结局还是挺可惜

  • 柏夫人历史上怎么死的,最后为了司马懿被活活烧死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柏夫人是司马懿的宠姬,很多朋友在看了《军师联盟》后,好奇柏夫人在历史上是怎么死的。其实柏夫人的真正死因在《晋书》上并没有记载,但她在剧中是被设定为因司马懿而死。柏夫人对司马懿来说是很重要的贤内助,他们的儿子司马伦虽然是司马懿最小的儿子,但只有他当过皇帝,这点就连司马师和司马昭也没做到,司马伦多多少少

  • 李泌是如何遏制吐蕃攻唐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李泌是唐朝中期谋臣,他被认为是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三朝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李泌一生成就颇多,那今天是主要讲讲李泌计困吐蕃的故事。其实唐朝和吐蕃之间的战事持续了有近300年,安史之乱后,大唐国力逐渐走衰,吐蕃崛起趁势对唐发动进攻,占领了唐朝大部分的领土。后来李泌献上平蕃策,联合周边等国共同遏制吐蕃,形

  • 刘盈死后吕雉不流一滴眼泪,为何张良的儿子说要大难临头了?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认为,对于吕雉来说,刘盈应该是相当重要的,因为这是吕雉唯一的一个儿子,也只有刘盈继承了皇位,吕雉的地位才能够保得住,因此当初刘邦想要废太子的时候,吕雉也是想尽了办法。然而刘盈最终还是因为受不了吕雉的残忍郁郁而终,而此时的吕雉似乎并不觉得悲伤,哪怕是自己唯一的儿子死了也不伤感,史书记载,吕雉在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