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白起为什么不在武庙?

白起为什么不在武庙?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817 更新时间:2024/2/5 7:58:10

白起作为战国时期四大名将之首,在历史上也是被称为战神级别的人物,白起的一生征战无数,杀敌无数,更是有长平之战,让白起的形象更令人印象深刻。而在宋朝之前,白起也是位列武庙当中的,但是到了宋朝,赵匡胤却将白起从武庙里面移出去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赵匡胤将白起移出武庙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他认为白起不配在武庙之中?但为何后来白起还是回到了武庙呢?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赵匡胤为何将白起移出武庙

宋朝建立后,宋太祖为了结束五代以来“武人干政”的混乱局面,实行了许多实质有效的措施。其中最为著名的一条就是“杯酒释兵权”。宋太祖在未定天下之前,就已经解除了几位禁军大将的兵权。

在此基础上,他还实施了军权上的权力分离。他让枢密使掌控调兵权,但却不给他们领兵权;他建立了庞大的中央禁军体系,剥离削弱地方军事力量,使他们无法再兴风作浪;他实施了更戍法,让将领们和各地军队轮岗驻防,以至于“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以免武将们结党营私、培植势力。

在对待武将的选拔任用上,宋太祖从“人性本恶”的角度出发,设置了严密的制度,来防止五代期间王朝更迭频繁的现象再次重演。“有能无德”就是危险品,所以,对待那些在德行方面曾有污点的将领,宋太祖宁肯不用,也不愿承担因此而带来的风险。

尽管以今天“马后炮”的观点来看,这种做法有点矫枉过正,但如果站在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下,这才是结束五代乱世最快捷的方法。

所谓“乱世用重典,沉疴下猛药”,皇帝必须保证军权掌握在自己人的手中。哪怕下面的将领军事能力差一点,只要是忠心耿耿,那也是可以接受的。所以,宋太祖将白起赶出了武成王庙,实际上是以一儆百。

2、白起为何回到武庙

不过有趣的是,在此事过去100多年后,北宋宣和五年,即公元1123年,宋徽宗又把白起给请了回来,列为“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宋太祖和宋徽宗对待白起的态度,为何截然不同:一个赶出去,一个请进来?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因为当时宋朝面临的内部矛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彼时的北宋,正处在严重的内忧外患之中。

对内,北宋朝廷刚刚扑灭了南方声势浩大的方腊起义;对外,北宋联合金国,主动进攻辽国,但是却遭遇了惨败。此时的北宋,与安史之乱中的唐朝一样,急需像“战神”白起这般能够站出来解决问题的良将。

这个时候的宋徽宗,就不会像宋太祖那样,再去考虑什么武将的“私德”因素了。战斗力标准,也成为了他选人用将的唯一标准。

唐朝开元十九年(731年),唐玄宗为表彰并祭祀历代名将所设置武庙,它以周朝开国丞相、军师吕尚(即姜子牙)为主祭,以汉朝留侯张良为配享,并以历代名将十人从之。

上元元年(760年),唐肃宗将白起等历史上十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庙十哲,“秦武安君白起”便是其中之一,同时代被列入“十哲”的只有吴起乐毅

宋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白起。在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白起亦位列其中。

3、白起杀降,到底冤不冤呢?

最后,我们再来讨论一个根本问题:宋太祖以“私德”不佳而把白起赶出武庙,白起到底冤不冤呢?这就涉及到白起当初杀降的初衷问题了,他到底是为了什么而这样处置40余万赵国降卒。

当年的长平之战中,秦军围困赵军长达40余天,赵军粮草已尽,只能轮番发动突围。最后,赵军主帅赵括在突围战中阵亡,赵国士兵因此放下武器投降。

摆在白起面前的是一个两难选择:如果放这些降卒回去,那么他们有可能重整旗鼓,长平之战等于白打;而如果收留数量如此庞大的降卒,一是粮草根本不够吃,二是担心这些人无法控制、降而复叛。

因此,白起最后之所以这样选择,是出于40余万降卒实在难以处置,而非他真的生性残暴。

《史记》记载,白起在临死前,曾经说过:“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这也足以说明,一代名将白起,当年做出杀降40万这种令人触目惊心之事,实在是有违他的良心,他也为此进行了深刻的忏悔。

如此看来,宋太祖以“私德”不佳而把白起赶出武庙,白起实在是有点冤。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鲁迅是周瑜后人吗,周瑜后人现状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华夏历史

    周瑜英年早逝,实属可惜。据记载,周瑜生有三个孩子,长子周循娶了孙鲁班,但不幸早卒;次子周胤娶了孙家宗室之女,最终病死;女儿周妃嫁给了孙登,不过对她此后事迹记载的并不多,所以很多信息都尚不可知。据说鲁迅是周瑜后人,那周瑜血脉真的能流传千年不断吗,现在周瑜后人现状又如何呢?其实这种问题想要追根溯源是有一

  • 孝庄死后为何没有与皇太极合葬?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孝庄皇太后在历史上也是非常有名的一位女政治家了,有不少影视剧中都有孝庄太后的角色,剧里的孝庄也是非常厉害的。不过关于孝庄也是有很多疑问的,除了民间传说中,孝庄与多尔衮之间的关系,还有就是孝庄太后死后,身为皇太极的妃子,却并不愿意与皇太极合葬,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孝庄和皇太极之间的关系如何,为什么她不愿

  • 糜芳是一个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华夏历史

    看《三国演义》,糜芳的行为能气死人。糜芳原本是陶谦部下,后来转投刘备,还被封为南群太守。但糜芳和关羽不合,因为未能按时给前方部队提供军资,因此遭到关羽责备,后来他背叛刘备投降孙权,其行为令人愤慨。演义中,糜芳和傅士仁在刘备伐吴之战时,决定再次投蜀,不过这次刘备没给他们机会,下令将二人以刀剐杀,祭奠关

  • 隆中对致命的错误是什么?为何蜀国最终灭亡了?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隆中对作为诸葛亮给刘备规划的未来的发展方向,可以说他们也是在逐步的实现,一切都按照隆中对的计划方案在行动,但是即便如此,很显然最终他们还是失败了,蜀国最终走向了灭亡,这一点是他们计划之外的,诸葛亮自然是想要重新统一,然而却走上了这样的一条路,那么究竟是不是隆中对本身出了问题呢?隆中对是否有一个足以致

  •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目的是什么,背后究竟有何阴谋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是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行为。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此后下令火烧圆明园,这场大火整整烧了三天三夜,有近300太监、宫女死于这场火灾,还有无数文物被掠夺或是烧毁。如果英国人和法国人只是为财,他们干嘛要放火烧掉这个地方呢?其实背后的原因没那么简单。而且他们的暴行不止是毁了圆明园,真

  • 李牧为何被称为军阵之神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战国四大名将,秦国、赵国各有两位,那今天是准备跟大家讲讲有关李牧的故事。从史籍中的记载来看,李牧主要事迹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早期他负责在赵国北部对抗匈奴,二是后来对抗秦国。李牧曾在宜安之战中,重创秦军,但赵国此前损伤太大,所以此战只是击溃秦军,并没能将秦军全歼。但李牧能在这种情况下,战胜强大的秦国已

  • 白登之围时刘邦为什么不用韩信?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华夏历史

    汉朝时期的白登之围,可以说差点就要了刘邦的命,刘邦亲征匈奴,不料却被围困,幸好有陈平买通了冒顿单于的阏氏,才终于挽救刘邦于危难之中。不过,白登之围发生的时候,韩信也还活着,还没有被杀掉,为什么刘邦一定要自己亲自出马,却不肯将事情交给韩信呢?韩姓带兵打仗的能力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如果韩信出马未必会是这

  • 崇祯自杀之前,为什么要秘密收葬魏忠贤的遗骸?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夏历史

    魏忠贤在明朝,可是一个极其重要又争议很大的人物了,有人认为他残害东林党,将朝堂搅乱,独揽大权,最终也给自己招来的祸端,但也有人认为,魏忠贤虽然如此,但他活着的时候,明朝却是可以看到继续延续的希望的,他一死,明朝也就距离灭亡不远了。虽然争议很大,但历史却是已经发生过无法更改的事实。而据说在崇祯皇帝自杀

  • 赵匡胤曾想迁都洛阳长安,群臣为何反对埋下亡国祸患?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在古代,迁都一直都是一件非常耗费人力物力财力的事情,历史上也有不少朝代和国家进行过迁都,在周朝,很多国家都迁过都,周王朝也是因为迁都而划分为西周和东周,明朝朱棣也迁都,从应天府迁到了顺天府,也就是从南京迁到了北京。而宋朝刚刚建立的时候,赵匡胤也曾经想要迁都,他想要迁往洛阳长安,然而群臣却一直反对,赵

  • 隋炀帝次子杨暕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杨暕是隋炀帝杨广次子,据记载,杨暕相貌英俊,浓眉大眼,曾被杨坚所宠爱,后来还封他为豫章王。杨暕其实有他自己的野心,太子杨昭意外病逝后,他便有希望成为新任太子。按照顺利,这个太子位肯定是杨暕的,不过当时杨广迟迟不立太子,杨暕内心不安便擅自使用厌胜之术,结果事情暴露,杨广大怒。杨暕最后结局也是挺悲催,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