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杨嗣昌怎么死的

杨嗣昌怎么死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3846 更新时间:2023/12/21 15:38:21

杨嗣昌是明朝末期官员,曾深受崇祯皇帝的信任。当时明朝面临非常严重的内忧外患,国内忙着镇压农民起义,对外又要防止清军入关,场面十分被动。后来杨嗣昌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办法,主张对外议和,先解决内部矛盾,可惜最后是以失败告终。关于杨嗣昌的死因是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因恐惧而死;二是自杀身亡,具体原因没办法确定。那杨嗣昌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后人又是如评价他的呢?欢迎来看看下

文思泉涌,巧嘴重用

杨嗣昌出身官宦之家,是三代单传独子,家里的人甚是疼爱。但是他家里突遭横祸,最爱的父亲被诬陷,发配充军。父亲被发配充军之后,家中更加艰难,他立志好好读书,希望榜上有名,能够减轻家中负担,甚至让父亲重返官场。

万历三十八年,他考取了进士,虽然只是个小官,但他从此也就步入了官场。

这个人虽有一定才华,但他更大的特点是巧舌如簧。根据《杨嗣昌集》记载,公元1620年,他曾凭借一张巧嘴皇上讨要粮草:“抚臣袁可立受命方新,请发帑金二十万安兵散民,似非得已。惟在圣明裁定,赐予若干”,这些财务并不是赐予我们自己,而是安定民心,希望皇上能好好裁定一番领会其中的苦心。

在巧舌如簧的讨要之间,皇族已经对他有了印象,这也为他之后受到重用埋下了铺垫。不过那个时候魏忠贤等宦官专权,和朝廷之中的东林党人矛盾愈发尖锐,在官场上混,处境十分艰难,很容易便得罪其中一方。杨嗣昌作为一个机智圆滑的人,为了躲避政治斗争直接和自己的父亲一起回乡隐居,并且和好友一起将曾经在户部参与的一些财政管理的经历编撰成《地宫集》。

那年崇祯皇帝还没有成为明朝的主人,他便已经看过《地宫集》这一本书,且心里十分欣赏杨嗣昌的才能。他继位之后,火速处理掉了宦官用了杨嗣昌。

从此,杨嗣昌便正式进入了朝堂。凭借着好口才,劝说别人满分技巧,编得栩栩如生的自身经历,加上懂得在险境蛰伏,他不受到重用,谁又会被重用呢?

一张巧嘴,毁掉一个江山

新官上任的崇祯皇帝十分宠爱杨嗣昌,至于宠爱到什么地步呢?杨嗣昌的父亲杨鹤在官场时犯了错误,本应直接被处死。杨嗣昌上书写到:“比出居庸臣念古人九折驱车,或为忠臣或为孝子,臣今狗马驽钝,愿为忠而不能;臣父憔悴荷戈,顾念“孝”一字,臣为名教罪人、纲常贼子久矣。”请求辞职代父受罪。

崇祯皇帝可能被这种父子之情感动,也可能是十分欣赏他的才能,就直接免去了他父亲的死罪,还十分温柔地鼓励他,让他好好做事。

过了几年,明朝的内忧外患日益凸显,关卡没有被守住,清军入关让明朝开始摇摇欲坠,以前的兵部尚书张凤翼畏罪自杀,崇祯皇帝便派杨嗣昌担任兵部尚书。也正是因为兵部尚书这一职责,杨嗣昌用一张嘴让大家记住了他。

前任兵部尚书是一个木纳的人,用俗话说就是“三棍子打不出一个屁”。可杨嗣昌不同,这人在复杂的局势中摸爬滚打这么多年,又是科举出身,每次皇帝召见他,他都能对答如流,引经据典颇具趣味,也就是因此崇祯皇帝常常感叹与他相见恨晚。

杨嗣昌结合当时的局势,规划了三点大致内容,第一是“攘外必先安内”,第二是“足食然后足兵”,第三是“保民方能荡寇”。为了这三条建议,他提出了修城,募兵,练兵等措施,而这些措施本质上没什么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开销太大,风雨飘摇之中的明朝根本负担不起。

由于这些开支,明朝末期又加重了赋税,民生更加艰苦,也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顺天府大城刘宗周曾经用“一时所讲求者皆掊克聚敛之政”以抱怨官员一句话导致民生艰苦,同时也有人说:“今民最苦,无若催科,顾亦未敢容易兴言。”

数据显示,到崇祯四年的时候,军队所用花费达到一千多万两,再到崇祯十二年,加派的财务已高达两千万,这个数字已经远远超过了明朝政府在风调雨顺的年代的全部赋税收入。因为杨嗣昌的一句话,明朝的赋税愈发严重,百姓生活也难以维持。

钱都花出去了,想必士兵们的生活也能得到保障吧,其实并不是这样。因为官员的贪赃枉法层层苛扣,前线士兵们的日子也并不好过。而杨嗣昌并没有料到这种情况,他的几条政策也只是天真的想法,不仅仅没有处理好内忧和外患,还加剧了官员的贪污和百姓的负担,致使社会矛盾日益严重,政府财政也更加亏空。

杨嗣昌是个怎样的人

杨嗣昌是个忠君爱国的好人,这点我想大家无法否认,毕竟他也曾为了江山呕心沥血,苦苦思虑各项能让江山好转起来的政策。

杨嗣昌是个好人,他一生清廉,从未贪污,在宦官和东陵党的争斗中,他也不拉帮结派,只是做个纯臣,也因为这个原因,他得到崇祯皇帝的喜爱。同时,他也凭借一副好口才得到皇帝的重用。

他唯一的错误也是最重大的错误就是过于天真,和崇祯皇帝一样好像完全看不到百姓的疾苦,明明怀着一副赤诚之心,为国家为人民,最后却得到骂名。

如果他能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务实一点点,看到这背后更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线索,我想明朝灭亡的进程也许会变得缓慢一点。

所以为人臣子乃至在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其实不是一副夺得人心的好口才,而是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做人。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张飞早期是干什么的,竟有钱招募三百勇士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时,三人将自己早期的经历都全盘托出,其中张飞提到自己之前是做卖酒屠猪工作,平时喜欢结交天下豪杰,手上有一笔不小的钱财。张飞甚至愿意自己掏钱帮刘备招募士兵,刘备早期能聚集300勇士,张飞可以说是最大功臣。由此可见,张飞家底还是不错的,难道当时卖酒、卖猪肉这么赚钱的吗?张飞早期

  • 马大脚马皇后是一个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夏历史

    明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有一个外号叫“马大脚”,马皇后是朱元璋的结发夫妻,两人感情十分要好。可以说在朱元璋最难熬的那段日子里,一直是马皇后陪在他身边共患难,所以等朱元璋登基称帝后,马氏自然被封为皇后,而且朱元璋一生只有这么一位皇后。很多网友好奇他们之间的感情是好到什么程度,朱元璋

  • 明朝十六个皇帝,为什么有十九个皇陵?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一般来说,一个皇帝就有一座皇陵,那么一个朝代有多少个皇帝,就有多少个皇陵,但其实事实往往让人难以理解,比如在明朝,明朝的皇帝总共有十六个,但是明朝时期的皇陵却总共有十九个,除了明十三陵之外,还有六个,相比明朝皇帝,多出来的还有三个。这就真的是很奇怪了,为何明朝十九个皇陵,数量会比明朝皇帝的数量还要多

  • 战国七国服饰鞋特点以及颜色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这个战国时期的七个国家的服饰鞋子都分别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这个问题也还是非常趣的,值得探究,还有这个战国时期的七国服饰鞋都有什么样的颜色呢?这个问题也非常有意思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吧,感兴趣的别错过了!秦国是以玄黑色为主,全国上至秦王下至百姓全穿黑色,秦国的士兵或将军上战场时候大

  • 乌孙怎么灭亡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乌孙其实真的有太多的故事了,但是比较让人熟悉的就是和汉朝的几位公主和亲的故事,那段故事也算是比较悲伤的,如果自己有实力的话,怎么会让自己的公主去和亲呢?所以汉朝也非常无奈啊,最近有人也对乌孙这个国家非常的感兴趣了,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个乌孙到底是怎么灭亡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这个乌孙的兴与

  • 孙膑如何为自己报得大仇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孙膑和庞涓原本是同窗,按理来说两人应该关系不错。但庞涓却因嫉妒孙膑的才能,故意陷害他,还对孙膑展开酷刑,导致孙膑今后都不能站立行走。此后孙膑隐藏于世,无人问津,后来齐国觉得孙膑依然有潜力,于是将他接回齐国。孙膑虽然身体残疾,但他的意志并没有削弱,他时刻都在寻找复仇的机会,此后孙膑在两次对阵庞涓的关键

  • 董公为什么让刘邦大军着丧服出击,哀兵必胜有道理吗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项羽和刘邦的楚汉之争,一直被后人所津津乐道,最后各方面条件都更优的项羽是被刘邦逆袭,完成反杀。在双方最后一次大战时,刘邦还有反楚联盟共集结了56万大军,刘邦准备一举击败项羽,不过此时有位叫董公的长着出现,他让刘邦大军着丧服出击,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打仗前最重要的就是士气,如果士兵都穿丧服,那士气何来?

  • 宛城之战曹昂和典韦战死,为何曹丕却没事?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我们知道,宛城之战对于曹操来说是一次非常重大的损失,他最中意也是最好的继承人曹昂战死,也是因此他的夫人,也就是将曹昂抚养长大的丁夫人与曹操断绝关系,再也不愿回来,除了曹昂之外,还有典韦,为了保护曹操,最终,寡不敌众被杀,曹操一夜之间损失了继承人和一员大将,真的是损失巨大。但是在当时,还有一个经常被忽

  • 黄忠打得过许褚吗?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华夏历史

    黄忠作为三国时期蜀汉的一员名将,也是“五虎上将”之一,其能力自然是很强的了,曾斩杀曹操部将夏侯渊,尤其还是后世人心目当中最能体现老当益壮这个词的人物。不过在对于三国时期名将的排名的时候,黄忠还排在许褚的前面,很多人对此感到有些并不能理解或者说接受,因为在很多人眼中,黄忠或许根

  • 明长城军事防御单位有哪些?有哪些沿线军事重镇?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长城,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这是我国古代最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了。如今提到长城,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文化意义和旅行符号。而就长城本身来说,它不仅仅是一道万里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依托的规模巨大的军事工程体系。长城的存在,在古代所起到的是关乎国防民生的大计。我国最早的长城可追溯到西周时期的“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