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朝秦暮楚背景故事介绍

朝秦暮楚背景故事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2459 更新时间:2024/1/20 10:05:33

朝秦暮楚这个成语出自《鸡肋集·北渚亭赋》,在战国时期,因为秦国和楚国这两个大国时常交战,周边的小国为了自己的利益或者安全,只能时而靠秦国,时而靠向楚国。当然,哪边国力强大,小国自然会向哪边倾倒。朝秦暮楚的背景故事和一个叫鄀国的小国有关,鄀国身处位置比较特殊,所以这也是鄀国很尴尬的地方,他一时属秦,一时属楚,那下面就来讲讲这段历史,看看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

1、朝秦暮楚的典故

这里简单说下鄀国。周初,鄀国受到周室的册封,春秋时期到来以后,各个诸侯国间相互战争,相互吞并现象时有发生,在此期间鄀国此时已经沦为了依附于楚国的一个小国,但其国都商密(后来的商於地)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是秦、晋、楚三国交界的黄金地带。

由此秦楚鄀之战也就爆发了,鄀人为了两头讨好就诞生了一个成语:“朝秦暮楚”。

最后还是秦国靠谋略生出,秦人在鄀人面前伪装与楚将斗克、屈御寇会盟,让鄀人以为楚国已经将他们出卖给秦国了,被迫向秦人投降。等到斗克和屈御寇赶到的时候便糊里糊涂成了秦人的俘虏。

再待令尹子玉亲自率军追赶秦人时,秦人已经走远,秦、楚间的第一次交锋以楚国的失败而告终。但是从秦军撤走,楚军没追上来说,秦国在这地区肯定没实行有效统治,所以鄀国之后应该还存在了一段时间。

其实鄀国之地所在的商於在春秋中期只是个小地方,秦国也好,楚国也罢,在这样的时间段里根本不可能将其发开成方圆600里之地,而事实上,商於地仅是丹江流域的一部分,丹江流域包括了丹阳和商於等多个地界。

所以,商於600里地应该只是诸多史书里对整个丹江流域的总称。对其地开发也等要到成为商鞅封地以后,但是到底有没开发到600里之广,笔者不敢妄加断论。

而日后张仪欺楚之所以能成功,更多应该是因为楚人的出生地就在丹江流域,对楚始都丹阳整个地界有着不同于别国的向往。

到了公元前340年为商鞅封地,名商邑。前337年更商邑置商县(今古城村)。这个地方到今天都是个小村落,战国时期根本不可能有600里之广袤。

而在《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一《内乡县》中记载:“自内乡至商州凡六百里。皆古商於地矣。”另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注释武关时说:“武关在商州东一百十里。”

由此由此可见商於600里地实际上指的是秦楚交界的整个武关道区域,也就是从今陕西省蓝田县到河南省西峡县。

那么商於600里在战国以前到底怎么记载的呢?

《左传•哀公四年》记载:“晋、楚有盟,不然,将通于少习以听命。”这段话就是说晋国和楚国有过盟约,如果不是,楚军可以打到少习山。说明早在春秋时期,晋国西南边疆已经延伸至今陕西商洛一带,与楚国毗邻,所以设置了“少习关”。

此正是晋国设于其西南边陲之一处要塞,而此时正值秦晋之好时期,此举无疑就是要防楚国。而少习关一名,缘于它地处少习山下。后来的史书《括地志》记载:“武关在商州商洛县东九十里,春秋时少习也”。

由此可知,春秋时名“少习关”,战国时名“武关”。而此地在三家分晋以后成为韩地,战国中期被秦国夺取。

2、武关道地理特征

武关道不同于秦岭中连接汉中与关中的南北纵向通道,武关道是连接关中与荆楚的通道,大体上是属于横向的通道。

《读史方舆记要》卷五十四中记载了其东西连接点:“秦楚之交,据山川之险。道南阳而东方动,入蓝田而关右危。武关巨防,一举而轻重分焉”。《史记集解》中则记载:“武关在析西百七十里弘农界”。《辞海•地理分册》记载:“楚之析邑,后属于秦。”

也就是说战国时期的武关道西连秦蓝田关、东接楚析城。而除了《读史方舆记要》 、《史记正记》记载了其位置外《明一统志》与《大清一统志》及《关中胜迹图志》等地方志都和《史记正义》 、《读史方舆记要》所载武关位址一致,即今陕西商州市。也就是说,古今武关位置与武关道基本没发生变化。

古代的军事要塞,关卡大多依山傍河,比如黄河与秦岭之间的潼关,或者依山傍海,比如渤海与燕山之间山海关,古武关同样是在少习山与丹江之间,秦岭中有多条河流,其中丹水在流经商邑之后,就向南拐了个弯,在丹江的最窄处正好适合建关,所以武关的位置其实正好将武关道分割成了东南与西北两段。

西北段所在的商邑因为是商鞅的封地,所以得到了有效开发,秦国从而能控制住了西北段。而东南段的终点则是楚国的析城。析城同样也是在淅水、大别山之间的要塞,又靠近楚人的最早的国都丹阳,所以楚人在此地开发远早于秦人。由此可知武关道东南段的控制权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楚人的手上。

秦楚的国土接壤年代应该是在商鞅被封在丹凤县以后,因为从那时候开始,才会有人力来筑造关城。

从那以后商鞅便在封地筑造关城,关城的防御布局从遗址来看武关城城墙呈不规则方形,西侧和东侧为陡峭的悬崖,为了防御外敌并保障城内安全,城址三面环水,背靠少习山,依托地势修建了四面城墙。

城墙东西约1000米、南北约500米,曾有东、西、南3座城门,上有城楼,关城处于少习山与笔架山之间的河涧谷底之间,武关河自西向东蜿蜒流过,武关城遗址东去2.5公里处四道岭拦路截断,作为武关城的外部防线。山河险阻及外部防线的构成,使得武关城很大程度上得到了防守的地理优势。(武关河为汉江支流丹江上游较大的一条支流)

楚国对于武关道东南的丹阳地区开发远早于秦人对商邑,再加上春秋中期开始晋楚争霸,楚国很早就建造了北部防线,也就是楚长城,而对于武关道东南段的析城,楚人也很早就开始了布防。

比如说《括地志·内乡县》记载:“故长城在邓州内乡县东七十五里,南入攘县,北连翼望山,无土之处,累石为固。”攘县即今河南邓州。翼望山在今河南栗川县南。这道长城应是北依伏牛山,南衔邓州镜的湍河建筑的。虽然这段楚长城是时建造,现在不得而知,但肯定的是楚人在武关道上也建造了防御设施。

3、秦楚之间的主要道路

其实在秦楚的国界上的交通线主要有三条:

第一条是沿渭水、黄河南岸东行。经韩、周、魏之地转而南行,过楚国的上蔡以东,到达楚国的不被陈城。

第二条是由关中越秦岭,经褒谷至南郑,然后沿汉水谷地东行,出汉中盆地,到达楚国西部的平靖关。

以上两条道路前者需要经过周、韩、魏之地,后者则途远难行故而实际利用的并不多。所以武关道这条西连秦蓝田关、东接楚析城的道路的控制权对于秦楚而言都势在必得,而想要得到这条路的控制权最直接的方法无疑就是战争。

热播剧《大秦赋》好看,但一定要了解这个背景:朝秦暮楚,顺便也学学这个成语。

【作者简介】吹雪,上海男,自幼喜欢动画、武侠、历史。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吕不韦和李斯谁是忠臣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这个吕不韦和李斯,还挺有意思的两个人了,那么有人要问了,他们2个如果要分个忠奸的话,到底谁才是这个忠臣,谁才是这个奸臣呢?这个问题也比较有意思了,下面我们可以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感兴趣的你一定别错过了,速度来揭秘试试看啦!一、吕不韦和李斯谁是忠臣吕不韦和李斯相对于当时的秦始皇统一六国

  • 李斯背叛秦始皇的核心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这个李斯为什么会背叛这个秦始皇了,其实这个问题也还是非常值得讨论讨论的,如果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网友可以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了,看看这个李斯为什么会背叛这个秦始皇,期待大家一起来分析了!其实李斯背叛秦始皇的核心原因就是:李斯从头到尾只忠于自己,这样的人最容易见利忘义了。1、李斯是一位能人

  • 秦始皇为什么没看出赵高的坏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有人问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那就是这个赵高有多坏大家是知道的吧,很多人看一眼就知道了,但是这么高明的秦始皇为什么看不出赵高的坏呢?这个问题也比较有意思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感兴趣的网友不要错过一起来分析揭秘揭秘吧!千古一帝也难管身后事,而且赵高这人智商贼高,秦始皇有的时候也管不过来了

  • 扶苏和蒙恬为什么不反抗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这个扶苏和这个蒙恬为什么不反抗这个问题其实也还是比较有意思了,其实大家也知道如果当时他们两位反抗的话会有什么结果呢?这个更加不好说了,所以这个也是很有意思的,更多的我们不说了,下面我们来仔细的分析看看!扶苏和蒙恬为什么不反抗核心原因是:一是不会反抗;二是不敢反抗;三是忠贞。1、扶苏一生简介公子扶

  • 朱标镇得住朱棣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朱标如果晚死几年,那靖难之役大概率不会发生,明朝的历史也将就此改变。很多网友喜欢把朱标和朱棣放在一起比较,在朱棣眼中,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根本不是一回事,那朱标能否镇得住朱棣呢?就拿史籍中的记载来看,朱标身为朱元璋长子,他的威信最高,朱棣也难以挑战朱标。而且朱标手中的资源也和朱允炆不同,假如朱标不死,朱

  • 白起知道秦王为什么要赐死他吗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白起直到临终的那一刻,还是不懂秦王为何要赐死他,说来也是白起的悲哀。在《大秦帝国之崛起》中,白起其实是知道自己恐将命不久矣,长平之战秦王将赵国战俘的处置权交给白起,实际却是让白起将他们全部杀死。白起也因此事对秦王产生看法,加上他准备乘胜追击赵国被拒,此后也是不在打算为秦王出征。其实白起的死跟他性格有

  • 南宋名将吴璘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吴璘是南宋初年名将,如果你对吴璘这个名字感到有些陌生的话,那你应该听说过他的兄长吴玠。吴璘和吴玠两兄弟都是当时的抗金名将,吴璘的军事才能也不输自己的哥哥。和其他我们熟悉的南宋将领不同,吴璘最后结局还算不错,得以善终,并没有像岳飞那样惨遭冤杀。那下面就来跟大家讲讲吴璘这个人物,看看他的生平事迹是怎样的

  • 秦始皇统一后的文字叫什么,是什么样子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夏历史

    秦始皇统一了全国,而统一之后,原本各国各自实行的制度等就不能继续使用了,因为每个国家的标准不同,就会产生很大的矛盾,因此才有了“车同轨,书同文”等统一的规定,而书同文指的就是大家要使用同样的文字,这样才更有利于交流传播。很多人知道秦朝的统一文字是小篆,但其实在小篆之外还有隶书

  • 秦朝有几个丞相,除了李斯还有谁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李斯是秦朝时期的丞相,这一点很多人可以说都是非常了解的了,李斯帮助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也得到了丞相之位,说明李斯的确是一个非常有才的人物,但秦朝的丞相却并不是从头到尾都只有李斯一个人,那么除了李斯之外,还有哪些人也是秦朝的丞相呢?他们是如何成为秦朝的丞相的,他们又做过些什么呢?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

  • 战国七雄谁最先称王,各国第一个称王的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夏历史

    我们知道,战国七雄的原身是周王朝分封的诸侯国,因此在称呼上面必然是有着很严格的称谓的,“王”这个字不能随便用,否则就是有不臣之心,但各种规矩到了战国时期,可以说已经名存实亡了,尤其是到了后期,几乎各个国家的君主都称王了,而提到他们的时候也会说楚王、秦王、魏王等等,那战国历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