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禅真的那么无能吗

刘禅真的那么无能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4066 更新时间:2024/1/10 20:19:25

刘禅在历史上的存在感并不高,后人对于刘禅的评价基本也都是贬多于褒。喜欢看三国影视剧的朋友一定深有体会,刘禅在影视作品中的形象看上去就没有王者风范,也没有他父亲刘备匡扶汉室的决心。但刘禅也并非一无是处,如果他是一位无能皇帝也不可能在位那么长时间。或许是刘禅在诸葛亮时期压抑的太久,等诸葛亮死后他便想办法让自己的皇权不再受限,而蜀国灭亡也不是刘禅一人造成的。

1、二线皇帝

刘禅的心情容易理解:诸葛亮如同五行山压住孙悟空一般,把他死死摁在二线皇帝的宝座上虚度了无比憋屈的十年光阴。

刘备驾崩前,令丞相诸葛亮和尚书令李严为托孤大臣,“并受遗诏辅少主”,又令儿子鲁王刘永与“与丞相共事”。刘备相信:鲁王刘永负责监察、心腹诸葛亮主管政务、亲信李严总统军事,这样的黄金组合构建的三驾马车,足以承载刘禅完成未竟事业。

刘禅“袭位于成都”时,年仅17岁。三驾马车中,鲁王刘永因能力平平,注定只是个打酱油的主儿,负责监察纯属空话一句;李严虽是名誉上的三军总司令,但因远离京城“留镇永安”监视东吴,对朝廷政务无从置喙且鞭长莫及;唯有诸葛亮近水楼台先得月,趁刘氏“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他受封武乡侯后,连放大招:先“开府治事(开府,即建立相对独立于朝廷的丞相府,享有独立人事任免自主权)”,“顷之,又领益州牧(兼任益州军政一把手)。”最后,“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刘禅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二十岁。冠礼举行后,刘禅无时无刻不在盼望诸葛亮归政,让自己过一把皇帝瘾。但是,诸葛亮出于综合因素考虑,选择性忽略刘禅已经成人的事实,一再以“刘禅对处理政务很不熟悉”为由“总内外。”刘禅只得委曲求全,顺水推舟“以亮为丞相,委以诸事。”忍无可忍时,刘禅话藏机锋对诸葛亮自嘲道:“政由葛氏,祭则寡人(我国政务全由您处理,寡人的任务也就剩下主持祭祀了)!”明确宣泄作为二线皇帝的不满与愤懑。

诸葛亮岂能听不出刘禅的弦外之音!但是,他还不能交权。他必须以实际行动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他必须忍辱负重、置一切流言蜚语和恶毒猜忌于不顾、去完成先帝“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遗命,他必须让刘禅蜀汉认清“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蜀汉正处于“危急存亡之秋”的险恶环境和现实。因此,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披肝沥胆、竭尽忠诚地向刘禅表明心迹。

但是,年轻的刘禅难以理解诸葛亮的良苦苦心。他将《出师表》中的很多金玉良言视为诸葛亮对自己肆无忌惮的挑衅、难以容忍的指责、老气横秋的教训。“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被刘禅解读为诸葛亮公然要求相府与皇宫平起平坐、享受同等特权。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刘禅的理解是:宫中不论出现忠良还是奸臣,皇宫都没有权力奖惩,只能交付相府处理。在刘禅眼里,这分明是明目张胆蔑视皇权。

对诸葛亮举荐的“良实,志虑忠纯”的先帝老臣郭攸之、费祎、董允,寂寂无名的将军向宠、政治新星陈震、张裔、蒋琬,刘禅不敢拒绝,唯有照单全收;对诸葛亮“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和“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的劝谏,刘禅当成倚老卖老的斥责和老气横秋的老生常谈,内心极为抵触,根本不以为然。

诸葛亮病逝,给刘禅留下“重整山河待后生”的良机。刘禅苦尽甘来,开了后诸葛亮时代。

2、去孔明化

刘禅晋升一线皇帝后的第一件事,便是为了出口恶气,全面实行“去孔明化。”

首先,“亮卒于敌庭”后,刘禅诏令严禁百官参加诸葛亮葬礼。《三国志》载:谯周得知诸葛亮死讯后,即刻前去奔丧。不久,“有诏书禁断”,阻止百官吊唁。于是,谯周因为速度奇快而成为唯一参加诸葛亮葬礼的蜀汉大臣。

其次,取消丞相的职位。诸葛亮在病逝前,曾密奏刘禅让蒋琬继任丞相。刘禅以让诸葛亮终生享受蜀汉唯一丞相殊荣为由,堂而皇之取消丞相一职,先让蒋琬担任大将军辅助朝政,再任命他为大司马,赋予开府治事特权;之后,他任命费祎为尚书令、大将军,“琬卒,禅乃自摄国事。”

最后,刘禅又在为诸葛亮立庙一事上大做文章。蜀汉各地纷纷上书,请求朝廷为诸葛亮立庙祭祀。刘禅竟然搬出秦汉礼制“天子之外无敢营宗庙者”,一口回绝。无奈百姓不买账,索性自发“因时节私祭之于道陌上。”于是,蜀汉出现“百姓巷祭,戎夷野祀”的奇观。部分朝臣鼓足勇气,力谏刘禅顺从民意,为诸葛亮在成都立庙。刘禅咬紧牙关,“不从。”直到诸葛亮死后约三十年时,他才采取臣下的变通方法,在离诸葛亮墓地附近的沔阳(今湖北省仙桃市)为其立庙。

刘禅实行“去孔明化”,仅仅是为发泄被压制十年的报复性措施。作为君主,在治国理政方面,刘禅依然放手使用诸葛亮举荐的贤臣。蒋琬死后,费祎继任大将军辅政。费祎遇刺身亡后,董允以侍中兼尚书令身份主持朝政。诸葛亮与蒋琬、费祎、董允被蜀汉称为“四英”。他们前赴后继,为辅助刘禅呕心沥血,死而后已。

“四英”越是忠心耿耿无私付出,刘禅就越觉得犹如芒刺在背坐如针毡。对这些父辈忠臣,刘禅唯有尊敬有加唯唯诺诺,丝毫体会不到当皇帝那种唯吾独尊的幸福感。

刘禅贵为天子,后宫皇后和妃嫔总共才十二人,似乎有损皇家威仪。刘禅厚着脸皮向董允提出扩充后宫的想法,遭到董允黑着脸一口回绝。刘禅颜面受损,怏怏不乐,只得回后宫生闷气,找心腹宦官吐槽。

于是,“便辟佞慧(巧于奔走钻营,擅为谄媚狡猾)”的黄皓登上了历史舞台。黄皓善于察言观色,曲意逢迎,对刘禅的委屈愤懑了如指掌,简直就是刘禅肚子里的蛔虫。他为了在太监中出人头地,使出浑身解数,“耗子给猫当三陪----拼了命地巴结”,心甘情愿充当刘禅的拳击沙袋和诉苦水的下水道。

刘禅终于从黄皓身上体会到做皇帝的滋味,于是“爱宦人黄皓。”黄皓不甘心久居后宫,企图擅权专政。刘禅架不住他的请求,在朝堂上吞吞吐吐说出想让黄皓参政的想法。董允旗帜鲜明坚决反对,多次义正词严规谏刘禅,并毫不留情当面痛斥黄皓。黄皓被董允的凛然正气慑服,“畏允,不敢为非。”在董允这块镇妖石压制下,黄皓始终在黄门丞这个小官位上原地踏步,成为一条不死不活的咸鱼。

3、咸鱼翻身

董允病逝,陈祗继任侍中。这个官场老油条长袖善舞,善于调和各类矛盾,被刘禅视为心腹。陈祗趁机与黄皓眉来眼去,结成政治同盟“互相表里”。黄皓在陈祗力荐下,“始预政事。”陈祗病死后,“宦人黄皓始专政”,开始了一系列丑恶表演。

鲁王刘永被改封甘陵王后,听说哥哥重用宦官,疏远贤臣,于是“憎宦人黄皓”,提醒哥哥“亲贤臣,远小人。”黄皓对他恨之入骨,不停地在刘禅耳边挑拨离间。刘禅听信黄皓谗言,竟然与亲弟弟“至不得见者十余年。”

太子舍人罗宪“性方亮严整”,对黄皓干预朝政极为不满,更对趋炎附势明哲保身的依附黄皓的同僚们嗤之以鼻,立场鲜明表示绝不与黄皓同流合污。黄皓恨得咬牙切齿,将其赶出京城“左迁巴东太守。”

黄皓“窃弄机柄”期间,刘禅自己组建出辅政的三驾马车:尚书令樊建、辅国大将军董厥、诸葛亮之子兼驸马诸葛瞻。樊建不愿与黄皓同流合污,“特不与黄皓和好往来。”董厥与诸葛瞻却趋炎附势与黄皓沆瀣一气,还随时在刘禅驾前为黄皓说好话,对刘禅唯唯诺诺,不敢有半句讽谏。黄皓由此更加嚣张跋扈,将刘禅玩弄于股掌之中。

姜维的权位虽然远在黄皓之上,但因“常征伐在外”而使黄皓得以大权独揽。他得知黄皓的累累恶行后义愤填膺,借回京汇报工作的机会,当面请求刘禅:“皓奸巧专恣,将败国家,请杀之!”刘禅早被黄皓迷得五迷三道,反而替黄皓开脱:“黄皓无非是个小宦官罢了,以前董允就容不下他,见了他就吹鼻子瞪眼。怎么着,您也容不下他?”姜维见刘禅对黄皓如此信任,深恐打蛇不死反被蛇咬,急忙“逊词而出。”刘禅令黄皓去向姜维检讨道歉,姜维深知黄皓登门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请求他转奏刘禅,自己愿意率部前往“沓中(今甘肃省舟曲县内)种麦”,远离朝堂以避祸自保。连姜维都对黄皓避退三舍,黄皓在朝廷更是唯唯我独尊,权焰熏天,翻云覆雨,顺昌逆亡。

4、自取灭亡

公元263年,姜维探知曹魏大举征兵伐蜀的密报后表奏刘禅:“闻钟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诣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

刘禅如果依姜维计策防患于未然,蜀汉断不至于在其后一败涂地而亡国。可是,昏庸无能的刘禅病急乱投医,竟然不召集群臣商议对策,第一反应是向黄皓问计。黄皓情急之下找到巫师占卜询问凶吉,然后乐呵呵转奏刘禅:“陛下,大吉!曹魏兵马绝不会打进蜀汉!”刘禅早已被黄皓“隔绝内外”,对他言听计从。听说曹魏练兵与蜀汉无关,刘禅终于把心放回肚子里,继续吃喝玩乐去了。

如此事关蜀汉生死存亡的军国大事,竟然全凭巫师、黄皓、刘禅三人搞定,而蜀汉群臣竟然一无所知。蜀汉不亡,天理难容!

蜀汉亡国后,黄皓不知所终(一说为:黄皓被邓艾抓获,用重金贿赂邓艾部属得以活命。司马昭平定蜀汉后,抓获黄皓,将其凌迟处死)。

刘禅天资不高,只是个公认的“昏愚暗弱”的“庸主”,又因“任黄皓而丧国”,以至曹魏兵临成都时“面缚出降,坐丧蜀土”使后人扼腕长叹:“刘禅有如此江山而降于人,岂非庸才?”可见,刘禅亡国,源自重用黄皓。而重用黄皓,又是发泄对诸葛亮将其架空十年的报复性逆反。因此,刘禅在“去孔明化”同时重用黄皓,纯粹只为满足自己的一己之私。似刘禅这等“崽卖爷田不心疼”、将父辈打下的大好江山拱手送人的昏君,岂是昏庸二字就能概括!

【作者简介】许云辉,男,1984年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云南省保山一中教育集团高级讲师。曾出版专著两部,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发表文章六十余万字。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嘉靖有多变态,历史上首位差点死在宫女手上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有一种说法称明朝衰落的转折点是从嘉靖帝开始的。虽然嘉靖帝即位初期做了不少利国利民之事,开创“嘉靖新政”,但等他迷上道教后,一切就都变了。嘉靖帝对于道教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甚至妄想能够提炼出仙丹让自己长生,也正是因为有这样荒唐的想法才让嘉靖做出了一些令正常人难以接受之事,导致他

  • 黄歇出生时芈月多大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华夏历史

    在《芈月传》中,芈月和黄歇是青梅竹马,两人互相喜欢,只是最后被迫分离。不少网友好奇,历史上黄歇和芈月真有这段感情经历吗?实际上这是剧中杜撰出来的情节。黄歇和芈月也就是宣太后本无太多交集,两人年龄差距也很大,就更别说是青梅竹马了。虽然宣太后和黄歇都是楚国人,但宣太后的儿子秦昭襄王要比黄歇大11岁,黄歇

  • 北洋军阀混战时期,为何日本不趁乱发动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20世纪30年代,在918事变之后日本开始全面侵略当时的东北和华北地区。在七七事变后又进行全面侵华战争,而此时他们的对手是已经几乎统一全国的国民政府。将时间调回10年前,也就是20世纪20年代的时候日本刚取得一战的胜利兵锋正盛,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当时的国民政府并未完全统一,甚至于正统的国民政府还仅仅占

  • 燕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最后结局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了解战国时期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在战国末年,秦国的实力是最强大的,已经有着吞并其他6国的实力,而燕国太子丹就出生在这么一个时代。战国七雄中的每一个国家都是经理了几百年历史的,人们对于故国有着无以伦比的情感,更何况燕丹还是燕国的太子,这就注定了他的悲剧。质子太子丹燕丹一生非常坎坷,年少时曾经在赵国邯郸

  • 杜月笙为何杀张啸林?杀了后为何还要痛苦?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杜月笙,相信大家不会陌生了,可以说是杀人如麻,曾经还把上海工会头目王寿华直接给活埋了,从此以后青帮的地位就跃居第一了。汪寿华他都敢杀,下面这个人他竟然需要忍两次才决定杀,而且这个人死了之后还嚎啕大哭,这个能让杜月笙都哭起来的人会是谁呢?杜月笙早年加入青帮只是个黄金荣手下的马仔,因为帮黄金荣找到偷

  • 李斯被腰斩写了七个惨,为何无人求情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李斯恐怕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最后竟然会被腰斩。李斯在秦国的奋斗史颇为励志,而他的最终下场也是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所以李斯一生所为无论好坏都值得我们了解。李斯为嬴政拿回大权立有功劳,同时他也是秦朝很多政策的制定者,这些制度影响了后续千年。但李斯却在关键的选择题上站错了边,导致他名誉扫地,最后还落得一个夷

  • 陈胜吴广起义的真实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一般都被看作是秦朝灭亡的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而这件事情的背后所反映出来的,就是秦法的严苛,正是因为秦朝延续了战国时期所使用的那些规章制度,但战时的制度明显已经不适用于统一之后的时代,因此导致了人们对此的反抗,从而导致了秦朝的灭亡。但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究竟陈胜吴广起义的真实原因到

  • 秦晋之好真的有那么好吗,之间关系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华夏历史

    我们都知道有“秦晋之好”这个成语,就是从秦国和晋国两国之间通婚这件事情上来的,而现如今也用秦晋之好来祝贺结婚的新人,希望他们婚姻美满。但秦晋之好虽然包含着很好的寓意,但历史上的两国之间,从来都不可能存在永恒的友谊,那即便是世代通婚,秦国和晋国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他们之间真的很

  • 秦国统一后,为什么不改战时律法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作为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嬴政完成了秦国统一的大业,建立起了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但秦朝却短命而亡,仅仅存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被推翻,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秦朝的统治制度,延续了秦国时期战时的律法,但秦始皇作为一个能够完成统一大业的皇帝,难道真的不明白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制度的道理吗?为何秦朝没有

  • 海鲜在清朝为何不受待见?有什么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华夏历史

    中国有句老话:“民以食为天”,这句话即是饮食文化,也是华夏文明的符号。古代将山野珍馐与海洋美味合称“山珍海味”,但漫长历史进程中“海鲜”只是“山珍”陪衬,至清朝中期仍是底层民众果腹之物,为何现代餐桌高档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