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末年百姓在做什么?为何百姓并不维护清朝统治?

清朝末年百姓在做什么?为何百姓并不维护清朝统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4776 更新时间:2024/1/20 22:22:58

在很多人看来,清朝末期受到了来自列强的侵略,那么身为被侵略的一方,自然应该起来反抗才对,但是从历史书中看到的反抗的人,最开始的时候基本上都是清政府本身,换句话说百姓对此的反应似乎并不强烈,而真实的情况是,百姓不仅不反对,反而还很希望看到列强的入侵,这听起来似乎很不可思议,那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清朝末期百姓们又在做什么,他们做了些什么事情?为何他们都并不维护清朝的统治呢?下面就让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1、百姓为何欢迎侵略者

1841年1月,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半年之后,英军开始大举进攻林则徐销烟之地——珠江咽喉,虎门。尽管清军严密布防,依然一败涂地。

前后4次战斗,英军仅以伤亡数十人人的代价,击毙清军1300余人,俘虏1200人,清军主将关天培阵亡,另一名将领祥福被逃跑的自己人踩踏致死……这场在我们教科书中极为悲壮的战斗在洋人的记载中充满了搞笑的段子。

“……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涌炮台时,珠江两岸数以万计的当地民众,平静地观看自己朝廷军队与英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

“当挂青龙黄旗的官船被击沉,清军纷纷跳水时,两岸居民竟然发出象看马戏看到精彩处的嘘嘘声。”

当时《泰晤士报》的特派记者库克(GeorgeWingroveCooke)在英军军舰“费勒吉敦号”上观战,他写道:“……百姓到岸边,注视飞过他们头顶的炮弹……向正在炮击省城的水手售卖水果蔬菜,谁能明白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

这种搞笑的场景并不是偶然发生,而是多次。比如在1842年7月同样惨烈的“镇江之战”中,清军水师和英军在长江激战时,岸边大批百姓冒着枪林弹雨聚集围观。当清军舰船被击沉时,岸上百姓并不悲伤反到不时爆发出阵阵喝彩声、鼓掌声、尖利的长啸声。

当英军登陆后,正为食物和淡水发愁时,镇江百姓争相将蔬菜、牲畜、粮食和淡水卖给英军。

被渲染为民族英雄,在镇江战役中阵亡的满清将领海龄一贯瞧不起汉人,所以在战斗进行中,都不忘记抓“汉奸”,随意处决他认为会叛变的汉人。镇江人写的《出围城记》记载:“人疑副都统欲尽汉人而后止……百姓有违言,即是汉奸,吾兵足以杀之。”,当时被海龄以“锄奸”名义残杀的百姓甚至上万!城中百姓都希望英军早日破城。连他的主子道光皇帝接到奏报都看不下去,说“海龄查拿汉奸,误杀良民不计其数……”

百姓对于满清的恐惧远远胜于英军。所以至死百姓都为英军叫好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们都以为“三元里抗英”那些民众是中国人的形象,但其实这才是。即便是三元里的故事,其实也不是因为保卫满清,真实的起因是因为当地百姓听到英军强奸女性的传闻后之后,才义愤填膺,投入战斗的。

即便如此,广东本地人“援英”的远远多过了“抗英”的。同样是三元里,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前后就有1200余人投靠英军,主要做向导、马夫、苦力等后勤保障,也有个别直接为英军冲锋陷阵者。连英军都认为这些广东人吃苦耐劳,“如果给予适当的训练和引导,绝对会是优秀的士兵。”

2、清政府如何对待百姓

在虎门战役中,林则徐就上奏,有很多老百姓为英军当带路党,“汉奸百余名,由穿鼻湾登岸”,使得英军轻而易举绕过复杂的珠江水道。不仅仅是在广东,其他地方的带路党也是此起彼伏。在宁波,“夷人用汉奸各处打听信息”;在定海,英军在带路党引导下,从清军设防薄弱的后山突袭;镇江战役中,英军“遣汉奸驶驾杉板船,预伏岸侧,乘火轮船开炮头,舍命登岸。”

对于这种民心的反转,满清也是一脸懵逼,震惊不已。主政广东的琦善1841年2月上书道光皇帝,指出广东已不堪作战,原因就在于广东民众除了带路党,其余民众咸被英军诱惑以助敌势。琦善甚至提出了“防民甚于防寇”的观点。

从不反思自己的施政有没有问题,只会视民如寇……谁才是寇,这很难说。

即便是在皇帝眼皮子底下京津地区,王化之地,带路党更是蔚为壮观。

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联军进入圆明园,当联军劫掠完毕传令纵火的时候,“各军并无火器,惟有水桶、水锅而已”。洋人正为缺少纵火之物而着急之际,又是“海淀华人暨华役,将携来之火线、秫秸一切引火之物齐集以待。”联军走后,周边百姓一哄而上,把皇家园林剩余的东西哄抢个精光。

著名诗人龚自珍的儿子龚橙精通英文但穷困潦倒,当时曾在英法联军中任翻译混口饭吃。因为跟洋人干活被骂为“汉奸”。晚清小说《孽海花》借助他的口(实为杜撰),对此回应:“我们本来是良民,上进之路被你们堵死,还被尔等贪官盘剥压榨,衣食都不全,你看我是汉奸,我看你是国贼!”

带路党到了八国联军之役(1900年)的时候,就更为壮观了。联军在天津登陆后,百姓发现这些洋鬼子并没有烧杀掠夺,反而还比清兵规矩。于是,当地老百姓独轮车队为联军把粮草送进城,士绅们甚至组织大量粮草劳军。据英军总司令格兰特的日记记载,有天津百姓甚至为了降暑,给联军送来窖藏的大冰块,一位天津粮商还把自家的豪宅腾出来给联军作为指挥部……

在联军攻入北京的时候,是天津当地民船组成的运输船队通过白河向北京运送物资。清兵一哄而散后,民众竞相扶梯帮助联军翻越北京城墙,堪称奇景。英军在带路党的引导下,直接抄近道从沙窝门的下水道进城,百姓并不畏避,皆在侧围观……

英国人在多次的战争中也注意到了这些中国的“特殊国情”,敏锐的意识到中国民众“绝不热爱他们的鞑靼统治者”,所以在战争中要“尽量少与人民做对”。

所以英国人在战斗中,往往是一边揍大清,一边张贴布告安民。比如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攻占广州的时候,英军就发布告安民,说作战对象是清政府而不是普通民众,布告还号召广州人想一想谁才是“真正的祸害”,试图让广州人相信英国人是“这个城市真正的保护者”。

1860年10月16日,决定焚毁圆明园的英军统帅额尔金在北京发布了一份很有意思的中文通告:“兹为责罚清帝不守前约及违反和约起见,决于九月初五日焚烧圆明园。所有种种违约行动,人民未参与其间,决不加以伤害,惟于清室政府,不能不惩罚之也。”

大白话很容易理解,我们烧圆明园是惩罚满清政府,跟老百姓无关,大家该干嘛干嘛。

区分政府和人民这一招,如今看来已经被美帝的某些爱洗碗的胖子学到了。

3、官员相比百姓如何

人民群众觉悟不高,深受皇恩的官员又怎样呢?答案是比百姓还糟糕。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留下的北京官员给联军司令部送了两面大锦旗:“万国咸喜”和“祝效华封”。“万国咸喜”比较好理解,就是喜大普奔、皆大欢喜,“祝效华封”语出《庄子·天地》,是人民为帝祝寿的话,意思是祝你多福多贵多子孙。

自家的国都被人占领了,作为官方代表居然表示大家都很开心,祝福敌军万寿无疆……这个操作也算是空前绝后了,老百姓带路党的那点事,与之相比简直太清纯了。

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曾经对百姓助阵英军很困惑,问身边的翻译何至于此?翻译说了一句很有水平的话:“国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国”。

当国家只是统治者的私产,民众不过是统治者的奴隶的时候,要求民众爱国是可笑且无耻的。民众可能大部分时候出于阶层的限制,显得无力而又愚昧,但是当可以选择的时候,并不愚笨。苟且偷生都是一种奢望,也就不可能会有舍生取义。特别是有人帮他们出拳解恨的时候,倒戈也就在情理之中。

当年群众对夏说:时日曷丧,吾及汝偕亡!依我看,还是不要偕亡,因为不值得。爱新觉罗家的大清亡也就亡了,不值得可惜,但人民还得继续生活。搬出小马扎,坐在岸边隔岸观火,也是大快人心的事啊。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战国七雄首都是现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前后的跨度大约有着200多年的时间,然而这200多年的战国时期却在历史上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力。因为首先战国的地理划分成为了后世王朝命定国号的依据。在元朝之前,我国的大多数汉人王朝的国号依据都是语七雄的国名息息相关。再者,在风水领域中,战国时期的格局语天上的星宿是相互对应的,成

  • 刘邦是不愿动吕后还是不能动吕后?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一直以来,要说古代谁的权力是最大的,很多人都会认为是皇帝,的确,皇帝作为天下的统领人物,权力的确是很大的,而且这种权力,一般来说皇后肯定是没办法比的,甚至皇后的权力仅限于在后宫,对于前朝的事情,皇后是没有办法过问的。但历史上却还是有一些皇后,她们手中的权力非常大,刘邦的皇后吕雉就是如此。刘邦死后,吕

  • 尉迟敬德居功自傲,李世民一句话让他从此收敛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尉迟敬德曾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和实施,可以说李世民能够当上皇帝,有尉迟敬德一份功劳。所以此后李世民待尉迟敬德很好,他也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不过尉迟敬德有个不好的毛病,就是喜欢居功自傲,行事不看场合,不懂分寸。在一次宴会上,尉迟敬德当众动手打人,这让李世民感到非常不悦。面对这样的尉迟敬德,李世民拿

  • 两江总督是什么官职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两江总督是清朝官职,九位封疆大臣之一。清朝初期,两江总督主要负责江南和江西政务,所以称为“两江”。当时江南包括江苏、安徽和上海,属于经济重地,所以看的出来两江总督职位其实是非常重要的。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等名臣都曾担任过两江总督。从整个清朝历史来看,两江总督有着举足轻重的作

  • 三省六部制是什么朝代?作用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天下开始一直到1912年晚清政府灭亡。在这200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诞生了9大封建王朝以及50多个小封建王朝。而若问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历史中,那一时期,那一王朝的政治制度是最好的?那答案一定是唐朝初期,贞观年间的三省六部制。那么接下来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三

  • 李世民战功显赫,为什么没有被立为储君?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虽然李渊之后,第二任皇帝就是李世民,但是李世民的皇位得来毕竟并不光彩,不过这也并不会特别影响李世民在后世人心目当中的名声。不过,相比起李建成,李世民可以说是战功卓著,李唐江山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这样的李世民,为什么却没有被李渊立为太子呢?李渊立太子的时候考虑的是什么因素,为何李世民无法得

  • 司马徽和司马懿什么关系,两人是亲戚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商朝有一官职叫夏官,到了周朝改为司马,后来周宣王赐程伯休父司马族姓,这便是“司马”姓氏的来历之一。司马卬曾跟随项羽灭秦,此后被封殷王,封地在河内,司马氏族一直生活在此地。司马懿就出生于河内温县孝敬里,很多网友好奇,司马懿和司马徽到底是什么关系,两人会是亲戚吗?其实到了东汉末年

  • 朱元璋为何要将蓝玉剥皮实草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蓝玉案是明朝初年牵扯人数最多的案件之一,最后死者共有一万五千余名。蓝玉不仅是被处死,还夷灭三族,朱元璋更是将他剥皮实草。剥皮实草是明朝酷刑之一,意思是人死后把皮剥下来,然后往里面填充稻草,做成袋状悬挂示众。可见朱元璋是对蓝玉恨之入骨了,人死了都不放过。不过朱元璋此举不仅仅是针对蓝玉,还有一些他想顺手

  • 公孙瓒和刘备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公孙瓒是东汉末年群雄之一,他和刘备关系十分要好,根据演义中的介绍,公孙瓒和刘备有学友之谊,因此才会启用他。后来十八路诸侯共同讨伐董卓,刘备跟随公孙瓒会盟,此后公孙瓒把刘备介绍给袁绍。所以从刘备早期的经历来看,公孙瓒算是他的贵人。不过刘备在徐州时,和公孙瓒逐渐脱离了联系,最后还是从满宠口中得知公孙瓒战

  • 朱祁钰杀了朱祁镇会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土木堡之变,朱祁镇被瓦剌俘虏,明朝为了不被掣肘,立朱祁钰为新任皇帝。后来瓦刺把朱祁镇给放了,回到京城的朱祁镇虽然已经不再是皇帝,但对于朱祁钰来说始终是个威胁。最后的结果也证明,朱祁钰不仅丢了皇位,还离奇死亡。其实就朱祁钰和朱祁镇在位期间的评价来看,朱祁钰会更高一些,如果他当时狠下心,把朱祁镇给杀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