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那么多昏庸皇帝怎么还维持这么长时间

明朝那么多昏庸皇帝怎么还维持这么长时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1527 更新时间:2024/1/17 17:02:21

我们知道在古代,一个朝代能不能活得长久,其实和他们的皇帝有很大的关系,大部分时候,除了傀儡皇帝之外,一个精明能干的皇帝,自然要比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更好,而好皇帝能将一个朝代发扬光大,一个昏庸皇帝甚至能毁掉一个朝代,但是为什么在明朝的时候,有那么多昏庸的皇帝,明朝还能够维持那么多年呢?下面就让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说起明朝,皇帝不少,从建国到被清朝灭国也近300年,大家最熟悉的恐怕只有开国的朱元璋朱允炆朱棣了灭国的崇祯皇帝,还能说出来其他皇帝名字人恐怕寥寥无几啦。

但是炼丹的皇帝,做木匠的皇帝,画画的皇帝,加封自己大将军的皇帝,娶了饭店老板娘的皇帝,这些野史戏文上讲的不务正业的皇帝们可都是明朝的。虽然野史戏文有演绎的成分,但也并不是空穴来风,明朝的皇帝是出了名的不务正业啊。基本上随便拉一个皇帝的荒唐事出来写写画画都够拍好几部戏了。我们今天就不说他们那些荒唐事。我们来说说明朝这么多荒唐皇帝,怎么国运还开了近300年,最主要的是大权没有旁落呢。

1、开国皇帝朱元璋做了一件事至关重要

作为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做了不少利国利民的事,轻徭薄税,恢复生产等等,这其中跟我们今天所说的有关的就是朱元璋取消了宰相,刚开始明朝其实也是有宰相的,但是胡惟庸谋反以后(有人考证这是朱元璋为了收权加给胡惟庸的,胡惟庸最多就是贪,结党营私),朱元璋想着不行,权力要握在自己手里,所以借着胡惟庸谋反的事取消了宰相制,将宰相的权力收了回来,但是皇帝就一个人啊,这么大个天下一个人肯定管不了的,分给一个人怕他权力太大,那就多几个人分。

朱元璋就把权力给了六部,让六部帮皇帝做事。这就让明朝的皇帝们把权力牢牢抓在自己手里了。当然后来的皇帝都没有开国的皇帝勤劳,感觉一个人管这么多事还是有点管不过来。找个帮手吧,那就设个首辅大臣职位吧。这个时候明朝的内阁制基本就形成了。了解君主立宪制国家的人都知道,这时候的明朝差不多就是君主立宪制早期的雏形了,但是明朝还是封建帝制,权力皇帝还是想收回来就收回来。只是皇帝不上朝时,权力给了内阁,内阁里可都是精英人才啊,治理国家是没问题啦。

2、明朝大特色:太监参政

前面说了,朱元璋取消了宰相,自此从秦朝就开始的皇权和宰相权之争结束了。后来的皇帝又设置了内阁,但是皇帝天生就是多疑,内阁可以为我办事,但是也不能给内阁决策权,内阁处理了国家大事根据情况写上奏章来,皇帝来决策。你说皇帝多省心,底下一大群精英们帮他处理事情。但是皇帝总归是个人越懒就越懒,连最后决策都不想自己写,设置了一个代笔的太监叫秉笔太监,秉笔太监根据皇上的旨意来处理。本来呢秉笔太监就是个代笔的,但是皇帝想轻松啊,重要的事看一看处理,不重要的就交给秉笔太监处理吧。按理说秉笔太监是有了不少权力了,但是秉笔太监政治能力不行啊,大体上还是按照内阁的建议批复。这就是明朝啊主要还是内阁在管理,所以那些荒诞的皇帝们才有空干其它的事不上朝。

明朝的皇权不旁落除了有内阁和秉笔太监代为处理朝政,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就是监察百官的东西厂,让皇帝虽然不上朝,但是想知道的事,仍然会知道的清清楚楚。我们常在电视里看的是东厂迫害忠臣,太监弄权。这些人凭着皇威扩张自己的权力,但是太监的身份不同于掌权的大臣,就像电影里写的他们是皇帝的走狗一样,绳子一放就去咬人,再凶狠,皇帝的绳子一拉就得回来。比如太监刘瑾、魏忠贤,皇帝说办他们几十天的功夫就办完了。

3、明朝的有为之君

按照我们前面所说,明朝大权没有旁落是因为制度好,监督好,其实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明朝的皇帝,大多数还是有作为之君,但是最后败给了清朝,肯定史书上要明着暗着踩了,舆论上也要说说明朝多腐败了。

首先就是说朱棣皇位来的不光彩,可以说是被清朝大大的利用了一番。其实对于老百姓来说,不管他皇位是怎么来的,作为一个皇帝还是相当不错的好皇帝了,内阁就是他创建的,还建立了厂卫制度,恢复了明太祖初期的锦衣卫,东厂、锦衣卫都是皇帝的特务组织。

这是对皇权有利的事。朱棣在军事上开疆拓土,文化上命人编纂一部名著《永乐大典》,外交上更了不得了,著名的郑和下西洋是当时世界航海史上的为伟大壮举了。促进了当时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可以说现在我们国家领导人常说的与非洲人民有着深厚的友谊,从那个时候就可以算起来了。

经过朱元璋、朱允炆、朱棣三朝的休养生息,明朝开始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

继任者朱高炽在位时间比较短,但也不是没有作为,对当时的科举做了一些改革,招揽人才不再受限制,要不是在位时间不久,应是有一番作为。史书上说他为人仁厚,想来是真的。在继任者朱瞻基登基以后也是重用贤臣持续进行于民休息的国策。力行节俭,特别听仁宗的话,仁宗的陵墓三个月就建成了。在处理国家政务上,还留下了几句名言"省事不如省官""安民为福"等。这父子俩作风开明,做事也肯为百姓考虑,所以被史家赞扬为"仁宣之治"。

其实到这就看出来了,明朝皇帝的基因还是不错的,做的都是利国利民的好皇帝。

但是宣宗死的早,九岁的朱祁镇登基,年纪太小,太皇太后将政权交给了内阁,仁宗朝的元老们尚在,同心辅佐,共议朝政,国家整体还是良序发展。这个时期的宦官王振就多次擅权,由于太后和元老们尚在,王振还不敢嚣张。

在这些人死后,王振开始肆无忌惮,给后面明朝的统治造成了不好的影响。英宗年纪小登基,一直仰仗太后和几位老臣辅佐,脑子没有练出来,还有点叛逆,被王振一怂恿就亲征了,结果被俘。这是明朝第一个不着调的皇帝。

后来岱宗朱祁钰算是临危受命接了皇帝位,和大臣们力挽狂澜拯救了大明朝一次。

明英宗对外无能,回来后抢弟弟的皇位却显现出了帝谋之才,估计是土木事变也让他有了改变。他死的时候废除了殉葬制,也算做了一件好事。

明宪宗就不怎么样了,在位时期税赋重,土地兼并也严重,流民失所。还不记得他爹的教训重用太监汪直,大兴冤狱,设立西厂弄得民不聊生,人心惶惶。

幸运的是明宪宗生了个好儿子给他和他爹明英宗收拾烂摊子,锄奸佞选贤臣,开了明主模式,被誉为"中兴之令主"。

明孝宗英明一世,可是传位给了朱厚照就是明武宗,这个儿子比他爹还不堪,就是自封"镇国公"的那位皇帝。

结语:从这以后明朝基本就是这个循环,好一时坏一时,嘉靖中兴、隆庆新政、万历中兴,包括最后的崇祯刚登基时,也是励精图治,但是大明朝积弊已深,崇祯无力回天了。所以说大明朝不务正业的皇帝那么多,为什么大全没有旁落,最主要的还是大明朝的皇帝不是个个草包啊。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赵国灭国时候有多惨烈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到了战国后期,唯一还能和秦国抵抗的便是赵国。赵国历经改革,国力不断强化,秦昭襄王自知想要完成一统六国的伟业,就必须啃下赵国这块硬骨头。长平之战对于两国来说其实就是决定生死存亡的一役,而最后秦国歼灭赵国40多万士兵,使赵国国内已无年轻的储备力量。当时其他五国基本都要仪杖赵国,所以赵国的情况也是最惨烈的

  • 明朝北京和南京两套六部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华夏历史

    “六部”我们知道,对于古代的王朝来说,六部就算是一种朝廷的象征,各自分别管着不同的事物,那么正常来说,一个朝代自然也就只有一个六部,毕竟这种东西不可能是越多越好的。然而在明朝时期,却在北京和南京各有一个六部,我们知道朱元璋定都南京之后,朱棣迁都北京,但南京就算地位再高,也不可

  • 赢异人为什么只活了35岁?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很多人都在问这个赢异人的事情,那么这个赢异人话说只活到了35岁,虽然在古代寿命都不常,但是有的人也能活很久啊,而且秦国的几位皇帝有的寿命真的还可以,但是为什么到了这个赢异人这里就在35岁停止了呢?这个问题也比较有意思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赢异人只活了35岁,小编觉得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 和珅为何想要朝服?乾隆为何不给?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华夏历史

    在清朝的乾隆年间,最受宠的就要属大臣和珅了。和珅从入仕开始一直到一品大员,总共花费了12年的时间。最初只是个公里的三等侍卫,到十二年后成为了轻车督尉并且兼任吏部尚书,可以说是位极人臣的权贵了。和珅每接受一项官职或者立一次功,乾隆就会赏赐他一件黄马褂作为嘉奖,前后和珅一共领了二十多件黄马褂,但是和珅对

  • 秦朝的31位皇帝都有谁?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夏历史

    近期《大秦赋》这部剧可以说是又带动着不少朋友们开始关注秦国的这段历史了。小编也在网上看到了很多关于秦国的问题,有一个问题就问的有些不太专业了,问的是“37位秦王顺序”,这里小编要纠正的是,秦国历代总共只有31位秦王。那么接下来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这31位秦王吧。秦非子

  • 赢驷为何三年不理政?为何秦国还不乱?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其实秦惠王不理朝政三年,可以说是放了长线钓大鱼了,看似将大权授予商鞅,其实早早的就安排好了一切。要知道,秦惠王的不理朝政可不代表着不关心政治,而且在商鞅变法之后,国家的体系是非常严密的,而且国相也在,即便是没有最高决策者的干涉,国家也是能够稳稳当当的的运行的。秦惠王登记为王之后,不问政事,一直按照归

  • 嬴政为什么要杀吕不韦?这与商鞅又有着什么关联?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秦朝的建立,将成形于战国时期的郡县制推广到了全国,这是一种垂直型行政管理体质,与早期的宗法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分封制是有着一定区别的,这个更能体现出中央集权以及君主集权的特质。不过,在秦帝国建立之初,秦廷中枢关于全国二级行政建制的制度设计还有一场争论。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丞相绾等建言:&ldq

  • 秦始皇和谁生了扶苏?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了解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在《史记》当中其实没有对扶苏的母亲有过任何描述,所以想要知道扶苏的生母是谁?秦始皇到底跟谁生下了扶苏?首先要了解的就是,秦始皇到底有没有皇后,若是没有,那又何来记载的说法呢?但是战国诸侯和汉朝皇帝基本都有皇后或者王后,既然秦始皇作为堂堂始皇帝没有皇后的话,为什么《史记》又不专

  • 芈月和秦始皇嬴政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芈月传》这部剧相信不少朋友们都有看过了,相信很多人看过这部剧之后都会有一个疑问,那就是这芈月到底和后来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嬴政到底是个什么关系呢?芈月是嬴政的奶奶吗?之间差着几辈呢?那么接下来小编就来根据一组浅显易懂,一看就知道的关系图来给大家讲一讲吧。一、首先,要搞清楚芈月与秦始皇嬴政之间的关系,我

  • 秦孝公暗示儿子杀商鞅?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变法虽说是一场剧痛,但是苦尽甘来,剧痛过后便是国家变得超乎想象的强大。我国历史上,历朝历代都有经历过变法,很多人都以为最早的变法就是秦国的商鞅变法,其实非也。最早的是魏文侯时期的李悝。而商鞅的理论知识,基本上也是从李悝变法之中学习过来的。可是理论永远只停留在书面上,变法的核心要点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