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温峤是谁 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温峤是谁 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1834 更新时间:2023/12/12 10:53:40

在东晋初年的政治舞台上,出现了一位风云人物——温峤。他没有“历相四君”、号称“仲父”的王导那么高的声望,也没有“威静荆塞”、“功宣一匡”的陶侃那样大的威名,可是,他自始至终地拥戴东晋皇室,借以维护江南地区的统一,处处以大局为重,机智勇敢地与分裂势力作坚决的斗争,这些,却是王导与陶侃远远比不上的。

温峤画像

温峤(288—329年),字太真,太原祁县人。西晋末年,天下大乱,匈奴族刘聪、羯族石勒等率兵横行中原,北方士族纷纷南迁避难,只有平北大将军刘琨死守并州一隅,与刘聪、石勒苦苦相持。刘琨对温峤十分器重,将他请来并州,任为参军。温峤经常率军为前锋,讨伐刘、石,屡立战功。当时并州土地荒凉,城池残破,外有强敌环伺,内则寇盗蜂起,形势十分险恶。二十几岁的温峤,成了刘琨倚凭的得力助手。

公元316年,匈奴兵破长安,掳晋愍帝,西晋灭亡。温峤奉刘琨之命,渡江南下,劝镇守建康(今南京市)的琅琊王司马睿称帝,以系民心。温峤慷慨陈词,深得司马睿与王导、庾亮等朝士的器重。不久,司马睿称帝,是为东晋元帝。

温峤完成使命后,多次要求回并州复命,都被东晋君臣留住。不久,即传来了刘琨遇害的噩耗。温峤悲愤异常,上书元帝,要求褒奖刘琨,以慰海内之望。元帝总算答应了他的要求。温峤也就一直留在江南。

永昌元年(322年),拥强兵、居武昌上游的大将军王敦以诛杀奸臣为名,率军直扑建康。此时,战功卓著的大将陶侃被远迁至广州,王敦的族弟、前锋大都督王导首鼠两端,大将周札、刘隗等或开门迎敌,或大败而逃。王敦很快便攻陷了都城建康,晋元帝实际上成了俘虏。

城破之前,元帝之子、年方二十三岁的太子司马绍气愤难忍,欲驾车出城,率少数士兵与叛军拼命。这时,身为太子中庶子的温峤急忙死死地拉住马络头,苦苦劝谏道:“殿下国之储副,奈何以身轻天下!”司马绍不听,温峤情急,抽剑砍断马肚子上的皮带,这才劝住了他。

王敦攻下建康后,一时尚不敢取代司马氏称帝。司马绍“神武明略,朝野之所钦信”,素来为王敦所忌惮。于是王敦大会百官,欲诬以“不孝”的罪名,将他废了,声色俱厉地问温峤:“皇太子有什么德称,而居此大位?”温峤丝毫不为王敦的淫威所屈,从容答道:“太子既有钩深致远之才,又有事亲尽孝之礼,可谓贤孝双全了。”百官都认为确实如此,王敦的阴谋才没有得逞。

王敦在建康纵兵抢劫,诛戮朝臣,“改易百官及军镇,转徙黜免者以百数”,随心所欲,无所不为。不久,退还老巢武昌,但仍然是大权在握,遥制朝政。晋元帝于这一年忧愤而死,司马绍继位,这就是东晋历史上最有作为的晋明帝。明帝拜温峤为中书令,机密大事都与他商决。这又引起了王敦的忌惮,于是表请温峤担任自己的左司马,目的是要把他捏在自己的手心里。明帝无力阻挡,温峤只得离开了建康。

温峤一到武昌,就对王敦讲起帝舜服事唐周公辅佐成王的故事,暗中希望他能幡然悔悟,效忠晋室。岂知王敦志在夺取皇位,哪里听得进半句!于是温峤便装出恭敬的样子,勤勤恳恳地为王敦办理公务,并不时出谋划策,投其所好。王敦也逐渐对他有了好感。钱凤是王敦最宠信的心腹谋士,温峤又百般结好钱凤,经常为他吹嘘,说他“满腹韬略”。温峤素有知人的美名,得到他的称赞,钱凤自然十分高兴,也就深深地结好温峤。不久,丹阳(今南京市南)尹空缺,温峤便对王敦说:“丹阳是京师的咽喉,最好由明公选良才担任;如果由朝廷任命,只怕不合明公的心意。”王敦一听有理,就问:“你看谁去合适?”温峤明知王敦离不开钱凤,却故意说:“我认为没有比钱凤更合适的了。”钱凤一听,也赶紧推荐温峤。这一来,正中温峤的下怀——他的目的就是借机离开王敦,好替朝廷效力。表面上却百般推辞,说自己能力差,不足当此重任。王敦哪里肯依,任命温峤为丹阳尹,并要他暗中观察朝廷的虚实,随时向自己报告。

温峤担心自己一走,钱凤就进谗言,致使王敦改变主意,追回自己。于是心生一计,在王敦为他举行的饯别宴会上,温峤起身行酒,到了钱凤面前时,钱凤还没有来得及饮,温峤便装出喝醉的样子,用手板将钱凤的帽子击落于地,严厉地说:“钱凤算什么东西?我温太真敬的酒竟敢不饮么!”弄得钱凤十分狼狈。王敦以为温峤真的醉了,连忙将两人劝开。第二天,温峤临出发前,与王敦话别,又是鼻涕又是眼泪,好不伤心。几次出了阁门又返身回来,显出和王敦难舍难分的样子,最后才上了路。果然,温峤刚走,钱凤就对王敦说:“温峤向来和朝廷关系密切,又与朝臣庾亮等人交往很深,只怕不可轻信。”王敦不满地说:“太真昨天喝醉了酒,稍微得罪了你,你怎能因为这个原因就来说他的坏话!”钱凤无言对答。温峤终于机智而巧妙地脱离了虎口。

温峤一到建康,立即把王敦的叛逆活动全部报告了晋明帝,劝晋明帝早作准备,又和庾亮等人共同商量讨伐王敦的计划。王敦知道后,咬牙切齿地说:“我竟然中了温峤这小子的圈套!”并扬言:待活捉温峤后,要亲手将他的舌头拔出来。

可是,迟了!晋明帝决意讨伐王敦,部署已定,于太宁二年(324年)下诏历数王敦的罪恶。王敦勃然大怒,再次起兵进攻建康。然而,此时他已重病在身,只得命其兄王含为元帅,与钱凤等率水陆大军五万,直扑建康南门外的秦淮河。叛军在兵力上占优势,又是拼命而来,兵锋颇锐。东晋方面统率秦淮河北岸诸军的,正是大将温峤。温峤见寡不敌众,就下令烧毁河上的浮桥。明帝正想亲自率军进攻叛军,听说浮桥被烧,以为温峤胆怯,大为恼火。温峤解释说:“眼下宿卫部队人少势弱,四方援兵未至。叛军狼奔豕突,万一危及社稷,后果不堪设想。陛下何必爱惜一座桥?”过不多久,王含、钱凤率叛军蜂拥而至,却被阻隔于秦淮河南岸,无法前进,时间一长,士气渐渐衰竭。东晋方面的援军却在苏峻、刘遐等率领下,源源不断地开赴战场。温峤看准时机,与苏峻等一起,夹水猛击叛军,大败王含。王敦接到败报,又急又怒,一命呜呼。叛军土崩瓦解,王含、钱凤都被杀死,延续二年的王敦之乱被迅速平定了。

太宁三年(325年)闰八月,晋明帝病逝,五岁的儿子司马衍继位,是为成帝。其母庾太后临朝称制,温峤与王导、庾亮等同为顾命大臣,而实权则掌握在太后之兄庾亮手中。讨平王敦之乱时,大将苏峻立有战功,此时镇守历阳(今安徽和县),拥有强兵,对庾亮的专权极为不满,“潜有异志”。镇守荆州的陶侃也对庾亮心存芥蒂。庾亮对这两人都很不放心,一面任命温峤为江州刺史,镇守武昌,以防备陶侃;一面又征召苏峻入朝为大司农,实际上是夺去他的兵权。王导等大臣认为这会促成苏峻的反叛,“举朝以为不可”,温峤也多次上疏,劝庾亮不要行此险着。庾亮不听。果然,苏峻害怕入朝被杀,就联合大将祖约,举兵叛乱。

当庾亮决意征召苏峻时,温峤就要求立即率兵入卫建康,以备不虞。庾亮却写信给他说:“我忧虑荆州(指陶侃),甚于忧虑历阳(指苏峻),足下不要越过雷池(江州境内地名)一步。”由于庾亮西忧陶侃,北忧苏峻,分散了兵力,再加上他在军事上实在是个庸才,与叛军刚一交锋,就连吃败仗。咸和三年(328年),苏峻攻破建康。庾亮狼狈逃亡到江州依靠温峤,手头已无一兵一卒。温峤并不以其败奔而冷落他,对他仍然十分尊敬,并和他一起谋划讨伐苏峻。但是单靠温峤的部队,力量远远不够。当时,兵力最强、声望最高的是陶侃,因此,能否说服陶侃共同起兵,成了胜败的关键。

温峤约陶侃共举义旗,讨伐苏峻。陶侃一恨明帝临终时,未任自己为顾命大臣;二恨庾亮修筑石头城,任命温峤镇守江州,都是为了防备自己。于是借口“我是疆场外将,不敢越局过问内事”,拒绝出兵。温峤“固请之”,并且推他为盟主,陶侃这才勉强同意了。温峤立即率领水师,沿长江顺流而下;又陈列苏峻罪状,移告四方诸镇,连兵大举。哪知行到中途,陶侃又动摇起来,打算撤兵回去。温峤再一次致书陶侃,动以利害,并以苏峻杀死其子陶瞻一事来激励他。陶侃这才重又“率所统与峤、亮同赴京师”。这一来,义军兵势大振,“旌旗七百余里,钲鼓之声震于百里”。然而,当义军乏粮、战事受到挫折时,陶侃又打起了退堂鼓。温峤苦口婆心地劝道:“当年昆阳大捷与官渡之战,刘秀曹操能够以寡胜众,靠的就是内部团结啊。明公为什么舍弃即将胜利的大功,而作撤军西归的打算呢?国难当头,正是我们臣子效命之日。眼下的情势,犹如骑在老虎背上,怎能中途停下来呢?明公一旦单独西归,军心必然受沮,大事必然败坏,那么,义旗就会反转过来,指向明公了。”陶侃无言以对,终于留了下来。

陶侃东下之时,人们纷纷传说他要乘机杀掉庾亮,以谢天下。庾亮十分害怕。温峤深知:大敌当前,将相不和,必败无疑。于是力劝庾亮去向陶侃道歉。庾亮无奈,只得硬着头皮来到陶侃军中,向陶侃拜谢,并引咎自责。陶侃深受感动,终于尽释前嫌。三人团结一致,共赴国难。在温峤的直接指挥下,晋军终于收复建康,迅速平定了苏峻、祖约之乱。

王敦、苏峻两大叛乱集团的覆灭,为东晋王朝内部创造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这在客观上也有利于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而温峤则是平定这两次叛乱的核心人物,连叛军头脑苏峻、祖约等也十分佩服他的才能。难怪《晋书》要称他为“中兴名士”、清人王夫之要在《读通鉴论》中称他“人杰”了。

温峤处处以国事为重,从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当初庾亮败投他时,带来太后诏书,说是拜温峤为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温峤答道:“当今之急,应当以消灭敌寇为先。功勋未立,怎能先受封赏?”固辞不受。苏峻叛乱平定后,由于温峤“忠诚著于盛世,勋义感于人神”,举朝欲留他于都城建康辅政。温峤考虑到王导资格较老,坚决将这位置让给了他。又因“京邑荒残,资用不给”,留下了大批军中物资后,自己仍然还镇于武昌。

温峤敢于指出别人的过失,也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司马绍为太子时,曾于东宫建造阁楼,颇为劳费。温峤便上书劝谏说:朝廷草创,大敌未灭,应以兵农为先,不宜大兴土木。司马绍接受了温峤的意见,当即下令停工。在追剿王敦叛军的战斗中,大将刘遐“放兵掳掠”,温峤劝道:“天道助顺,因此叛军败亡,怎能因乱为乱呢?”刘遐深受感动,连忙谢罪。苏峻叛乱时,温峤屡说陶侃,陶侃不肯发兵,温峤只得顺着陶侃,派人送信给他说:“明公姑且坚守荆州,我先率军东下。”使者已出发了两天,参军毛宝知道后,立即对温峤说:“凡举大事,靠的就是内部团结一致。赶快派人追回原信,改成‘一定要并力西征’。原信若追不回,也得再重写一封。”温峤一听有理,火速命人日夜兼程,追回了原信。陶侃也终于答应共同西征。战斗打响后,温峤考虑到叛军多骑兵,便于陆战;义军多舟师,利于水战。欲以己之长制敌之短,宣令三军:“将士有敢擅自离船上岸者,斩无赦!”适逢苏峻派人运米万斛接济祖约,被先锋毛宝撞见。毛宝道:“将在外,军令有所不从。哪有敌人可打而不打的道理!”毅然率军弃舟上岸,袭击敌军,夺得了全部米粮,消灭了万余敌军。温峤知道后,不但不怪罪,反而重赏毛宝,称赞他能相机行事。

经过了王敦、苏峻两场叛乱,晋室元气大伤,都城建康“民物凋残”,“宗庙宫室并为灰烬”。这时,温峤等大臣都主张迁都于南方的豫章、会稽等地。这实在是一个大失策。处于中原纷扰、北敌外逼之时,如再将都城南迁,示弱于人,外敌乘机入侵,后果就不堪设想了。幸亏王导力排众议,迁都之事始息。

晋明帝曾因“天下凋弊,国用不足,诏公卿以下诣都坐论时政之所先”。温峤于是上疏,大致内容是:劝课农桑,发展生产;除前线临敌之军外,其余部队都应“且田且守”,以减轻国家与人民的负担;精简机构,选拔清廉之士为官;废除牵连制度,取消灭三族之刑。这些建议大部分为明帝所采纳。温峤自己在地方官任上,也能勤政爱民,深得百姓爱戴。晋成帝咸和四年(329年)四月,温峤病终于江州任上。“江州士庶闻之,莫不相顾而泣。”当时,他才42岁。

标签: 晋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吴文藻是一个“傻”男人,却成就了与冰心的幸福婚姻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冰心,民国,历史解密

    吴文藻是冰心的丈夫,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他为人宽厚,生活简朴。一件衣服或一双鞋子可以穿十几年。就连记笔记都用蝇头小楷密密麻麻地写在用过的台历反面的空白页上。但他却经常接济亲友和贫困学生。吴文藻潜心研究,学术成果很丰富,但在处理生活小事上,在家人的心目中,他的表现却是极“傻”的。

  • 她因为代替年幼的妹妹出嫁 却改变了中国三百年的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司马炎,贾南风,历史解密

    公元265年,司马炎取代曹魏政权建立晋王朝。公元280年,司马炎南下灭孙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使中华大地重新得到统一。但是晋王朝后来变得非常自大,整个国家风气败坏特别是皇室贪赃枉法,贿赂风行。对此,司马炎想了一个对策想为太子司马衷娶亲,本来是看好了幽州刺史卫瓘的女儿,但是车骑将军为了让自己的

  • 历史上庞大的蒙古帝国,存在了不到一百年的时间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蒙古帝国,历史解密

    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13世纪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一百年。因为,在这一百年的时间里,蒙古人近乎将当时已知的世界,全部收入囊中。并且,蒙古铁骑在这一百年时间里,先后组织了三次大规模的西征,并且,这三次西征对于整个世界的历史都产生深远的影响。有趣的是,现代西方历史学者,在提到蒙古人的时候,也总是会最先提

  • 元末起义军为什么不提出“反元复宋”的口号?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元朝,历史解密

    不管是在电视剧还是真实的历史当中,我们都经常会听到“反清复明”这样的口号,甚至到了民国还会有人喊这样的口号,但是为什么在历史上就很少听说有“反元复宋”的口号呢?难道是因为元朝太过强大,人们只敢想想不敢喊出来?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历史上确实有人提倡反元复宋,只不过他们并不是以此当作口号的。元朝末年,朝廷

  • 朱元璋传位朱允炆前,朱棣为什么手握重兵?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朱元璋,明朝,朱允炆,朱元璋,历史解密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朱元璋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历朝历代皇族之间为了争夺皇位,骨肉相残的例子不在少数。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唐代的玄武门之变,而玄武门之变中,唐高祖李渊之所以痛失太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最后连自己也被逼迫退位,其中最关键的原因就

  • 被袁绍视作头号大敌之人,到底是何方神圣?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袁绍,三国,袁绍,历史解密

    汉末时期,群雄并起。在这个时代早期,最先在中原地区扬名的当属袁绍、袁术兄弟。而袁绍比他的弟弟袁术,还要强大,在其巅峰时期,袁绍集团掌控了青、冀、幽、并四个大州。此时的曹操,名义上还是袁绍小弟,而荆州刘表,更是袁绍盟友。这样一位枭雄人物,要说他没有真本事,是不太现实的。而纵观袁绍的发迹史,他也遇到过不

  • 一个不为人知的大国,后来却成为汉朝灭亡匈奴的帮手?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汉朝,历史解密

    今天的新疆天山北侧,汉朝曾有一个大国。秦汉时期,西域有很多小国,有名字记载就有龟兹 ,焉耆, 于阗 ,若羌 ,楼兰 ,且末 ,小宛 ,戎卢 ,纡弥 ,渠勒 ,皮山 ,西夜 ,蒲犁 ,依耐 ,疏勒 ,莎车,尉头 ,温宿 ,尉犁 ,姑墨 ,卑陆 ,乌贪訾 ,卑陆后国 ,单桓 ,蒲类 ,蒲类后国 ,西且弥

  • 和庞统齐名的一代奇才,为什么却被诸葛亮一再打压终抑郁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三国,历史解密

    三国刘备牟取荆州后,廖立先被任命为从业,后担任长沙市太守。长沙市被吕蒙攻陷后,廖立逃回成都市,三国刘备不只未追责失地义务,还升他为侍中。侍中部位虽然不高,但与皇上非常贴近,究其原因三国刘备对他的赏识。孙权曾派大使询问荆州优秀人才中谁最出类拔萃,诸葛亮举荐了庞统、廖立。能和庞统一概而论,看得见廖立的干

  • 康熙帝的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禵,最后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胤禵,清朝,历史解密

    在康熙十七年九月的时候,因为太子被废事件康熙帝怒斥八阿哥意图谋害太子时,十四阿哥挺身而出为八阿哥做担保,一时之间康熙非常的愤怒,想要拿刀责罚十四阿哥,五阿哥连忙跪抱住康熙帝,其他皇子都上前恳求,康熙的怒气才有所缓和,最后十四阿哥被打了二十大板,行走艰难。但是因为此事,当康熙不再那么生气的时候想到十四

  • 战国时期最先称霸的魏国,有哪些小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魏国,春秋,历史解密

    战国时期的魏国也是属于战国七雄之一,在公元前403年那时的魏王被周朝帝王封为候,到了公元前344年自立为王。一直到被秦国灭国前一直经历了179年,当时魏国的属地是在陕西、山西、河南、河北这些地方。一直到了公元前364年,魏国迁都到了现在河南开封这个地方,所以魏国在现在也被称为梁国!在公元前45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