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藩封制弊端明显,为何朱元璋还要分封藩王?

藩封制弊端明显,为何朱元璋还要分封藩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2118 更新时间:2024/2/29 8:40:17

古代藩王都有自己的领地,他们一般是皇室宗亲或者立有功劳的大臣。但藩封制也有很大的弊端,一旦让藩王做大对于朝廷来说会是一个不小的威胁,而历史上藩王闹事的例子层出不穷,那为什么朱元璋称帝以后还要坚持创立藩封制呢?其实朱元璋把自己24个儿子分别封于几个主要城市以及边疆,起初是为了抵御游牧民族的侵略,还有巩固皇室权利。但最终还是出现了黑天鹅事件,朱允炆削藩导致靖难之役爆发,让藩王朱棣成为明朝新一任皇帝。

明王朝建立的时候,藩王制度在历史上已经多次被证明是一个腐朽落后的制度,是对国家非常有害的。

汉朝初年,由于迫不得已的原因,建立了藩王制度。但最后为了消除这个藩王制度所带来的恶劣后果,汉朝可以说费尽周折。先是汉高祖削夺异姓诸侯王,改异姓诸侯王为同姓诸侯王。但汉景帝的时候,同姓诸侯王却爆发的“七国之乱”。汉景帝最终虽然打赢了平定“七国之乱”的战争,但还是没能实现削藩的目的。一直到汉武帝的时候,实施“推恩令”,消解藩王的个体强度,才算对藩王问题有了一个初步的解决办法,但也并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

晋朝在建国过程中,为了让司马家族能够掌控江山,取代曹魏家族,也逐渐推行了错误的藩王制度。但是,这个制度直接造成了“八王之乱”。而“八王之乱”,也让晋朝刚刚建立,很快就陷入动乱之中,并直接引发了西晋的解体,以及北方少数民族强势内迁,由此,造成了中华民族四百年的混乱。

唐朝的时候,唐太宗不顾大臣的极力反对,也积极推行藩王制度。虽然藩王们不是直接拥有独立的藩国,而是以当地方官员的形式拥有土地。不过,唐太宗的这个举措,依然使得藩王的势力大增,此后不断出现的藩王造反事件,可以说就是唐太宗坚持藩王制度的一个恶果。

蒙元的时候,成吉思汗把他的儿子们分封各地。但从忽必烈开始,他的后代子孙就打起来了。内部争斗的结果是,本来天下无敌的蒙元集团,最终纷纷解体。强盛一时的黄金家族,就此没落。

以上这些,都是活生生的例子,都是血淋淋的教训。可为什么,朱元璋依然还是要实行藩王制度呢?

事实上,从后世的发展情况来看,朱元璋的藩王制度显然也是不成功的。他刚死,他的后代就打起来了。他儿子朱棣仗着兵强马壮,冲进南京,夺了他孙子朱允炆的皇位。接着朱棣也认识到,藩王制度害处有多大。最初反对朱允炆削藩,自己当了皇帝后,又极力削藩。

不过,尽管朱棣极力削藩,但是后世造反的藩王依然屡禁不止,这样的事情,一直延续到明朝末年。

那么,明明藩王制度有害无益,为什么朱元璋还要一意孤行地实施呢?

我认为,朱元璋作为一个从底层走上国家最高位置的人,他的人生经历让他犯了两个错误。

其一,朱元璋认为,大臣们只要有权力就会夺取皇位。

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对大臣们极为忌惮和提防。大臣们稍微有点权力,朱元璋就认为他们会夺他的皇位。为此,他杀掉了不少大臣。同时,还撤掉了宰相这个职位,直接给六部下达命令。

事实上,朱元璋这是有点过虑了。咱们从汉朝看到明朝,就算有朝中大臣把持朝政。但是,真正夺取了皇位的人,又有几个呢?汉朝的霍光梁冀等人,算得上是极为跋扈的权臣了,但他们依然没有夺取皇位。皇帝想要处理他们,也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而从隋唐开始,如果不是到了朝廷末年,朝臣们对皇帝可以说完全构不成威胁。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封建帝制已经深入人心,中央集权已经非常强大。一个大臣想要夺取皇位,几乎是办不到的。

但朱元璋认识不到这一点。

其二,朱元璋认为,自家人会帮自家人。

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说,只要京城发生变动,藩王有权带着军队杀进京城来,拱卫皇帝。

朱元璋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命令,是因为他非常天真地认为,只要是朱家的子弟,一家人都会帮助一家人。

而实际的情况刚好相反,为了最高的权力,兄弟之间、宗室之间反目成仇的现象,其实更加严重。为什么更加严重呢?因为如果不是兄弟或者宗室,那个皇位是遥不可及的。但如果是兄弟或者宗室,他们都会觉得,同样是老朱家的血脉,为什么你就可以当皇帝,而我不行呢?所以,他们就会起来造反,起来争夺。

如果手中无兵无权无人,造反就会很受限制。但如果手中有兵有权有人,造反那就是手到擒来的事情。

总之,朱元璋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局限,让他做出了如此错误的决定。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夷陵之战背后有着怎样的目的?刘备野心彰显无疑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蜀汉刚刚步入鼎盛时期,结果一场夷陵之战让蜀汉元气大伤,从而再也没有机会实现匡扶汉室的志愿。当时刘备率军伐吴,双方兵力势均力敌,谁也没想到刘备竟然会如此惨败陆逊之手。为什么刘备要急着对吴国发难呢?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刘备是急于帮关羽报仇,实际上这背后还有别的目的,更是彰显出了刘备的野心。下面就为大家分析下

  • 长孙无忌为什么要害死李恪?李恪死因揭秘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夏历史

    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三个儿子,他本有机会成为皇位继承人,但最后却遭到长孙无忌的陷害,导致被冤杀。很多人不理解长孙无忌为什么要害李恪,长孙无忌作为凌烟阁排名第一的功臣,干嘛要和李恪过不去呢?实际上长孙无忌这样做,是担心李恪会报复自己,因为当年长孙无忌并没有站在李恪这边,而是支持李治继位,所以两人必有心

  • 明朝为什么很少发生太后当政?其实朱元璋早有防备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古时候,各个朝代基本都有出现过太后干政的现象,如果太子继位时年纪还小,一般便会由太后垂帘听政,似乎也是一件很合理的事情。不过明朝就很少有太后当政的例子发生,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只能说明朝在这方面的预防做得还是比较到位的,哪怕中间出了几位比较任性的皇帝,但皇权并没有收到威胁。当年朱元璋登基称帝后,就有想

  • 优旃是谁?优旃如何谏言秦始皇?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优旃只是秦国的一位歌舞艺人,在当时并不算很起眼。但他有一个故事被记载于《史记-滑稽列传》,让后人了解到优旃的为人如何。据说优旃平时喜欢说笑,但也能道出令人信服的道理,而且为了子民哪怕是在秦始皇面前,也敢大胆谏言,“不流世俗,不争势利”便是优旃当时体现出来的精神。可能多数朋友都

  • 李信率20万兵灭楚失败后,秦始皇是怎么对李信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秦始皇大家也知道的这个人还是非常的厉害的,毕竟是中华第一帝王了,说到李信也挺厉害的,但是这个李信话说有一次带了20万兵力去灭楚国,最后却失败了,那么当时的秦始皇是怎么对待这个李信的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李信传说是老子的后代、李广、李渊的祖先,是秦国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深受秦王

  • 李渊成为皇帝之后,杨侑的结局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杨侑,他是隋朝的第三位皇帝,同时也是最后一位皇帝。杨侑可能一开始做梦都不会想到自己会当上皇帝。所说他是隋炀帝的孙子,但也只是第三子,而且还是个庶出。因为李渊的关系,杨侑这货就过了一把当皇帝的瘾,而且还在他爷爷或者的时候就被尊称为皇帝了。但是,杨侑虽然当了皇帝,但他却又是极不情愿的。为什么说当皇帝

  • 郑和每次下西洋的时候为何只带中年女性?为何不带年轻女性?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明朝初年,正是明朝最强盛的时候,当时北方蒙古人的势力已经是彻底的北赶到了长城以北,所以那个时候明朝的统治时非常稳固的,经济上也是在不断的回复当中,让整个国家重新有了繁荣的景象,可以说这个时候就是大明盛世。在这样的局势下,朱棣为了让大明的地位影响更加深远,加上海上贸易往来的需求,于是郑和下西洋就开始了

  • 郑和下西洋真的是为了寻宝失踪的明惠宗朱允炆吗?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郑和下西洋其实大家也知道的行为很厉害,震惊世界了,驰名中外,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话说这个郑和下西洋其实并不是搞什么交流的,其实是有核心目的的,其核心的目的就是了寻宝失踪的明惠宗朱允炆,那么真的是这个目的吗?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看看!燕王朱棣以“靖难”之名,最后攻下

  • 刘恒为什么被拥立为帝?实际上他是唯一能继承的人选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汉文帝刘恒在位期间开创了文景之治,是汉朝评价颇高的一位皇帝。不过刘恒的即位之路实际上存在一定的运气成分,当时吕后当政,他有几位兄弟先后遭到吕后迫害。好在刘恒为人低调,算是逃过一劫,等诸吕之乱被平定后,一众大臣决定拥立刘恒为帝,这才有了此后的汉文帝。不过为什么刘恒就有这份运气呢?实际上当时拥有继承资格

  • 董卓掌权时有多少兵力?竟需天下诸侯共同讨伐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董卓能够入住朝廷,专断朝政,实际上也有一定的运气成分。要不是京城爆发内乱,何进招董卓进京讨伐十常侍,可能董卓一辈子都没办法进入这个核心圈。后来董卓杀掉丁原,收服吕布,吞下两大军阀兵力,这才给了他权倾朝野的底气。那董卓当时有多少兵力呢?竟然需要集结天下各路诸侯共同讨伐,其实董卓总兵力并不是很多,但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