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顺治真的是被鱼吃掉的吗?他究竟是怎么死的?

顺治真的是被鱼吃掉的吗?他究竟是怎么死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1062 更新时间:2024/2/5 7:08:28

顺治帝相信很多人都非常熟悉了,作为清朝历史上第三个皇帝,顺治可以说是给清朝做出过很大的贡献的。顺治帝也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皇帝之一,但是关于他的死因,却一直都是众说纷纭的。而除了一些比较常见的说法之外,居然还有人认为,顺治是被鱼吃掉的,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鱼怎么吃掉顺治的,他身为皇帝怎会被鱼吃掉呢?

1.为什么说顺治是被鱼吃掉了

现在厦门老人中还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江仔鱼食皇帝肉,畅快无肚。”

这句俗语说的皇帝,就是清军入关的首任皇帝顺治,这句俗语以及其他可信的和不可信的资料表明,顺治皇帝死因还有第三种说法:他既没有出家,也没有死于天花,而是郑成功在厦门警篑港用缺嘴将军炮击毙后,被“江仔鱼”吃掉了?

所谓的江仔鱼,就是银鱼,所谓的鱼肚,是鱼鳔还是鱼胃,这个比这还真不清楚,因为我吃的银鱼,是不需要去除内脏,也不知道银鱼有没有鱼鳔。查阅资料得知,银鱼确实是只有肠而没有胃的。

按照传统的说法,顺治皇帝福临不是出家就是死于天花,《清史稿》关于顺治之死的记载极其简单:“十八年春正月壬子,上不豫。丙辰,大渐。赦死罪以下。丁巳,崩於养心殿,年二十四。”

读过清史的人都知道,顺治生于1638年,他的长子牛钮生于1651年,次子福全生于1653年,三子玄烨生于1654年。十三岁就抱上了儿子,说明他十二岁之前就成人了,开窍可是要比贾宝玉还早。

说一个十二岁就成人、十三岁就生子的人,会专情到为了一个女子放弃花花世界大好江山,估计没有人会相信。

2.顺治究竟怎么死的

读者诸君都知道,在顺治康熙年间,天下抗清活动风起云涌,想宰了清朝皇帝而报扬州嘉定之仇的义士不计其数,如果顺治真上了五台山,一万个和尚也保不住他的命。

那么顺治是死于天花,还是跟他的后代同治一样死于不可说的隐疾,是没有人敢深入探究的清朝的文字狱十分厉害,稍微多说几句就会掉脑袋。

正因为清廷的严格管控,所以顺治是咋死的,孝庄太后有没有嫁给小叔子多尔衮,都是谜案。虽然这才过了二三百年,但是因为“封口”很严,清朝的很多事情,都变得说不清道不明了。

清廷的文字狱能堵住公开的悠悠众口,却堵不住私下里的著书立说,也堵不住老百姓的口口相传,于是就有了顺治第三种死法的传说,比如那句银鱼吃皇帝的俗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今天咱们就根据《先王(顺治)实录校注》《厦门掌固》《延平王(郑成功)起义实录》这三本书的记载,来梳理一下顺治死因第三种说法的脉络。

按照《延平王起义实录》的记载,有人向郑成功汇报:顺治皇帝在高崎之战中被击毙于思明港。

思明港就是后来的厦门警篑港,至于为什么要改名,这个不用解释,当时没有哪一个清廷官员敢称那里为思明港的。

顺治皇帝被击毙后,清军将领达素畏罪自杀,随之而来的是清廷的报复斩杀了已经投降的郑芝龙这一点就跟正史对上号了:公开的顺治死亡时间是1661年2月5日,郑芝龙被杀时间是1661年11月24日。

警篑港之战,《厦门掌固》有详细记载:顺治御驾亲征,结果被郑成功包围在警篑港。清军大部分都是旱鸭子,当然打不过继承了海洋基因的郑成功。

顺治见势不妙,就准备弃船登岸,但是他帽子上的夜明珠暴露了目标,郑成功麾下的明军燃放缺嘴炮,一炮就把夜明珠连同帽子下的脑袋都打碎了。

于是那门击毙顺治的缺嘴炮也受到了奖励,被命名为“缺嘴将军”。被击毙的顺治皇帝掉进水里,被蜂拥而至的江仔鱼吃掉了。

江仔鱼吃了“龙肉(这说法有点荒诞)”,就发生了变异,从此再也没有鱼鳔或鱼胃了。

因为吃了顺治而丢了内脏器官,这说法当然不靠谱,我们只能理解为顺治被击毙后,当地老百姓吃江仔鱼的时候发现这东西有点奇怪,这才编出了这样一个传说。

3.关于顺治死因的传说

所谓传说,就是在真实事件的基础上添油加醋,虽然不可全信,但也并非全无根据,比如《西游记》《封神榜》都玄得不能再玄,但是唐玄奘姜子牙,却都是真实存在的。由此我们可以推测:江仔鱼无肚是真的,顺治被击毙可能也是真的,但江仔鱼因为吃了顺治而无肚,则是附会传说了。

顺治是出家还是死于天花,这两种说法是矛盾的,但是有一点跟事实相符:顺治皇帝是被火化的。

读者诸君都知道,即使死得很奇怪的同治皇帝,也没有火化,因为皇帝得了天花就放一把火烧掉,估计清朝人还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更没有那个胆量。

清朝多谜案,就是因为他们不肯公布真相,也不允许人们去探究真相,所以顺治之死才有了这么多揣测。

顺治皇帝是不是被郑成功的缺嘴将军炮击毙,被击毙的顺治有没有被江仔鱼吃掉,这可能要成为千古谜案了即使挖开清孝陵,也只能看到一坛骨灰,是分析不出顺治死因的。

这时候就要请问读者诸君,特别是福建厦门的读者了:当地关于郑成功击毙顺治的说法,是否还有其他地方志和实物佐证?当地的江仔鱼,是没有鳔还是没有胃?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赵匡胤最爱的皇后又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这个赵光义和赵匡胤其实也真的是很纠结的两个人,如果要说他们的故事也得说几天几夜,所以今天我们不说这个赵光义和赵匡胤的故事,我们来说说他们的爱情故事,看看这个赵光义到底喜欢哪一位皇后,这个赵匡胤又最爱谁,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赵光义的皇后是谁?赵光义的一生,共有4个皇后,分别是尹皇后、符皇后、李

  • 赵匡胤为什么不传子?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这个赵匡胤那真的是有太多的话说了,大家也知道的,这个赵匡胤别看厉害,建立了宋朝,但是传言他好像没有传子,也就是没有下一代,所以很多人都在问这个赵匡胤一脉绝了?这个问题其实问得不过份,野史也经常性说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揭秘分析看看具体的原因吧!赵匡胤为什么不传子?第一、赵匡义那时候已经拥有十

  • 斧声烛影的真相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这个斧声烛影小编记得以前还是挺著名的一个成语的,但是小编一直不知道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背后也不知道有什么样的含义,那么有的人问了,这个斧声烛影的真相到底是为什么呢?话说和这个赵光义是有非常非常大的联系的,下面我们就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分析看看吧!1、戛然而止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八月,宋太祖赵匡胤

  • 巫蛊之祸究竟是一起怎样的事件?导致卫子夫和太子刘据相继自杀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华夏历史

    巫蛊之祸是发生在汉武帝时期的一重大事件,最后牵扯人数高达数十万,而且卫子夫和太子刘据相继被逼死,更有数万人因此事丧命。汉武帝英明一生,为什么会听信巫蛊,致其名声毁于一旦呢?或许缺乏科学的支撑,生活在封建时期的人多多少少会听信一些巫术之说,所以才造成了这样的悲剧。皇帝听信的下场应该是最惨烈的,等汉武帝

  • 历史上许褚儿子许仪怎么死的?许仪死因真相揭秘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许仪可能略显陌生,但他的父亲大家肯定都知道,他就是三国著名武将许褚。许褚一生战功累累,是曹操最为信任的手下之一。但他的儿子许仪却死的蹊跷,因为钟会的马踏入泥坑,导致钟会一怒之下将许仪斩首,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一般来说,这样的错不至于杀人,而且杀的还是功臣之子,钟会此举到底有何目的?下面就来简单

  • 南宋前三位皇帝为什么全都禅位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华夏历史

    对于皇帝来说,谁都想自己在皇位上多待几年,毕竟手握大权,皇位也是被众人争得头破血流,皇子中想要当皇帝的绝不在少数。但是在南宋时期,南宋的前三位皇帝却是一些“另类”,每一个都在自己还活着的时候,把皇帝之位禅让给了太子,自己当起了太上皇,这是为什么?他们就这么喜欢当太上皇吗?南宋

  • 庄姬之乱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在网上有看到一些人在说这个“庄姬之乱”,这个小编就算是第一次听说了,那么这个庄姬之乱到底是什么事件了,下面也一起来看看这个庄姬之乱的前后经过和结局吧,感兴趣的可以一起学习下!庄姬之乱有称下宫之难,又称下宫之役、原屏之难、孟姬之乱,据《左传》、《史记·晋世家》是指前583年

  • 孤城闭曹皇后喜欢谁?曹皇后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历史上,曹皇后是宋仁宗第二位皇后,但她始终得不到仁宗的宠爱,还差点将她废黜。从《孤城闭》的剧照来看,不了解这段历史的朋友,肯定会觉得仁宗和曹皇后是非常恩爱的一对,在原著中他们的感情会更纯粹一些。不过曹皇后和张茂则似乎有一条隐蔽的故事线,导致仁宗起了疑心。很多朋友对于曹皇后真正喜欢的人是谁感到不解,其

  • 无心法师有第四季吗?韩东君暗示无心的故事还没结束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华夏历史

    无心为什么没有心,为什么可以长生不死?这些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将会在第三季的剧情中一一揭晓。虽然这次是前传,但有不少隐藏了两季的答案,终于可以解锁了。对于广大网友来说,大家都非常关心无心法师还有没有第四季,毕竟无心和岳绮罗之间的故事还没完。其实这点韩东君已经有暗示了,大家可以好好期待,无心的历程并没有

  • 白起引起秦昭襄王猜忌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秦昭襄王是否太无情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白起作为秦国史上,立有最大功劳的功臣之一,为什么最后会被秦昭襄王赐死呢?秦昭襄王能狠下心下这样一道命令,不知当时是何心情。其实君王杀功臣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这个人做了背叛自己的事;二是担心其功高盖主,日后控制不住,白起的情况很显然是后者。苏代对秦昭襄王一顿挑拨离间,成功引起秦王对白起的猜忌,此后白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