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天可汗是唐朝的哪个皇帝?天可汗尊号含义

天可汗是唐朝的哪个皇帝?天可汗尊号含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209 更新时间:2024/4/3 3:21:12

天可汗是唐朝时期,少数民族对李世民的尊称。当时李世明出征,灭东突厥、吐谷浑、重创高句丽,成为天下共主,受人敬仰,因此被称为“天可汗”。不过除了唐太宗李世民以外,还有唐高宗、唐中宗、唐睿宗和唐玄宗也都有被称为“天可汗”,当然这跟唐朝持续保持的强盛离不开关系。李世民在少数民族心里究竟是个怎样的存在,想必大家都非常好奇,那这次就来简单介绍下李世民是如何得到这个尊号的。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军阀混起,城头变幻大王旗,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隋炀帝带着关陇骁骑跑到扬州,过着莺歌燕舞的最后人生,大好头颅等待着“谁斩”,整个北方中国,成了突厥人的天下。

《新唐书/突厥传》:隋大业之乱,始毕可汗咄吉嗣立,华人多往依之,契丹、室韦、吐谷浑、高昌皆役属,窦建德、薛举刘武周、梁师都、李轨、王世充等倔起虎视,悉臣尊之。控弦且百万,戎狄炽强,古未有也。

刘武周被突厥人立为“定杨可汗”,国号周,建元“天兴”,突厥遗以狼头纛。梁师都被突厥人立为“大度毗伽可汗”,国号梁,建元“永隆”,突厥遗以狼头纛。李子和被突厥人立为“平杨天子”,自号永乐王,建元“丑平”。

杨就是杨隋,定杨、平杨的意思,就是突厥人把杨隋王朝看作敌国,在中国境内扶植代理人,要把杨隋干掉。李子和不敢受“平杨”封号,志向没有那么大,死命推却,自己也没有称帝,而是称了王。刘武周称帝了,所以坦然受之。

“狼头纛”是突厥政权的象征,相当于隋朝官员的印章。只要接受了突厥的封号,向突厥俯首称臣,就得接受突厥的狼头纛。狼是突厥人的图腾,因此突厥人的旗纛上就画着一个金狼头,突厥语为“附离”。

群雄并起之际,一向雄才大略的太原留守李渊也是蠢蠢欲动。隋炀帝让李渊留守太原,就是为了防备突厥入侵。现在李渊想要起兵反隋,就得跟突厥搞好关系,否则寸步难行。于是在李世民的运作下,李渊派晋阳令刘文静前往突厥称臣,也受了突厥的封号和狼头纛。

兹事体大,李渊临行叮嘱刘文静,我这次起兵是为了勤王保隋,不是反隋自立。如果突厥派兵相助,几百之内可以,多了用不着。之所以称臣突厥,主要是为了跟刘武周搞好关系,不要让他操了后路。刘武周也跟突厥称臣,名义上跟李渊都是突厥的小弟,如果刘武周想趁机偷袭太原,突厥人肯定不会允许他这么干。

刘文静到了突厥,始毕可汗问,唐公起事,意欲何为?刘文静说,想跟您借点兵一起攻打长安城。功成之后,人民土地归我们,财宝金帛归你们。始毕大喜,给了五百骑随刘文静回到太原,李渊把这五百骑交给了李世民统领。

李渊起兵,旗帜半红半白。隋朝旗帜是红色的,突厥旗帜是白色的。李渊既要表示自己是勤王之师,是保隋忠臣,又要向突厥表示自己称臣的态度,于是想了这么个折中方案,不像刘武周做的那么彻底。

当时起兵的群雄分两类。一类是反隋的,比如李密,刘武周,窦建德,梁师都等人,李密更是写了讨伐隋炀帝的檄文,“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一类是保隋的,比如王世充和李渊。其实保隋和反隋干的都是一件事,但是名义上得讲得通,否则难以服人。李密是反隋的惯犯,以前跟着杨玄感就反过一次,现在反隋,名正言顺。但是王世充和李渊却世受皇恩,杨广待他们不薄,现在一下反了,道义上也说不通。因此他们只能先立杨隋后人为帝,以周公伊尹霍光曹操自居,之后再行废立之事。

李渊进了长安,突厥骄横放纵。使者每次来,李渊都请他跟自己一起坐在御榻上。始毕可汗病死,李渊在长乐门亲自发哀,还派群臣一起到突厥使馆吊孝,送了三万匹绸缎表示哀意。

始毕死后,继位的处罗可汗和颉利可汗跟李唐分歧日重。他们先后娶了隋朝宗室杨谐的女儿义成公主为妻,义成公主对李渊篡夺杨隋政权恨之入骨,多次给两位可汗吹枕头风,两位可汗于是多次派兵入侵中原,还怂恿刘武周王世充等一起攻击李唐。李渊为了经略中原,对突厥处处忍让,花了财宝无数,但是不能满足突厥的无涯贪欲。

李世民先后平了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李孝恭平了萧梁,大唐王朝中原江南大定,跟突厥就成了两雄相争之势。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于是撕破之前订立的盟约,大举入寇,李渊派秦王李世民和齐王李元吉前去迎战,双方在幽州摆开战场。

颉利可汗派出数百骑致师,李世民亲自带着一百骑掠阵。李世民跟颉利可汗说,我们与你们早就订立了友好合作的盟约,你们为什么要背负,入侵我国腹地?我就是李世民,只带了一百骑,专门出来跟颉利可汗单挑的。如果颉利可汗是条汉子,想打的话,咱们就在这儿把事了了,省的连累这么多人跟着一起死。颉利可汗笑笑不说话。

李世民又跟突利可汗说,当年我们跟你们缔结盟约,咱俩还结拜为兄弟,你为啥不念往日香火之情,翻了友谊的小船?你要想打,放马过来。突利可汗也是笑笑不说话。但是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因此互生猜忌,罢兵而去。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后,大唐一片混乱,人人自危,颉利可汗再次率领十万余骑入寇。李世民对使者说,我与突厥,亲如一家。现在你们擅自背盟,我着实问心无愧。我们初入长安,给了你们好多金银玉帛,你们为啥还要侵略我们的州县?你们虽然是突厥人,但是也应该有良心,为何忘了我们的大恩,来我门前耀武扬威?颉利可汗于是请和,双方杀了白马盟誓。

李世民跟萧瑀说,我现在其实能跟突厥人打一仗,也能胜,但是不到时候。因为赢了却消灭不了他们,他们就会团结起来,以后再胜就难了。我现在刚刚即位,不想大动干戈,再给他们一些金银玉帛,他们就会骄傲放纵,以后我们可以一战成擒。这就叫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李世民作为一个不世出的军事家,用老人家话说,自古用兵无出秦王之右者,他一眼看出了突厥人的漏洞所在,那就是不团结。李硕在《南北战争三百年》中写道:“北方草原的权力趋于分散,领袖对部属的权威和控制力远不及汉地,当游牧民族部属对领袖失去信赖,很容易带着畜群远走他乡。”这是游牧民族天生具有的“移动性”导致的。游牧部落之所以跟着可汗打仗,无非就是想掠夺财物。“利则进,不利则退。”“见敌则逐利,如鸟之集;其困败,则瓦解云散。”

事实很快证明李世民目光如炬。颉利可汗带领部众回去后,薛延陀、回纥、拔也古等部皆相率背叛,颉利可汗派突利可汗征讨,大败而还,突利可汗仅以身免。颉利可汗大怒,关了突利可汗十几天,突利可汗因此心怀怨望,也想着背叛他。这一年草原上又下了大雪,平地好几尺厚,羊马都冻死了。有人跟李世民说,趁他病,要他命。李世民说不行,我刚跟人家订立了盟约,怎么能随便反悔呢。即使突厥所有的部落都背叛了颉利可汗,牛马全部冻死了,我也不能背信弃义打人家。

贞观三年年底,几乎所有的部落都背叛了颉利可汗,牛马也都冻死的差不多了,李世民于是以颉利可汗背信弃盟为借口,派李靖带领张公谨、李勣、丘行恭、柴绍、卫孝节、薛万彻等人大举征讨。为啥选在冬天?因为冬天草原上处于苦寒时节,牧民们只能守在一处水草之地过冬,等待来年迁徙,正是最脆弱的时候。纵观历史上所有的中原王朝和草原王朝的战争,草原王朝都是夏天入关劫掠,中原王朝都是冬天出关征讨。

贞观四年正月,颉利可汗被李靖打的毫无还手之力,派人入朝和谈,李世民派唐俭前去安抚。李靖趁机大举进攻,有人跟李靖说,皇帝已经派唐俭跟颉利可汗谈判去了,你现在进攻,岂不是违背了圣上的旨意,再说唐俭死定了。李靖说,我的任务就是把颉利可汗灭了,没接到和谈的命令。如果真能灭了颉利,死个唐俭何足惜,就当他为国捐躯了。这跟当年韩信趁着郦食其跟赵王谈判趁机灭了赵国如出一辙。所以韩信和李靖都是不世出的战神。

颉利被擒获,押解长安。李世民说,我是个不念旧恶的人,你虽然伤害了我,但是我一笑而过。四月,御顺天门,军吏执颉利以献捷。自是西北诸蕃咸请上尊号为"天可汗",李世民降玺书册命其君长,则兼称之。天是游牧部落的信仰,天可汗就是天赐的可汗,相当于中原王朝的天子。西北各游牧部落都接受了朝廷册封,在本部落中被称为可汗,在唐王朝则是一方诸侯。

纵观李世民灭掉颉利可汗的脉络可知,李世民致胜法宝有三。

第一,示弱骄敌,积蓄力量。从大业十三年太原起兵到贞观三年一举擒敌,整整十二年,李世民一直在积蓄力量,没有跟突厥正面交锋。突厥人来了,金银玉帛供上。没有绝对把握,绝不轻易出手。

第二,瓦解敌人,为我所助。李世民早在太原起兵时就跟突利可汗结为异性兄弟,喝了血酒拜了把子,所以每次颉利可汗前来征讨,李世民都能从容应对。武德七年颉利可汗大举入侵,李渊和李建成都想着要迁都了,李世民百般劝阻,李建成说,李世民和突厥人内外勾结,想篡位。李渊听了深以为然。可见当时李世民和突利可汗关系有多铁。正因为有突利可汗为内应,李世民才能知己知彼。当然了,李世民也是突利可汗在唐王朝中的内应,作为跟颉利可汗叫板的砝码。这就叫,兄弟就是用来相互利用的。

第三,把握时机,毕全功于一役。颉利可汗众叛亲离,六畜死伤殆尽,只剩一口气苟延残喘,李世民趁他病要他命,派出战神李靖成就大功。这正是李世民的过人之处,用对了人。如果不是李靖带队,而是别人,听说李世民跟颉利谈和,很可能就带兵回朝了。这叫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如果此战抓不到颉利,那么李世民就会成为背信弃义之人,被西北诸番不信任。颉利可汗很可能会东山再起。如果到了那个地步,李靖罪责难逃。因此李靖也是把身家性命压上打这一仗的。

终上所述,李世民成为天可汗,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缺一不成。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刘邦为何没有去丑化项羽?而且还将亲属封为候,这是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古代的统治者们,在他们取得了天下之后往往是会将自己的对手用最残忍的方式来折磨他们,更别说会好好对待其亲属了。好一点的情况就是永世为奴,差一点的就是赶尽杀绝。不过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王朝中就有一个这样的例外,那就是汉高祖刘邦。楚汉传奇一直都是评书中津津乐道的话题,无论人们怎么诉说,刘邦作为最后的胜利者都有

  • 明朝皇子的名字为什么是元素周期表?为何重合率那么高?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元素周期表是与化学相关的学科里面会用到的一种基础知识,就如同语文里的文字,数学中的各种数字和符号,英语里的英文字母一样。而且元素周期表是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总结出来的。但是有不少人发现,明朝时期的皇子们,他们的名字里面的字,居然和元素周期表里的各种元素高度吻合,这究竟是为什么?这两者之间难道

  • 韩信如何才能避免被杀?司马迁曾给出答案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韩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韩信身为刘邦击败项羽的最大功臣,项羽一死刘邦自然要提防韩信,担心他会威胁到自己的位置,因此只能想方设法削弱韩信势力。结果韩信最后被害死,不少人都对韩信的死感到惋惜。那韩信究竟要怎么做才能逃过一劫呢?司马迁就曾给出一个

  • 蜀汉一共出过几位骠骑将军?最后一位竟是汉怀帝刘禅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骠骑将军最早是由汉武帝设置的一个将军名号,官品一般是在从一品或者二品。三国期间,蜀汉就有四位人士先后担任骠骑将军一职,第一位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马超。不过马超在担任骠骑将军的第二年就病逝了,并没有太多机会展现身手。令人意外的是,汉怀帝刘禅竟也担任过骠骑将军,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蜀汉历任骠

  • 姚广孝为什么帮朱棣?他除了帮朱棣登基还有哪些贡献?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姚广孝是朱棣能够击败朱允炆并且顺利登基的关键人物,姚广孝一手策划了靖难之役,是著名的黑衣宰相。不过姚广孝为什么要帮朱棣呢?姚广孝是出家人,精通三教,以他的身份来说为什么要站在朱棣这边令人存疑。实际上,姚广孝追求的不是名利,而是要实现自我价值,他虽然是僧人,但他的理想一直是治理国家,而朱棣给了他一个实

  • 孙坚死时孙权9岁,为什么孙尚香比孙权小11岁?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一直以来,孙尚香是孙权的妹妹,这一点很少有人怀疑,不管是史书记载,还是民间传说,还是小说故事,亦或是现代的游戏动漫,对于这个设定都从来没有变过,已经成了一个固定的事实。但是如果看看他们的年龄就会让人感到很奇怪,孙坚死的时候,孙权才只有九岁,然而孙尚香却比孙权小十一岁,这个年龄差让人觉得很奇怪,孙尚香

  •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李严得知后为何激愤发病?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诸葛亮和李严都是刘备钦点的托孤大臣,结果诸葛亮却将李严贬为庶人,从此独掌朝政大权。三年后,诸葛亮病逝五丈原,等此消息传入李严耳中后,他并没有感到喜悦,反而激愤发病,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其实李严明白,虽然自己是被诸葛亮贬官,但日后想要被重新启用依然需要靠诸葛亮,如今诸葛亮不在了,也就没人会想起自己,这对

  • 欧冶子铸造的宝剑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欧冶子是历史上一位非常有名的铸剑师,生活于春秋战国时期,而相传古代一共有十大名剑,有很多说法认为,欧冶子就制造出了其中的八把,也有说法是四把或五把,但不管数量是多少,重点就在于说明,欧冶子是技艺高超十分厉害的铸剑师。那么,他究竟铸造出了几把绝世名剑,他那些名剑现如今是否还存在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

  • 曹魏,孙吴,为何刘备的汉国不叫刘汉?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在我国历史上,历朝历代都有着国号,而统治者为了能够证明其自己的正统性,那么就会给自己找一个特别牛掰的祖先,然后继续继承他的国号。所以这也就是为何历史上有着很多种相同的国号了,这也不是什么稀奇事了。关于标题的问题已经被过去的历史学家解决了,他们在国号上加上各种各样的字来作为区分。比如,刘邦建立的汉朝因

  • 曹操为何要将自己的国号叫做“魏”?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都认为,曹魏的“魏”字是源于曹操在东汉朝廷被称之为魏王的原因。而司马家族在夺取了魏国的江山之后,自己却选择了“晋”这个字,这也是因为当时曹家人给司马家的封号是“晋王”。那曹家的人为何要选择“魏”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