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唐雎不辱使命故事介绍

唐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唐雎不辱使命故事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666 更新时间:2024/2/28 10:47:24

唐雎是战国时期魏国策士,历史上关于唐雎的典故有很多,例如唐雎不辱使命、说信陵君、说秦昭王等。其中唐雎不辱使命的故事最被后人熟知,不过唐雎胁迫秦王被认为是虚构出来的情节,正史上并没有发生过。实际上关于唐雎这个人还存在很多谜题,例如他的年龄之谜。下面就为大家讲讲唐雎这个人物,看看他的一生究竟有着怎样的经历,感兴趣的朋友就一起来了解下吧。

唐雎,战国后期魏国人。此公有胆有识、能言善辩、忠贞于国,为后世所称颂。但是,他的存在和经历却很神秘,被后世视为神一样的人物。

一、舌战嬴政

笔者最先得闻唐雎先生的大名,是在初中时代,语文课本上有一篇课文,叫作《唐雎不辱使命》。它让笔者永远记住了这位为国尽忠、不畏强暴、坚持正义、不辱使命的爱国志士,纵然时光流逝十多年了,仍然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这篇课文选自《战国策》里的《魏策四》。而事实上,唐雎此次去见秦王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劝阻其“以大易小”,推却其“好意”时,魏国已经不复存在了,早已被秦军给灭掉了。安陵,作为魏国的一个封国,对秦国来说,灭亡它是不费吹灰之力的,只是时间迟早的问题。

即便如此,再小的国家也有其主权意识和国家尊严,秦王政的“以大易小”,用五百里地换安陵的五十里地,表面上看是给了安陵君莫大的面子,实际上是想不费一兵一卒就将安陵拿下。这样一来,这“好意”就转换成了莫大的羞辱,比直接出兵灭国还要恶毒得多。

面对秦王政盛气凌人、咄咄逼人的气势,唐雎开口就将其顶了回去:“安陵君的封地是先王赐封的,作为魏王的子孙就应该永远守护着,就是你给一千里地也不换,何况是区区的五百里?”

秦王政见此,有点恼了,就用“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天子之怒吓唬唐雎,企图将其征服。唐雎相对应的提出了布衣之怒,为秦王政所讥笑:“布衣之怒,不过是取下帽子脱掉鞋,用头撞地罢了。”

唐雎针锋相对地驳斥道:“你说的这是庸夫发泄不满的做法,不是志士发怒的表现。”

接着,他举出了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的例子,告诫秦王政,志士发怒只需要死俩人,就足以天下缟素了,更暗示道:“加上我,就是四个人。今天就是时候了。”

言外之意,他也会像前面那三个前辈一样行刺仇雠赴死了,不用挑拣时日了,就今天了。

见唐雎真要拼命了,秦王政惊出一头虚汗,服软了,也明白了安陵小国之所以能存在至今,是因为有唐雎在。

二、早年经历

其实,早在舌战秦王政之前,唐雎就已经登上了历史大舞台,而且演出十分的精彩。

魏安僖王时期,魏国与秦国结好,齐国、楚国联合出兵攻打魏国。此时的魏国早已今非昔比,一个大国来攻打抵御起来尚且吃力,何况是俩国家联合来呢?魏王只好向秦王求援。可是,对于这个朝秦暮楚的魏国,秦王嬴稷却懒得管了,将魏国使者的求援告急国书置之不理、视而不见。

魏国危在旦夕,魏王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正在此时,唐雎主动提出,愿意去秦国劝秦王发兵救援。魏王大喜过望,赶紧拜谢,并派人将其送到秦国。

唐雎对秦王嬴稷说:“魏国作为一个万乘之国,肯西面事秦,作为秦国的东藩,说白了是认为秦国足以作为危急时的依靠。现在魏国危难,秦国若不救援,那么魏王会被迫割地给齐、楚两国,进而联合起来,合纵攻秦,到时候魏国真的也就不劳秦国去救了。秦国失去东藩魏国,又让敌国齐、楚两国得到魏国的土地而更加强大,对大王来说又有什么好处吗?”

听此,秦昭襄王嬴稷如梦初醒,才答应出兵救援魏国,唐雎为魏国立下了一大功劳。

邯郸保卫战结束后,想到赵国会封赏信陵君魏无忌,信陵君有可能会得意忘形,唐雎及时给他打下了预防针,提醒他:“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劝说他忘记对赵国的大功,不要居功自傲,而且还委婉的暗示他:你此次出兵救赵,虽说对赵国有大功,但是窃取虎符、杀害晋鄙夺取军队领导权,未经魏王批准,擅自出兵赵国对战秦军,对于魏国来说,是不忠的。所以,作为魏国的罪臣,在赵人面前,你更不能以功臣自居,以增加魏王的反感与愤怒,必须谨小慎微、如履薄冰。

对于如此入情入理的提醒和劝诫,信陵君也只能“谨受教”了。

三、年龄之谜

唐雎在去劝说秦昭襄王发兵救援魏国的时候,按照《史记》中《魏世家》的说法,已经“年九十馀矣”。这件事具体发生在哪一年,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只是插记在魏安僖王十一年(前266年)至二十年(前257年)之间。

可是,后来唐雎为了安陵君又去见秦王政,这之间的时间相差了几十年。咱这里姑且假设一下,就算唐雎去见秦昭襄王是在魏安僖王十九年(前258),他去见秦王政是在秦国灭掉魏国之后。秦国统一战争中,灭掉魏国在魏王假三年(前225)。就算唐雎就在魏国被秦国灭掉的当年去见秦王政的,这之间也相差了整整三十三年。

当初,唐雎去见秦昭襄王时,就已经九十多岁了,又过了三十多年,也就是一百二十多岁了,去见秦王政,几句话下来,就连哄带骗把秦王政吓软了,这确实令人匪夷所思。

一生经过多少血雨腥风的秦王嬴政,竟然被一个一百二十多岁的老人家给吓软了,这真的可能吗?

所以,对于唐雎,后世一直有分歧,认为战国历史上名字叫唐雎的名人,应该不止一个,至少有俩人。去见秦昭襄王的唐雎和去见秦王政的唐雎很有可能不是一个人。但也有人提出异议,认为可能是司马迁弄错了,唐雎去见秦昭襄王的时候远不到九十多岁,事实上可能要年轻的多,所以再过三十来年,又去见见秦昭襄王的曾孙秦王政,也就不是什么问题了。

【作者简介】齐云轲,男,教育工作者。近年来,陆续在各级媒体发表作品80余万字。阅读悦读平台签约作者。系河南省作协会员、河南省青作协常务理事。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天可汗是唐朝的哪个皇帝?天可汗尊号含义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天可汗是唐朝时期,少数民族对李世民的尊称。当时李世明出征,灭东突厥、吐谷浑、重创高句丽,成为天下共主,受人敬仰,因此被称为“天可汗”。不过除了唐太宗李世民以外,还有唐高宗、唐中宗、唐睿宗和唐玄宗也都有被称为“天可汗”,当然这跟唐朝持续保持的强盛离不开关

  • 刘邦为何没有去丑化项羽?而且还将亲属封为候,这是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古代的统治者们,在他们取得了天下之后往往是会将自己的对手用最残忍的方式来折磨他们,更别说会好好对待其亲属了。好一点的情况就是永世为奴,差一点的就是赶尽杀绝。不过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王朝中就有一个这样的例外,那就是汉高祖刘邦。楚汉传奇一直都是评书中津津乐道的话题,无论人们怎么诉说,刘邦作为最后的胜利者都有

  • 明朝皇子的名字为什么是元素周期表?为何重合率那么高?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元素周期表是与化学相关的学科里面会用到的一种基础知识,就如同语文里的文字,数学中的各种数字和符号,英语里的英文字母一样。而且元素周期表是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总结出来的。但是有不少人发现,明朝时期的皇子们,他们的名字里面的字,居然和元素周期表里的各种元素高度吻合,这究竟是为什么?这两者之间难道

  • 韩信如何才能避免被杀?司马迁曾给出答案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韩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韩信身为刘邦击败项羽的最大功臣,项羽一死刘邦自然要提防韩信,担心他会威胁到自己的位置,因此只能想方设法削弱韩信势力。结果韩信最后被害死,不少人都对韩信的死感到惋惜。那韩信究竟要怎么做才能逃过一劫呢?司马迁就曾给出一个

  • 蜀汉一共出过几位骠骑将军?最后一位竟是汉怀帝刘禅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骠骑将军最早是由汉武帝设置的一个将军名号,官品一般是在从一品或者二品。三国期间,蜀汉就有四位人士先后担任骠骑将军一职,第一位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马超。不过马超在担任骠骑将军的第二年就病逝了,并没有太多机会展现身手。令人意外的是,汉怀帝刘禅竟也担任过骠骑将军,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蜀汉历任骠

  • 姚广孝为什么帮朱棣?他除了帮朱棣登基还有哪些贡献?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姚广孝是朱棣能够击败朱允炆并且顺利登基的关键人物,姚广孝一手策划了靖难之役,是著名的黑衣宰相。不过姚广孝为什么要帮朱棣呢?姚广孝是出家人,精通三教,以他的身份来说为什么要站在朱棣这边令人存疑。实际上,姚广孝追求的不是名利,而是要实现自我价值,他虽然是僧人,但他的理想一直是治理国家,而朱棣给了他一个实

  • 孙坚死时孙权9岁,为什么孙尚香比孙权小11岁?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一直以来,孙尚香是孙权的妹妹,这一点很少有人怀疑,不管是史书记载,还是民间传说,还是小说故事,亦或是现代的游戏动漫,对于这个设定都从来没有变过,已经成了一个固定的事实。但是如果看看他们的年龄就会让人感到很奇怪,孙坚死的时候,孙权才只有九岁,然而孙尚香却比孙权小十一岁,这个年龄差让人觉得很奇怪,孙尚香

  •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李严得知后为何激愤发病?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诸葛亮和李严都是刘备钦点的托孤大臣,结果诸葛亮却将李严贬为庶人,从此独掌朝政大权。三年后,诸葛亮病逝五丈原,等此消息传入李严耳中后,他并没有感到喜悦,反而激愤发病,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其实李严明白,虽然自己是被诸葛亮贬官,但日后想要被重新启用依然需要靠诸葛亮,如今诸葛亮不在了,也就没人会想起自己,这对

  • 欧冶子铸造的宝剑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欧冶子是历史上一位非常有名的铸剑师,生活于春秋战国时期,而相传古代一共有十大名剑,有很多说法认为,欧冶子就制造出了其中的八把,也有说法是四把或五把,但不管数量是多少,重点就在于说明,欧冶子是技艺高超十分厉害的铸剑师。那么,他究竟铸造出了几把绝世名剑,他那些名剑现如今是否还存在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

  • 曹魏,孙吴,为何刘备的汉国不叫刘汉?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在我国历史上,历朝历代都有着国号,而统治者为了能够证明其自己的正统性,那么就会给自己找一个特别牛掰的祖先,然后继续继承他的国号。所以这也就是为何历史上有着很多种相同的国号了,这也不是什么稀奇事了。关于标题的问题已经被过去的历史学家解决了,他们在国号上加上各种各样的字来作为区分。比如,刘邦建立的汉朝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