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汉朝时期军队的军粮都是些什么?

汉朝时期军队的军粮都是些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472 更新时间:2023/12/29 8:43:27

在《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中写过这么一句话: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估计是很多人对于汉王朝最深刻记忆的一半,而另一半则来自于“鸡血”横流的《汉武大帝》、《汉书》作者班固所处的东汉初年与匈奴交往的“屈辱史”,让他对“外患”的笔墨远比司马迁更重,这种情绪与当代年轻人渗入骨髓的近代屈辱史教育完美契合。

所以,西汉王朝很容易就被套上了“铁血”的标签,与《大秦帝国》中的“赳赳老秦,共赴国难”堪称一时瑜亮,进而脑补出了一个上古时代的“军国主义”想象,由此发散汉武帝固然是好皇帝,“独尊儒术”的经却被后世念歪了,以至于儒生误国,否则,中华的疆域早就到欧洲了,可能新大陆也要说汉语了。

问题是,这些想象是事实吗?

我们先来看看军国主义这个词,英文是Militarism,指崇尚武力和军事扩张,将穷兵黩武和侵略扩张作为立国之本,将国家完全置于军事控制之下,使政治、经济、文教等各个方面均服务于扩军备战及对外战争的思想和政治制度。

这个词汇,在人类历史上最匹配的,就是普鲁士王国,也就是所谓的“普鲁士是军队拥有一个国家,而不是国家拥有一支军队”,在军事优先的程度上,就算是二战前的日本军国主义也要瞠乎其后。

但是请注意,无论是上述概念还是事实,都导出了一个核心,那就是“先军”二字,这个我们邻国利用汉字的精妙总结。

军事优先,乃至于军队优先,至少要保障在营军人的生活水平,哪怕国民吃不饱,也要让士兵有力气打仗,冷兵器时代尤其如此,毕竟没有力气,士兵是拉不开强弩,挥不动刀枪的。

那么,被视为“军国主义”的大汉王朝能做到吗?

我们还是来看看它的边防士兵的食谱。

原本这么琐碎的信息,在《史记》、《汉书》等文献中是很难见到的,万幸在近百年来出土了一系列的汉代边戍的竹简和木牍,为研究者提供西汉边防军人生活、执勤的第一手资料,让我们得以窥见一系列的细节。

《史记》上有“五谷”之说,即“黍、粟、麦、菽、稻”,但南北地域广大,主食各不相同,比如关东地区就以麦饭为主,《说文·食部》:

陈、楚之间食麦饭日蜚。

所谓“麦饭”,颜师古注释《急就章》卷二“饼饵麦饭甘豆羹”条称:

麦饭,磨麦合皮而炊之也,甘豆羹,以洮米泔和小豆而煮之也;一曰以小豆为羹,不以醯酢,其味纯甘,故曰甘豆羹也。麦饭豆羹皆野人农夫之食耳。

翻译过来就是经过粗加工的小麦,不经磨面粉精加工的工序,直接做成一粒粒的麦饭,属于下层百姓的食物,当然,大人物若是混不好,也得吃这个,见《后汉书·冯异传》:

光武对灶燎衣,异复进麦饭、菟肩。

此时已经是汉光武帝起兵之后,西汉早已灭亡,石磨早已不是稀罕物,民间仍旧在吃麦饭,以至于遇厄的汉光武也只能吃这个。

不过,关东、关西和江南本就有所不同,河西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和麦两类,其中“粟”,今天北方俗称为“小米”、“谷子”,在汉简中又分为几个种类,如粟、白粟、秣粟、粟米等。

还有属于“粟”的作物“黍”和“稞”。

“黍”就是今天说的黄米,有粘性可酿酒,在汉简中有个多个异名,如“糜子”、“黄米”、“稷”等。

“稞”则是比较优质的“粟”,往往有黏性,汉简中也称为“粱”、“白粱”、“粱米”、“秫”。

至于麦子的食用,汉简中也记载颇多,有“麦”、“米麦”、“大麦”、“小麦”、“穬麦”等不同的叫法,按照何双全先生在《居延汉简所见汉代农作物小考》(《农业考古》,1986年第2期)中的考证,这些麦的形象特征与今天的冬小麦相同。

主食之外是副食,比如“菽”,也就是豆子。

与先秦时“菽”仍是主粮不同,西汉时,“菽”的地位在下降,直接将其作为主粮食用的情况越来越少,而代之以“豆酱”、“豆豉”、“豆腐”、“大豆黄卷”等形式,而且,河西地区因为气候特性,豆类并非产区,虽然有戍卒食用的记录,应该属于粮食输入的情况。

另一项重要副食是蔬菜,徐元邦先生在《居延汉简中所见之蔬菜》(《古今农业》,1988年第1期)中的考证所见的蔬菜名称有:

葱、姜、韭、葵、毋菁、薯和荠、胡豆。

葵,在明代以前并非指向日葵,又名“冬苋菜”或“滑菜”,王帧《农书》记载:

葵为百菜之主,备四时之馔,本丰而耐旱,味甘而无毒,供食之余可为菹腊(咸干菜),枯枿之遗可为榜簇,子若根则能疗疾。

毋菁,即“蔓菁”、“芜菁”,也称“诸葛菜”,蔓菁按根形分为长圆两种,有多种颜色,性似萝卜、喜清凉,皮色光洁者为贵。

薯,不是马铃薯、红薯,它们是外来物种,中国原生的薯,也称“藷藇”,也就是今天的“山药”。

荠,在汉简写作“介”,或为“芸苔”,即今天所说的油菜,荠子还可做酱,也就是油菜籽。

胡豆,居延有出土实物,形状与豌豆类似,应指今天的豌豆。

这些蔬菜的种植并非士兵们自行处理,而是有专门的区域,名为“园”,并有明确的人员分工,有守园、助园、择韭、锄葱的,收获,自然也不是自行取用,并由官吏驻地管辖,可能是服务于官署的“官园”,也就是说,戍卒是捞不着吃的,类似的情况,也在唐代的敦煌文书中存在,官署有专门的“菜户”供应菜蔬,士兵就未必捞得到了。

忘了一项重要的副食,就是“盐”,这个东西作为战略物资,汉军是绝对配发的,而且是按人定量,见:

鄣卒李就盐三升十二月食三单三斗三升少十一月庚申自取。254:24

这里的盐三升,正好与《汉书·赵充国传》中计算的每卒盐三升相吻合,可见是汉代的定制。

按理说接下来该说“肉”了,但是对于这个话题,其实不同的研究者是有分歧的,因为简牍的记载很有意思。

在居延汉简中,可以看到为数不少的肉食的交易记录,有人就认为地处边塞,农牧杂处的地区,获取肉食并不困难,但是,另一部分研究者指出,从数据来看,肉食还是很昂贵的,大概10斤肉相当于600斤粮食,也就是1:60的比例。

问题在于,这些购买记录往往是“公事”,也就是“公家”行为,而私人购买的记录要少得多,且主要为燧长之类的军吏购买“下水”,也就是动物内脏,如头、肝、肺、心脏、胃、舌、肾等等,且一个牛头就值钱五百,一个牛心就值钱九十。

对此,赵宠亮撰写了专文《汉简所见边地戍所的肉食消费》研究辨析,得出的结论是简牍所见的肉食消费,主要是牛、羊、鸡、鱼等,马肉和狗肉也有少量记载,猪肉则无材料证明,且多为购买所得,而非自行饲养,最重要的结论是,上述购买肉食,主要用途是“戍所的祭祀之用”和“公务接待过往使者、官员的传食”,而非“吏卒配给”。

春秋社祭和腊祭为每年固定举行的公共祭祀,事后要分割祭肉,这三次祭祀才是汉代边疆戍卒的主要肉食来源,而私人购买肉食,只有有俸钱的军吏才能偶尔享受,所以,在敦煌汉简中才有这样的词句:

……相助为省艰顾致不可不食耳何敢望肉愿敕

由于简牍不清,不能理解全句,但是“何敢望肉”,这个说法,很明显否定了汉代戍卒有“配给”肉食的可能性,一年三顿“祭肉”,才是这些大汉边防军仅存可见的“荤腥”。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陈胜吴广的真实身份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陈胜吴广,相信大家不会陌生了吧,我们最为熟悉的就是陈胜吴广起义了,在读书的时候就学过这段历史,被称之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的揭竿而起,瞬间就点燃了人们心中抗秦的怒火,一时间云集响应,让秦王朝的大厦摇摇欲坠。在我们所学历史中,给陈胜吴广所定义的是二

  • 千牛卫大将军相当现在什么军衔?千牛卫大将军官职揭秘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不少朋友都好奇,千牛卫到底是个什么级别的官职。实际上,千牛卫始于唐朝,专门负责保护皇上的人身安全。唐朝官职分为虚衔和实授两种,千牛卫大将军其实并没有实际权利,更多的是一个荣誉职务,当时“大将军”也只是一种军衔,就有点像是现代的陆军上将。真要率兵打仗,还是要由别的将领指挥,随着

  • 洪秀全的儿子洪天贵福为了活命都说了些什么?最后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1864年湘军攻破了天京城,历时1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崩塌了。洪秀全的儿子洪天贵福被俘,这位天王洪秀全的继承者在清庭审讯期间为了能够活命,这熊孩子是啥话都敢说。那么,历史上这位太平天国的幼主洪天贵福,为了活命到底说了些什么呢?大家听我慢慢道来。首先、幼主洪天贵福幼主洪天贵福,是太平天国最高领袖天王洪秀

  • 甘罗十二为丞相之后,为什么就神秘消失了?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历史上总会有很多天才少年,他们在小小年纪就做到了很多大人也无法完成的事情,也因此他们才会广为人传颂,比如战国末期秦国十二岁的丞相甘罗,这个年纪不管放在什么时候,都是很小的,但他却能成为一国丞相,不得不说是相当厉害了。只不过,为什么在史书上,他当了丞相之后就似乎神秘消失了,史书上就再也没有他的事迹了呢

  • 鲁迅真的说过远看一条狗,近看郭沫若这句话吗?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华夏历史

    近代时期有不少文学大家相互之间会产生一些对骂的情况,这一点也是确有其事的,所以当一些话真真假假说出来的时候,可能就会有人信以为真了。比如就有一句非常有名的,很多人认为是鲁迅批评郭沫若的“远看一条狗,近看郭沫若”这种话,用来批判郭沫若,说不定会有很多人相信,但是事实当真是如此吗

  • 曹丕想要登基称帝有哪些阻碍?这三人帮助曹丕顺利继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曹操虽然将曹丕选为接班人,但曹丕继位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算是有惊无险。曹操去世时,曹丕并不在他的身边,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隐患,如果有大臣像赵高、李斯那样,篡改曹操遗嘱,又拿兵权相逼,可能曹丕非但当不上魏王,还会死于非命。曹丕最终能顺利过度,登基称帝,实际上离不开这三人的帮忙,下面就来讲讲当时

  • 赵武灵王本有机会重挫秦国,却错过关键契机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赵国能够快速崛起,成为当时唯一一个能和秦国抗争的诸侯国,赵武灵王功不可没。在赵武灵王的领导下,赵国内部结构进行了全新的改造,加上推行胡服骑射,使得赵国军力日益强盛,一跃成为当时能和秦国比肩的超级强国。实际上赵武灵王本有机会重创秦国,但却措施关键契机,此后他想重新当赵王,结果失败,被困沙丘幽禁而死。对

  • 古代没有水泥,明朝是用什么将长城砌的稳固如山的?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华夏历史

    1796年的时候,英国人帕克用泥灰岩烧制出来了外观为棕色的罗马水泥;1824年英国建筑工人约瑟夫·阿斯谱发明了水泥,并且还取得了波特兰水泥的专利权。在这俩人发明个水泥之前,水泥这种东西在世界上就是个神话。然而在没有水泥的情况下,明朝城墙已经是墙历了600年的是历史,依然是坚不可摧。那么这是为何呢?当

  •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冯唐为何一生难以得志?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一生立下战功无数,结果却始终不能封侯,那冯唐又是个什么情况呢?冯唐是汉文帝时期大臣,他历经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朝,但始终得不到重用。冯唐出仕较晚,在文帝时期因直言不讳,还惹得皇帝不高兴。等到汉景帝时,又罢免了他的楚相一职,等到汉武帝即位,冯唐已经年过古稀,从而心有余而力不

  • 穆桂英是真实存在的吗?杨家将有哪些虚构人物?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穆桂英在国内,可以说是一位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穆桂英是杨门女将之一,曾率军征卫国,破西夏,立下显赫战功,五十三岁还能冲锋陷阵,其战力不输男将。不过穆桂英这个人物是出自明朝小说《北宋志传》,此后又被加入到各种文学还有影视剧中,才造就了穆桂英的知名度。而历史上是没有穆桂英这个人物的,杨家将中也有很多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