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曹丕想要登基称帝有哪些阻碍?这三人帮助曹丕顺利继位

曹丕想要登基称帝有哪些阻碍?这三人帮助曹丕顺利继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924 更新时间:2024/2/17 19:58:42

曹操虽然将曹丕选为接班人,但曹丕继位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算是有惊无险。曹操去世时,曹丕并不在他的身边,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隐患,如果有大臣像赵高李斯那样,篡改曹操遗嘱,又拿兵权相逼,可能曹丕非但当不上魏王,还会死于非命。曹丕最终能顺利过度,登基称帝,实际上离不开这三人的帮忙,下面就来讲讲当时的情况,以及曹丕面临的阻碍,赶快来看看吧。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一代枭雄曹操病逝于洛阳,终年66岁。一般来说,旧君去世,新君应当日就于灵柩前继位,以免发生变故。

但是,在曹操去世时,他最器重的两个儿子曹丕、曹植都不在身边,这样一来,即使是曹操早已选为继承人的曹丕,能不能顺利继位,也充满了悬念。

曹操死时,中原的局势并不安稳,因此,当时在洛阳的群臣甚至都不敢公布曹操的死讯,生怕引发动乱,很多人主张秘不发丧。

如果真的这样做了,那在曹魏政权内部反而会引发大乱,因为,隐瞒死讯,在当时的政治形势下只意味着一件事——阴谋。

就在大错将成之时,一个关键人物出场,谏议大夫贾逵主张公开消息,并派使者到各地去发丧,让内外官员都来吊丧。

在贾逵的主持下,曹操的丧礼办理的井井有序。就在人心逐渐安定之时,又爆发出一个令人揪心的消息——青州兵哗变了!

青州兵是曹操一手创建的嫡系部队,多年来跟随曹操南征北战,是曹军中的主力部队,在曹操手下的多路部队中,青州兵的待遇远远高于其他部队。

但是,青州兵这支部队也被曹操宠坏了,他们只听命于曹操。现在,他们一听到曹操去世的消息,青州兵不愿为他人卖命,擅自击鼓,纷纷散去。

这种目无军纪的行为说严重点就是叛变,可以立即镇压。当时朝中也有多位大臣主张镇压,但谨慎的贾逵再次提出反对意见,他认为曹操新死,而继嗣的新王还未拥立,此时最好还是对动乱进行安抚。

于是,贾逵说服了众大臣,并且,他还发给青州兵传檄公文,让他们凭着公文可以在回家的路上得到当地官员提供的粮食关照。如此一来,一场骚动被平息下去。

贾逵是个聪明人,他很清楚青州兵的战斗力,假如在这关键时刻处置不当,激起兵变,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时局会更加动荡,那就难以预料后果了。

谁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刚刚安稳地送走了青州兵,又迎来了一支大队人马,为首的将领正是被曹操称为“黄须儿”的曹彰,曹彰是曹操和卞夫人所生的第二子,素以勇猛过人而著称。

曹彰是从驻地长安赶过来的,当曹彰赶到洛阳时,开口的第一句话,便是向主持丧事的贾逵问了一个敏感的问题:“先王的玺绶在哪里?”

贾逵当然知道曹彰话的意思,在这新旧交替的敏感时期,曹彰问出这样的问题,明显是有特殊用意的,如果处理不好,曹魏政权就会发生内乱的。

贾逵本来就是支持曹丕的大臣,所以他面对曹彰带有挑衅式的提问,回答的相当强硬:“太子(指曹丕)在邺(城),国有储副。先王玺绶,非君侯所宜问也。”(《三国志》)

贾逵一句话说得曹彰无言以对,不敢再争。就这样,贾逵和在洛阳的文武百官把曹操的遗体入殓,然后与夏侯尚护送曹操的灵柩回邺城。

邺城此时的情况也不乐观,曹操的死讯传到邺城时,大臣们没有一点心理准备,一下慌乱了,其中就包括在邺城的太子曹丕。

按规矩,新君须在旧帝的灵柩前继位,但曹操的灵柩还在遥远的洛阳,等回来还要等好长时间,国不可一日无君,在这种权力交接的敏感时期,时间一长,谁知道会不会有几场政变等着曹丕呢?

还有的大臣认为,必须还要等待一份天子汉献帝正式的诏命,曹丕才能继魏王。

在这关键时刻,又有一位人站了出来,尚书陈矫坚持非常时期,不能因循常理,他说:“王薨于外,天下惶惧。太子宜割哀即位,以系远近之望。且又爱子在侧,彼此生变,则社稷危矣。”

在陈矫的安排下,仅仅用了一天就完成了曹丕继魏王的典礼仪式。曹丕顺利继承王位,对陈矫非常感激,他后来说:“陈季弼(陈矫字)临大节,明略过人,信一时之俊杰也。”

曹丕虽然做了魏王,并在邺城为曹操发丧,但曹操的死仍然引发了政局的不安,比如有一些虽然听命于曹操的割据军阀,蠢蠢欲动,邺城内外一时也是人心浮动。

为了稳定局势,有的大臣提出把各地的太守、县令统统换成谯郡、沛县人,因为,曹操是谯郡人,这时还是老乡可靠些。

曹丕面临即位后的一次严峻考验,稍有不慎就会满盘皆输,该怎么办呢?

这时,又有一个人出现了,邺城太守徐宣站出来说:“如今中原一统,天下一家,报国忠臣,岂分地域,难道只有谯、沛的人才可靠?这样做,岂不是寒了天下志士的心?”

曹丕本来也是个明白人,头脑清醒,他听完这位徐州广陵海西(今江苏灌南县东南)人说的话后,说了一句:“此人真乃社稷之臣。”

就这样,曹丕在这贾逵、陈矫、徐宣的帮助下,迅速控制局势,有惊无险地实现了曹魏政权的平稳过渡。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赵武灵王本有机会重挫秦国,却错过关键契机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赵国能够快速崛起,成为当时唯一一个能和秦国抗争的诸侯国,赵武灵王功不可没。在赵武灵王的领导下,赵国内部结构进行了全新的改造,加上推行胡服骑射,使得赵国军力日益强盛,一跃成为当时能和秦国比肩的超级强国。实际上赵武灵王本有机会重创秦国,但却措施关键契机,此后他想重新当赵王,结果失败,被困沙丘幽禁而死。对

  • 古代没有水泥,明朝是用什么将长城砌的稳固如山的?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华夏历史

    1796年的时候,英国人帕克用泥灰岩烧制出来了外观为棕色的罗马水泥;1824年英国建筑工人约瑟夫·阿斯谱发明了水泥,并且还取得了波特兰水泥的专利权。在这俩人发明个水泥之前,水泥这种东西在世界上就是个神话。然而在没有水泥的情况下,明朝城墙已经是墙历了600年的是历史,依然是坚不可摧。那么这是为何呢?当

  •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冯唐为何一生难以得志?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一生立下战功无数,结果却始终不能封侯,那冯唐又是个什么情况呢?冯唐是汉文帝时期大臣,他历经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朝,但始终得不到重用。冯唐出仕较晚,在文帝时期因直言不讳,还惹得皇帝不高兴。等到汉景帝时,又罢免了他的楚相一职,等到汉武帝即位,冯唐已经年过古稀,从而心有余而力不

  • 穆桂英是真实存在的吗?杨家将有哪些虚构人物?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穆桂英在国内,可以说是一位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穆桂英是杨门女将之一,曾率军征卫国,破西夏,立下显赫战功,五十三岁还能冲锋陷阵,其战力不输男将。不过穆桂英这个人物是出自明朝小说《北宋志传》,此后又被加入到各种文学还有影视剧中,才造就了穆桂英的知名度。而历史上是没有穆桂英这个人物的,杨家将中也有很多将领

  • 咸丰四春娘娘分别是谁?历史上真的存在吗?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咸丰帝时期,据说后宫中有四位姑娘最被皇帝宠爱,她们分别是武陵春、海棠春、牡丹春和杏花春,也被称之为四春姑娘。不过这四春姑娘的故事出自《清史演义》,既然带有演义二字说明就不是正史了,那历史上真的存在这四春姑娘吗?这次就来为大家解答这个问题。按照这四位姑娘的芳名,咸丰帝几乎是把她们当做自己的护花使者,想

  • 张作霖被炸死后大帅府是如何做到将消息滴水不漏的隐瞒了十多天?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夏历史

    1928年张作霖乘坐的火车发生了爆炸,但是在张作霖被炸死后的十多天里,消息一直没有外露,那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那么大帅府又是如何做到滴水不漏的将张作霖的死讯隐瞒了十多天的呢?接下来小编就来给大家了解一下吧。这个事情能够瞒住,有两个条件。第一,张作霖被炸后,并没有立即死在现场。这个条件至关重要。因为日

  • 若是张作霖没有被炸死,东三省会沦陷吗?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当年张作霖的家就是目前沈阳的大帅府,从中西合璧建筑的格局就能看出张作霖绝对不是个简单的人。张作霖有着极大的睿智以及知人善用之大才。若是当年张作霖没有被炸死的话,绝对不会像他儿子那样就这么直接扔给日本了。就算是东北最后要亡,那也多半是跟日本人拼了个两败俱伤。日本也没有什么能力打全面侵华战争,那咱下面就

  • 张作霖火车被炸之前有两人悄悄下车,这两个人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1928年6月4日的凌晨,皇姑屯一代的铁路上一声巨响,曾经的东北王张作霖就此陨命。作为东北地区的一带枭雄,因为有了他的存在,使得日本在东北的计划一拖再拖,所以他本身也很清楚日本人想要把他除掉。在皇姑屯事件爆发之前,张作霖对日本在山海关袭击专列这一消息早已有所耳闻,所以他也因此做足了准备,关于沿线的铁

  • 平定三藩之后康熙帝为何要将众多降将通通凌迟?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一直以来,后世对于康熙皇帝的评价都算是非常不错的,尤其是受到很多反应清朝的电视剧的影响,甚至还有人说康熙是”千古一帝“。不可否认,康熙在位期间多次用兵,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康熙帝也有一些不太光彩的事情。比如在三藩之乱期间,康熙帝多次下诏宣称,只要叛

  • 和珅在临终前让自己狱友若是出去后帮忙办一件大事,所谓何事?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清朝时期的贪官,相信很多人就会想到一个名字了,那就是和珅。在和珅当官的期间,利用了职务之便,大肆的贪污敛财,除了自己手底下的管理贿赂之外,他还亲自经营了许多产业,在他名下的当铺就有75间,大小银号300多间。而且还与广东十三行、东印度公司等跨国企业有合作。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和珅所聚敛的财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