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安史之乱致使唐朝国力锐减,叛军为何还是没能取代大唐

安史之乱致使唐朝国力锐减,叛军为何还是没能取代大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2793 更新时间:2024/1/16 13:03:07

安史之乱总共持续了8年时间,这起事件直接让盛唐不复存在,此后国力急转直下。在这场叛乱之中,叛军兵力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都要优于唐军,甚至一度占领长安、洛阳两处重地,但为什么最后叛军却没能取代大唐呢?当时大唐仅剩最后一口气,还是奇迹般的活了下来。那今天就准备站在叛军的角度,来跟大家讲讲他们最后失败的原因,看看安禄山史思明这两位叛军首领是如何走向灭亡的。

关于唐朝的反攻,积极行动与错误决策都有,最终是胜利了。而另一边,安史叛军(或者称之为“燕政权”)也不是铁板一块,燕政权的内部问题也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

别的不说,从这场动乱的命名上看,“安史之乱”,当然是安氏和史氏两个中心,安史嬗代即说明了问题。若从历代叛军领头人(所谓“大燕皇帝”)来看,安禄山、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都是死于非命。虽然是多行不义必自毙,不值得同情,但值得我们思考它背后的根本原因。

1、从安禄山当上节度使说起

安禄山的发迹史相信不必再过多介绍了。他是放羊娃出身,偷羊被抓又反被赏识,自此参军。凭军功一路青云直上,后来凭借出色的卖萌装傻演技,博得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欢心。

出于唐玄宗的偏爱,也出于李林甫“蕃将可靠”的谬论,安禄山成为平卢、范阳和河东三镇节度使,受封东平郡王。唐朝东北疆域自此成了安家的天下,安禄山有了造反的本钱。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禄山起初假借贡马之名,率大量兵马南下。意图暴露后,以诛杀杨国忠为借口发动叛乱,即安史之乱。攻破洛阳后,安禄山称帝,国号为“燕”。

如果从上述历史看,安禄山起兵反叛应该是依靠军事力量。事实上,安禄山的大燕政权中有两股力量:第一是蕃将,毕竟胡汉有别,蕃将对唐王朝的认同感较弱,能为安禄山所用。第二是文士,由于李林甫弄权,士人的上升通道被阻断,安禄山遂趁机在幽州附近招揽士人,史学界称之“幽州文士集团”。

在安禄山起兵反叛的过程中,幽州文士出谋划策,占据了燕政权的决策中心。而燕政权的军事力量掌握在蕃将团体之手。文士集团与蕃将群体在安禄山在世时尚能相安无事,但安禄山之死造成了燕政权的分裂。

由于安禄山晚年患疾,双眼失明,身生疮疖,脾气日益变坏,由此得罪了身边的所有人。公元757年,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宦官李猪儿、丞相严庄合谋杀死安禄山,安庆绪即位。

由于拥立之功,幽州文士集团的权势于此时达到顶点。蕃将本就与文士不甚融洽,现在老上司去世,新皇帝名望不够,无法阻止蕃将群体的离心离德。

2、安庆绪之死与史思明上位

由于燕政权的内部矛盾,诸将离心离德,安庆绪节节败退,唐军接连收复西京。史思明也不愿受安庆绪节制,于是投降唐朝,安庆绪派来的使者安守忠、李立节被杀,只有阿史那承庆因为与史思明早已相识而免于一死。

史思明假意归降,实则厉兵秣马,扩军备战。唐肃宗心知肚明,于是听从李光弼的建议联合史思明部将乌承恩,让他暗中监视史思明并寻机会除掉他。史思明是个狡猾的老狐狸,这点儿小伎俩瞒不了他。

之前投降唐朝,是因为不想为安庆绪卖命,希望暂缓口气而已。如今安庆绪与唐军激战正酣,正是他史思明搅局的好时候。史思明将计就计,引蛇出洞,假意让乌承恩的儿子回去探望父亲,实则派人潜入乌承恩房中。乌承恩父子正在谋划如何除掉史思明,不料被史思明的人逮个正着!

处决了乌承恩父子及其心腹后,史思明再度反叛。此时安庆绪被李光弼、郭子仪、王思礼等九大节度使围攻,即著名的“邺城之围”。唐军人多势众,邺城中的安庆绪已力不能支。

但唐肃宗犯了一个大错,让安史之乱延长了好几年:他派九大节度使围攻安庆绪,却不设元帅,派宦官鱼朝恩担任观军容使以指挥战斗。

有了鱼朝恩的瞎指挥,史思明成功与邺城内的安庆绪里应外合,围攻邺城的唐军被来了个反包围,结果原本必胜的仗打败了。

安庆绪没有死在唐军手上,但才出狼窝,又入虎穴,史思明也不是什么善茬。不久,史思明历数安庆绪罪过,把安庆绪及其兄弟四人,以及谋士崔乾佑、高尚等人处死,史思明称“大燕皇帝”。

史氏取代安氏,也是蕃将群体对幽州文士集团的胜利。在史思明的率领下,伪燕军队又卷土重来,不仅再次攻占洛阳,又计划进军关中。这是燕政权最后的辉煌。

3、史朝义败亡与河朔三镇

史思明不愧是安禄山的老伙计,和安禄山相似,他也野心勃勃,也能征善战,但也一样脾气暴躁,惹了不该惹的人。

史思明攻打陕州时,受唐军抵抗久战不胜,退至永宁,于是他令儿子史朝义筑三角城以驻军。苦干一个月后,史思明巡视到此。城已筑好,只是尚未抹泥。史思明遂大怒,把史朝义、骆悦等大将召来,想杀之以立军威,直至他们率领士兵继续干活才作罢。临走,史思明还向儿子放句狠话:“等我攻克陕州,斩却此贼!”

史思明未必真想杀掉史朝义等人,但他要求过于严苛,又动辄处罚打骂,使史朝义等人不由得害怕。于是,和老上司安禄山一样,史思明也被儿子杀了。

但史思明确实不如其父,在他称帝后燕军接连败绩。不久后,洛阳被唐军收复,史朝义退回大本营范阳,守城的部将李怀仙却不放他入城,最终于绝望中自杀。

史思明之死,标志着安史之乱的结束,但安史叛将的势力却依旧存在。李怀仙被封为卢龙节度使,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张忠志(后改名李宝臣)为成德节度使。此即河朔三镇,藩镇割据之代表,中唐动乱的重要来源。

由此可见,虽然史思明是被唐军打败,但他如此迅速的败亡,是因为遭到蕃将团体的抛弃。河朔三镇的节度使就是这类蕃将的代表。

那么,蕃将团体为何会抛弃史朝义而归唐?这固然与实力对比有关,但更大程度上由于蕃将内部的派系划分有关。

这些蕃将(或者说节度使)的晋升主要有两种途经:第一种是偏将出身,通俗地说,就是老上司离职后由副手顶上。第二种是军州出身,由刺史或军镇经略使等晋升而来。

从晋升途径可知,前者是安禄山的心腹,相互间关系也密切。后者由于其相对固定的职权,与前者及上司的关系相对疏离。

而在安史叛军蕃将中,前者就是李怀仙、田承嗣、张忠志等人,后来抱团形成河朔三镇。史思明属于后者,所以史思明在世时,由于资格老、名望高,他能团结蕃将,史朝义就做不到。

有了这一层隔阂,再加上史思明能力平庸,唐朝还开出了优厚的投降条件,承认蕃将们的既有地位,史朝义就被李怀仙等人无情地抛弃了。

总结

燕政权作为在相对和平的年代反叛的组织,必然不会具有什么崇高的理想与强烈的认同感。燕政权中的文臣武将,都是由利益关系组成的共同体,这种特性决定了燕政权内部分裂的必然性,注定了安史叛军必然失败的命运。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吴三桂投靠清朝的时候兵力有多少?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清军入关是因为受到了线报说李自成攻取了北平,把崇祯帝给逼死了,于是便倾巢出动,想要尽快入关将中原控制住。多尔衮统率满洲、蒙古兵总数的三之二,及归顺的汉军与恭顺等三王、续顺公兵启行。按照满洲与蒙古八旗兵抽调三分之二计,满八旗和蒙八旗兵力达到了八万人。据《沈馆录》卷七载:“孔耿两将四万骑,领

  • 宋朝皇宫为何爱吃羊肉?吃了多少羊?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羊肉在现代已经不是一种在古代类似“贡品”的存在了,寻常百姓都可以吃,不过在古代,很多食物是有身份限制的,只有特定的阶层人群才可以吃,不过这是最初的情形了,虽然到了后来,阶层没有之前那么严格,但是有些食物依然能够享用的人并不多,因为价格昂贵,普通人一般也买不起。而在宋朝时期,宋

  • 三国陈登才华被小看,若他加入刘备恐成就一番霸业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陈登可能是三国最被小看的人才之一,陈登从小就有经世济民之志,此后博览全书,25被举孝廉,在东阳担任县长。陈登为官期间兴修水利,秔稻丰积,深厚百姓爱戴,军事上,陈登还帮助曹操攻灭吕布、击退孙策。可惜曹操身边人才如云,陈登始终没办法发挥出自己的全部的才智。有人说,如果陈登选择跟随刘备,或许能成就一番霸业

  • 李绅是怎么从“悯农”变成一位滥施威严的贪官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悯农》是我们上小学时必学的一首古诗,他的作者是唐朝宰相李绅。如果你不了解李绅的话,从他的诗词中应该会觉得他是一位懂得体恤农名的好官。但事实却是,李绅从刚开始的“悯农”一步步走向了“坑农”,最后变成一位滥施威严的贪官,这个形象落差就比较大了。李绅到底是

  • 假如关羽攻下樊城,蜀汉能否一统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虽然在《三国演义》里面,关羽被描述成了一代大将,在加上后世人对他的推崇,现如今关羽在人们心中就是一个武圣的形象,因此会觉得,关羽在当时也是非常厉害的。但其实不然,真实的关羽在三国时期,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厉害,一切都只是源于小说而已。而对关羽发动的襄樊之战,一直以来也是有颇多争议的。有很多人认为,

  • 欧阳修真有诬陷狄青吗,浅谈宋朝文官与武官之间的博弈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狄青是北宋一代名将,一生建有战功无数。狄青心思缜密,据说他在每次打仗前都会推演胜负几率,做到有致胜的把握才会出击。而且狄青奖赏分明,虽然是将军但甘愿和士兵们同甘共苦,因此深受下属拥戴。但狄青最后却遭到陷害,导致出判陈州,而这一切都跟名臣欧阳修有关,欧阳修真有陷害狄青吗?其实这件事正好反映出了宋朝文官

  • 为什么在官渡之战的几年里,刘备毫无作为?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华夏历史

    官渡之战可以说是汉末时期一场极为重要的战役之一了,不仅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同时也是奠定了当时势力格局的战役之一。而作为官渡之战的主角,曹操和袁绍两人斗的不可开交,但是虽然是在打仗,但是对于其他人来说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这两位大佬在打仗,那么其他有些原本还很小的势力,就可以趁着这个机会进行壮大,以便

  • 汉朝的皇帝为什么不喜欢娶匈奴的王室?其中有什么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古代的帝王是所有人都梦寐以求的,只要成为了帝王,可以说就拥有了一切。但是帝王却又有些可怜,因为可能无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自己的婚姻。帝王的婚姻不仅仅只是看女子的颜值,颜值对于帝王来说有太多的选择,选择的时候多多少少都会带着一些政治色彩。有时候帝王也要违背爱情的初衷,迎娶自己并不喜欢,甚至讨厌的

  • 李牧三次打败王翦是真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网上一直在说这个李牧和王翦到底谁比较厉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还是比较复杂的,但是不知道大家怎么理解的,这两个人到底谁更加厉害一些呢?还是有很大争议的,话说看两个人到底谁更加厉害,其实对比对比就好了,最近这个有的人就问了,这个李牧好像三次打败过这个王翦了,还有这个王翦与李牧好像有过五次交手,这又是怎

  • 赵奢评价赵括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这个赵括的事情,很多人都在说这个赵括不行,又有的人说这个赵括是行的,但是也不知道到底行不行,今天我们不妨来看看这个赵括的父亲赵奢是怎么评价这个赵括的吧,赵奢好像有说过这个赵括不适合打仗,没有真本领,不能带兵打仗,那么这到底要怎么理解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吧!赵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