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邦为什么杀死萧何

刘邦为什么杀死萧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101 更新时间:2024/2/5 8:16:54

刘邦为什么杀死萧何这个问题,难道不是一个天大的错误?刘邦杀了不知道多少功臣,但是就是没有杀这个萧何啊,唯一善终的人其实就是萧何了,所以不存在这个刘邦杀萧何的说法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呢?其实小编觉得应该是有人想问的是,刘邦杀了那么多功臣,为什么只有萧何善终了,这个问题也还是挺有意思的,下面我们一起分析看看!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刘邦的帝王心术。

一、刘邦自己就是造反出身,靠着推翻大秦帝国、打败项羽才建立了汉王朝,刘邦自己当了皇帝,又分封了七个异性诸侯王,刘邦的心里一直有铲除异姓王的想法,为什么呢?既然你刘邦可以做得诸侯之上的皇帝,咱们都是普通人出身的诸侯王们为何做不得皇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些诸侯王是不是这样想的,谁也不清楚,可是刘邦却是这么想的。而且战功越大,能力越强,对自己就越有威胁。

所以在吕后谋划诛灭功臣的时候,刘邦是点头答应的。就连汉初三大功臣的另外两位文臣——萧何、张良,也都受到猜忌,只不过这两个人太聪明了,采取的自保之道又很让刘邦放心:萧何自污名声,受贿买地,转移刘邦视线;张良索性学赤松子游,隐居汉中留地,不干政治。

二、任何威胁到皇位的人都必须铲除。功高盖主其实就是你的能力和威望到了一定程度,对皇位产生了极大的威胁。这和忠诚没关系,只要你功劳大到足以让声望盖过皇帝,就有了威胁皇位的能力,有了威胁皇位的能力,皇帝就会除之而后快,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相反的情况是你就算有篡位的心,却没那能力,皇帝也不会在意你。韩信死前曾说到:狡兔死,良狗烹。这与忠诚没关系,只与能力有关,有能力威胁到皇权就会被杀。而且当时刘邦已经很老了,韩信刚刚三十六岁,正是壮年,干什么都来得及,刘邦就是在韩信死后一年驾崩的,留着韩信这个名望势力过高之人无异于给自己儿子留下一颗定时炸弹,说不定哪天韩信变心了就夺了刘盈的皇位,让自己亲手建立的帝国落入外姓人之手。所以说能威胁但皇位的韩信、彭越英布一律处死。

三、任何威胁皇权、拥兵自重的人都必须清除。韩信这位被太史公将其评价为领衔萧何与张良的“汉三杰”之首,在整个楚汉相争的战场上,韩信居功至伟,可以说没有韩信就没有大汉天下。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兵仙,却无自保意识,屡屡触犯刘邦的皇帝威权。

当年韩信率军连克齐地70城时,恰巧刘邦统帅的另一支大军却被项羽团团围困于荥阳。刘邦无奈,派人向韩信求救。而韩信却并不着急派兵救援刘邦,而是提出要刘邦封他为“假齐王”,表面上说是为了便于治理整顿齐地事务,实际上就是拥兵自重,借机要官要权,而刘邦确可以理解为借机要挟,你韩信是不是有不臣之心。刘邦此时已怒不可遏,多亏陈平偷偷往他脚背上踩了一脚,使刘邦从震怒回到理智与现实中来,不仅“没有”见怪于韩信,反而封他做了“齐王”,连个“假”字都顺便删了。韩信喜形于色,很快便带兵解了刘邦的围,刘邦心中却恼怒异常,怀恨在心。

垓下之战的时候,刘邦约韩信同时发兵,到时却不见韩信兵马,导致刘邦又吃了败仗。直到刘邦又对韩信大加封赏,韩信才同意出兵,这更加触怒了刘邦,此后一战破楚。项羽被灭,建立了大汉政权,这就意味着狡兔已死,良狗可以被烹了。

韩信号称“兵仙”,对敌作战总能审时度势,奇智计百出。但是却不懂得修身养性之道,没有自保之道,自认为凭本事吃饭,别人奈何不得。所以才在毫不设防的情况下被人擒拿起来,轻易的被杀掉了。

至于为什么不杀萧何等文臣,有句话说得好,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文臣们手无缚鸡之力又没有兵权,他们需要借助外力才能干成事,文臣们只要没有野心,懂得自保之道就可以安度晚年了,例如萧何,萧何是个聪明人,懂得进退之道。他知道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所处的环境,高处不胜寒让他变得十分清醒。萧何也看透了刘邦,知道只要是威胁到皇权就有被杀的可能。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为了自己,更为了子孙后代,必须要小心谨慎,让刘邦放心,好在刘邦对萧何等文臣们一直很厚爱也比较放心。所以文臣们的结局都相对较好。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安史之乱致使唐朝国力锐减,叛军为何还是没能取代大唐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安史之乱总共持续了8年时间,这起事件直接让盛唐不复存在,此后国力急转直下。在这场叛乱之中,叛军兵力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都要优于唐军,甚至一度占领长安、洛阳两处重地,但为什么最后叛军却没能取代大唐呢?当时大唐仅剩最后一口气,还是奇迹般的活了下来。那今天就准备站在叛军的角度,来跟大家讲讲他们最后失败的原因

  • 吴三桂投靠清朝的时候兵力有多少?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清军入关是因为受到了线报说李自成攻取了北平,把崇祯帝给逼死了,于是便倾巢出动,想要尽快入关将中原控制住。多尔衮统率满洲、蒙古兵总数的三之二,及归顺的汉军与恭顺等三王、续顺公兵启行。按照满洲与蒙古八旗兵抽调三分之二计,满八旗和蒙八旗兵力达到了八万人。据《沈馆录》卷七载:“孔耿两将四万骑,领

  • 宋朝皇宫为何爱吃羊肉?吃了多少羊?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羊肉在现代已经不是一种在古代类似“贡品”的存在了,寻常百姓都可以吃,不过在古代,很多食物是有身份限制的,只有特定的阶层人群才可以吃,不过这是最初的情形了,虽然到了后来,阶层没有之前那么严格,但是有些食物依然能够享用的人并不多,因为价格昂贵,普通人一般也买不起。而在宋朝时期,宋

  • 三国陈登才华被小看,若他加入刘备恐成就一番霸业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陈登可能是三国最被小看的人才之一,陈登从小就有经世济民之志,此后博览全书,25被举孝廉,在东阳担任县长。陈登为官期间兴修水利,秔稻丰积,深厚百姓爱戴,军事上,陈登还帮助曹操攻灭吕布、击退孙策。可惜曹操身边人才如云,陈登始终没办法发挥出自己的全部的才智。有人说,如果陈登选择跟随刘备,或许能成就一番霸业

  • 李绅是怎么从“悯农”变成一位滥施威严的贪官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悯农》是我们上小学时必学的一首古诗,他的作者是唐朝宰相李绅。如果你不了解李绅的话,从他的诗词中应该会觉得他是一位懂得体恤农名的好官。但事实却是,李绅从刚开始的“悯农”一步步走向了“坑农”,最后变成一位滥施威严的贪官,这个形象落差就比较大了。李绅到底是

  • 假如关羽攻下樊城,蜀汉能否一统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虽然在《三国演义》里面,关羽被描述成了一代大将,在加上后世人对他的推崇,现如今关羽在人们心中就是一个武圣的形象,因此会觉得,关羽在当时也是非常厉害的。但其实不然,真实的关羽在三国时期,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厉害,一切都只是源于小说而已。而对关羽发动的襄樊之战,一直以来也是有颇多争议的。有很多人认为,

  • 欧阳修真有诬陷狄青吗,浅谈宋朝文官与武官之间的博弈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狄青是北宋一代名将,一生建有战功无数。狄青心思缜密,据说他在每次打仗前都会推演胜负几率,做到有致胜的把握才会出击。而且狄青奖赏分明,虽然是将军但甘愿和士兵们同甘共苦,因此深受下属拥戴。但狄青最后却遭到陷害,导致出判陈州,而这一切都跟名臣欧阳修有关,欧阳修真有陷害狄青吗?其实这件事正好反映出了宋朝文官

  • 为什么在官渡之战的几年里,刘备毫无作为?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华夏历史

    官渡之战可以说是汉末时期一场极为重要的战役之一了,不仅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同时也是奠定了当时势力格局的战役之一。而作为官渡之战的主角,曹操和袁绍两人斗的不可开交,但是虽然是在打仗,但是对于其他人来说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这两位大佬在打仗,那么其他有些原本还很小的势力,就可以趁着这个机会进行壮大,以便

  • 汉朝的皇帝为什么不喜欢娶匈奴的王室?其中有什么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古代的帝王是所有人都梦寐以求的,只要成为了帝王,可以说就拥有了一切。但是帝王却又有些可怜,因为可能无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自己的婚姻。帝王的婚姻不仅仅只是看女子的颜值,颜值对于帝王来说有太多的选择,选择的时候多多少少都会带着一些政治色彩。有时候帝王也要违背爱情的初衷,迎娶自己并不喜欢,甚至讨厌的

  • 李牧三次打败王翦是真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网上一直在说这个李牧和王翦到底谁比较厉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还是比较复杂的,但是不知道大家怎么理解的,这两个人到底谁更加厉害一些呢?还是有很大争议的,话说看两个人到底谁更加厉害,其实对比对比就好了,最近这个有的人就问了,这个李牧好像三次打败过这个王翦了,还有这个王翦与李牧好像有过五次交手,这又是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