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治为何会被武则天压制,李治性格真的软弱无能吗

李治为何会被武则天压制,李治性格真的软弱无能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1918 更新时间:2024/1/19 3:10:09

李治是唐朝第三位皇帝,一般他给人的印象是性格软弱,可能因为有武则天的存在,所以就有了对比。不过李治真是一位懦弱无能的皇帝吗?如果你真这样认为的话,那就是极大的误解他了。其实李治态度也有强硬的一面,他在位期间接连灭掉高句丽和西突厥等,使得唐朝领土达到鼎盛。至于李治在对待武则天方面,的确是比较柔软,但这也不算缺点,试问谁不想要一个李治这样会宠妻子的好老公呢。

李治应该是史上最牛的男人。纵观上下五千年,谁比得上他?除了他本人是皇帝外,他的爷爷、父亲、妻子和两个儿子都是实打实的皇帝,且他的父亲唐太宗李世民还打造了赫赫盛世"贞观之治",他的妻子武则天乃第一个也是正史上唯一一个登基称帝的正统女皇,打造了辉煌的武周天下,为唐玄宗李隆基开创"开元盛世"夯实了不可或缺的基础。

李治并非柔弱懦怯无能之人,其实也是一代雄主,实力与运气皆备,不亚于汉文帝、汉景帝,称"高宗"的确如是;不过他逊于父亲太宗及妻子则天女皇,被其光芒遮挡,兼之身患风眩,也就不那么突出,甚而被矮化罢了。

1、李治当上皇帝并非天意使然

李治于公元628年出生于大唐帝都长安的东宫丽正殿,这位一生来就高贵的嫡三子,"幼而聪慧,端庄安详,宽厚仁慈,和睦兄弟",乃太宗皇帝李世民与长孙皇后所生,自是含着金钥匙长大。3岁时即封晋王,5岁时挂衔"并州都督",深得恩宠。

但这并不意味着李治是必然的皇太子。

毕竟他之上有亲大哥李承乾,按"传嫡传长",李承乾是实至名归的皇太子;即便按"传贤",还有嫡次子魏王李泰、吴王李恪等补缺。李治只是嫡三子,在兄弟中排行第九,轮不到他,一般情况下也只能是王爷到顶。

由此,李治就没去考虑皇储之争,自己该干嘛就干嘛,按着自己的"仁孝"行事,有王室之家也够显赫了,不必奢想其它有名无分的事。

所以,李治的儿提时代过得无忧无虑,分外自然。

9岁时,母亲长孙皇后过世,李治自然而然表露出来的悲伤思念之情,体现出纯真的孝顺,让怀旧、重情的太宗皇帝深为感动,不久即授予李治"右武侯大将军"的待遇。

贞观十八年,太宗讨伐高句丽回朝到并州时,不期生了大毒疮。李治得知,亲自用口给父亲吸毒脓,还扶着父亲的步辇步行跟从多日,让太宗对李治的仁孝更为赞赏。

就在这个时节,太子承乾谋反,魏王李泰又野心突显,公然对太宗言继位后即"杀子让弟",私下却威胁李治别妄动你已太子党叔叔李元昌要好……

雄主李世民只好废了嫡长子、嫡次子,重新召集重臣商议立储。

一方面,由于亲舅舅长孙无忌的倾力支持李治;另一方面,更由于李治的仁孝在李世民心中扎下了根。

李治靠着"不争"与"仁孝",又得亲舅舅的扶持,便于公元643年时年15岁时,被父亲李世民册立为皇太子。

6年后,也就是公元649年,父亲太宗皇帝驾崩,21岁的李治即位,这就是大唐第三位皇帝唐高宗。

2、李治"废王立武"的真相

父亲李世民临终前,仍对皇太子李治关爱有加,特别托咐顾命大臣长孙无忌、褚遂良:"太子自幼仁孝,这都是你们了解的,一定要好好的辅佐他。"

李治称帝后,也非常敬重这些有才有德的元老重臣。在他们辅佐下,大唐江山被打理得井井有条,持续向好。

李治便自得其乐,趁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将浪漫刺激的恋爱故事谱陈得尤其"情真意切":

因他还是太子时,就与年长4岁的太宗后宫里的才人武则天一见钟情,还偷偷许下"山盟海誓"。太宗驾崩后,无子嗣的武则天按规制只得去感业寺为尼。

按守孝规定,李治须在三年内,在父亲太宗皇帝李世民忌日时去感业寺进香。由此,李治便与武则天有了互诉衷情密谋后宫的机会。

那时,萧淑妃得宠,不受李治喜欢的王皇后便想着利用武则天打压她,遂支持李治守孝期满后接武则天入宫。

王皇后此举,恰好让李治武则天这对有情人欣喜万分,后来终成眷属。

李治在公元651年愉快地接武则天回宫后,次年即封她为二品昭仪。起初,武则天对王皇后卑躬屈膝百依百顺,事事奉其旨意行事,压制住萧淑妃后,便联合李治,欲取代王皇后之位。

公元655年,李治断然"违先帝之命",排除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元老派的干扰,当即"废王立武"。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士族门阀关陇集团就此殒落,658年,被贬爱州(今属越南之地)的褚遂良病死任上。659年,流放到黔州(今重庆武隆一带)的长孙无忌被逼自杀……

这一记勾拳让朝野嗔目结舌。

高宗皇帝李治哪里是人们所想象中的听话柔弱?他继位后其实早就希望亲政,不愿受人摆布,奈何舅舅长孙无忌的势力过于庞大,只好转向薄弱的后宫,期望通过在后宫立威,打破朝堂上士族势力的威胁。

为此,李治想到了恋人,才智超群的武则天,在武则天出谋划策下,李治此举果然奏效。结果证明,他与武则天实现了双赢,两人在刀光剑影中还演绎了血染的爱情故事。

当然,李治应该对武则天是真情实义的,虽说他有依靠武则天取得君权的企图,实属情理之中。试想,若李治不挚爱于武则天,老谋深算的武则天怎会全力帮助,他又怎能底气十足鼓足这份胆识和作为去仵逆父亲,诛杀舅舅长孙无忌等元老重臣?

3、"永徽之治"印证了李治的担当和作为

李治登基称帝后,其实是大有作为的,他取得了大唐社会经济持续向好发展的不朽政绩,这就是史上记载的"永徽之治"。

政治上,李治敢于果断下令:罢辽东之役及诸土木之功",缓解自隋唐以来激烈的阶级矛盾。同时积极扩展外交,允许波斯人在长安建袄教寺庙,还于公元667年派军队帮助波斯王子获取王位,与萨珊王国建立联系等。同时,更改了太宗所立的"三日一朝"的规定为"一日一朝",发出勤勉执政的信号。

军事上,于公元657年派苏定方、程知节等将领统兵灭西突厥;公元660年灭百济;公元668年,又派李勣、蒋仁贵等大将灭高句丽,取得一系列辉煌的军事成就。唐高宗时的大唐是版图最大的时候(维持了32年):东起朝鲜半岛,西临里海,北至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

文化上,重建科举制度,于永徽三年(652年),编撰律法《唐律疏义》。人事上,知人善任,提拨受宰相褚遂良打击的韦思谦,受先帝冷落的杜正伦,还毅然清理了高阳公主联络房遗爱等皇室勋贵谋反一案。

民生上,李治尤为关注。设常平仓解决永徽初年的粮荒问题,649年河东地震,即下诏免其地赋税三年……通过持续几年的发展,全国人口还增加了380万户,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故史有载:"百姓阜定,有贞观之遗风"。

4、李治得风眩症带来的历史光芒

遗憾的是,李治称帝12年后,32岁时开始犯风眩症,经常头晕目眩,健康每况愈下,在有才气的武则天提出"建言十二事"后,予以认同,默许其参政。

后来李治见皇后武则天主持政局后野心勃勃,也有废武则天皇后的打算,无奈此时的他风眩症渐重,已目不能视,只好让草拟诏书的上高仪"顶缸"息事宁人。

到公元664年,36岁的李治更难操持国政,政务便逐渐转入武则天手中。武则天奉他为"天皇",自称"天后",这就是高宗朝"二圣"临朝时代。

这在公元674年大唐的诏令中有明确记述:遵皇帝为天皇,皇后为天后,天皇天后临朝称制。

不过,那时武则天仍属"后台"。到683年,李治的风眩症更厉害了,便下诏令皇太子李显代理国政,任命裴炎等一干重臣为同平章事,协理朝政,以制约专政的武则天。

落实好政权移交后,当了34年皇帝的李治不久病逝葬于乾陵,谥号"天皇大帝"。

令李治没有想到的,在他死后的第二年,武则天便将儿子唐中宗李显废为庐陵王,改立另外一个儿子李旦为帝,称唐睿宗;在他死后的第七年,67岁的武则天又将李旦降为皇嗣,自己不再"垂帘听政",从"后台"走向"前台"登基称帝,建立大周天下。

所幸的是,这大周天下国泰民安,社会经济稳步发展。在公元705年武则天82岁时,因宰相张柬之发动"神龙政变"逼宫,武则天叹息之下还位于儿子唐中宗李显。

由此,大唐又恢复李唐天下。公元710年,唐中宗李显驾崩,李旦复位两年后病逝,其子李隆基于公元712年继位,这就是唐玄宗,大唐由此进入有名的"开元"时代。

历史就是这样玄妙,在失而复得、得而复失中向前延展。客观而言,以史而论,李治可谓史上最牛的男人,自己当了34年的皇帝,其爷爷、父亲、妻子和儿子都是实打实的皇帝,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唯此一人!

作者:李大奎,男,汉族,七0后,法学学士,贵州湄潭人,文学爱好者。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宋朝皇帝怎么称呼,官家、皇上、陛下哪个才是正确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我们一般听的最多的,称呼皇帝的词都是叫皇上或者陛下,皇帝则自称朕、寡人等。但在《清平乐》中,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新的称呼“官家”。所以很多观众发出了疑问,宋朝的皇帝到底应该如何称呼呢?其实古时候各个朝代对于皇帝的叫法都不完全相同,宋朝时期皇帝的确是用“官家&rdquo

  • 先轸为什么选择自杀,先轸真正死因揭秘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夏历史

    先轸是春秋时期晋国名将,他曾分别率军战胜秦、楚两国,帮助晋国坐上霸主的位置。先轸先后辅佐晋文公和晋襄公,期间深受重用,他是历史上第一位即拥有元帅头衔又拥有元帅战绩的统领。但先轸最后下场却让人唏嘘不已,他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竟然脱下盔甲冲入战场作战,最后以死明志,能做到如此令人敬佩。而先轸会有这番举动

  • 刘禅究竟是不是大智若愚,刘禅恐被误会千年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刘禅的影视形象基本都不怎么好,往往给人一种能力低下的感觉,导致很多观众对刘禅的印象就是突出“无能”二字。刘禅根本没有继承父辈的遗愿,等诸葛亮去世后,蜀国也正式开始死亡倒计时。但有个冷知识不知道大家清不清楚,刘禅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如果刘禅是个一无是处的人,怎么可能稳

  • 宋朝历史中宋江真实的结局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宋江,相信大家对这个名字不会陌生了,因为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影响力而名声大噪的宋江起义。最初也就只有36个人参与,因宋江起义规模太小,所以并未闹出多大响动。历史文献记载:北宋徽宗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山东郓城人宋江率先在河北扯旗起事。史料记载:“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

  • 项羽为何不过乌江?为何一定要自刎?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秦末天下大乱,各路农民起义,在秦朝被灭之后,随即开始的便是楚汉争雄。楚霸王项羽与刘备的战斗中最终落败,在乌江边自刎,至此刘邦一统天下,建立了大汉王朝。西楚霸王项羽乌江进行自杀,在历史上是有名的事件,此时的项羽一路跑到了乌江,碰上了乌江亭长,亭长就说项羽可以回到江东后能再东山再起。然而项羽以无颜见江东

  • 荆轲刺秦王为何会失手?真实的故事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相信小伙伴们都听过或看过各种不同的版本了,也会听老一辈人讲这个故事了。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荆轲真的把秦王给杀死了,是不是就不存在秦朝统一六国的事情了呢?要知道荆轲刺杀秦王用的是匕首,有句老话说的是兵器一寸长,一寸强,本来燕国就是派来荆轲这个使者来和秦王谈头投降的,秦王也对燕过有足

  •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敢囚禁张学良,为何却不敢动杨虎城?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对蒋介石有着一定了解的朋友们都知道,老蒋是出了名的“重情重义”和小心眼的人。经常会牺牲自己的“兄弟”,对于那些威胁过自己的人呢更是心狠手辣,从不留活口。但西安事变后,为何他对于威胁到自己生命的张扬两人,为何会选择关押张学良,放走杨虎城,而不是将两人处置

  • 刘备为什么说诸葛亮才华远胜曹丕,刘备如何看待曹丕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曹丕和曹植的嗣子之争,以曹丕胜出结尾。曹操虽然欣赏曹丕的才华,但治国不是写书,就综合能力来看曹丕还是要强于曹植的,更何况曹丕还是嫡长子,大臣们也不会让曹操废长立幼。所以很多影视作品都喜欢把这场夺嫡描述的非常激烈,可能真正的历史上并没有这么多悬念。至于曹丕究竟能力如何,自然会有人发表自己的评价。这次我

  • 秦灭楚之战项燕有多少兵力,楚国战败后士兵都去哪了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华夏历史

    秦灭楚之战总共持续了3年,最后秦国接连灭掉楚国和越国。不过这场战役并没有记录楚国是派出了多少士兵来打这场仗,而秦国那边王翦和蒙武率领了约60万大军。长平之战上,白起将45万赵军全歼,而秦灭楚之战却没有一个准备的伤亡数字。楚国也是一个人口众多的诸侯国,这场战役事关存亡,楚国肯定是全力以赴,兵力自然不会

  • 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关系?为何最终都失败了?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我国古代的历朝历代,都有可能遇到变法的问题,时代总是会不断发展的,因此总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遇到新的问题的时候,不一定能够用老办法解决,这时候就需要改变了,古代就有各种“新政”“变法”等等。而在宋朝宋仁宗时期,就有“庆历新政&r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