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夺门之变后,朱祁镇是怎么对待朱祁钰的后妃和孩子呢?

夺门之变后,朱祁镇是怎么对待朱祁钰的后妃和孩子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684 更新时间:2024/1/19 6:43:36

朱祁镇发动的夺门之变,终于重新夺回了皇位,他也成为历史上少有的两次当皇帝的人。而面对将自己囚禁起来,过了七年被囚生涯的朱祁钰,即便是亲兄弟,朱祁镇也不愿意放过他,朱祁钰也成为三个没有葬在明十三陵当中的皇帝之一。不过在朱祁钰死后,朱祁镇又是如何对待朱祁钰那些后妃的呢?还有朱祁钰的孩子,朱祁镇对他们又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朱祁镇如何对待朱祁钰的后妃

公元1457年,明朝景泰八年,正月十七,已经被软禁了七年的明英宗朱祁镇,在一场被后世称为夺门之变的政变当中,再次登上皇位。

在此之前,因为一场土木堡之变,原本作为大明天子的朱祁镇,被瓦剌大军俘虏。一年之后,虽然被放了回来,但接下来回到北京之后,却又被软禁了七年。直到这场夺门之变后,才再次从弟弟朱祁钰手里夺回了帝位。

皇帝打了败仗被俘虏后,能重新活着回来,然后还能登上帝位的奇葩,翻遍几千年的史书,也就只有这么一个了。

这场夺门之变的发生,固然是堪称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荒诞的一幕。不过,明英宗朱祁镇复辟之后,对待亲弟弟朱祁钰的几个妻子,在对待的方式上,却截然不同。

对于被朱祁钰废掉的前皇后汪氏,朱祁镇极力善待,不但恢复了其王妃的名号,还允许她在邺王府安度晚年,一直活了八十岁才寿终正寝,那已经是正德元年了。

而对于朱祁钰另一位皇后杭氏,则是极为狠辣。尽管杭氏在夺门之变发生的一年之前,就已经去世。但朱祁镇复辟后,仍是下令废其皇后尊位,捣毁其陵墓,连尸体都毁掉。

对于这两位皇后,自己亲弟弟的妻子,朱祁镇复辟之后,为什么会如此不同的区别对待呢?这还得从八年前的土木堡之变说起。

2.一场土木堡之变,打光了明朝的半数家底

要想知道为什么朱祁镇会如此区别对待,这件事还得从头说起。公元1449年,明朝正统十四年,因为受宦官王振的蛊惑,当时仅仅二十三岁的朱祁镇,毅然决定御驾亲征。

朱祁镇之所以会听信宦官的谗言,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在他自己。二十三岁的年纪,正是年轻气盛的时候。崇拜前辈们的文治武功,想要建立一番自己的功业,这种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当年五次北伐,将残存的北元王朝彻底打得烟消云散的永乐大帝,正是朱祁镇的太爷爷。

但是,年少即位的朱祁镇,心气虽高,但实际上却只能算是志大才疏。相比他的几个前辈,自由长于深宫的朱祁镇,实在是没什么军事才能,对领兵打仗更是一窍不通。

可以说,这次御驾亲征,完全是朱祁镇脑袋一热,便下令开始的。更让人想象不到的是,整整二十五万的大军,仅仅准备了不到五日,便直接开拔,杀向瓦剌。如此草率的行动,不失败才怪呢!

果然,在朱祁镇的英明领导下,整整二十五万的明军,在土木堡地区(今张家口怀来县)被人数不足三万的瓦剌人打败。明朝当时最精锐的京城三大营,在这一战当中损失殆尽。作为皇帝的朱祁镇,也成了瓦剌的俘虏。

而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瓦剌曾想用朱祁镇做人质,从明朝换来大量的财富。奈何这时明朝内部,已经把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推上了皇位。对于这位过了期的皇帝陛下,明朝政府的态度非常坚决:一个铜板都不给你!

在这种情况下,恼羞成怒的瓦剌人,率领大军进攻北京城,但最后却大败而回。后来,瓦剌人大概是觉得,把朱祁镇放回去以后,朱祁镇能够和朱祁钰争夺皇位,让明朝内部混乱起来,让瓦剌有可乘之机。于是,便将朱祁镇重新送回了明朝。

但是,被瓦剌人放回北京的朱祁镇,受到的却是意想不到的冷遇。

作为一个被俘虏了的皇帝,如今虽然再次回来,但皇位已经是自己弟弟的了。所以,朱祁镇归来后,被给予了一个太上皇的虚衔。弟弟朱祁钰,大概是怕哥哥和他争夺皇位,在朱祁镇回来后,直接把他软禁在南宫当中,一直软禁了七年。

直到七年之后,朱祁钰病重,膝下又无子嗣。这时在一些大臣的帮助下,朱祁镇重新走出南宫,再次登上了皇位。这就是整个夺门之变,发生的全部背景和过程了。

3.废皇后汪氏

至于说朱祁镇为什么会对两位弟媳妇如此区别对待,这还得从土木堡事变后,朱祁钰登上皇位一事说起。

因为土木堡事变发生的太过突然,整个明朝都没有任何准备。而当时朱祁镇立下的太子朱见深,年仅三岁。主少国疑的道理,所有人都明白。大家更清楚,如果这个时候,让太子朱见深即位,就意味着朝廷内根本没有一个能说话拍板的核心。那样的话,明朝也就离亡国不远了。

在这种前提下,大臣们和太后商量过以后,决定让朱祁镇的弟弟,当时作为邺王的朱祁钰即位。但同时,朱祁钰要保证朱见深的太子之位不动摇。等到朱祁钰将来去世后,还是要有朱见深继承皇位。矛盾就是在这个时候埋下的。

面对瓦剌人的进攻,整个明朝同仇敌忾,终于答应了北京保卫战,让明朝度过了这次危机。但是,没了瓦剌人的威胁后,已经登上帝位的朱祁钰,开始有别的心思了。

自己为什么要继续让自己的侄子做太子?而不是立自己的亲生儿子呢?出于这种想法,景泰三年,在登上皇位两年之后,同时也是他将哥哥朱祁镇软禁两年之后,朱祁钰终于开始行动,废掉了侄子朱见深,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但是在这个问题上,已经坐稳了皇位的朱祁钰,却几乎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大臣们的反对自不用说,单说在皇宫内,母亲孙太后就坚决反对。而当时作为皇后的汪氏,在此事上同样坚决持反对意见。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朱祁钰恼羞成怒。一怒之下,直接废了这位汪皇后。

所以,当朱祁镇在重新登上皇位后,愿意善待这位弟媳妇,自然也就不奇怪了。毕竟,当初的废储风波中,这位汪皇后是极力站在他儿子这边的,朱祁镇当然不能忘了。

这位汪皇后,虽然暂时失去了皇后之位,但是却得以善终。在被朱祁镇恢复了邺王妃的尊位后,接连活过了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四朝。知道正德元年,才终于寿终正寝。

汪氏去世后,以妃礼下葬,以皇后礼仪祭祀,正德二年,更是被重新恢复了皇后的尊号。

4.早死一年的皇后杭氏

相比汪氏的善始善终,朱祁镇对待另一位弟媳妇杭氏,手段就非常残暴了。哪怕杭氏当时已经去世,而且已经被安葬。朱祁镇仍然下令,把杭氏的陵墓给刨开,再把杭氏的尸首给毁掉。朱祁镇之所以会对待杭氏,同样是因为之前的废储风波。

因为那个被朱祁钰立为太子的朱见济,就是杭氏的儿子。在那场废储风波当中,杭氏是坚决站在朱祁钰这边的。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杭氏在背后吹枕头风,朱祁钰或许还未必能下决心,废掉自己的侄子朱见深。

杭氏这样做,当然也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因为朱祁钰的正妻汪氏无子,也就是说,朱祁钰没有嫡长子。在这种情况下,要立太子的话,当然只能立她的儿子。如果将来她的儿子能够当上皇帝,她可就是太后了。

可惜,天有不测风云。杭氏最后虽然成功把自己的儿子扶上了太子之位,让自己也当上了新皇后。但是仅仅一年之后,这个可怜的小太子,就因病死掉了。而杭氏本人,也因此忧思过度,不久就去世了。

至于说除了这两位皇后之位,朱祁钰当然也有别的妃子。但是,那些妃子的下场,就更加凄惨了。因为朱祁镇在重新登上皇位后,直接按照明朝旧制,让她们全都去给朱祁钰殉葬了。

5.朱祁钰的儿子

朱祁钰的这个儿子,是朱祁钰的一个妃子李惜儿(一般古代女子都没有名字,李惜儿这个名字,应该是后人同情她的遭遇,给她加上去的)所生。不过,因为李惜儿是景泰五年入宫的,景泰七年怀孕的,一般来说,妃子如果生育了,就会给她封号。但由于李惜儿还没有生育,因此景泰帝还没有来得及给她封号。

但这时候,明英宗已经发动“夺门之变”,把景泰帝囚禁起来了。而这时候,李惜儿也即将临盆了。

李惜儿既然即将临盆,这便意味着,朱祁钰已经有后人了。虽然当时明英宗已经夺取了皇位,但是朱祁钰还活着,又有了儿子,这显然是朱祁镇不能忍受的。

因为这样一来,便意味着朱祁镇身边,有两个巨大的威胁。万一又有大臣想投机,拥戴朱祁钰或者朱祁钰的儿子夺位,就像当初拥戴他他夺取了朱祁钰皇位一样,那样的话,朱祁镇可就危险了。

正是有这样的担心,所以朱祁镇当时做了两件事。一是不久后,朱祁钰就“被去世”了。史书上并没有说朱祁钰是朱祁镇杀掉的,但是暗示了朱祁钰死得很蹊跷。二是李惜儿被朱祁镇逐出了皇宫。

李惜儿是怎么被朱祁镇逐出皇宫的呢?历史记载语焉不详,大约是说,李惜儿其实是个娼妓。当时钟鼓司内官陈义、教坊司左司乐晋荣奉命为景泰帝搜罗民间漂亮的娼妓,因此李惜儿被选中,带进了宫中。

这件事显然是朱祁镇黑朱祁钰的,朱祁钰有多重的口味,要让大臣去民间搜罗娼妓?但不管怎么说,志在黑朱祁钰的朱祁镇,便以此为借口,杀掉了陈义、乐晋荣,并且把李惜儿逐出皇宫。

逐出皇宫后,朱祁镇把她和她即将临盆的孩子,安顿在凤阳建庶人朱文圭的名下。

这个建庶人,就是建文帝朱允炆的第五子。朱允炆被推翻死掉了,他的儿子当然会被废为庶人。安顿在建庶人的名下,这个生下来后,就被称作“见庶人”。之所以叫做“见庶人”,是因为他们是“见”字辈。

这个叫“见庶人”的小孩被生下来后,就一直过着被囚禁和监视的生活。而他的母亲李惜儿,则在吴太后(朱祁钰生母)去世的时候,被拉去殉葬了,也因此过完了她悲惨的一生。

这个见庶人被囚禁着,在他五十岁的时候,得到了特赦,因此得到了娶妻和生育的机会。虽然他此后只活了几年,但好歹有孩子留下来。

留下来的这些后代,就以“见”为姓,传延下来。

在后来见姓在桓台的兴旺谱上,记载着第一代叫见葆真。这个“葆真”二字,后世学者分析,应该是表明,朱祁钰还不只是一个儿子,而是两个儿子,一个叫“朱见葆”,一个叫“朱见真”。联想到当时朱祁镇把李惜儿逐出皇宫的时候,同时也把李惜儿的哥哥李安给削爵。一起被削爵的,还有一个叫孙震的人。怎么会有这个人呢?这说明,当时朱祁钰的妃子中怀孕了的,还有一个孙妃,因此是两个妃子被逐出了皇宫。这两个妃子,也就生了两个儿子。

如果这种分析正确的话,当时朱祁镇可不是只有一个儿子,而是有两个儿子。有两个儿子,你说朱祁镇如何能放心呢?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唐朝是怎么炫富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炫富”虽然是一种争议很大的行为,但是却也不是现代人的专属,历史上很多时代都出现过很多炫富的情况,比如西晋时期的“石崇斗富”。其实除了石崇之外,还有很多类似的事情,比如在唐朝时期,其实也是有不少炫富的情况发生的,只不过大家炫富的标准不太一样。那么,你知

  • 明仁宗朱高炽在位只有一年,为何历史评价那么高?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很多人也都说了这个朱高炽其实也挺不容易的,好不容易当上了皇帝吧,但是在位的时间却只有一年,其实别看朱高炽在位时间只有一年,反而他的历史评价却不低,算很高了,那么这个是为什么呀,是不是明仁宗朱高炽做了很多好事啊?下面我们就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分析看看具体是怎么回事吧!朱棣的嫡长子朱高炽是个大胖子,有多

  • 如果朱高煦不作死,朱瞻基会杀他全家吗?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很多人都在看这个《大明风华》,发现这个朱高煦是真的喜欢做死啊,各种骚操作,他们全家都要造反,其实都是为了皇位,最后的结局却十分的悲惨,朱高煦全家都被杀了,那么假如的话,朱高煦没有这些七七八八的动作,他的命运会有所改变吗?会善终吗?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分析看看!朱高煦的迷之操作。其实可能很多人

  • 赵国是如何将邯郸打造成最繁荣的城市?赵国经济发展解析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赵国在战国七雄中,早期的存在感并不强,直到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后,赵国才慢慢崛起成为能和秦国抗衡的强国。当然,胡服骑射的故事大家应该都有所了解,但赵国能崛起不光是因为进行了军事上的改革,更重要的是经济上的改革,钱会直接影响一支军队的实力。当时的邯郸城算得上最为繁华的一个城市,那赵国在经济方面到底有哪

  • 明朝三大营是哪三大营?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大家都在看《大明风华》这个三大营的大家也算是看得热血沸腾,那么有的人问了,看也只是看了一下了,但是对这个三大营并不了解,那么有的人问了,这个三大营分别是哪三大呢?这三大营的地位和战斗力在明朝是怎么样的呢?下面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明朝三大营分别指: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三大营在明朝的地位当然非常

  • 豫妃是一个怎样的人?豫妃生平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夏历史

    不少朋友认识豫妃可能都是通过影视剧,在《如懿传》中,博尔济吉特·厄音珠的原型就是豫妃。那历史上的豫妃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豫妃是寨桑根敦的女儿,据《清实录》中的记载,豫妃为人敦厚温纯,在宫中有着很好的名声,虽然是在蒙古长大,但也懂得纺织、缝纫等女功。那这次就简单介绍下豫妃这个人物,看看她和乾隆皇帝之间

  • 三国中能和吕布齐名的人物,除了张飞这五人也不虚他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在很多人眼中,吕布都是三国中的第一武将。在演义的渲染下,吕布的确拥有超高的战斗力,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围攻吕布都没办法将他拿下。其实按照演义中的说法,在武力这一栏中基本没人能和吕布齐名,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怕对阵吕布,例如张飞就根本不虚他。当然,三国英雄辈出,除了张飞以外还有很多武将不怕吕布,那这次就

  • 为何诸葛亮出山的时候,水镜先生说他虽得其主不得其时?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华夏历史

    可能在很多人看来,诸葛亮跟随刘备,就是找到了他的明主,诸葛亮跟随刘备一起扶持汉室江山,也是在做着他非常希望去做的事情,尽管最后的结局仍旧是难以阻挡改朝换代的命运,但是他们做的一直都是人们心中非常正确的事情。但是,为什么在诸葛亮刚出山的时候,水镜先生却说他是“虽得其主不得其时”

  • 开国功臣77岁下地干活,朱元璋为何下令满门抄斩?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都知道,朱元璋对于曾经和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开国功臣们,可以说是非常狠辣的了,洪武年间的洪武四大案,死了十几万人,其中就有很多都是受到牵连的。在他的开国功臣当中,李善长可以说是非常有名的了,而李善长当时已经是告老还乡,自己七十多岁还下地干活,但是朱元璋却下令将李善长满门抄斩,这到底是为什么呢?1.

  • 李渊是怎么当上皇帝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一个问题,那就是唐朝的一位叫李渊的皇帝是怎么当上皇帝的呢?有的人说这和他一分钱关系没有,这个说法就非常的欠考虑了,那么具体怎么说下面我们一起分析看看,有感兴趣的网友可以看看,看看李渊的上皇之路吧!看到这个问题,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就觉李渊能当上皇帝都是李世民的功劳。实际上,并非如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