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何昌言为什么被宋高宗当做叛臣?何昌言简介

何昌言为什么被宋高宗当做叛臣?何昌言简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495 更新时间:2024/1/25 8:57:48

何昌言是北宋宋哲宗时期状元,在参加殿试以后深的哲宗的赏识,还专门赐了一首诗给他。据说何昌言从小勤奋好学,而且志向远大,首次参加科举就高中状元。何昌言为人正直,深受最尊,但宋高宗却把何昌言称为“叛臣”,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实际上这对于何昌言来说,是一件子虚乌有,而且很不公平的事情。下面就为大家讲讲这段历史,看看何昌言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人性是复杂的,本来很受尊敬的人,可能在某个时候却有了污点,成了反面人物。比如宋朝有一位状元。

这位状元名叫何昌言,是江西新干县人,在宋朝官场以敢于直言著称,曾五次弹劾大奸臣蔡京,蔡京都拿他没办法。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成了臭名昭著的“叛臣”。不过,他的家乡人却仍然很敬重他。

要说这个人之前,咱先来看看他是如何考上状元的。

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殿试结束后,考官们把前几名的卷子交给哲宗,哲宗看了看,觉得没问题,就开始让人拆开封填榜。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科的状元应该是胡安国,何昌言只能拿个榜眼,跟状元没关系。但就在这时候,意外出现了——宰相章惇、副宰相曾布说:“陛下,您有没有觉得第一名的卷子有什么问题?”

哲宗说:“没什么问题啊?”

章惇和曾布都是支持王安石变法的改革派,又给哲宗提醒道:“这个考生好像没提元祐党人(保守派)司马光这伙人。”

哲宗又翻了翻卷子,说:“是没提,不过咱现在提倡改革,不提他们保守派不是很正常吗?”

章惇急了,说:“不提就是没立场!您看第二名的卷子,很明确写着‘元祐臣僚,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恩’,这样立场鲜明的人才能当状元!”

哲宗本来就没什么主见,被章惇的唾沫星子一喷,更分不清好坏了,只好同意了章惇的提议,把何昌言提拔成了状元。

到这儿还没结束呢,章惇又把第三名的卷子翻开,说:“这个考生也在卷子上痛斥了元祐党人,理应排在第二。”

哲宗抹了把脸上的唾沫星子,点了点头。

章惇又把第四名的卷子抽上来,给哲宗念了几句,可惜这份卷子水平太差,连旁边的副宰相曾布都听不下去了,说:“章大人,这个人不用往前提了。”(事后才知道,这个考生叫章持,是章惇的儿子,看来曾布会有麻烦了。)

章惇可能还没过足瘾,又把第五名的卷子抽了出来,开始给哲宗念。哲宗虽然是个老实人,这时候也火了:“什么意思啊?我定好的名次就这么不合格吗?人家小胡不就是没说元祐党人的坏话吗?至于这么赶尽杀绝吗?”

章惇见皇上难得地发火了,也不敢再啰嗦,就把胡安国的卷子放在了第三名。

其实,何昌言小时候本来叫何昌彦,“彦”的意思是有才学的人,寄托了他老爸对他的期望。但上了几年学之后,小何同学觉得不应该独善其身,还要为国家建言,做一个敢言、善言的人,于是就自作主张改成了何昌言。

何状元进入官场后,没有辱没这个名字,曾五次上书弹劾大奸臣蔡京,可惜蔡京能量太大,何状元弹劾一次就被贬一次,一共被贬了五次。好在皇上很喜欢他,又五次都把他调了回来。蔡京拿他没办法,就派了几个特工去调查他的经济问题。

这在古代官场是常用的手法,要想打倒你的政敌,首选是告他谋反,要是皇上不相信,就再查他的经济问题,因为中国人都知道的原因,保准一查一个准,很少有人能逃得过去。不过,何状元却是一个例外,蔡京派过去的特工查了好几天也没查出什么东西来,觉得就这么空着手回去太没面子了,就把何状元门口那副对联抄了下来,回去交给了蔡京。蔡京一看,差点儿没气哭了,对联是这样写的:“省一分,民受赐一分;耍一钱,便不值一钱。”

不过,何状元还有一个不小的污点,据《宋史》记载,宋高宗在杭州即位后,大臣邓肃列了个叛臣表,其中何状元被列为“叛臣之上”,说他在金人扶持的张邦昌手下做过事,还为了避张邦昌的讳,把名字改成了何善言。当时何状元已经去世了,高宗竟然下令“追贬”。

但在何状元的家乡江西新干县,老百姓还是非常敬重他的,专门为他修建了一座七级状元塔,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刘备占据荆州、益州,为以后蜀汉提供大量人才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虽然蜀汉后期的人才储备不如曹魏和孙吴,但在刘备时期,蜀汉有很多将领都算是名震天下。除了最早一批跟随刘备的人,刘备此后还在荆州、益州招揽了不少人才,这也为刘备发展自己的势力提供了基础。南阳郡和巴西郡都可以算是出产人才的宝地,后期蜀汉能够长期屹立不倒,也要多亏这几个地方的人才。下面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下,当

  • 汉朝骑兵为何那么厉害?与匈奴骑兵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夏历史

    汉朝击败了强大的匈奴,而且还是以匈奴见长的骑兵阵容。实际上很多朋友还不太清楚汉朝骑兵究竟有多厉害,和匈奴骑兵又有哪些区别。在汉武帝之前,汉朝基本都是通过联姻的方式和匈奴维系关系,因为当时双方交战,汉军还不能占据绝对上风。直到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等优秀将领的崛起,也让汉朝骑兵有了快速的提升,在和匈

  • 李渊这一举动为玄武门之变埋下种子,李世民或必有一反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究竟是什么原因会把李世民逼入非要通过大义灭亲的方式来取得皇位呢?而且李世民的这番举动实乃九死一生,如果中间出现一点差池,他就会成为国家罪人。实际上,李世民会选择如此极端的方法,也是因为他看透了朝局的走向,以及当年李渊的所作所为。虽然大唐是李渊和李世民共同打下的,但在当时李世民也有可能会被当成李渊的牺

  • 魏忠贤为什么斗不过年仅16的朱由检?魏忠贤究竟有多大权利?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魏忠贤乃明朝末年著名宦官,在明熹宗时期十分受宠,这也给了魏忠贤独断国政的机会,在朝内更是被称为“九千岁”。按道理来说,魏忠贤已经掌握了朝中的绝对权力,为什么年仅16岁的朱由检即位后,竟然还能轻易的除掉魏忠贤呢?实际上魏忠贤身为宦官他并没有多大权力,只能说因为上任皇帝的过度放纵

  • 唐朝人怎么看李隆基和杨玉环?他们难道不反对吗?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夏历史

    李隆基娶了自己的儿媳杨玉环为杨贵妃,这件事情几乎每个人都知道,白居易还写下一首《长恨歌》,只是将其中的皇帝写成“汉皇”,并没有直接写成李隆基。只不过,因为杨玉环和李隆基的身份,这样的关系在现在看来其实就是违背了伦理的,会被很多人唾弃,可是为什么当时却似乎没有人站出来反对呢?难

  • 霍去病是怎么死的?为什么司马迁不敢记载?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虽然说史书的记载者,应该尊重事实,完整的记录下一件事情或者一个人的事迹,与真实的历史不应该有差别,但其实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历史,都是被人们美化或者黑化过的,是真是假我们其实并不清楚,有些事情模糊一下,我们就不知道了。汉朝大将霍去病的死,很多人非常好奇,但是司马迁却对此并没有什么记载,这是为何?难道说

  • 许负的预言为什么都成真了?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或许会觉得,预言这种的东西其实是非常不靠谱的,因为事情还没有发生,就对此进行一些猜测,听上去很不靠谱,而且很多预言在当时都被人们看作是一种痴人说梦,但是一旦预言成了真,人们就会感叹这个人当时是这样有先见之明。在西汉时期,就有这样一位女相士,她有三个很著名的预言,最后都成了真实的,究竟是什么样的

  • 三国时期有两个马忠?他们分别是什么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马忠,你第一个想起的是不是三国时期东吴的那位大将马忠?抛开演义只看正史的话,这个马忠其实不怎么厉害,也没有太著名的事迹,演义中那些其实都是强加上去的。然而,当时在蜀汉,也有一位大将叫马忠,也就是说当时同时存在两个马忠。那么,这两个马忠分别都是什么人,他们都有些什么样的事迹呢?一起来介绍一下吧。说

  • 李隆基身处劣势,他是如何反败为胜杀掉太平公主的?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当很多人站在太平公主的角度,来为她感到惋惜的时候,是否想过,如何站在李隆基的角度去考虑怎样才能除掉太平公主?作为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从来不掩饰自己的野心,她的手中握有大权,当时的朝局,可以说还轮不到李隆基做主。不过,最终他是如何在绝对劣势的前提下,杀掉了对自己威胁最大的太平公主呢?大唐先天元年(公

  • 李陵和李广利都投降匈奴,为什么结局差别那么大?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李陵和李广利,两位都是西汉时期的著名将领,两人的经历非常相似,都是汉将,都与匈奴作战并且最后都投降了匈奴,而且都因此全家都被杀掉。可即便是如此,两个人的命运还是有非常大的不同的。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两人相似却又不同的命运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一个是名门之后,一个是宠妃外戚;一个如父祖般能力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