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隆基身处劣势,他是如何反败为胜杀掉太平公主的?

李隆基身处劣势,他是如何反败为胜杀掉太平公主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3724 更新时间:2024/2/21 17:14:17

当很多人站在太平公主的角度,来为她感到惋惜的时候,是否想过,如何站在李隆基的角度去考虑怎样才能除掉太平公主?作为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从来不掩饰自己的野心,她的手中握有大权,当时的朝局,可以说还轮不到李隆基做主。不过,最终他是如何在绝对劣势的前提下,杀掉了对自己威胁最大的太平公主呢?

大唐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八月,二十八岁的李隆基迎来了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天。这一天,他终于登上了渴慕已久的皇位。

但同样,这一天也是他最痛苦的一天,因为这段日子,他时刻感觉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

他不会忘记,自己身为太子时,太平公主所散布的那个具有杀伤力的言论:“太子非长,不当立。”他更不会忘记,太平公主曾私下找到李成器,带有挑唆意味地说出了那句话:“废太子,以尔代之。”

他也不会忘记,姚元之和宋璟因上书建议太平公主远离政治中心前往东都洛阳,而受到的疯狂报复,以至于被分别贬谪到申州和楚州。

当然,最不能忘的,应该是一件小的不能再小的小事了。就在前一年(公元711年)李隆基会见王琚时,遭遇到了尴尬的一幕。当时,王琚来见李隆基,故意摆出一副“徐行高视”的姿态,宦官说太子就在帘子里面。可王琚却视而不见,说道:何谓殿下,当今独有太平公主耳。

虽然李隆基知道王琚的提醒是逆耳忠言,但他说的每一个字,还是直戳李隆基的心窝!而史书上说即位前李隆基面临的状况是:为太平公主所忌,私立孱弱,以窃威权,太子忧危。

然而,“忧危”只是李隆基登基前的政治态势,登基之后,更大的危机也即将向他扑来……

一、登基后,李隆基面临太上皇和太平公主的夹击

(一)不甘心退出政治舞台的太上皇

公正的说,太上皇李旦对李隆基权力的限制,并不是纯粹为了太平公主,懦弱的李旦,只是想在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间,寻求某种平衡。

而这一点,正好被太平公主所利用,她想出了一条诡计,“劝上(李旦)虽传位,犹宜自总大政。”太平公主建议李旦,成为太上皇之后,还要总领国政,说白了就是架空新皇帝李隆基。

太上皇李旦呢,又玩起了平衡的权术,一方面传位于李隆基,而另一方面,他也采纳了太平公主的意见,以太上皇的身份“自总大政”。他对李隆基说:“况朕授汝,岂忘国家!其军国大务及授三品以上,并重刑狱,当兼省之。”

这样一来,军国大务和三品以上的官员任命,包括刑狱的事,还是取决于太上皇。可以这么说,唐玄宗李隆基虽然正式登基了,但是他的权力受到了太上皇极大地限制,并没有掌握核心的权力。这就给太平公主以可乘之机,让她得以继续活跃在政治舞台了。

(二)太平公主密谋结党:宰相有七,四出其门

其实,太平公主结党营私,很早就开始了。早在唐睿宗李旦还在位的时候,太平公主就将自己的私党窦怀贞岑羲崔湜推上了宰相的位置,与此同时,她又设计将支持李隆基的韦安石郭元振张说从相位上赶了下来。

及至唐玄宗登基后,太平公主的结党营私就更频繁了。唐玄宗登基没多久,坚定的李隆基支持者刘幽求就遭到诬陷下狱,不久流放封州。紧接着,太平公主推荐自己的党羽萧至忠为中书令,成为宰相。这时,宰相之中有四人是太平公主的党羽,他们分别是:窦怀贞、岑羲、崔湜、萧至忠。对此,《大唐新语》上说的很清楚:宰相有七,四出其门,玄宗孤立而无援。

面对孤立无援的情况,唐玄宗接受了右羽林将军张暐的建议,密谋诛杀太平公主党羽。可谁知消息不慎走漏,太平公主立即着手反击:

首先,太平公主立即将此事报告给了太上皇李旦,随后将右羽林将军张暐贬到岭南封州。与此同时,还派广州都督周利贞乘刘幽求被贬之机,杀死刘幽求,因为有人营救,刘幽求才幸免于难。

其次,太平公主收买了北门禁军将领常元楷和李慈,并决定在先天二年(公元713年)的七月四日,由常怀楷和李慈带领禁军,入宫拿下唐玄宗,实现“废立”的阴谋。

可这个密谋,提前被宰相魏知古探知到,并且立刻向唐玄宗做了报告。唐玄宗李隆基显现了一个成熟政治家的果断,迅速决定:在七月三日诛杀太平公主。

一场决战终于要开始了。

二、李隆基的反击——成功诛杀太平公主

先天二年(公元713年)的七月三日,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肃杀之气。

玄宗和龙武将军王毛仲、高力士等亲信十多人,带领卫兵三百多人,出武德殿,进入太极殿左边的虔化门,派人召来了北门禁军将领常元楷和李慈,直接将二人斩杀,迅速稳住了北门禁军。然后,玄宗又派人捉拿宰相萧至忠、岑羲等人,皆斩之。

而太平公主呢,听到风声之后,逃入了山寺中,不过,三天之后,她又回来了。玄宗毫不留情,赐死了太平公主。太平公主的其他党羽也悉数被杀。

太平公主被杀了,那么太上皇李旦呢?就在事变的第二天,太上皇李旦怀着复杂的心情,颁布了这样的诏书:自今以后,军国政刑一事以上,并取皇帝(玄宗)处分。

之前太上皇所保留的权力,全都交还给了玄宗。这也意味着,二十九岁的唐玄宗,在经历了无数的政变、阴谋之后,终于开始亲政了。

然而,在他亲政之前,我们还要搞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权力被限制、谋臣被贬谪,甚至连北门禁军将领都被太平公主收买的李隆基,竟然能反败为胜、一击制敌呢?他究竟有什么法宝呢?

三、李隆基的三张底牌

可以说铲除公主势力,比诛灭韦后一党,更加的艰难。李隆基的密友王琚,就曾总结过太平公主难以对付的三个原因:一方面她是“则天之女,凶狡无比”;另一方面,“朝之大臣,多为其用”;第三,“主上(睿宗)能忍其过。”

而李隆基呢?上文我们也总结了,不仅权力受到太上皇的限制,而且自己的谋臣还遭到了贬谪,就连北门禁军将领都被太平公主收买了。双方实力可以说存在天壤之别,那么李隆基究竟是如何反败为胜的呢?这里,阐史君要总结李隆基的三张底牌。

(一)第一张底牌:改革派的支持

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其实代表着统治阶级上层的两个派系。

李隆基代表的主要是改革派,他们的目标是“改革唐中宗弊政”。唐睿宗登基之后,重用了李隆基的支持者——姚元之和宋璟。国家经过这两人的打理,颇有起色,《资治通鉴》总结说两人:

协心革中宗弊政,进忠良,退不肖,赏罚尽公,请托不行,纲纪修举,以为复有贞观、永徽之风。

此后根据姚元之和宋璟的建议,又罢除“斜封官”(非正式任命官员)数千人。李隆基一派,一直在努力的革除弊政。

可反观太平公主这一派呢,则似乎是想维持过去的那种制度。在姚元之和宋璟被贬,太平公主推举的宰相上位之后,被罢免的“斜封官”又重新回到了朝廷之中,纲纪紊乱的情况也再次出现。

著名历史学家李道勋教授,总结这一段历史时认为:要不要革除中宗弊政,是区分正(玄宗)与邪(太平)两股势力的标准。李隆基正式即位并诛灭公主集团,从根本上来说,是前一股政治势力推动的结果。

此种论断,是有道理的。改革派的支持,是李隆基的第一张底牌。

(二)李隆基的第二张底牌:掌控羽林禁军

其实早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之前,李隆基就已经开始结交羽林禁军了。史书上说:“王(李隆基当时为临淄王)数引万骑帅长及豪俊,赐饮食金帛,得其欢心。”

这种做法显然是成功的,唐隆政变时,李隆基所结交的万骑帅长葛福顺、李仙凫,率先带人冲进玄德门和白兽门,成为唐隆政变的急先锋。

被册立太子之后,李隆基更加重视对羽林军的控制。“改万骑左右营为龙武军,与左右羽林为北门四军,以葛福顺等为将军以押之。”葛福顺是唐隆政变的骨干,以他为将军,唐玄宗李隆基自然牢牢控制了羽林禁军。

即便北门禁军将领常元楷和李慈被太平公主收买,也丝毫改变不了羽林军被玄宗控制的事实,此时的羽林禁军还是倾向于玄宗李隆基的。更何况,李隆基还有改组之后的龙武军。正是靠着龙武将军王毛仲,李隆基很轻松的将常元楷和李慈斩杀,迅速地稳住了局面。

(三)李隆基的第三张底牌:策略得当 维护自己即位的合法性

李隆基之所以被立为太子,主要是因为他在唐隆政变时起到了决定作用,正所谓是“以功建储”。但他其实并不是嫡长子,因此严格的说,他不符合传统的继承方式。太平公主也曾以此来攻击他,企图废掉李隆基的太子之位。

那么李隆基是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性的呢?《册府元龟》记载了李隆基成为太子之后的一段自我表白,他说:臣以微功,非次见擢,偏守储贰,日夜兢惶。

这句话是李隆基自谦的说辞,但重点其实是“臣以微功”这四个字。这是以退为进的小技巧,以此来强调自己“以功建储”的合法性。

除此之外,李隆基还很注意和自己的兄弟们搞好关系,这也是维护自己合法性的方式。即位之后,李隆基经常和自己的大哥,宋王李成器同床共寝,《册府元龟》记载说:

先天初,玄宗为大被长枕,宋王成器等昆季每与同寝。

这其实是一种政治表态,表明兄弟之间毫无嫌隙,连身为嫡长子的大哥都支持自己,这岂不是合法性的最好证明吗?李隆基这么做的直接结果就是,宋王成器、岐王隆范、薛王隆业都成了李隆基一党,岐王隆范和薛王隆业还直接参与了诛灭太平公主的行动。

自己即位的合法性维护好了,那么诛杀太平公主自然师出有名。事实上,诛杀太平公主行动,就是在李隆基即位之后,君臣名分已定的情况下发动的。因为此时,李隆基是大唐皇帝,具有绝对的法理性。

四、阐史君说:进步战胜落后 历史的必然趋势

在经历了武则天末年的政治混乱以及唐中宗、唐睿宗的暗弱无能之后,人心思定,有志者都渴望能出现稳定的政治局面,恢复国家实力。

而前文说过,李隆基所代表的是改革派势力,他们渴望革除弊政,进贤臣退不肖,加强皇权,恢复贞观之风。这与人心思定的观念一致,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反观太平公主一方,依附她的人往往是为了自身富贵,像宰相窦怀贞,就曾是韦后的帮凶,臭名远扬,为了官位才投奔太平公主。而他们的存在,更是威胁着皇权统治,成为国家的不安定因素。本质上来说,是违背人民意愿和历史发展趋势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李隆基除了拥有上文总结的三张底牌之外,更重要的是,他还拥有一个终极法宝,那就是——符合历史潮流,具有进步性!

而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了:进步终将战胜落后,这是历史的必然!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李陵和李广利都投降匈奴,为什么结局差别那么大?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李陵和李广利,两位都是西汉时期的著名将领,两人的经历非常相似,都是汉将,都与匈奴作战并且最后都投降了匈奴,而且都因此全家都被杀掉。可即便是如此,两个人的命运还是有非常大的不同的。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两人相似却又不同的命运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一个是名门之后,一个是宠妃外戚;一个如父祖般能力卓越

  • 邓世昌为何要开着战船撞向日本军舰?这其中有何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华夏历史

    在我们读书的时候就会学过一句气壮山河的话,这句话正是写给当年我们的民族英雄邓世昌的。邓世昌是清朝末年的海军将领,牺牲在了甲午中日战争之中,当时邓世昌是致远号战舰的管带。到了战争的最后关头,邓世昌放弃了最后的逃生机会,选择了带领全体官兵笔直冲向日本旗舰的决策。在那个早已是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之中,还能出

  • 溥儁怎么读?溥儁晚年生活是如何度过的?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华夏历史

    溥儁的儁读作jùn,他是爱新觉罗·载漪次子。戊戌变法失败后,慈溪太后准备废黜光绪帝,立溥儁为太子,但遭到了各种势力的反对,最后只能作罢。而溥儁最后的下场也是十分凄凉,晚年生活可以用穷困潦倒来形容。从史书的记载来看,溥儁是一位浪荡公子,不喜欢读书,整天只知玩乐,而且毫无节制。这次就简单为大家介绍下溥儁

  • 刘裕建宋多少年?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宋朝,我们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赵匡胤建立的那个宋朝,但是严格来说,比这个宋朝更早的时候,还有一个宋朝,那就是南北朝时期,刘裕建立的宋朝,史称南朝宋或者刘宋。然而很多人对于这个宋朝很好奇,刘裕当时也算是汉室后裔,可为什么他建立的王朝要叫宋朝,而不是汉呢?刘裕建宋花了多少年的时间,他为何要将国号命名为宋

  • 明长城和秦长城有什么区别?明朝修了多少长城?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华夏历史

    长城是全世界修建时间最长、工作量最大的一项工程。实际上长城从西周便开始修建,期间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秦始皇一统全国后,把长城当做一件核心任务来做,此后各个朝代也都有不同规模的修建长城,其中明朝的工作量算是比较大的。我们今天看到的长城大部分都是修建于明朝,明长城和秦长城用的材料相似,长度共有六千二

  • 三国时程昱为什么会吃人?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汉末时期,曹操的身边有众多的谋士,他最看重人的才华,如果不是他特别过分的话,他并不介意这个人的人品问题。程昱就是他身边的谋士之一,不过关于程昱,一直都有一些不是特别好的传闻,其中就有程昱吃人的事情。这听起来就很不可思议了,程昱究竟是什么人,为什么还会吃人呢?这些事情曹操是否知道,他又是如何处理的呢?

  • 伍子胥过昭关下一句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伍子胥过昭关是一个故事,同时也是一个歇后语,它的后面还有一句话,一夜愁白了头。伍子胥过昭关的确是一个带有一些神奇色彩的故事,相传他因为到处都在搜捕他,因此他肯定不能大大咧咧的走出去,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他为此一夜之间愁白了头发,老了很多岁,也正是因此没有人认出他来,他才顺利的通过了。不过,这样的故事

  • 楚国王族是芈姓还是熊姓?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华夏历史

    出身于同一个大家族的人,当然是同一个姓,这一点在任何时候都是一样的,即便是王室也一样。然而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楚王室的人的姓名却让人有些看不懂,嫁入秦国的宣太后虽然不一定真的叫芈月,但是姓芈,然而楚怀王却叫做熊槐,还有屈原本身也不姓屈而是姓芈,究竟楚国王室到底姓什么呢?楚国君王是芈姓熊氏。姓和氏是

  • 华容道在哪?华容道关羽义放曹并非真事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华容道义释曹操”是三国中非常著名的一个典故。赤壁之战曹操战败后,只带着几名将领从华容道逃脱。而诸葛亮早已算到曹操的逃跑路径,提前让关羽前去埋伏,最后果然是遇上了曹操。不过关羽念在曹操对他有恩,于是将他释放。只是这个故事在历史上并非真事,如果关羽真有机会缉拿曹操,他是没理由将

  • 太子丹策划刺秦王事件,为燕国亡国埋下祸根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太子丹从小被送往秦国当人质,他和嬴政还是发小关系。等太子丹回到燕国后,他知道燕国迟早会被秦国慢慢兼并,于是计划让荆轲刺杀秦王,其实这件事原本就没有回头路可走,一旦失败只会加快燕国亡国的时间。荆轲刺杀失败,燕王担心秦国出兵伐燕,便将太子丹的头颅亲自奉上。其实荆轲刺秦王的过程和原先太子丹制定的计划还有一